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林业生态工程学 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林业生态工程学 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王治国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2502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95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09页
  • 主题词:森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林业生态工程学 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森林破坏与生态环境问题1

一、森林破坏——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1

二、我国的森林与生态环境问题3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内容5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5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7

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类型与体系8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8

二、林业生态工程体系9

第四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础理论11

一、生态系统理论12

二、生态系统交错带理论13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13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14

五、环境科学理论17

六、生态经济学理论21

七、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25

八、可持续发展理论28

第五节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的历史与现状30

一、前苏联30

二、美国32

三、日本33

四、北非五国33

第六节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布局35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与现状35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布局39

主要参考文献44

第一篇 森林生态功能原理46

第二章 森林水文效应46

第一节 森林截留降水效应46

一、林冠截留46

二、下层植被截留52

三、林地枯枝落叶层截留53

四、林分截留和林地地面净降雨量53

五、森林截留降水效应综合评价54

第二节 枯枝落叶层水文效应54

一、枯枝落叶层的组成和数量54

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和截留量55

三、枯枝落叶层的水文效应57

第三节 林地土壤水文特性58

一、土壤水分入渗的有关概念58

二、土壤水分入渗的数学模型61

三、影响天然入渗的主要因素61

四、林地土壤水分入渗63

五、林地土壤水分的贮存64

六、林地土壤水分动态65

一、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66

第四节 森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66

二、土内径流及其影响因素69

第五节 森林蒸发散71

一、林地地面蒸发71

二、林冠截留水分的蒸发72

三、森林植物的蒸腾73

四、森林蒸发散73

五、森林蒸发散量的测算方法75

第六节 森林对径流的影响77

一、森林对流域地表径流量的影响78

二、森林对地下径流的影响79

三、森林对流域径流总量的影响80

四、森林对径流的调节作用82

第七节 森林水量平衡87

一、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87

二、森林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88

三、林分的水量平衡89

四、森林流域的水量平衡90

五、森林水量平衡的研究方法91

第八节 森林与降水92

第九节 森林与水质93

一、森林对水质的影响93

二、森林对污染水的净化作用94

三、人类活动对水质的需要95

第三章 防蚀效应96

第一节 森林防止水蚀的效应96

一、森林对击溅侵蚀的影响96

二、森林对径流侵蚀的影响99

三、林木防止河岸、库岸冲淘的作用99

第二节 森林对土壤抵抗侵蚀性能的影响100

一、森林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100

二、森林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104

一、林木根系固土护坡的作用105

第三节 森林对重力侵蚀及泥石流的影响105

二、森林防止落石的作用117

三、森林对重力侵蚀的影响评价及其研究在生产中的指导意义118

四、森林对泥石流的影响118

第四节 森林减沙效应119

第四章 防风及防风蚀效应124

第一节 森林防风效应124

一、森林(林带)防风效应的基本参数124

四、林带附近的流场和速度场125

三、森林(林带)防风的物理学机制125

二、林带及其结构类型125

五、森林(林带)防风效应128

第二节 森林防风蚀效应133

一、土壤风蚀及尘风暴133

二、影响土壤风蚀的因素133

三、森林的防风蚀效应134

第五章 改良土壤效应137

第一节 森林养分循环137

一、森林养分的生物小循环137

二、森林养分地球化学循环139

三、森林养分循环与水分循环140

第二节 森林改良土壤效应140

一、森林改良土壤养分状况的效应140

二、森林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效应142

第六章 改善生态环境效应144

第一节 森林调节小气候效应144

一、森林对辐射与热量平衡的影响145

二、森林的调节温度、增加湿度的效应147

一、绿色植物吸收CO2的特性152

第二节 森林碳氧平衡效应152

二、森林的碳氧平衡效应分析153

第三节 森林净化环境效应154

一、森林植物对有毒物质的净化效应154

二、森林植物减少空气中粉尘的效应155

三、森林植物减少空气细菌的效应157

四、森林植物减弱噪声的效应157

第四节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58

一、森林与物种多样性158

四、森林对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59

主要参考文献159

三、森林与遗传多样性159

二、森林与生态系统多样性159

第二篇 林草培育基本理论与技术161

一、人工林草特点及其生长发育阶段161

二、林草定向培育163

三、林草培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164

第七章 树种草种选择167

第一节 立地条件及其类型划分167

一、造林(种草)地、立地条件与立地类型167

二、植物地带划分、林(草)业区划与造林(种草)区划168

三、立地分类与立地条件类型划分170

四、立地评价与方法178

第二节 树种草种特性179

一、树种特性与分布179

二、草种特性185

第三节 适地适树(草)189

一、适地适树(草)的概念189

二、适地适树(草)的途径和方法189

第四节 树种草种选择196

一、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197

二、草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203

一、树种组成206

第八章 人工林草结构设计206

第一节 树种组成206

二、混交林的应用条件214

三、树种结构设计215

四、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调节217

五、人工林的轮作217

第二节 草种混播与林草复合218

一、草种混播218

二、林草复合219

一、造林密度的概念220

第三节 造林密度220

二、造林密度的意义221

三、造林密度的作用221

四、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与方法225

第四节 种植点的配置228

一、行列状配置229

二、群状配置229

第九章 林草工程施工与管理231

第一节 造林种草的整地技术231

一、造林整地231

二、种草整地240

一、造林方法243

第二节 林草种植方法243

二、种草和草坪建植方法256

第三节 幼林抚育与成林管理260

一、幼林抚育管理260

二、成林管理267

第四节 人工草地与草坪管理270

一、人工草地管理270

二、草坪的培育管理272

一、封山育林育草的组织管理措施276

第五节 封山育林育草276

二、封山育林及其技术措施278

三、封坡(山)育草及技术措施281

第六节 林草病虫害的防治282

一、林木病虫害防治282

二、牧草及草坪草的病虫害防治291

主要参考文献293

第三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294

第十章 江河上中游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294

一、水源涵养林295

二、我国水源涵养林的区划295

第一节 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体系295

