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 孙金城,刘忠德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111530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1311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13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循环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

第一节 动脉血压测定1

一、上肢动脉血压测定1

二、下肢动脉血压测定1

第一篇 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

附:电子血压计测量法2

第二节 静脉压测定2

第三节 循环时间测定2

第四节 心包穿刺术3

一、右心导管检查术4

附:心电图机或心电示波监护下进行心包穿刺4

第五节 心导管检查术4

二、左心导管检查术5

第六节 心血管造影术6

一、选择性右心造影术6

二、选择性左心造影术7

三、冠状动脉造影术7

第七节 导管法心内膜心肌活检术9

二、高渗盐水试验11

第八节 食道心房调搏术11

第九节 心电图检查13

第十节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16

一、马氏二阶梯运动试验16

二、亚极量(极量)活动平板或登车运动测验18

第十一节 动态心电图检查20

第十二节 希氏束电图检查22

第十三节 心室晚电位检查23

第十四节 心电向量图检查24

第十五节 心音图检查25

第十六节 心尖搏动图检查27

第十七节 颈动脉搏动图检查29

第十八节 收缩时间间期测定30

第十九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32

一、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32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34

三、超声多普勒检查37

四、其他超声检查38

第二十节 甲皱微循环检查术39

第二十一节 血液动力学监测41

第二十二节 心电多相信息鉴别诊断仪检查45

第二十三节 冷压试验47

第二十四节 药物试验47

一、心得安试验47

二、氯化钾试验48

三、阿托品试验48

四、异丙肾上腺素试验48

五、潘生丁试验49

第一节 胸膜活组织检查术50

第二章 呼吸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50

六、麦角新碱试验50

第二节 肺活组织检查术51

第三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52

第四节 肺功能测定54

一、肺容量测定54

二、通气功能55

(一)静息通气量55

(二)最大自主通气量55

(五)用力呼气高峰流速56

(四)用力呼气中期流速56

(三)用力肺活量56

(七)死腔57

(八)气体分布57

(六)肺泡通气量57

三、小气道功能测定58

(一)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58

(二)闭合气道58

四、弥散功能测定59

第五节 血液气体分析和酸碱平衡的测定60

(一)静态顺应性62

第六节 呼吸力学62

一、肺顺应性62

(二)动态顺应性63

二、气道阻力63

三、呼吸功64

四、气道反应性测定64

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术65

第三章 消化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65

第三节 腹腔穿刺术66

第一节 胃分泌液检查术66

第四节 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术67

第五节 腹腔镜检查术68

第六节 超声导向细针肝脏穿刺术69

第七节 胃粘膜脱落细胞检查术70

第八节 肝血流图检查术70

第九节 肝静脉压测定术72

第十节 门静脉循环时间测定术73

第十一节 胃镜检查术74

第十二节 食管镜检查术76

第十三节 纤维结肠镜检查术77

第十四节 超声胃镜检查术78

第十五节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术79

第十六节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术79

第十七节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80

二、Lundh试餐试难81

一、无管胰功能试验81

第十八节 胰外分泌功能检查81

三、P-S试验82

第十九节 超声指引下胰腺穿刺细胞学检查术82

第四章 泌尿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83

第一节 对氨马尿酸试验测肾血流量83

第二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84

一、菊粉清除率84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84

四、肾小球滤过分数85

五、选择性蛋白尿85

三、尿素清除率85

六、尿白蛋白排泄率86

第三节 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查86

一、 酚红排泌试验86

二、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率87

三、肾小管对氨马尿酸最大排泌量87

四、氨基酸清除率88

六、β2-微球蛋白排泄分数89

五、尿β2-微球蛋白1小时排泄率89

一、渗透溶质分子清除率90

二、尿渗透压测定90

(一)禁水8小时测尿渗透压90

(二)饮水后测尿渗透压90

三、尿血渗透比90

第四节 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查90

四、自由水清除率91

五、浓缩稀释试验91

六、稀释试验91

七、浓缩试验92

八、尿Tamm-Horsfall蛋白24小时排泄率92

第五节 肾小管酸中毒试验92

一、氯化铵负荷试验92

二、滤过碳酸氢排泄百分率93

五、碳酸氢钠负荷试验94

第六节 经皮穿刺肾活检术94

三、硫酸钠灌注试验94

四、中性磷酸钠负荷试验94

第五章 血液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96

第一节 贫血的检查96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96

二、红细胞比积的测定96

第二节 溶血的检查97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97

二、酸溶血试验97

五、尿中含铁血黄素的检验98

四、糖水试验98

三、热溶血试验98

六、抗人球蛋白试验99

七、血红蛋白电泳分析99

八、红细胞寿命测定100

第三节 出血的检查100

一、毛细血管脆度试验(束臂试验)100

二、毛细血管镜检查法101

一、骨髓穿刺术102

第五节 穿刺术102

第四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试验102

二、淋巴结穿刺术104

三、脾脏穿刺术105

第六节 淋巴管造影105

第七节 骨髓活组织检查术106

第六章 内分泌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07

第一节 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107

第二节 葡萄糖抑制试验108

第三节 精氨酸刺激试验108

第四节 胰升高血糖素兴奋试验108

第五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108

第六节 灭吐灵兴奋试验109

第七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催乳素分泌试验109

第八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109

第九节 促性腺释放激素兴奋试验110

第十节 氯菧酚胺试验110

一、禁水加血管加压素试验111

第十一节 垂体后叶功能检查111

第十二节 甲状旁腺功能检查112

一、肾小管磷再吸收率112

二、磷清除率112

三、Howard法钙负荷试验112

第十三节 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113

第十四节 过氯酸盐排泌试验113

第十五节 甲状腺激素抑制甲状腺吸131碘试验113

第十七节 甲状腺扫描114

第十六节 甲状腺吸131碘率试验114

第十八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115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115

