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
  • 孙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44673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应急通信系统-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应急概念讨论1

(一)应急的概念1

(二)应急因素分析2

(三)应急当事人分类2

(四)突发事件分类3

(五)突发事件分级6

(六)突发事件过程及其应对方式6

(七)我国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7

二、应急通信总体概念讨论9

(一)应急通信的概念9

(二)关于应急通信系统的使用要求10

(三)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对于应急通信的需求11

(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支持抢救工作的应急通信需求13

(五)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支持恢复重建工作的应急通信需求15

(六)应急通信的使用要求归纳15

(七)应急通信与应急通信指挥的概念17

三、美国应急通信概况19

(一)美国应急通信应用概况19

(二)美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概况20

(三)美国应急通信管理机构23

(四)美国国家应急通信计划23

四、日本应急通信概况31

(一)日本本州岛地震中的应急通信应用概况31

(二)日本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情况32

(三)日本防灾专用无线通信网33

(四)在民用通信网中嵌入应急防灾功能35

(五)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36

五、欧洲应急通信概况38

(一)欧盟e-Risk系统38

(二)欧盟基于卫星的应急通信基础设施——WISECOM39

(三)英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情况43

(四)德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情况44

六、ITU-D关于应急通信应用管理的建议摘要46

第一部分 灾害预防、灾害反应和电信手段46

(一)电信在减灾赈灾中的作用46

(二)应急通信的组织框架47

(三)监管框架48

第二部分 应急通信的实施方面52

(一)电信作为应急管理的工具52

(二)公用通信网53

(三)互联网54

(四)专用网55

(五)业余无线电通信业务58

(六)新技术和新实践60

(七)应急通信技术选择60

七、ITU-R关于应急无线电通信标准的建议摘要62

(一)ITU-R的任务62

(二)有关应急通信的ITU-R建议和报告63

(三)ITU-R M.693建议摘要64

(四)ITU-R M.830-1建议摘要64

(五) ITU-R S.1001-1建议摘要65

(六)ITU-R M.1042-3建议摘要67

(七)ITU-R F.1105-2建议摘要68

(八) ITU-R BT.1774建议摘要69

(九)ITU-R M.2033号报告摘要70

八、ITU-T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建议摘要78

(一)ITU-T在应急通信标准化方面的任务78

(二)有关应急通信的ITU-T建议78

(三)未来的挑战79

(四)ITU-T E.106建议摘要80

(五)ITU-T E.107建议摘要81

(六)ITU-T Y.1271建议摘要81

(七)ITU-T J.260建议摘要85

九、其他国际组织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研究进展88

(一)欧洲的通信标准化组织(ETSI)88

(二)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89

(三)第三代合作伙伴组织(3GPP)90

(四)第三代合作伙伴组织的平行机构(3GPP2)90

(五)电信行业协会(TIA)90

(六)应急通信业务(ETS)委员会(T1)91

(七)美国电信产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91

十、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应急通信的摘要93

(一)总则93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95

(三)监测与预警95

(四)应急处置与救援98

(五)事后恢复与重建100

十一、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政策101

(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有关技术摘要101

(二)国发[2006]2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有关技术摘要102

(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有关技术摘要104

十二、应急通信系统总体分类讨论108

(一)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应急通信108

(二)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应急通信110

(三)事件恢复阶段的应急通信113

十三、应急通信总体设计原则讨论114

(一)关于使用要求114

(二)关于技术实现114

(三)现实应急通信的普遍问题115

(四)技术实现与使用要求之间的切磋117

(五)总设计师的遗憾117

(六)权宜之计117

(七)应急通信总体设计原则建议118

十四、国家国土监控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122

(一)使用要求122

(二)总体轮廓123

(三)技术体制讨论124

(四)实现方案讨论126

(五)网络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讨论128

十五、城市和地区联动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134

(一)城市和地区应急联动系统总体概况134

(二)我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现状135

(三)我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特点136

