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童庆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1614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4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67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1
(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1
(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4
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5
(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5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7
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9
(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9
(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10
(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11
(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11
四、本书的逻辑线索和特点14
(一)本书的逻辑线索14
(二)本书的特点15
第一章 文学观念16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嬗变16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6
(一)文学活动四要素16
(二)文学活动18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21
(一)再现说21
(二)表现说23
(三)实用说24
(四)独立说27
(五)客观说27
(六)体验说29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30
(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31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31
四、文学的界说33
(一)文学的定义33
(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33
第二节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35
一、文化概念35
(一)广义的文化概念36
(二)狭义的文化概念38
(三)符号论的文化概念38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41
(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41
(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43
(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43
(四)憧憬人类的未来45
(五)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47
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47
(一)“品质阅读”47
(二)“价值阅读”49
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50
(一)文学与科学文化50
(二)文学与历史文化52
(三)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54
第三节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56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56
(一)文学源于社会生活57
(二)文学改造社会生活59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62
(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62
(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65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69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理论概括69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70
第四节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75
一、经验、体验与文学75
(一)经验与体验75
(二)体验与文学77
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86
(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87
(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88
本章小结91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92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93
第一节 文学文本93
一、文学文本概念93
(一)文本与文学文本93
(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94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95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95
(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97
(一)文学文本层面99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100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00
(一)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100
(二)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101
(三)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103
二、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104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105
(一)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105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106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107
一、语音层面107
(一)语音层面的作用107
(二)节奏111
(三)音律112
二、文法层面118
(一)词法119
(二)句法121
(三)篇法122
三、辞格层面123
(一)比喻和借代123
(二)对偶和反复125
(三)倒装和反讽127
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128
一、内指性128
二、音乐性129
三、陌生化131
本章小结132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132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134
第一节 文学形象134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34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134
(二)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135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38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138
(二)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139
(三)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141
(四)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143
第二节 文学典型145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146
(一)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146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146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48
(一)典型的特征性148
(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150
(三)典型的艺术魅力151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55
(一)典型环境155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56
第三节 文学意境158
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59
(一)意境论的形成159
(二)意境的界说160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60
(一)情景交融161
(二)虚实相生163
(三)生命律动166
(四)韵味无穷169
三、意境的分类170
(一)刘熙载分类法170
(二)王国维分类法171
第四节 文学象征意象171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72
(一)意象的四种含义172
(二)“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173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75
(一)哲理性175
(二)象征性177
(三)荒诞性179
(四)求解性180
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82
(一)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182
(二)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183
(三)“意象应合”的原则184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87
(一)寓言式象征意象187
(二)符号式象征意象188
本章小结189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189
第四章 叙事作品191
第一节 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191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91
(一)传统叙事理论191
(二)现代叙事学194
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95
(一)叙事的意义195
(二)叙事作品196
三、叙事的层面197
(一)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197
(二)叙事的三个层面198
第二节 叙述语言200
一、叙述时间200
(一)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00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201
二、叙述视角207
(一)第三人称叙述208
(二)第一人称叙述208
(三)第二人称叙述209
(四)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210
三、叙述标记211
(一)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11
(二)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213
第三节 叙述内容215
一、故事216
(一)事件216
(二)情节218
(三)情景218
二、人物220
(一)“扁平”人物221
(二)表意型人物222
(三)“圆形”人物223
(四)典型人物223
(五)“性格”人物224
三、行动225
(一)叙述功能研究225
(二)叙述逻辑研究226
第四节 叙述动作229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229
(一)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29
(二)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230
二、叙述声音231
(一)显在叙述者232
(二)隐在叙述者233
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235
(一)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35
(二)叙述者与接受者236
本章小结239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239
第五章 抒情作品241
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242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242
(一)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42
(二)抒情作品的内涵243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243
(一)情感的特点243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244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245
(一)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45
(二)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246
第二节 抒情作品与抒情249
一、抒情的本质249
(一)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49
(二)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252
(三)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254
二、抒情的原则256
(一)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56
(二)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257
(三)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258
(四)抒情的一般原则259
三、抒情的途径261
(一)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61
(二)以景结情,情景交融263
四、抒情的策略264
(一)抒情的语法策略265
(二)抒情的修辞策略266
五、抒情的传统271
(一)抒情传统的形成271
(二)不同的抒情传统271
第三节 抒情作品的特征275
一、题材与结构特征275
(一)题材特征275
(二)结构特征276
二、意象与主题特征277
(一)意象与主题特征277
(二)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278
(三)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281
三、文体特征281
(一)文体的美学内涵281
(二)抒情诗的特征282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285