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16

(一)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16

(二)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16

(三)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16

第十九节 甲吡酮试验116

第二十一节 安体舒通试验117

第二十节 血管肾素活性测定117

第二十二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118

一、阻滞试验118

二、激发试验118

第二十三节 糖代谢检查119

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9

二、胰岛素释放试验119

第二十六节 甲磺丁脲试验120

第二十五节 饥饿试验120

第二十四节 血清C肽浓度测定120

第二十七节 胰高血糖素试验121

第二十八节 性染色质检查121

第七章 外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21

第一节 普外科诊断技术121

一、剖腹探查术121

二、体表肿物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123

第二节 骨外科诊断技术124

一、关节穿刺术124

二、膝关节镜检查术125

第三节 心胸外科诊断技术127

一、纵隔镜检查127

二、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测定127

第四节 泌尿外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28

一、尿道探子检查及尿道扩张术128

二、膀胱镜检查术129

三、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130

第五节 脑外科脑穿刺术131

四、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术131

第八章 妇产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32

第一节 妇科132

一、外阴部检查132

二、阴道窥器检查133

三、内诊检查133

(一)双合诊检查133

(二)三合诊检查134

(三)肛腹诊检查134

四、阴道分泌物检查134

六、子宫颈刮片检查135

五、子宫颈粘液检查135

七、阴道脱落细胞检查136

八、外阴及阴道活组织检查136

九、子宫颈活组织检查137

十、子宫颈锥形切除活组织检查137

十一、阴道镜检查138

十二、子宫探针检查139

十三、宫腔分泌物培养139

(二)分段诊刮140

十四、诊断性刮宫140

(一)宫内膜诊刮140

十五、宫腔镜检查141

十六、输卵管通畅度检查141

(一)输卵管通液术141

(二)输卵管通气术142

(三)B超监视下输卵管通液术143

十七、性交后试验143

十九、妇科腹腔镜144

十八、宫颈粘液精液相合试验144

二十、后穹窿穿刺术146

第二节 产科146

一、妊娠诊断与产前检查146

(一)妊娠试验146

(二)妊娠周数与子宫底高度147

(三)孕期母体体重变化147

(四)四步触诊法147

(五)骨盆测量148

(六)经腹壁羊膜腔穿刺术149

(七)胎儿心电图150

(八)胎儿镜检查150

二、胎心率、胎心与宫缩电子监护151

(一)无负荷试验(NST)151

(二)宫缩负荷试验(CST)151

(三)催产素激惹试验(OCT)152

三、分娩期152

(一)产程图153

(三)羊膜镜检查154

(二)新生儿Apgar评分法154

(四)胎膜早破的检查155

(五)胎儿头皮血液pH测定156

第三节 妇产科染色体诊断技术156

一、血液染色体的检查156

二、羊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157

三、绒毛滋养层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158

四、G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158

第一节 硬脑膜下穿刺术159

第二节 后囟穿刺术159

五、Q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159

第九章 儿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59

第三节 儿科经鼻气管插管术160

第十章 神经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61

第一节 脑电图161

第二节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172

第三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75

第五节 视觉诱发电位178

第四节 耳蜗电图178

第六节 视网膜电图179

第七节 偶发负相变异181

第八节 肌电图182

一、常规肌电图182

二、诱发肌电图188

(一)M反应(波)188

(二)F反应(波)190

(三)H反射190

(五)H--R的频率抑制曲线191

(四)H反射恢复曲线191

(六)眨眼反射192

(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193

三、单纤维肌电图195

四、巨大肌电图197

五、扫描肌电图197

第九节 脑循环功能检查198

一、局部脑血流量和局部脑代谢率198

二、颈内动脉循环功能检查203

(三)颈内动脉声学血管造影法206

(二)温度记录法206

三、颈内动脉疾病筛选性检查206

(一)眼动力计法206

(四)眼球气体体积描记法207

(五)压迫颈内动脉时眼球张力测量法207

(六)不透明脉搏的传导速度测定法208

第十节 植物神经系统检查208

一、迷走神经--心脏反射208

(一)眼-心反射208

(二)颈部植物神经反射(颈动脉窦反射)209

(三)植物神经体位反射209

二、植物神经皮肤反射210

(一)立毛肌反射210

(二)出汗反射210

三、皮肤血管反射211

(一)机械性皮肤血管反射(皮肤划纹症)211

四、寒冷性升压试验212

五、Valsalva试验212

(三)皮肤红斑试验212

(二)白斑试验212

六、植物神经药理学试验213

(一)肾上腺素试验(A-T)213

(二)乙酰胆碱试验(Ac-T)213

第十一节 脑脊液采取法214

一、腰椎穿刺术214

二、小脑延髓池穿刺术216

一、周围神经活检217

第十二节 神经和肌肉活检217

二、肌内活检220

三、运动终板活检221

第十三节 硬膜外颅内压监护技术222

第十一章 心理学测验技术操作规程224

第一节 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224

第二节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225

第三节 临床记忆量表226

第四节 艾森克个性问卷227

三、棘层细胞松解现象检查228

二、感觉检查228

四、滤过紫外线检查228

第一节 物理检查228

一、皮肤划痕试验228

第十二章 皮肤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228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229

