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保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保障
  • 杨燕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26247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保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本原理3

第1章 社会保障概念3

1.1 何谓社会风险3

1.2 社会保障定义5

1.2.1 社会保障的原则和目标5

1.2.2 社会保障定义的五大要素5

1.3 社会保障内涵7

1.3.1 第一圈:政治民主是社会保障的动机8

1.3.2 第二圈:国家理财是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9

1.3.3 第三圈:社会和谐是社会保障的目标11

1.4 社会保障指数11

1.5 社会保障外延12

1.5.1 社会保险计划(social insurance)13

1.5.2 社会福利计划(social welfare)13

1.5.3 社会救助计划(social assistance)14

1.5.4 社会补偿计划(social compensation)14

1.5.5 社会互助计划(social mutuality)14

1.5.6 职业福利计划(occupational welfare)15

1.5.7个人储蓄计划(individual saving)16

1.5.8 慈善事业16

1.5.9 社会保障服务体系16

1.5.10 社会保障法制体系17

第2章 福利思想发展19

2.1 福利思想与福利经济学19

2.1.1 福利思想19

2.1.2 福利经济学22

2.2 社会福利——经济自由论25

2.2.1 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25

2.2.2 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26

2.2.3 拉弗曲线(Laffer Curve)27

2.3 社会福利——国家干预论28

2.3.1 德国历史学派28

2.3.2 新历史学派(Neo-German History School)28

2.3.3 凯恩斯主义29

2.3.4 罗斯福新政30

2.3.5 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30

2.3.6 福利国家的本质31

2.4 社会福利——第三条道路的选择32

2.4.1 新剑桥增长模型(Neo Cambridge Growth Model)32

2.4.2 政府市场关系的新思想33

2.4.3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33

2.4.4 多元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结构设计35

2.4.5 穷人资产思想和实践35

2.4.6 福利社会与福利世界37

第3章 社会保障历史与发展40

3.1 克服贫困,早期社会保障是社会动荡的减震器40

3.1.1 英国《济贫法》和社会扶贫项目(1601年)40

3.1.2 德国《雇员医疗保险法》和社会保险计划(1883—1989年)41

3.1.3 美国《社会保障法》和社会保障体系(1935年)42

3.1.4 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原因43

3.2 改善生活,中期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44

3.2.1 《贝弗里奇报告》的福利原则(1942年)44

3.2.2 《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的福利标准(1952年)45

3.2.3 福利国家的标杆:英国案例(1948年)45

3.2.4 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苏联案例46

3.2.5 福利制度的另类模式:新加坡公积金47

3.2.6 福利国家现象分析48

3.3 民本治国,现代社会保障是社会进步的加速器51

3.3.1 智利《私营养老金法》和养老金市场(1980年)52

3.3.2 澳大利亚《超级年金法》和政府监管能力(1991年)52

3.3.3 职业年金和个人账户在欧洲的崛起53

3.3.4 社会变迁与个人账户54

3.3.5 福利社会的发展趋势56

3.3.6 福利社会的国际通道57

第4章 社会保障制度60

4.1 社会保障覆盖对象60

4.1.1 社会保障是公民权利60

4.1.2 社会保障当事人61

4.2 社会保障基本原则61

4.2.1 国家义务和公民权利原则62

4.2.2 政府责任和社会伙伴原则62

4.2.3 公平和效率相结合63

4.2.4 制度安排和国家理财64

4.3 社会保障需求分析65

4.3.1 生有所养65

4.3.2 劳有所得66

4.3.3 住有所居66

4.3.4 病有所医66

4.3.5 伤有所疗66

4.3.6 老残有所养66

4.4 社会保障资金预算67

4.4.1 社会保障预算的基本原则67

4.4.2 社会保障预算管理68

4.4.3 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依法纳入财政预算68

4.5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68

4.5.1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原则69

4.5.2 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方法69

4.5.3 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70

4.6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72

4.6.1 何谓社会保障资金72

4.6.2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72

4.6.3 现收现付和预先积累73

4.6.4 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管理74

4.7 社会保障待遇支付75

4.7.1 何谓社会保障待遇75

4.7.2 待遇确定和缴费确定75

4.7.3 受益资格和待遇水平76

第5章 社会保障体系79

5.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79

5.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素和操作流程82

5.3 政策工具适用及模式选择83

5.3.1 生有所养的保障模式84

5.3.2 劳有所得的保障模式84

