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 上
  • 张启华,张树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9976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52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3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传播3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18

三、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与曲折36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57

五、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75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83

一、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83

二、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律9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99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12

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分析观的形成11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21

第四章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139

一、“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139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确立154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166

四、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思想178

五、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思想201

第五章 统一战线思想214

一、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214

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策略229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245

第六章 武装斗争思想275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275

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辩证法思想290

三、人民军队的建设思想302

四、人民战争的思想327

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341

第七章 党的建设思想359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359

二、党的思想建设375

三、党的组织建设395

四、党的作风建设430

五、党的领导思想469

第八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48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形成和发展483

二、新民主主义政权思想490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502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519

第二编535

第九章 建立新中国的理论准备535

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535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542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547

四、五种经济成分理论554

第十章 民主政治建设的政策理论567

一、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67

二、“五四宪法”的宪政思想576

三、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思想584

四、民族区域自治理论598

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609

六、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初步调整616

第十一章 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628

一、“四面八方”政策628

二、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635

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644

四、工业化的方针政策658

五、粮食统购统销政策667

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681

第十二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689

一、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过渡问题的最初思考689

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695

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新认识704

四、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714

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724

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734

第十三章 破旧立新的文化思想73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指导方针739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748

三、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754

第十四章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760

一、强化思想政治宣传及教育760

二、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心工作并举的思想765

三、重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773

四、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性779

第十五章 重视执政党建设的思想790

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角色的意识转换790

二、加强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800

三、加强执政党组织建设的思想809

第十六章 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823

一、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与“一边倒”政策的实质823

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834

三、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原则842

第三编855

第十七章 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855

一、“以苏联为鉴戒”思想的明确提出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856

二、党的八大的理论建树868

第十八章 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880

一、提出问题的背景880

二、第一次提出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884

三、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889

四、对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认识896

五、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903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915

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915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928

三、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总任务及“两步走”战略步骤937

四、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943

五、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两参一改三结合”思想的提出951

六、统筹兼顾的思想960

七、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的尝试968

第二十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方针980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980

二、“双百”方针的要点986

三、“双百”方针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990

四、“双百”方针在贯彻中受到干扰和损害及其教训995

第二十一章 对国际格局的判断和外交战略思想999

一、开展对“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1000

二、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争取较长和平时间1022

三、打开中美关系的重大决策1042

第二十二章 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1062

一、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1062

二、接受来自党内外的监督1073

三、培养新生力量,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1083

四、干部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088

第四编1093

第二十三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1093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根据1093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101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106

第二十四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1110

一、在历史转折关头解决思想路线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110

二、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开启了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河1114

三、邓小平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有力支持,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1118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1124

第二十五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党工作重心转移1129

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1129

二、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139

三、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143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论1148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148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丰富内涵1154

三、农村改革的突破1165

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1172

五、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1176

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186

七、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1198

第二十七章 对外开放论1206

一、对外开放理论的丰富内涵1206

二、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内容1212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布局1214

第二十八章 科学地评价历史1219

一、全面总结新中国历史经验的时代背景1219

二、对“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的彻底否定1228

三、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1232

四、领导全党重新科学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238

第二十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24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242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1259

第三十章 经济成分主体补充论1276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所有制关系上的变化1276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大突破1278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1290

第三十一章 现代化三步实现论1299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1299

二、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战略思想1310

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1314

四、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317

五、经济建设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320

第三十二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1322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过程1323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1329

第三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1335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观点的提出1335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134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终提出1346

第三十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1350

一、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1350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1358

第三十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136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的初步形成136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37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1380

第三十六章 “一国两制”论1387

一、“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依据1387

二、“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1391

三、“一国两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征1396

四、“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402

第五编1411

第三十七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11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411

二、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1416

三、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1419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424

第三十八章 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428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428

二、关键是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1433

三、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1437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439

五、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1441

第三十九章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445

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1445

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1450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456

第四十章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1460

一、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1460

二、加入世贸组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1463

三、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1465

四、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468

五、实施“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1471

六、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1474

第四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477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477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1483

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487

第四十二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与经济发展战略1495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495

二、科教兴国战略1499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1505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1509

第四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515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515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521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527

四、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33

第四十四章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537

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538

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541

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544

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547

五、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550

第四十五章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1553

一、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1553

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563

三、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567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1572

五、反对各种分裂图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1575

第四十六章 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1577

一、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1577

二、加强军队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579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1584

四、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1587

第四十七章 积极推进祖国完全统一1592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592

二、全面贯彻落实“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594

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1598

四、坚决反对和制止“台独”1602

第四十八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605

一、正确把握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1605

二、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608

三、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1611

四、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1614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617

六、积极开展政党外交和民间外交1621

第四十九章 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624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1624

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628

三、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1634

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1642

五、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646

第五十章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理论1653

一、为什么要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1653

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主要应该依靠什么力量1658

三、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1661

四、如何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1666

第五十一章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1672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672

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1677

三、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1681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1687

五、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692

六、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16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