一、真菌检查229

二、人型疥螨检查230

三、毛囊虫检查231

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取材法232

(一)斑贴试验233

五、皮肤试验233

(二)划痕试验234

(三)皮内试验234

六、生理盐水皮内试验235

七、刚果红皮内试验235

八、毛果芸香碱出汗试验235

九、组织胺试验235

十、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测定236

三、咽鼓管检查法237

二、耳显微镜检查法237

(一)咽鼓管吹张术237

第十三章 耳鼻咽喉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237

一、鼓气耳镜检查法237

第一节 耳科检查237

(二)伏雅助且克(Вояпек)氏耳测压检查法238

(三)气压舱检查法239

(四)咽鼓管压力计检查法239

(四)鼓室滴药法239

(六)荧光素试验法240

(七)咽鼓管造影法240

(八)声阻抗测定法240

(九)外耳压力平衡法241

四、听力检查241

(一)耳语检查法241

(二)秒表检查法241

(五)听力计检查法242

(四)盖来(Gelle)氏试验242

(三)音叉检查法242

(六)自描听力计测听法244

(七)语言听力计检查法245

(八)声阻抗测听法246

(九)耳蜗电图描记法248

(十)脑干诱发电位测听法(见第十章第三节)249

(十一)婴幼儿听力检查法249

(十二)伪聋检查法250

五、前庭功能检查法251

(一)Barany旋转试验251

(二)冷热试验252

(三)瘘管试验252

(四)耳石器机能检查法253

(五)头位性眼震检查法253

(六)眼震电检查法254

第二节 鼻科检查255

二、鼻呼吸功能检查256

一、前鼻镜检查法256

三、嗅觉功能检查257

四、光导纤维鼻窦镜检查258

第三节 咽科检查258

一、病灶型扁桃体炎检查法258

二、鼻咽部检查和活检术259

第四节 喉及食道检查260

一、间接喉镜检查260

二、电(放大)喉镜检查261

三、电子喉动态镜检查262

四、光导纤维喉镜检查262

五、直接喉镜检查263

六、显微喉镜检查法264

七、食管镜检查264

第十四章 眼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266

第一节 视力检查266

一、远视力检查266

二、周边视野计检查法267

一、对比检查法267

第二节 视野检查267

二、近视力检查267

三、平面视野屏检查法268

四、方格视野表检查法268

五、Goldmann视野计检查法268

第三节 色觉检查法269

一、色盲本检查示269

二、绒线检查法269

第四节 暗适应检查法270

四、Farnsworth15色标配色法270

三、色盲检查镜270

一、暗房闭目检查法271

二、Goldmann-Weeker氏暗适计测定法271

第五节 眼球突出度测量法271

第六节 深度觉检查法272

第七节 眼底检查法272

一、直接检眼镜检查法272

二、间接检眼镜检查法272

第八节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法273

三、双目立体检眼镜检查法273

第十节 前房角镜检查法274

第九节 前置镜检查法274

第十一节 Goldmann接触镜检查法275

第十二节 三面镜检查法275

第十三节 前房深度测量法275

一、前房轴深测量法275

(一)光学法275

一、手术前定位276

二、手术中定位276

二、周边前房深度测量法276

第十四节 视网膜裂孔定位法276

(二)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法276

第十五节 巩膜透照法277

第十六节 角膜内皮镜检查法277

第十七节 角膜染色法277

第十八节 眼压测定法277

二、Schiōtz氏眼压计测量法(压陷式)278

三、маклаков氏压平式眼压计测量法278

一、指测法278

四、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279

五、非接触性气流眼压计(NCT)测量279

第十九节 24小时眼压曲线280

第二十节 房水流畅系统(C值)检查法280

一、眼压描记280

三、妥拉苏林试验(Priscol试验)281

