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艺科学发展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艺科学发展论
  • 袁学骏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110314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文艺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艺科学发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及其重要内涵2

二、文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3

三、文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5

(一)“回归马克思”5

(二)走出后现代7

(三)创新发展,规律与平衡9

第一章 文艺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11

第一节 文艺科学发展的哲学基础12

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2

二、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反作用14

三、古今中外文艺发生机理论述16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性质和主要特征20

一、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21

二、文艺的人民性、民族性25

三、文艺的主要特征:形象性、真实性和典型性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32

一、一篇《讲话》,一座里程碑33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33

三、文艺的现实基础、环境和创作实践37

(一)我们已经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优良传统37

(二)随着经济腾飞,一系列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正在形成38

(三)几代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基础39

第二章 文艺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41

第一节 创新是文艺发展的灵魂和动力41

一、 “质文代变,时运交移”:中外文艺史就是创新发展史41

二、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创新理论的建设44

三、文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主力军45

四、要克服文艺创新的各种阻力46

第二节 必须弘扬主旋律49

一、主旋律的提出,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重大意义49

二、大力弘扬核心价值体系52

(一)在创作中体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52

(二)表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与共同理想54

(三)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英雄人物形象57

(四)表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62

三、当代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创新65

(一)当代现实题材为主65

(二)革命历史题材为主67

四、关于文艺作品思想政治内容的三个层次70

第三节 必须提倡多样化,大力拓展文艺创新空间74

一、多样化的内容和道德底线74

二、加强对传统题材和另类创作的引导提升76

第四节 创新的重点体裁和创新形式79

一、大时代应该出大作品,要在“三大件”上出精品79

二、创新文艺形式与高科技手段运用81

第五节 改编的得与失,更要提倡原创83

一、改编创新的成败得失83

二、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原创能力85

第六节 学习、继承与借鉴87

一、望今制奇,参古定法88

二、要警惕作家的非学者化倾向91

(一)生活型作家要向学者型作家转化,呼唤大师与巨人91

(二)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93

(三)从实践上看借鉴创新95

第七节 生活源泉问题与“三贴近”98

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98

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102

第三章 文艺发展的经验教训105

第一节 百年文艺现代化发展路线图105

一、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文学现代性发轫106

二、五四以来现实主义的传播与发展108

三、新时期多种文艺思潮起落与现实主义的嬗变111

(一)从伤痕文学到先锋文学的更迭演变111

(二)多元化发展中的新现实主义115

第二节 现实主义回归及其主导地位的重新确立116

一、世纪之交的新现实主义实践成就118

二、关于现实主义的最新总结121

第三节 孪生兄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123

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两大文脉124

二、现代变形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126

第四节 两种不良创作倾向批判129

一、极“左”文艺路线的危害129

(一)“写中心,唱中心”,主题先行,排斥艺术130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把爱情列为禁区131

(三)过分强调写工农兵,普遍贬低知识分子131

(四)要求写英雄典型,造成“三突出”盛行132

(五)过头地强调运用民族形式,学习外国只是一句空话133

(六)结构和情节的公式化133

(七)到处充斥着标语口号和空洞的说教134

(八)缺乏大文化观念,将中国传统文化剔除在外134

(九)违背文艺规律,违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意135

二、新时期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弊端136

(一)非意识形态化,告别革命137

(二)反对体验生活,“主题先行”,与极“左”异曲同工137

(三)告别崇高,消解诗性,将人物矮化、非英雄化137

(四)反历史,消解历史意识138

(五)反理想,消解价值观念,鼓吹娱乐至上138

(六)反理性,欲望化139

(七)鼓吹暴力、展示死亡139

(八)“语言革命”,形式主义140

(九)在创作态度上,生吞活剥地模仿140

第四章 文艺规律与民族化风格气派143

第一节 文艺的本质与规律143

一、文艺的本质与规律144

二、三大文艺规律:源于生活、形象思维、继承创新145

第二节 拥抱和把握形象思维147

一、古今中外关于形象思维的经典论述148

二、形象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151

三、保持活跃的想象力,提高艺术表现力152

第三节 倡导各种艺术风格流派156

一、风格即人:提倡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156

二、关于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传统要求159

三、当代文艺发展中流派纷呈161

四、关于“有地方色彩”的“世界的文学”163

五、树立文体意识和加强作品文体探索167

第五章 以人为本与和谐文化171

第一节 人的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171

一、关于人的概念与本质172

二、关于人学理论173

三、我国古代各家观点与西方人学的内在一致性176

四、关于人性的内涵178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与文学艺术180

一、“文学是人学”和人文精神180

二、文艺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182

三、文艺以人为本——重点塑造新人184

四、继续进行人性挖掘,呼吁人的全面觉醒185

第三节 和谐文化及其艺术创新188

一、和谐文化的渊源189

二、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191

三、文学艺术追求和谐——不是回避矛盾193

(一)演绎历史故事表现矛盾产生到解决的过程194

(二)通过描写现实矛盾斗争体现和谐理念追求195

第四节 文艺家要德艺双馨197

一、热爱祖国和人民,坚持树立核心价值观198

二、要首先学会做人,坚持人品第一198

(一)谦虚谨慎,文人相亲,与人为善198

(二)抵制市场的诱惑,不可金钱第一199

三、具有强烈的艺术追求和敬业精神199

四、呼唤学术道德200

第五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文艺人才大军203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3

