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诉讼研究与立法论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毕玉谦,谭秋桂,杨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780217266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201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1231页
- 主题词:民事诉讼-研究-中国;民事诉讼法-立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事诉讼研究与立法论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
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体系1
二、民事检察监督原则的定位4
(一)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立法缺陷5
(二)关于民事检察监督原则的理论争议6
(三)世界各国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立法惯例7
(四)关于民事检察监督原则定位的建议8
(一)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必要性10
三、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10
(二)国外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实践12
(三)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14
(四)我国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15
四、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20
(一)民事诉讼主管的基本理论21
一、主管21
第二章 管辖制度21
(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27
(三)现行民事诉讼主管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30
(四)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完善35
(一)级别管辖的基本原理46
二、级别管辖46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46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级别管辖的规定50
(三)级别管辖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问题52
(四)国外立法例58
(五)级别管辖的完善60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66
(一)地域管辖概述67
三、地域管辖67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地域管辖的规定72
(三)实践中地域管辖制度存在的问题76
(四)国外立法例83
(五)我国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85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93
(一)管辖权转移的基本原理97
四、管辖权转移97
(二)我国现行管辖权转移的规定98
(三)我国管辖权转移制度的制度性错误——下放性转移99
(五)我国管辖权转移制度的重构102
(四)国外立法例102
(一)管辖权异议概述104
五、管辖权异议104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04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的规定106
(三)管辖权异议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107
(四)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完善110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20
(二)回避制度的功能及意义122
(一)民事诉讼回避的概念122
第三章 回避制度122
一、回避制度概述122
(二)回避的启动123
(一)回避的主体和条件123
二、我国现行法中的回避制度123
(一)回避主体范围过窄124
三、现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问题及分析124
(三)回避的审查及效力124
(三)回避的效力和保障机制问题126
(二)回避事由不尽合理126
四、国外立法例127
五、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完善128
(二)回避事由的明确化与具体化129
(一)扩张回避的主体范围129
(四)设立法官地区回避制度130
(三)明确规定回避的法律效力130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31
(一)诉讼权利能力的基本原理133
一、诉讼权利能力133
第四章 诉讼参加人制度133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135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136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136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138
(一)公益诉讼的基本原理141
二、公益诉讼141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思考141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143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144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152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156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思考159
(一)正当当事人的基本原理160
三、正当当事人160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163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164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169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171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思考173
(一)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基本原理174
四、第三方被告和辅助第三人174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176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176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180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182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意见与理由186
(七)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88
一、送达制度概述194
第五章 送达制度194
(一)送达主体界定不清195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问题及分析195
(二)具体送达方式制度的缺陷196
(一)法国法198
三、国外立法例的介绍198
(三)送达费用承担与交纳制度的缺漏198
(二)德国法199
(三)美国法200
(四)日本法201
(一)立法明确界定送达的主体202
四、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完善202
(三)留置送达见证条件的变革203
(二)扩展传统的送达方式203