(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典型结构137

(五)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39

(六)一种典型的应急联动通信指挥系统的总体概况140

(七)支持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通信系统143

十六、现场抢救指挥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推荐145

(一)使用要求145

(二)系统组成146

(三)主要功能147

(四)主要技术指标149

(五)现场网络子系统151

(六)综合网络控制子系统152

(七)业务终端子系统153

(八)综合应用子系统155

(九)对外通信子系统156

十七、集群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158

(一)集群通信系统的定义158

(二)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概况159

(三)集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160

(四)集群通信系统考虑的基本问题160

(五)集群通信的特点162

(六)集群通信系统的分类163

(七)集群通信系统的组网方式164

(八)集群通信系统的功能166

(九)集群通信系统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168

十八、对讲机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169

(一)无线电对讲机概况169

(二)专用与公用通信系统的区别170

(三)专用通信系统的功能特点171

(四)专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172

(五)无线电对讲机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173

十九、现场电视转播系统总体框架推荐176

(一)概述176

(二)主要功能177

(三)主要性能177

(四)网络构架179

(五)硬件总体设计180

(六)现场音视频采集传输系统181

(七)主机存储系统182

(八)电信业务系统183

二十、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185

(一)问题提出185

(二)通信技术支持控制中心的总体结构186

(三)通信技术支持控制中心的技术实现187

(四)通信技术支持控制中心的基本功能188

(五)典型无线电传输系统的基本参数189

(六)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设计要求190

二十一、现场群众自救和呼救通信总体框架讨论192

(一)利用互联网的多余能力192

(二)利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属性193

(三)利用临时轻便无线基站193

(四)VoIP系统的利用193

(五)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功能应用194

(六)人身安全确认系统194

(七)空间位置指示194

(八)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195

(九)利用灾难信号控制系统停止系统运行195

(十)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信设备的应用195

(十一)关于现场群众自救和呼救通信讨论的结语195

二十二、应急通信设施的综合利用讨论197

(一)问题的提出197

(二)国家国土监控系统的综合利用197

(三)城市和地区应急联动系统的综合利用198

(四)突发事件现场最高指挥通信系统的综合利用199

(五)集群通信系统的综合利用200

(六)对讲机通信系统的综合利用200

(七)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综合利用201

(八)关于应急通信系统综合应用的结语202

二十三、“美国2006应急通信白皮书”值得研究借鉴203

(一)4点权威结论203

(二)5个顶层建议204

(三)27点主要结论205

(四)15个需要改进的关键领域206

二十四、应急通信系统与公用电信网络的关系208

(一)突发事件的影响208

(二)公用电信网络的基础作用209

(三)应急通信系统的应急作用209

(四)公用电信网络的加固措施210

(五)公用电信网络的应急修补210

(六)小补丁设计211

(七)大补丁设计213

(八)关于应急通信系统与公用电信网络关系的结论214

二十五、空间转信问题讨论215

(一)空间转信技术发展概况215

(二)空间转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218

(三)空间转信在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中的应用219

(四)空间转信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220

(五)关于空间转信的建议220

二十六、关于增强国家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建议221

(一)制订“中国国家应急通信计划”221

(二)起草“国家应急通信系统体系框架”221

(三)进行国家应急通信现有装备普查222

(四)在我国举办“应急通信装备世界展览会”222

(五)成立“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应急通信专家委员会”222

(六)设立应急通信国家发展专项222

(七)建立“国务院信息办应急通信技术支持基地”223

(八)应急通信专题研究题目建议223

附录一 电信网络机理分类和通信网络应用分类概要228

一、电信网络的产生背景229

二、电信网络机理分类231

三、通信网络概念演变236

四、通信网络应用分类237

附录二 通信网络的网络对抗和网络防卫框架241

一、通信网络的网络对抗体系结构242

二、通信网络攻击244

三、通信网络防卫246

四、通信网络安全防卫体系结构248

五、网络安全法制方面249

六、网络安全管理方面249

七、网络安全技术方面253

八、网络安全人才方面254

九、国家通信网络的网络安全防卫体系256

附录三 美国应急通信白皮书概要257

一、4个权威观点257

二、提出5个顶层建议258

三、得出27点结论260

四、提出16点需要改进的关键领域267

五、白皮书最终结论272

结语273

参考文献275

全集出版后记2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