二、暗室俯卧试验281

一、饮水--眼压描记试验281

第二十一节 青光眼激发试验281

二、眼球压迫试验281

四、阅读试验282

五、散瞳试验282

第二十二节 视网膜中央动脉压的测量282

第二十三节 屈光检查法282

一、主觉验光法282

(一)主觉插片法282

二、交叉圆柱镜在验光中的应用283

(二)云雾验光法283

四、电脑验光284

三、检影验光法284

五、亲水软性隐性眼镜285

第二十四节 斜视检查法286

一、眼球运动检查286

二、斜视角检查286

(一)红玻璃试验287

(二)Hess氏屏287

三、复视检查287

(三)Lancaster氏屏288

四、隐斜检查288

(一)单眼遮盖试验288

(二)三棱镜遮盖法288

(三)隐斜计检查288

第二十五节 同视机检查法289

一、斜视角测量289

五、Kappa角(K角)的测量290

四、立体视检查290

二、测量视网膜对应290

三、融合与融合范围测定290

第二十六节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法291

第二十七节 眼部标本采集法291

第二十八节 角膜曲率测量法292

第二十九节 眼用A型超声波诊断技术292

第三十节 眼用B型超声波诊断技术293

一、牙髓电活力试验294

二、根管测量仪根管长度测定法294

第一节 口腔内科294

第十五章 口腔科诊断技术操作规程294

第二节 口腔颌面外科295

一、麻醉试验295

二、口腔病理检查295

三、涎腺造影术296

四、颞下颌关节造影术296

第一节 B型超声显像诊断技术操作规程297

一、颅脑超声检查297

第十六章 超声诊断技术操作规程297

二、眼部超声检查298

三、唾腺超声检查298

四、喉部超声检查298

五、甲状腺超声检查299

六、乳腺超声检查299

七、胸腔、肺、纵隔超声检查299

八、肝脏超声检查299

九、胆道系统超声检查300

十二、胃肠超声检查301

十三、肾脏、肾上腺超声检查301

十、脾脏超声检查301

十一、胰腺超声检查301

十四、膀胱的超声检查302

十五、前列腺和精囊的超声检查302

十六、阴囊超声检查303

十七、子宫及其附件超声检查303

十八、骨及关节的超声检查303

十九、腹膜后器官组织的超声检查303

三、心包积液探测304

二、胸膜腔积液探测304

第二节 A型超声诊断技术操作规程304

一、脑中线探测304

四、肝脓肿探测305

五、测量脏器的大小、厚度及判定其内部结构的物理性质305

第三节 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诊断技术操作规程305

第十七章 影像系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306

第一节 一般X线检查306

一、透视检查(附:电视透视)306

二、摄片检查306

三、体层摄影307

(附:高千伏摄影)307

(一)肺体层摄影术308

(二)肺门体层摄影术308

(三)支气管侧位后倾斜体层摄影术308

(四)喉部体层摄影术308

(五)鼻咽部侧位体层摄影术308

(六)上颌窦体层摄影术308

四、暗室技术309

(十)胸骨及胸锁关节正位体层摄影309

(七)乳突体层摄影术309

(九)蝶鞍体层摄影309

(八)颞颌关节体层摄影309

五、碘剂的使用及碘过敏反应的抢救310

第二节 一般造影检查311

一、支气管造影术311

二、消化道造影术312

(一)涎腺造影312

(二)食管钡餐检查313

(三)胃肠道常规钡餐检查313

(四)钡灌肠检查314

(五)小肠钡灌肠检查314

(六)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315

(七)食管低张双重造影检查315

(八)胃低张双重造影检查315

三、胆系造影术316

(一)口服法胆囊造影316

(九)结肠低张双重造影检查316

(二)静脉胆道造影317

(三)胆道术后“T”形管胆管造影318

四、泌尿生殖系造影检查318

(一)静脉肾盂造影318

(二)逆行肾盂造影319

(三)膀胱造影术(逆行)319

(四)尿道造影术319

(六)精囊及输精管造影检查320

(五)子宫输卵管造影术320

(七)淋巴系造影321

五、中枢神经系统造影检查321

(一)脑室造影321

(二)脊髓造影(非离子型水溶性碘造影剂)322

