图书介绍

现代甘蔗育种的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甘蔗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 陈如凯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8269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456页
  • 主题词:甘蔗-作物育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甘蔗育种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甘蔗遗传育种和我国甘蔗育种计划1

第一节 甘蔗遗传育种的回顾与展望1

一、遗传育种概况1

二、遗传育种的回顾2

三、遗传育种的作用与发展趋势6

第二节 甘蔗育种发展和今后研究方向7

一、育种发展动态7

二、研究方向与对策12

第三节 我国甘蔗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规划1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3

二、糖业发展对育种的技术需求15

三、现代甘蔗育种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16

第二章 甘蔗的起源、进化与分类19

第一节 甘蔗的起源与进化19

一、热带种(S.oficinarum)起源中心与多样性19

二、热带种的进化21

三、印度种(S.barberi Jesw.)的起源23

四、中国种(S.sinense Roxb.)的起源23

第二节 甘蔗近缘植物的分类24

一、芒属(Miscanthus Anderss)25

二、蔗茅属(Erianthus Michx.sect.Ripidium Henrard)26

三、硬穗茅属[Sclerostachya(Hack)A.Camus]28

四、河八王属(Narrenga Bor)29

第三节 甘蔗属的分类29

一、热带种(S.oficinaRum L.)30

二、中国种(S.sinense Roxb.)和印度种(S.barberi Jesw.)31

三、割手密种(S.spontaneum L.)33

四、大茎野生种(S.robustum Brandes and Jeswiet Spontaneum Grassl)34

五、食穗种(S.edule Hassk)35

第四节 甘蔗属复合体分类研究进展和新技术应用36

一、甘蔗属复合体分类进化的研究进展36

二、染色体Giemsa-C带在甘蔗种间分类上的应用37

三、应用RAPD技术研究蔗属及其近缘属种间亲缘关系39

四、ISSR分子标记在甘蔗及其近缘属分类上的应用42

五、基因型鉴定与分类47

第三章 甘蔗数量遗传研究与应用53

第一节 作物数量遗传理论在甘蔗选育种实践上的应用53

一、应用配合力分析评价亲本和组合53

二、应用遗传力和重复力预测选择响应54

三、应用性状相关和通径分析确定选择策略55

四、稳定性分析是评价无性系适应性的有效手段56

五、聚类分析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57

第二节 甘蔗配合力分析与亲本选配57

一、配合力分析与甘蔗育种亲本创新和组合评价57

二、9个引进亲本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65

三、CP高糖亲本和崖城割手密后代主要性状的配合力70

四、宿根性状配合力分析75

五、应用不完全双列交配设计探讨新CP甘蔗品种的育种潜力82

第三节 甘蔗群体遗传变异与选择响应86

一、F1代群体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86

二、分离世代遗传变异、遗传相关和选择响应92

三、育种新组合不同世代性状变异与重演力97

四、杂交育种早代叶冠形态与产量性状101

五、蔗茎产量、蔗糖分和蔗糖产量的通径分析107

六、常用杂交组合有性和无性世代性状变异性与重演力110

七、亲本正反交对经济性状的相对效应116

八、早代宿根性选择效果120

九、实生苗群体必需的样本容量估算125

十、引进品种的模糊评判129

第四节 甘蔗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132

一、新品种适应性分析132

二、新品种高产与稳产分析138

第四章 甘蔗抗性遗传与抗逆育种144

第一节 甘蔗抗旱遗传与御旱品种筛选144

一、抗旱性的遗传改良144

二、品种的御旱性差异147

三、应用形态生理指标评价不同基因型的御旱性152

第二节 甘蔗抗旱机制与耐旱筛选156

一、水分胁迫下蔗叶活性氧代谢156

二、水分胁迫与叶片线粒体膜流动性160

三、自由基清除剂与甘蔗的抗旱性163

四、多胺代谢与甘蔗抗旱性166

五、应用抗旱生理指标评价品种耐旱性170

第三节 甘蔗抗盐性遗传与耐盐筛选174

一、抗盐性遗传与配合力分析174

二、实生苗抗盐筛选179

三、不同品种的耐盐性评价181

第四节 甘蔗抗寒性评价186

一、不同品种苗期生长对低温的反应186

二、不同品种抗寒性与膜脂过氧化190

三、应用叶绿素荧光参数评价品种抗寒性192

第五节 甘蔗抗衰老评价197