5.3.3 住有所居的保障模式84

5.3.4 病有所医的保障模式84

5.3.5 老有所养的保障模式85

5.4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87

5.4.1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过去:城乡共进初建体系88

5.4.2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城乡隔离亟待整合89

5.4.3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未来:覆盖全民、完善体系90

5.5 社会保障政策的绩效评估92

5.5.1 社会保障政策绩效评估的基本功能92

5.5.2 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92

第二篇 制度安排101

第6章 健康保障计划101

6.1 健康风险和保障目标101

6.1.1 公民健康定义101

6.1.2 健康风险102

6.1.3 公民健康保障103

6.1.4 公民健康保障的基本原则103

6.1.5 公民健康保障的制度安排103

6.2 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安排104

6.2.1 公共卫生104

6.2.2 医疗服务105

6.2.3 药物供应105

6.2.4 健康教育105

6.3 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106

6.3.1 免费医疗106

6.3.2 医疗保险107

6.3.3 医疗救助109

6.3.4 合作医疗109

6.4 政策网络与公共治理110

6.4.1 政策网络110

6.4.2 利益相关人111

6.4.3 公共治理114

6.5 中国公民健康保障指数115

6.5.1 中国公民健康保障的制度安排115

6.5.2 中国公民健康保障指数115

6.6 公民健康保障的国际案例116

6.6.1 美国公民健康保障体系116

6.6.2 英国公民健康保障体系116

6.6.3 德国公民健康保障体系118

6.6.4 新加坡公民健康保障体系118

第7章 就业保障计划122

7.1 就业风险和保障目标122

7.1.1 公民就业风险122

7.1.2 公民就业保障123

7.2 就业促进的制度安排124

7.2.1 积极就业政策124

7.2.2 中国就业促进的制度安排124

7.3 劳动契约的制度安排127

7.3.1 劳动合同127

7.3.2 集体协议129

7.3.3 社会合作协议129

7.4 职业安全的制度安排130

7.4.1 职业风险130

7.4.2 职业安全保护的制度体系131

7.4.3 工伤保险制度133

7.5 失业保险的制度安排133

7.5.1 失业保险基金的定义和功能134

7.5.2 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134

7.5.3 失业保险基金管理134

7.5.4 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135

7.5.5 失业保险待遇支付135

7.6 就业保障的国际比较137

7.6.1 失业保险适用对象比较137

7.6.2 失业保险基金来源比较138

7.6.3 失业保险使用范围比较138

7.6.4 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比较138

7.6.5 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比较138

第8章 住房保障计划142

8.1 居住风险和保障目标142

8.1.1 何谓居住风险142

8.1.2 公民住房保障142

8.1.3 住房保障的战略意义143

8.1.4 住房保障的原则和目标144

8.1.5 住房保障的制度体系144

8.1.6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145

8.2 保障性住房的制度安排146

8.2.1 限价房的制度安排146

8.2.2 廉租房的制度安排147

8.2.3 公租房的制度安排149

8.3 住房融资促进的制度安排149

8.3.1 住房公积金149

8.3.2 购房贷款优惠152

8.3.3 购房补贴152

8.3.4 租房补贴152

8.3.5 旧房换保障153

8.3.6 土地换保障154

8.4 住房保障的国际案例154

8.4.1 新加坡住房保障计划154

8.4.2 英国住房保障计划155

第9章 养老保障计划162

9.1 老年风险与保障目标162

9.1.1 老年风险162

9.1.2 人口学意义的老年风险162

9.1.3 养老保障模式164

9.1.4 养老保障要素和目标164

9.2 养老保障的基本理论166

9.2.1 养老资产166

9.2.2 财务生命周期166

9.2.3 养老规划166

9.2.4 跨时均衡167

9.2.5 老龄人口红利168

9.3 养老金及其制度安排169

9.3.1 社会统筹(social pooling)169

9.3.2 个人账户(individual account)172

9.3.3 混合型制度安排173

9.4 养老基金治理结构174

9.4.1 何谓养老基金174

9.4.2 养老基金管理174

9.4.3 养老基金治理结构175

9.4.4 养老基金投资策略177

9.4.5 政府责任及其监督177

9.5 中国公民养老保障指数178

9.5.1 中国养老金的制度安排178

9.5.2 中国养老保障指数180

9.6 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其国际经验180

9.6.1 养老保障国际标准及评价指标180

9.6.2 全球养老金制度变革的发展趋势181

9.6.3 养老金制度变革的典型案例182

第10章 基本生活保障计划190

10.1 基本生活风险与保障目标190

10.1.1 何谓公民基本生活风险190

10.1.2 公民基本生活保障目标191

10.2 基本生活保障的基本理论192

10.2.1 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192

10.2.2 消除贫困的理论创新192

10.2.3 消除贫困的对策193

10.3 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安排193

10.3.1 瞄准救助目标193

10.3.2 设计救助制度194

10.3.3 建立筹资机制194

10.3.4 管理救助计划195

10.3.5 评估救助政策195

10.4 中国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196

10.4.1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框架196

10.4.2 中国赈灾救济制度安排198