(四)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205
(六)重构送达费用的交纳及承担制度206
(五)完善委托送达制度206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207
(一)法院调解的概念211
一、调解制度概述211
第六章 调解制度211
(二)我国法院调解的基本程序212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调解的规定213
(一)存在的问题215
三、我国调解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及其根源215
(二)法院调解制度弊端的深层分析219
(一)美国法223
四、国外立法例的介绍223
(二)德国法224
五、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思考225
(三)日本法225
(一)重塑调解理念226
(二)对法院调解改革模式的论证230
(三)调审分离模式的具体建构236
(四)调解协议制度的完善242
(五)调解收费制度的完善243
(六)调解有无效或可撤销原因时的救济244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245
(一)民事保全程序的基本原理251
一、民事保全程序的名称与范围251
第七章 保全程序251
(二)现行法律规范的缺陷及原因透析253
(四)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和理由254
(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254
(二)现行法律规范的缺陷和原因透析255
(一)民事保全管辖的基本原理255
二、民事保全管辖255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和学说256
(四)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256
(一)民事保全范围的基本原理257
三、民事保全的范围257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257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和理由257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和学说258
(二)现行法律中的缺陷和原因透析258
(四)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259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和理由260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260
(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261
(二)现行法律中的缺陷和原因透析261
四、非金钱请求的保全261
(一)非金钱请求保全的基本原理261
(五)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和理由262
(四)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262
(三)对我国有关司法解释的评析263
(二)现行法律中的缺陷和原因透析263
五、民事保全的担保263
(一)民事保全担保的基本原理263
(一)民事保全程序的基本原理264
六、民事保全的程序264
(四)对现行法修订和完善的思考和理由264
(三)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和理由265
(二)现行法律中的缺陷和原因透析265
七、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266
(一)民事诉讼费用的概念270
一、民事诉讼费用的基本原理270
第八章 民事诉讼费用制度270
(三)民事诉讼费用的法律性质272
(二)民事诉讼费用的构成272
(四)民事诉讼费用的征收依据276
(五)诉讼费用负担原则279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规定280
(一)立法主体的正当性和效力质疑282
三、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困境与难题282
(二)诉讼费用征收标准存在严重缺陷284
(三)诉讼费整体收费过高287
(四)诉讼费用征收的权力寻租倾向289
(五)诉讼费用裁判之救济制度的缺失290
(六)诉讼费用辅助制度的缺漏292
(一)诉讼费用的构成制度293
四、国外立法例的介绍293
(二)诉讼费用的征收制度294
(三)诉讼费用负担制度295
(五)诉讼成本的第三方转嫁制度297
(四)裁判费用裁决的救济制度297
(一)立法主体的回归300
五、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之完善300
(二)诉讼费用范围的还原301
(三)民事诉讼收费标准的多元化策略302
(四)诉讼费用负担制度的完善307
(五)完善诉讼费用裁判的救济制度311
(六)民事诉讼费用辅助制度的建构与完善312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314
一、证据制度与法典化322
第九章 证据制度322
二、关于对现行证据制度的整合324
(一)三大诉讼法有关证据制度之间的协调问题326
三、在修订法中设置证据制度的若干疑难问题326
(三)证据制度本身所涉及的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的设置问题327
(二)非法典化证据制度与证据法典化之间所应考虑的一些技术问题327
(四)诉讼法的整体结构与证据制度的自身内容之间相互协调问题328
(六)修订法的前瞻性与现实国情的局限性之间的衡平问题329
(五)涉及证据法的程序规范与技术规范之间的关系定位与协调问题329
(一)现行法的缺陷330
四、举证时限制度330
(二)现行司法解释最新规定331
(三)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的设置与举证时限制度333
(四)诉讼主张的确定(包括诉讼请求与事实主张)与举证时限338
(五)争执点的确定与举证时限340
(六)关于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与举证时限制度344
(七)关于被告提起反诉与举证时限制度349
(八)举证时限的基本形态与立法建言350
(九)关于逾期举证问题356
(十)上诉审中的举证时限361
(十一)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364
(一)证人资格365
五、证人作证365
(二)强制证人出庭作证369
(三)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提出374
(四)宣誓377
(五)作证方式379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381
六、当事人的陈述与自认386
(一)默示自认387
(二)诉讼外的自认390
(三)有所附加或限制的自认393
(四)共同诉讼人中之一人自认的效力395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398
七、鉴定制度400
(一)鉴定人出庭401
(二)当事人申请鉴定与举证时限403
(三)鉴定人的选任405
(四)重新鉴定410
(五)专家证人414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420
(一)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调查证据425
八、证据的调查与收集425
(二)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429
(三)要求诉讼外第三人提供证据436
(四)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进行440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442
(一)证明责任的一般分配规则445
九、证明责任445
(二)民事证明责任的特殊分配规则449
(三)证明责任的免除453
(四)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457
(一)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基本原理459
十、证明标准459
(二)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规定与评析463
(三)我国实务界对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认知464
