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毒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态毒理学
  • 孟紫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6283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1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一、生态毒理学概念1

二、生态毒理学任务4

三、生态毒理学的分支学科5

四、生态毒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展望5

五、生态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13

思考题18

推荐阅读文献19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20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污染物概论20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20

二、环境污染物概论22

第二节 生态系统及其特征24

一、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特征24

二、生物种、种群及群落26

三、生态系统及其特征26

思考题32

推荐阅读文献32

第三章 毒物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与基本机制33

第一节 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与类型33

一、主要概念33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41

三、联合毒性作用43

第二节 毒性作用的机制46

一、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46

二、细胞膜损伤46

三、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和细胞能量的产生47

四、自由基与氧化损伤48

五、其他48

第三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51

一、毒物的结构与性质51

二、机体(宿主)状况54

三、接触条件57

四、环境因素58

思考题58

推荐阅读文献59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60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结构与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60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60

二、生物转运的方式61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63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64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64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71

思考题74

推荐阅读文献74

第五章 生物富集75

第一节 生物富集的基本概念75

第二节 生物富集动力学76

一、吸附动力学77

二、生物富集动力学79

第三节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83

一、环境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83

二、生物特性87

三、环境因素90

第四节 生物放大及其研究91

一、生物放大的生态毒理学意义91

二、金属和类金属的生物放大92

三、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放大93

四、生物放大研究技术94

第五节 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对策100

思考题102

推荐阅读文献102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03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特点103

一、涉及面广、范围大,接触污染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103

二、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产生毒性作用103

三、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104

四、多种途径进入体内105

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作用类型多样、作用机制复杂105

第二节 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06

一、环境污染物的酶效应106

二、DNA损伤109

三、蛋白质合成的诱导109

四、氧化应激与抗氧化状态110

五、对卟啉合成的影响111

第三节 细胞、组织及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11

一、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12

二、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13

三、细胞突变与癌变116

四、组织、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23

第四节 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24

一、亚致死效应124

二、致死效应129

三、影响致死效应的因素129

第五节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30

一、环境污染物对种群的影响130

二、环境污染对生物群落的影响133

三、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34

第六节 景观及全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36

一、景观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与研究136

二、大陆和半球范围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37

三、生物圈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39

思考题141

推荐阅读文献142

第七章 动物生态毒理学143

第一节 动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转化143

一、吸收144

二、分布与贮存145

三、环境污染物的排泄147

四、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148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149

一、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生态毒性的主要类型150

二、农药150

三、多氯联苯及其他卤代芳烃155

四、金属和类金属159

五、环境气体污染物163

第三节 人工饲养动物生态毒理学169

一、有毒植物和微生物引起的中毒169

二、化学物引起的中毒170

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172

一、对动物中毒的病因调查与诊断172

二、环境污染物对动物一般毒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174

三、致突变、致癌变研究及评价方法176

四、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176

思考题177

推荐阅读文献177

第八章 植物生态毒理学178

第一节 植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运输与转化178

一、黏附和吸收178

二、运输182

三、分布与积累贮藏182

四、转化184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186

一、不同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186

二、农药、化肥及其他化合物189

三、大气气体污染物192

四、重金属196

五、物理因素198

第三节 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9

一、植物毒素199

二、外来入侵植物204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205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206

一、有害气体对植物毒性作用的染毒技术206

二、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技术206

三、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技术207

四、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细胞遗传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技术207

五、重金属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207

六、农药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208

思考题208

推荐阅读文献209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210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211

一、自然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211

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11

三、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216

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物质循环作用的影响217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218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侵害途径218

二、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与机制219

第三节 微生物污染的生态毒理学作用226

一、微生物污染的种类与特点226

二、有害微生物种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29

三、病原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230

四、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235

五、病毒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238

六、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对策240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240

一、样品的采集与微生物计数241

二、富集培养、菌种分离与微生物鉴别242

三、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242

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方法243

思考题247

推荐阅读文献247

第十章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248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248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248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248

三、陆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物的类型25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252

一、进入途径252

二、分布与迁移252

三、生物的吸收与富集254

四、降解256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257

一、重金属的生态毒理学效应258

二、农药的生态毒理学效应261

三、酸沉降的生态毒理学效应265

四、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毒理学效应269

第四节 陆地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272

一、陆地植物273

二、土壤无脊椎动物273

三、昆虫、蜘蛛和螨275

四、鸟类275

五、陆生哺乳动物277

思考题278

推荐阅读文献278

第十一章 淡水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279

第一节 淡水生态系统279

一、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279

二、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280

三、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281

四、淡水生态系统中环境污染物的类型28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与生物吸收和富集282

一、进入水体的途径282

二、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282

三、水生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282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284

一、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284

二、细胞、细胞器及器官水平的毒性效应285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286

四、种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288

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290

六、环境因子对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92

第四节 淡水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293

一、微生物毒性试验294

二、淡水初级生产者毒性试验295

三、无脊椎动物毒性试验297

四、淡水鱼毒性试验297

五、沉积物毒性试验298

六、多物种毒性试验299

思考题300

推荐阅读文献300

第十二章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301

第一节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301

一、海洋环境的主要特点与分区301

二、海洋的主要生态系统303

三、河口区环境特点与生态系统组成305

第二节 海洋、河口污染物及其生物吸收与富集307

一、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类型307

二、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生物吸收310

三、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与转化311

第三节 海洋与河口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311

一、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312

二、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313

三、组织及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314

四、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314

五、对种群的生态毒理学效应316

六、对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316

第四节 赤潮317

一、赤潮的危害318

二、赤潮发生的原因318

三、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及其预防320

第五节 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321

一、海洋初级生产者毒性试验321

二、无脊椎动物毒性试验322

三、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试验323

四、沉积物毒性检测323

五、多物种检测系统324

思考题325

推荐阅读文献326

第十三章 生态风险评价327

第一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327

一、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领域327

二、生态风险发生的规模330

三、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330

四、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331

第二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332

一、生态学332

二、分子生物学332

三、生态毒理学333

四、数学方法333

五、接触表征335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336

一、终点的确定337

二、获得必要的信息/数据338

三、评价潜在的危险338

四、接触特征339

五、综合生态学效应的表征(危险表征)340

第四节 人类活动的物理干扰和外来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341

一、确定受体和生态终点341

二、风险源鉴定342

三、暴露和危害分析342

四、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344

第五节 GMOs生态风险评价方法344

一、危险识别345

二、推断危险发生的可能性345

三、确定危害程度345

四、估计危险概率346

五、风险水平的评定346

思考题347

推荐阅读文献347

主要参考文献349

附录351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