10.4.3 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199

10.4.4 中国慈善事业200

10.4.5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201

10.5 基本生活保障的国际经验201

第三篇 制度实施207

第11章 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207

11.1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207

11.1.1 何谓公共服务207

11.1.2 社会保障管理208

11.1.3 社会保障服务209

11.1.4 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派送210

11.1.5 何谓社会保障经办机构210

11.2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11

11.2.1 社会保障决策体制211

11.2.2 社会保障执行体制212

11.3 社会保障运行机制214

11.3.1 厘清业务环节214

11.3.2 规范业务流程215

11.3.3 建立公共服务外包机制216

11.4 社会保障组织机构218

11.4.1 客户至上的组织理念219

11.4.2 网格化的组织体系219

11.4.3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219

11.4.4 功能化的组织格局220

11.4.5 多元化的用人制度221

11.4.6 专业化的组织队伍221

11.4.7 管理和监督的组织能力222

11.4.8 绩效考评和指标体系222

11.5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223

11.5.1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223

11.5.2 社会保障号码及其信息系统224

11.5.3 公民社会保障卡及其信息系统224

第12章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228

12.1 社会保障基金概述228

12.1.1 何谓社会保障基金228

12.1.2 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229

12.2 社会保障基金的治理结构230

12.2.1 社会保障基金的治理原则230

12.2.2 社会保障基金受托人和治理结构231

12.3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233

12.3.1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233

12.3.2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目标233

12.3.3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策略234

12.3.4 投资管理人的职责235

12.3.5 社会保障基金信息披露236

12.4 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237

12.4.1 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的法律依据238

12.4.2 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主体238

12.4.3 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事项和措施239

12.5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240

12.5.1 人口统计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240

12.5.2 完善产权规制和治理机制240

12.5.3 培育社会保障基金受托人和投资市场241

12.6 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243

12.6.1 福利新政——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243

12.6.2 部分国家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案例介绍245

第13章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252

13.1 社会保障法律科学252

13.1.1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252

13.1.2 社会保障立法原则253

13.1.3 社会保障法的渊源和体系254

13.1.4 社会保障法的功能255

13.1.5 社会保障法律规范256

13.1.6 社会保障法制257

13.2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258

13.2.1 界定社会风险范畴258

13.2.2 明确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259

13.2.3 规范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260

13.2.4 规范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客体262

13.2.5 规范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263

13.2.6 完善社会保障法律责任制265

13.3 社会保障立法回顾265

13.3.1 社会保障立法的启蒙阶段265

13.3.2 社会保障立法的形成阶段265

13.3.3 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阶段267

13.3.4 社会保障立法的改革阶段267

13.4 社会保障争议处理267

13.4.1 社会保障争议的概念267

13.4.2 诉权和诉权保护268

13.4.3 处理社会保障争议的方式270

13.5 中国社会保障立法271

13.5.1 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现状及其特点271

13.5.2 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展望272

13.5.3 中国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发展趋势2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