二、大学课堂、自学成才和“从娃娃抓起”205

三、创意人才:一个文化名人背后就是一个产业链207

第六章 关于文艺批评的话题210

第一节 文艺批评的立场、作用和标准210

一、文艺批评的鲜明立场和重大作用211

二、当前文艺批评既活跃又问题多多216

三、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尺度218

(一)文艺批评的思想政治标准218

(二)文艺批评的艺术标准,兼及酷评221

四、关于文化批评标准问题224

五、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226

第二节 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主体精神诸问题229

一、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229

二、批评的主体精神、态度和方式方法232

(一)树立主体精神,坚持客观公正的批评态度232

(二)提倡坦率、诙谐的人性化的批评233

三、鲁迅说:批评还要“灌溉佳花”235

四、公众的批评——合力与权威性237

第三节 批评家的素质和批评的文风文体240

一、批评家的素质与能力急需提高240

二、“批评的枪法”:文艺批评的文风和文体243

第七章 关于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246

第一节 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成就和问题246

一、关于我国百年文论研究历程的回顾246

二、已经出现的现当代文论和主要实践经验250

三、西方中心主义之害253

(一)正确地学习西方与批判西方中心主义253

(二)关于“意识形态终结论”和“历史终结论”254

(三)已经饱尝“与国际接轨”之苦25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中、西、马融合的必然25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与精髓259

二、关于“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260

三、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263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重新振作,中、西、马三者融合的必然265

第三节 大胆地“走自己的路”268

一、世纪之交的强音: “走自己的路”268

二、走自己的路——以马为主、以中为主、以今为主270

(一)“三个为主”的本义和内涵271

(二)“三个为主”地走自己的路的前景274

第四节 克服新教条主义,开展思想大解放、文化大启蒙275

一、新老教条主义必须休息275

二、提倡两种思想大解放277

(一)保守者的思想大解放277

(二)学西用西者的思想大解放277

三、进行三种文化大启蒙278

(一)继续进行西方文化启蒙278

(二)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启蒙279

(三)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启蒙280

第五节 关于重写文学史问题282

一、关于重写现当代文学史的早期研讨282

二、当前关于建国60年文学的评估和写史论争285

三、关于当代作家评传和口述史的写作290

第八章 维护文艺生态平衡293

第一节 精英严肃文学创作295

一、有深度的严肃小说创作296

二、旧体诗词和新诗并辔齐行299

三、几乎不受西方影响的报告文学301

四、太阳向着散文微笑:中国散文热305

五、儿童文学、校园文学和青春文学308

第二节 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313

一、通俗小说和武打、言情、谍战等电视剧314

二、亲切的城乡底层生活剧318

三、戏说、大话之风需要煞住319

四、“超级女声”和“小沈阳”现象320

五、流行歌曲的流行323

六、手机文学的超常发展325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28

一、丰富的民间文艺328

(一)神话以来的口头文学328

(二)亦喜亦忧的民间演艺与工艺美术329

二、两条腿走路: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330

(一)要抓紧进行原生态的抢救保护331

(二)进行适度创新的活态保护经验333

第四节 网络文学异军突起334

一、网络文学的概念和发展脉络336

(一)网络文学的概念、性质和写作目的336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39

二、网络文学的创作思想和方法341

(一)创作思想混乱,创作方法多样341

(二)博客写作:精神幻象和草根神话之网344

三、网络文学的走向和前途345

(一)十年盘点与“招安”的意义346

(二)在与传统文学融合互补中前行347

第五节 维护文艺生态平衡的理念和树立“度”的观念348

一、基本理念——优化和保护“精神植被”348

二、雅俗平衡,要把握好通俗与“三俗”的“度”349

(一)再说雅与俗:拆掉高墙,搭起桥梁349

(二)警惕娱乐化时代的庸俗、媚俗和低俗351

第六节 关于精品、评奖和办节等354

一、文学与艺术及精品355

二、评奖——不要担心被诺贝尔遗忘357

三、办节的得与失359

四、净化文化环境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360

第九章 文艺产业发展势在必行364

第一节 关于“艺术生产”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365

一、文艺商品化的历史必然及其双重价值366

二、学习国家文化发展方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新课题368

第二节 必须打破瓶颈: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攻坚373

一、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并且实现国家主导373

二、攻坚凯歌:转企改制、破解难题的成功经验376

第三节 迎着朝阳: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381

一、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382

二、从《功夫熊猫》说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创意产业385

第四节 传统文化产业必须迎头赶上388

一、出版、书画产业大发展388

二、传统戏剧等演艺类企业正在走出困境391

三、我国跨入电影大国行列,成绩与问题395

第五节 “走出去”:已有的实践和思考401

一、“走出去”的古老传统和近年的新实践401

二、“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及经济支撑404

第六节 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激发艺术创新活力406

后记412

主要参考书目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