本章小结288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288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290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理论290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290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292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297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299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内涵301
一、风格的定义301
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301
(一)创作个性界说301
(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305
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308
(一)文体三层面308
(二)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315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318
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318
(一)文采318
(二)情调320
(三)气势322
(四)氛围324
(五)韵味326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328
(一)文学风格的独创性328
(二)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30
(三)文学风格的多样性331
第四节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332
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332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336
第五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338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338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340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343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346
本章小结348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349
第七章 文学创作350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350
(一)文化修养351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353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354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354
(一)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354
(二)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55
(三)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355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356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356
(一)情景交融、心目相取356
(二)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358
第三节 创作心理要素359
一、艺术直觉359
(一)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的异同359
(二)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因素361
二、艺术灵感362
(一)艺术灵感的特征362
(二)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364
三、艺术情感365
(一)艺术情感的特征366
(二)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367
四、艺术想象372
(一)艺术想象的特点372
(二)艺术想象的类型373
五、艺术理解375
(一)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375
(二)艺术理解与选材376
(三)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376
第四节 文学创作过程377
一、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377
(一)创作动机的构成377
(二)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381
(三)创作冲动383
二、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386
(一)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387
(二)艺术构思389
(三)艺术传达393
(四)修改与润色397
本章小结398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399
第八章 文学接受400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400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400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400
(二)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402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404
(一)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404
(二)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405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407
(一)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408
(二)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408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410
第二节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411
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411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412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412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413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414
(一)接受者的兴趣414
(二)接受者的审美心态415
(三)接受者的对话愿望416
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417
(一)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418
(二)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418
(三)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419
第三节 文学接受过程420
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420
(一)期待视野420
(二)预备情绪422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423
(一)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423
(二)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425
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426
(一)召唤结构426
(二)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428
第四节 文学接受效果430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430
(一)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431
(二)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432
(三)认识空间的拓展433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433
(五)审美能力的提高434
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434
(一)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434
(二)社会交往437
第五节 文学批评439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439
(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440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440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441
二、文学批评的方式441
(一)审美体验442
(二)理性分析442
(三)价值判断443
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443
(一)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444
(二)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445
(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448
本章小结450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450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452
第一节 文学的发生452
一、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评述452
(一)摹仿说453
(二)巫术说454
(三)游戏说455
(四)劳动说456
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458
(一)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458
(二)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459
(三)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460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62
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462
(一)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463
(二)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464
(三)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465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469
(一)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469
(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470
第三节 文学自身发展状况472
一、文学的自觉472
(一)从不自觉到自觉472
(二)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474
(三)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75
(四)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476
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478
(一)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478
(二)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481
第四节 文学思潮与流派482
一、文学思潮482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482
(二)文学思潮的产生483
(三)文学思潮的特点486
(四)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489
二、文学流派501
(一)文学流派的界定501
(二)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502
(三)文学流派的产生503
(四)文学流派的特点507
本章小结510
本章的概念与问题510
后记512
附:《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515
Ⅰ 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515
Ⅱ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515
导论515
第一章 文学观念516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519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522
第四章 叙事作品524
第五章 抒情作品527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529
第七章 文学创作532
第八章 文学接受534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537
Ⅲ 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539
附录 题型举例543
后记545
热门推荐
- 1169622.html
- 1827747.html
- 1952910.html
- 3492287.html
- 183756.html
- 841030.html
- 2832552.html
- 3010803.html
- 824256.html
- 33934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51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16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56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86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8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92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26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28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