六、五官系统造影检查323

(一)经鼻腔穿刺上颌窦造影323

(二)泪道造影323

(三)眶静脉造影323

(六)咽鼓管造影324

(四)球后充气造影324

(五)喉造影324

(七)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325

七、骨骼系统造影检查325

(一)瘘管造影325

(二)膝半月板造影326

(三)下颌关节造影326

八、乳腺摄影与乳腺导管造影326

(一)乳腺摄影326

一、头、颈部血管造影327

(二)乳腺导管造影327

第三节 血管造影327

二、胸主动脉及其分支造影328

三、选择性腹腔动脉及肠系膜动脉造影329

(一)肝动脉造影329

(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329

(三)脾动脉造影329

六、脾门静脉造影330

七、下腔静脉造影330

五、肾动脉造影330

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30

八、盆腔动脉造影331

九、四肢血管造影331

十、脊髓血管造影331

(一)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331

(二)非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332

(三)脊髓静脉造影332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33

第五节 X线机的使用与维修技术334

一、X线机的使用常规334

二、机器的维修与保养334

三、X线防护技术334

(一)X线机房防护技术334

(一)平扫技术335

一、CT扫描技术335

第六节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335

(三)工作人员防护措施335

(二)病人的防护技术335

(二)增强技术336

(三)动态CT技术336

(四)薄层技术336

(五)造影--CT扫描技术337

(六)其他扫描技术337

二、各部位CT扫描技术337

(一)颅脑337

(二)鼻咽部338

(三)喉部338

(四)胸部338

(五)腹部339

(六)肾340

(七)肾上腺340

(九)脊椎与椎间盘341

(十)骨与关节341

(八)盆腔341

三、CT引导下活检342

第七节 磁共振成像342

一、中枢神经系统342

二、颅脑外头颈部343

三、心脏与胸部344

四、腹部344

五、盆腔344

(三)腰段345

七、肌肉与骨骼345

六、脊柱345

(二)胸段345

(一)颈段345

第十八章 检验科一般工作规程346

一、实验室工作守则及工作常规346

二、临床科室送检标本规程346

三、标本收验规程346

七、检验科安全管理及消毒规程347

六、检验科仪器、试剂管理使用规程347

四、检验报告与登记规程347

五、检验完毕后标本处理规程347

八、检验科急诊检验项目范围348

九、检验科的质量控制348

第十九章 临床常规检验(临检)规程348

第一节 一般血液检验348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348

二、抗凝剂的选用349

三、血红蛋白测定349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349

(二)碱羟高铁血红素D--575法350

(三)酸化血红蛋白目测比色法沙利(Sahli)法350

四、红细胞计数350

五、白细胞计数351

六、白细胞分类计数351

(二)淋巴细胞352

八、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52

七、常见异常白细胞形态变化352

(一)中性粒细胞352

九、网织红细胞计数353

十、点彩红细胞计数353

十一、异常形态红细胞检查353

(三)染色异常354

十二、红细胞压积测定354

(四)结构异常354

(二)形态异常354

(一)大小异常354

十三、三种红细胞指数计算355

(一)红细胞平均容积355

(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355

(三)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55