一、叶片衰老与膜脂过氧化197

二、不同品种衰老与多胺代谢199

第五章 甘蔗抗病性遗传与鉴定技术205

第一节 甘蔗抗黑穗病育种的回顾与展望205

一、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205

二、甘蔗对黑穗病菌的抗性机制206

三、甘蔗抗黑穗病性遗传及其育种策略206

四、甘蔗抗黑穗病性鉴定技术207

五、抗病体细胞无性系筛选的研究209

六、我国甘蔗黑穗病及抗病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展望209

第二节 甘蔗抗黑穗病性遗传与亲本选配210

一、抗黑穗病性遗传分析及应用210

二、抗黑穗病性配合力分析及应用215

第三节 甘蔗抗黑穗病性机制与抗性评价技术219

一、芽特性与抗黑穗病关系219

二、苯丙烷类代谢与品种抗病性222

三、病原接种方式与品种抗病性评价226

四、抗病基因标记群体构建与应用231

第四节 甘蔗抗锈病性遗传与鉴定技术234

一、F1群体抗锈病性分离234

二、抗锈病性配合力与抗性亲本选配238

三、抗锈病性指标与无性系抗性评价241

第六章 甘蔗光合遗传与能源甘蔗育种246

第一节 甘蔗光合遗传246

一、光合遗传分析与高光效亲本评价246

二、F1群体光合遗传变异248

三、有性世代光合速率的遗传力与选择252

第二节 甘蔗光合效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4

一、甘蔗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及对光温的响应254

二、甘蔗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258

三、水分胁迫对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262

第三节 甘蔗群体光合特性与高生物量育种264

一、生物量配合力分析与能源甘蔗亲本选配264

二、生物量重演力分析与能源甘蔗品种选择269

三、能源甘蔗的光合生产分析271

四、能源甘蔗群体光合能力与株型育种275

第七章 甘蔗品质育种281

第一节 甘蔗品质性状遗传分析281

一、高糖亲本配合力与野生血缘利用281

二、F1群体糖分性状遗传变异286

三、杂交后代锤度选择291

四、F1高糖个体选择策略295

第二节 甘蔗蔗糖分积累与叶片关键酶298

一、不同基因型叶片酶活性与糖分积累298

二、不同熟期品种蔗糖分消长与酶活性303

第三节 甘蔗品质劣变机理与调控306

一、不同品种品质劣变评价306

二、延缓原料蔗品质劣变的措施311

第八章 生物工程技术在甘蔗育种上的应用317

第一节 甘蔗细胞工程317

一、染色体遗传行为317

二、组培亚无性系群体遗传变异318

三、耐磷酸盐细胞系筛选及品质改良324

四、耐盐细胞系筛选与抗盐性改良327

五、多胺代谢与抗旱细胞系筛选330

六、茎尖离体培养技术体系333

七、甘蔗腋芽快速繁殖技术与良种扩繁337

八、健康种苗的产量和品质评价340

九、脱毒果蔗的光合效率与产量效应344

第二节 甘蔗基因工程346

一、甘蔗基因工程技术概述347

二、甘蔗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349

三、甘蔗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354

四、海藻糖合酶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甘蔗358

五、抗线虫基因遗传转化甘蔗363

六、雪花莲凝集素基因遗传转化甘蔗366

七、甘蔗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遗传转化甘蔗374

第三节 甘蔗分子遗传图谱与标记辅助选择376

一、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特点376

二、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377

三、抗病育种中的标记辅助选择378

第九章 计算机与甘蔗育种383

第一节 甘蔗育种无性系计算机评价与选择系统383

一、系统的软、硬件要求383

二、系统的结构383

三、系统的功能384

第二节 甘蔗育种单株选择的计算机系统研究388

一、系统的软、硬件要求389

二、系统的结构389

三、系统的使用389

第十章 甘蔗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395

第一节 甘蔗种质资源评价与优异种质创制396

一、种质资源评价396

二、优异种质创制408

第二节 甘蔗新品种选育410

一、我国甘蔗育种程序411

二、“九五”以来育种成就413

附录Ⅰ 主要缩写名中英文对照428

附录Ⅱ 品种系列名对照表430

附录Ⅲ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434

附录Ⅳ 甘蔗品种审定标准437

附录Ⅴ 国家甘蔗品种区域试验管理办法(暂行)438

附录Ⅵ 我国主要甘蔗科研机构名录4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