三、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体系297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工程298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保护类型298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森林分类经营299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措施300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营造301

一、水源涵养林的最佳林型301

二、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管理302

三、水源涵养林的营造303

一、次生林的特性304

第四节 次生林经营304

二、次生林的综合经营技术306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310

第六节 天然森林草地保护工程312

一、林间草地保护工程312

二、林缘草地保护工程312

第十一章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13

第一节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313

一、概念的发展与形成313

二、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14

三、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及配置316

四、山西省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318

第二节 坡面荒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20

一、坡面防蚀林320

二、护坡薪炭林321

三、护坡放牧林324

四、护坡用材林326

五、护坡经济林328

六、护坡种草工程328

第三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29

一、水流调节林带330

二、植物篱(生物地埂和生物坝)331

三、梯田地坎(埂)防护林333

四、坡地农林(草)复合工程334

第四节 塬面梁峁顶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34

一、塬面农田防护林335

二、梁峁顶防护林的配置336

三、塬边、梁峁边防护林337

第五节 沟谷川台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38

第六节 侵蚀沟道与水文网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40

一、土质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40

二、石质山地沟道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45

第七节 水库、河岸(滩)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346

一、水库防护林业生态工程346

二、河川岸滩防护林业生态工程347

第八节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352

一、水土流失地区林木培育的关键技术352

二、水土流失地区人工草坡(地)建设的关键技术356

第十二章 平原区农业综合防护林业生态工程357

第一节 平原区农业综合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体系357

一、东北西部、内蒙古东中部平原地区357

三、华北中原平原地区358

二、西北绿洲灌溉农区358

四、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359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359

一、我国农田防护林的营造简史360

二、农田防护林带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360

三、农田防护林的配置技术361

四、林带胁地及其对策366

五、幼林抚育与成林更新367

第三节 沿海防护林369

一、沿海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体系369

二、沿海主要防护林业生态工程配置373

三、沿海特殊立地类型造林技术要点374

一、荒漠与荒漠化的有关概念376

第四节 治沙造林376

二、我国沙漠、沙地概况379

三、治沙措施体系381

四、植物(林草)固沙的原则和措施382

五、固沙造林技术要点383

六、治沙造林配置技术模式386

第五节 牧业防护林388

一、牧业防护林的类型及配置389

二、草原牧业防护林营造技术要点392

一、盐碱地概述393

第六节 盐碱地造林393

二、盐碱地对树木的危害及表现395

三、盐碱地造林技术措施396

第十三章 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工程401

第一节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401

一、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特点与发展401

二、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分类与结构402

三、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结构配置405

四、我国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407

第二节 用材林409

一、人工用材林的培育目标410

二、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的特殊技术要求411

第三节 经济林412

一、我国经济林生产概况412

二、经济林资源与分布413

三、经济林基地建设414

四、低产经济林的改造416

第十四章 城市(镇)与工矿区环境改良林业生态工程418

第一节 村镇环境改良林业生态工程418

一、组成与布局418

二、村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特点419

一、城市绿地分类与绿化指标420

第二节 城市环境改良林业生态工程420

二、城市市区绿化配置421

三、城市郊区绿化配置424

第三节 工矿区环境改良林业生态工程425

一、生活区与厂区绿化配置425

二、道路绿化配置427

第四节 城市与工矿区劣地林业生态工程428

一、废石堆置地与贫瘠废弃地的植被恢复429

二、高陡边坡绿化430

一、树种草种选择431

第五节 城市工矿绿化与植被恢复技术431

二、树木(花卉、草坪)配置与种植436

主要参考文献440

第四篇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概述442

第十五章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442

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442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特点442

二、项目的基本概念442

三、林业生态工程实行项目管理的意义443

四、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444

一、林业生态工程规划概述447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447

二、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具体步骤451

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454

一、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454

二、可行性研究的程序456

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457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和报审460

五、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模式461

第四节 林业生态工程初步设计463

一、概述463

二、总说明书基本内容464

三、总概算书470

第五节 林业生态工程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及后评价471

一、施工管理471

二、竣工验收471

三、后评价474

第六节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474

一、综合效益的基本含义474

二、综合效益评价原则474

三、评价的具体内容476

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78

第十六章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482

第一节 信息管理基础482

一、管理信息系统(MIS)482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483

三、计算机网络487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489

一、空间信息的获取489

二、区域性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491

三、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网络493

主要参考文献4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