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完整佛教思想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完整佛教思想导论
  • 周贵华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80254634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153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佛教-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完整佛教思想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上篇 完整佛教思想总论2

导言2

第一章 完整佛教思想与佛教4

第一节 完整佛教思想与学修4

一、完整佛教思想的意趣4

二、学修问题7

第二节 佛教作为完整佛教12

一、成佛之道作为佛教13

二、佛教作为佛陀言教14

三、佛陀言教作为圣教量15

四、佛教作为完整佛教19

第三节 佛教观作为完整佛教观22

一、所应学22

二、门径与善入23

三、前提25

四、正闻熏习25

五、思与修26

第二章 完整佛教思想与现时代性27

第一节 忧患与担当意识27

第二节 对治意趣32

第三章 完整佛教思想与其所对治37

第一节 共业所摄见37

一、现代性与共业所摄见38

二、科学主义39

三、历史主义42

四、逻辑主义44

五、话语主义45

六、人本主义46

七、后现代性与虚无主义47

八、极共业所摄见与共业平台48

第二节 相似佛教见49

一、相似佛教见的性质50

二、相似佛教见与附佛外道见的区别51

三、相似佛教见的略类52

四、虚化52

五、偏化55

六、异化57

七、俗化58

八、矮化59

第四章 完整佛教思想的德目62

第一节 二位63

一、教位63

二、学位71

第二节 三纲与七目74

一、三纲74

二、七目79

第五章 完整相总相85

第一节 完正相86

一、纯正义86

二、无杂义88

三、开合义89

四、彰显义89

第二节 完全相90

一、佛说全体义90

二、诸乘无舍义91

三、声闻无别义91

四、无余义93

五、开合义95

第三节 完整相95

一、完足义95

二、整体义99

三、无散义101

四、开合义101

五、小结102

第四节 完一相102

一、一味义102

二、一致义103

三、一趣义103

四、无别义104

五、开合义104

结语 完整相总相及其随相105

一、开合相105

二、隐现相106

第六章 完整相别相之意趣具足相107

第一节涅槃意趣具足107

一、世间的流转性108

二、作为时位涅槃的无余依涅槃110

三、作为时位涅槃的无住涅槃110

四、作为根本涅槃的无住涅槃与一摄多果足性112

第二节 一乘意趣具足与普度意趣具足113

一、一乘意趣具足113

二、普度意趣具足120

第七章 完整相别相之胜用具足相123

第一节 诱导胜用具足124

一、缘摄124

二、诱入125

三、导进127

第二节 对治胜用具足128

一、总相对治与别相对治129

二、执著对治与杂染对治132

三、伏断对治134

第三节 开显胜用具足135

一、开显胜用与开显足性135

二、总相开显136

三、别相开显的基本形式137

四、别相开显的具体形态138

五、间接与直接开显140

第八章 完整相别相之正义具足相141

第一节 圣教正义具足142

一、圣教正义与圣教足性142

二、佛陀通过身与意的示教142

三、佛陀通过言说的示教145

四、圣教作为教、乘的区分145

五、佛教的开合146

第二节 实理正义具足与正学正义具足147

一、实理正义具足147

二、正学正义具足154

结语 正闻熏习与善入156

一、闻思修与三乘、一乘156

二、闻思修的略义157

三、闻思修与道次第159

四、正闻熏习与善入160

五、正闻位的正闻熏习三层次161

六、正闻熏习与现时代161

下篇 完整佛教义学导论164

导言164

一、完整佛教义学观164

二、完整佛教义学分类165

三、完整佛教义学的意义167

四、完整佛教义学研究基本规范168

第一章 教诠学略义170

序说170

第一节 教诠学的基础与界定171

一、教诠学的基础171

二、教诠学的界定174

第二节 教诠学的成立176

一、教诠学的成立问题176

二、从共业平台的立场的观察177

三、从善根平台的立场的观察179

四、教诠的机理181

五、诠释的机理183

六、诠释分学与教诠分学的关系185

第三节 教诠学的内容186

一、形式方面186

二、意义方面189

三、内容191

第四节 现代涉及佛教教诠学的热点192

一、正法相似法问题193

二、内在外在诠释问题196

第二章 教正学略义198

序说 教正学与护教198

第一节 划界202

一、佛教202

二、外道208

三、相似佛教209

第二节 教辩215

一、教角度的辩护215

二、证角度的辩护217

三、理角度的辩护218

四、会违角度的辩护223

五、内道之间以及内外道之间的关系226

第三节 中印历史上的重要佛教论争问题227

一、“大乘非佛说”问题228

二、如来藏思想问题234

三、佛教印度化与中国化问题237

四、“人间佛教”问题239

五、白衣弘法问题240

六、佛教女性地位问题242

第三章 教度学略义244

序说 涅槃学与教度学244

一、涅槃学与教度学、教化学244

二、教度学245

第一节 教义学245

一、自性245

二、教依246

三、教相247

四、学相251

五、教纲253

第二节 大乘理境学255

一、法相论256

二、本体论260

三、识境论261

四、缘起论264

五、染净论267

第三节 小乘理境学270

一、法相论270

二、缘起论275

第四节 道行学279

一、净因论279

二、加行论286

第五节 果地学292

一、转变论292

二、圆满论293

三、成就论293

四、示现论296

第四章 教化学略义298

序说298

第一节 教度学与教化学299

一、善根与佛陀圣教299

二、教度学与教化学300

三、教化学作为人天乘学与缘道学302

四、教化学的层次303

第二节 教化学的基本思想303

一、人间与人天乘善根303

二、善恶因果思想304

三、皈依与发心308

四、人天善行310

第三节 教化学的展开313

一、佛教文化313

二、佛教政治学314

三、佛教哲学317

四、佛教科学317

五、佛教心理学318

六、佛教伦理学320

七、佛教美学321

第五章 教史学略义322

第一节 教史学名义322

一、示现、度化与教史322

二、教史学323

三、教史学的意义323

第二节 佛教内道史与世俗史326

一、内部度化域与佛教内部史326

二、外部度化域与佛教外部史327

三、共业时空与佛教世俗史328

四、内道史的三时329

第三节 佛教度化史与教说史332

一、佛教度化史与佛教教说史332

二、本师度化史与圣教弘传史333

三、宗师度化史与宗说开展史337

四、随宗师度化结缘史与随宗说流变史338

第六章 教典学与教摄学略义339

第一节 教典学略义339

一、教典学的名义339

二、言教与文本340

三、文本的传承与变异348

四、文本的翻译351

五、文本的辨伪354

第二节 教摄学略义357

一、内道与外道357

二、染根平台与共业平台357

三、世间共学与外明358

四、对世间共学的摄受359

五、外明与教摄学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