十四、出血时间(BT)测定355

(一)Duke法(纸片法)355

(二)爱维(IVy)氏束臂法355

十六、血小板计数356

(二)玻片法356

十五、凝血时间(CT)测定356

(一)试管法356

(附:血小板形态观察)357

十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国际参考法)357

十八、疟原虫检查357

十九、微丝蚴检查359

二十、回归热螺旋体检查359

二十一、黑热病利--杜氏体检查360

二十二、弓形体检查360

二十三、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定性试验360

二十四、血细胞自动仪器计数简介360

(五)比重(比密)361

(四)酸碱反应361

(三)透明度(浑浊度)361

(二)颜色361

二、尿液一般性状检查361

(一)尿量361

(二)尿液防腐与保存361

(一)尿液收集361

一、尿液标本收集与保存361

第二节 尿液检验361

(三)检验后尿液标本的处理361

三、尿液化学检验362

(一)尿液蛋白质定性362

(六)尿隐血试验366

(九)本周氏(Bence--Jones)蛋白定性(过筛热沉淀反应法)366

(八)尿乳糜定性366

(七)尿液亚硝酸盐试验366

(四)尿胆红素定性366

(五)尿胆原测定366

(三)尿酮体定性366

(二)尿液葡萄糖定性366

(十)尿含铁血黄素定性(Rous法)367

(十一)尿卟胆原定性试验367

(十二)尿粪卟啉定性试验367

(十六)尿黑色素原定性368

(十五)尿液三杯试验368

(十三)尿苯丙酮酸定性368

(十四)尿液肌红蛋白定性368

四、尿沉渣镜检369

(一)非染色尿沉渣镜检369

(二)染色尿沉渣镜检369

(三)尿液红细胞形态学检查369

(四)尿沉渣定量检查369

六、尿液自动仪器化学分析简介370

一、粪便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370

第三节 粪便检验370

(一)乳胶凝集抑制试验370

(二)尿HCG酶联免疫(早早孕)测定简介370

五、尿液妊娠试验370

(五)磺胺结晶检查370

二、粪便一般检验内容371

(一)眼观检查371

(二)镜观检查371

一、脑脊液检验373

第四节 各种体液及排泄物检验373

(一)标本收集373

(二)粪胆素检验(氯化高汞煮沸法)373

(一)隐血试验373

三、化学检查373

(二)眼观检查374

(三)化学检查374

(四)细胞计数374

(五)细菌检查375

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375

(一)标本采集及处理375

(二)理学检查375

(三)化学检查375

(四)细胞学检查375

(五)细菌涂片检查375

(一)标本收集376

(二)眼观检查376

四、胃液检验376

(三)游离盐酸滴定376

(四)总酸度滴定376

(二)眼观检查376

(四)细菌涂片检查376

(三)镜观检查376

(一)标本收集376

三、十二指肠引流及胆汁检验376

(五)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377

(六)乳酸试验377

(七)隐血检验377

(八)镜观检查377

五、精液检验377

(一)标本收集377

(二)眼观检查377

(三)显微镜检查377

(四)细菌涂片检查378

(三)镜观检查378

(一)标本收集378

七、痰液检验378

(二)眼观检查378

(一)标本收集378

六、前列腺液检验378

(四)酸碱度378

一、血小板粘附试验(旋转法)379

第一节 血小板功能有关试验379

第二十章 血液及骨髓检验规程379

(三)阴道霉菌直接涂片检查379

(二)阴道毛滴虫检查379

(一)清洁度379

八、阴道分泌物检验379

(五)细菌涂片检查379

(四)嗜酸粒细胞检查379

(三)镜观检查379

(二)眼观检查379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比浊法)380

三、血块收(凝)缩时间测定380

(一)常规法380

五、血小板表面相关IgG、IgM、IgA、C3测定(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试验)381