(四)对《民事诉讼法》修订的思考469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470
(一)基本理念与认识观念471
十一、证据的审查判断471
(二)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与评析472
(三)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478
(一)申请证据保全的要件479
十二、证据保全479
(二)证据保全的管辖481
(三)保全证据的申请484
(四)证据保全中的证据调查488
(五)证据保全的效力492
(六)法院依职权保全证据494
(七)笔录的保管与移送495
(八)证据保全的利用496
(九)证据保全程序的费用497
(十)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498
一、我国民事诉讼现行审前程序的弊端501
第十章 审前程序501
二、审前程序的价值功能与模式选择505
(一)追求程序的正当性506
(二)追求程序的效率性508
(三)追求当事人的主动性510
(四)追求法官对程序管理的能动性513
(五)追求程序功能的多元性515
(六)追求审判程序的集中性与尽可能的一次性516
(七)追求程序的强力制裁性519
三、审前程序所应涉及的主要事项523
(一)关于审前程序所应涉及主要事项的设计与考察523
(二)关于审前程序所涉及主要事项的实证模式与经验启示526
(三)关于审前程序重要事项的争鸣与立法思考529
(四)对现行法进行修订的建议537
四、主持审前程序的主体537
(一)两大法系国家主持审前程序主体之比较537
(二)审前程序功能与主持审前程序主体的界定539
(三)关于近年来我国实务界对主持审前程序主体设置的争议与评析542
(四)关于设计主持审前程序主体的立法建议547
(一)诉答制度的基本理念550
五、诉答制度的基本构造与借鉴550
(二)诉答制度对于起诉方的要求552
(三)诉答制度对于答辩方的要求553
(四)诉答制度对于双方提供诉状文书进行陈述的要求571
六、证据披露与证据交换制度575
(一)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所面临的现状与困境575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575
(二)在当事人间因自动提供证据而形成的证据交换制度577
(三)因公权力的介入所形成的证据披露制度583
(四)实行证据披露与证据交换的例外592
(五)美国发现程序所采用的录取证言及其启示596
(六)美国发现程序所采用的质问书及其启示604
(七)英美法系所采用的要求作出自认作为证据方式及其启示607
(八)对现行法修订中涉及证据披露与证据交换制度的总体把握与思考612
(九)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613
七、审前会议616
(一)审前会议制度的起源及其影响力616
(二)对于美国审前会议制度的初步认识617
(三)从借鉴的视角对美国审前会议制度的目的加以检视618
(四)关于审前会议制度的立法思考与建议630
一、起诉与诉讼系属634
(一)基本原理634
第十一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634
(二)理论界的观念认识与评析637
(三)实务界的观念认识与评析640
(四)理论界对现行立法缺陷的认识与评析641
(五)有关立法例与评析645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649
二、诉的变更(或追加)651
(一)诉的变更(或追加)之基本法意651
(二)诉的变更(或追加)之源流与理论上的基本观念653
(三)诉的变更或追加的基本类型656
(四)诉的变更(或追加)的合法要件658
(五)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中有关诉的变更(或追加)所存在的问题与思考668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685
三、反诉686
(一)反诉的基本法意686
(二)反诉的基本特征688
(三)反诉的性质689
(四)反诉制度的目的与基本功能691
(五)反诉的要件692
(六)反诉的提起700
(七)与反诉有关的诉讼程序707
(八)对反诉提起再反诉问题713
(九)强制反诉与任意反诉716
(十)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721
四、撤诉722
(一)撤诉的基本法意722
(二)关于撤诉的条件726
(三)关于撤诉的时间743
(四)关于撤诉的程序750
(五)拟制同意撤诉与拟制撤诉756
(六)撤诉产生的效果763
(七)关于撤诉后的再次起诉768
(八)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772
(一)缺席判决的基本法意774
五、缺席判决774
(二)缺席判决的构成要件781
(三)不适用缺席判决的情形802
(四)对缺席判决的救济812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820
(一)阐明权的定义与属性822
六、阐明权的行使822
(二)阐明权的行使范围825
(三)实务界关于阐明权范围之确定828
(四)有关阐明权立法例之比较838
(五)法官阐明权的行使与当事人的异议权849
(六)关于阐明权的立法思考851
(七)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854
一、概述856
第十二章 简易程序85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861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861
(二)确定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模式选择863
(三)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87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871
三、起诉与答辩871
(二)采用口头方式起诉和答辩的理论机理876
(三)对现行法修订和完善的思考878
(四)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879
(一)概述880
四、关于简易程序上的送达与传唤880
(二)简易程序上的送达与传唤的主要问题881
(三)对现行法完善的思考883
(四)关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普通送达885
(五)对现行法修订和完善的思考890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892
(一)概述894
五、关于简易程序上的审前准备894
(二)简易程序中的举证时限895
(三)关于庭前证据交换897
(四)关于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899
(五)关于申请证人出庭作证900
(六)关于鉴定问题902
(七)简易程序的转换903
(八)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905
六、关于简易程序的庭审活动906
(一)开庭审理时的一些必要程序907
(二)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并合908
(三)调解的进行909
(四)庭审的次数911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914
(五)简易程序的上诉审914
一、概述918
第十三章 小额诉讼程序918
二、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924
三、审理小额诉讼案件的组织形式与人员配置928
四、法院职权的运用930
六、关于调查证据932
五、关于送达与传唤方式932
七、关于小额诉讼的程序设置934
八、关于小额诉讼的上诉问题937
九、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938
(一)第二审程序的设立目的940
一、第二审程序的基本法理940
第十四章 第二审程序940
(二)第二审程序的功能942
(三)我国第二审程序的立法缺陷与原因透析944
(一)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关系定位的基本原理947
二、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关系的定位947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949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950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951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953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与理由954
