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 王让会著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ISBN:722807253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3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学科发展的影响3

第二节 地理学的特征及研究范畴6

第三节 地理信息科学的孕育与发展10

第四节 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科地位及其特点15

第五节 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22

第一节 信息方法29

第二章 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论29

第二节 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36

第三节 地理模型及模拟方法43

第三章 地理信息获取的原理与途径53

第一节 现代遥感的原理及其主要特征53

第二节 遥感地理分析方法61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71

第四节 GPS的原理74

第五节 RS、GIS及GPS集成的理论与方法77

第一节 GIS的产生与发展82

第四章 GIS与地理分析82

第二节 GIS发展的主要特征86

第三节 GIS地理分析的方法91

第四节 GIS的发展前景95

第五章 数字制图98

第一节 地图与地学信息图谱98

第二节 数字制图的特点及应用102

第三节 GIS与制图106

第四节 地图学在中国的开拓与进展111

第五节 信息时代地图学的发展方向113

第六章 数字地球116

第一节 数字地球的发展116

第二节 Geomatics与数字地球119

第三节 中国数字地球建设动态122

第四节 新疆地理信息数字化工程建设构想126

第五节 数字地球与可持续发展129

第七章 INTERNET上的地理信息科学资源133

第一节 INTERNET的发展简况133

第二节 INTERNET与地理信息科学135

第三节 国内外的重要资源及环境数据库139

第四节 网络资源的应用140

下篇145

第八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地理信息科学问题145

第一节 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问题145

第二节 干旱区山盆体系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耦合关系151

第三节 西部干旱区MODS信息传递耦合关系156

第四节 3S技术与绿洲精细农业160

第五节 西部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方略163

第九章 关于新疆若干地理问题的再认识170

第一节 与气候相关的几个问题170

第二节 新疆绿洲空间结构的遥感分析172

第三节 干旱区水域生态系统的水盐耦合关系177

第四节 土地荒漠化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模式184

第十章 内陆河流域脆弱环境特征194

第一节 国内外脆弱环境研究现状194

第二节 典型区自然地理背景196

第三节 脆弱环境的一般特征199

第四节 脆弱生态环境的人工调控205

第十一章 地理专题遥感制图与分析209

第一节 植被变化的遥感分析209

第二节 土地沙质荒漠化变化分析216

第三节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景观特征遥感分析222

第四节 和田绿洲空间格局遥感分析225

第十二章 脆弱环境质量评价232

第一节 评价依据与原则232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233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239

第四节 脆弱环境质量评价的几点结论241

第十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243

第一节 退化生态系统状况243

第二节 生态系统退化一般模式244

第三节 典型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247

第四节 生态系统稳定的机制及其调控方式251

第十四章 地理信息管理系统253

第一节 地理信息科学方法研究脆弱环境问题的特点253

第二节 系统设计原理255

第三节 系统基本框架及其主要内容256

第四节 系统的功能258

第五节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258

后记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