(一)上诉对象的基本原理955
三、上诉的对象955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956
(三)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957
(四)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958
(五)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与理由959
(一)上诉利益的基本原理960
四、上诉利益960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961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962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962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963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与理由964
(一)关于上诉变化的基本原理965
五、二审中的诉之追加、变更与反诉965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966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967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967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968
(一)附带上诉的基本原理969
六、附带上诉969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与理由969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971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971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972
(一)不利益变更禁止的基本原理973
七、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973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973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建议与理由973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及原因透析974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975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975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与理由976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976
(一)二审审理范围的基本原理977
八、二审的审理范围977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978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979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979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980
(一)二审裁判方式涉及的主要法理问题981
九、二审的裁判方式981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与理由981
(二)现行法中的缺陷与原因透析982
(三)学理上的诸种观点与学说983
(四)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与评析984
(五)实务界的看法与建议985
十、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986
(六)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与理由986
(一)我国确立三审终审制的必要性991
一、民事三审终审制度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991
第十五章 第三审程序991
(二)我国确立三审终审制的可行性994
二、第三审程序的功能定位996
(一)统一法律适用997
(二)法律审998
(一)第三审上诉许可制1000
三、第三审程序的具体构建1000
(二)第三审上诉理由限定制1004
(三)第三审强制律师代理制1006
四、第三审程序与再审程序的关系:并存与制约1007
五、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009
(一)概念1014
一、再审程序概述1014
第十六章 再审程序1014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1015
(二)再审程序的功能1015
(一)立法理念的误区1017
三、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制度的弊端及其分析1017
(二)再审程序启动制度的问题1018
(三)再审事由设置的非科学性1023
(四)再审管辖不合理1024
四、国外立法例1025
(一)德国的再审程序1025
(二)日本的再审程序1026
(三)美国的再审救济程序1027
五、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1029
(一)理念的重塑1029
(二)再审事由的重构1030
(三)再审程序启动制度的变革1032
(四)再审的次数及效力1037
六、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037
第十七章 特殊程序1041
一、选民资格案件程序1041
(一)关于选民资格案件程序的性质与定位1041
(二)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042
二、非讼程序1043
(一)非讼程序的范围1043
(二)非讼程序的基本法理1045
(三)我国非讼程序的构建技术1045
(四)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047
三、人事诉讼程序1054
(一)关于构建人事诉讼程序的思考1054
(二)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056
一、涉外民事诉讼管辖1062
(一)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基本原理1062
第十八章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1062
(二)现行涉外民事诉讼管辖制度存在的问题1063
(三)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完善1067
二、涉外民事诉讼送达1072
(一)涉外民事诉讼送达制度概述1072
(二)现行涉外民事诉讼送达制度存在的问题1073
(三)对现行法修订与完善的思考1075
三、对现行法修订的建议1078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订建议稿1086
热门推荐
- 1907002.html
- 702284.html
- 1249749.html
- 2737860.html
- 1094317.html
- 689117.html
- 3833299.html
- 345334.html
- 2537374.html
- 7962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0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1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2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93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02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1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31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