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PF3aT)381

(二)定量法381

六、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测定382

第二节 血液凝血机制试验384

一、内源凝血系统试验384

(一)血浆复钙时间(RT)384

(二)凝血酶原消耗(PCT)及纠正试验384

(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测定385

(四)简易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385

(五)Bigg s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386

(六)因子Ⅷ、Ⅸ、Ⅺ、Ⅻ活性(Ⅷ:C、Ⅸ:C、Ⅺ:C、Ⅻ:C)测定(一期法)387

(七)因子Ⅷ相关抗原测定(ⅧR:Ag或VWF:Ag)(火箭电泳法)388

(八)ⅧR:Ag双向交叉免疫电泳389

(九)因子Ⅴ、Ⅶ和Ⅹ凝血活性测定(V:C、Ⅶ:C和Ⅹ:C)389

(十)血浆游离肝素时间测定390

二、外源凝血系统试验390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纠正试验390

(二)蝰蛇毒时间测定(RVVT)391

(三)蝰蛇毒磷脂时间(RVVCT)和蝰蛇毒复钙时间(RVVRT)测定391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试验391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加钙法)391

二、纤溶酶原测定392

三、凝血酶时间测定(TT)及其纠正试验393

(一)凝血酶时间测定393

(二)凝血酶纠正试验(甲苯胺蓝法)393

四、血浆副凝固试验393

(一)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393

(二)乙醇胶试验(EGT)394

第四节 血液抗凝系统试验394

一、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394

(一)AT-Ⅲ蛋白含量(AT-Ⅲ:Ag)测定(火箭电泳法)394

(二)AT-Ⅲ功能活性(AT-Ⅲ:C)测定(凝血酶凝胶空斑法)394

第五节 溶血性贫血检验395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395

二、红细胞温育后渗透脆性试验395

三、自身溶血试验396

四、热溶血试验397

八、血红蛋白H(HbH)包涵体检查398

七、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氏小体)检查398

五、糖水溶血试验(定性法)398

六、酸化血清溶血试验(简易法)398

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399

十、红细胞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稳定性试验399

(一)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比色测定399

(二)谷胱甘肽稳定试验399

十一、抗碱血红蛋白(HbF)测定400

十二、HbF酸洗脱试验401

十三、还原型血红蛋白溶解度测定401

十五、血红蛋白电泳分析402

十四、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402

十六、血红蛋白C(HbC)试验403

十七、不稳定血红蛋白的过筛试验404

(一)异丙醇试验404

(二)热不稳定试验404

十八、丙酮酸激酶(PK)活力测定404

十九、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405

(一)比色测定法405

(二)醋酸纤维膜电泳法405

二十一、冷溶血试验406

二十、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406

二十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407

第六节 骨髓细胞学检验407

一、骨髓象检查407

(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407

(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408

(三)骨髓巨核细胞计数408

(四)骨髓象分析与报告408

(一)红细胞系统409

二、各阶段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409

(二)粒细胞系统410

(三)淋巴细胞系统410

(四)单核细胞系统411

(五)巨核细胞系统411

(六)浆细胞系统411

(二)四甲基联苯胺法412

一、过氧化酶染色412

(一)联苯胺法412

第七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检查412

(八)其他细胞412

(七)网状内皮细胞系统412

二、苏丹黑B染色(SB)413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或ALP)413

(一)改良Gomori氏钙-钴法413

(二)偶氮偶联法414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法(Gomori氏硫化铅法)414

五、高碘酸--雪夫氏反应(糖原染色)414

七、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ANAE)415

六、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AE)415

八、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CE)416

九、铁染色416

十、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Feulgen氏反应)417

十一、核糖核酸(RNA)染色(甲绿--派洛宁染色法)417

十二、热盐水试验417

第八节 染色体检查417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417

二、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417

三、胸腹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418

(一)G式(Giemsa)分带技术419

(二)C式(Centromeres)分带技术419

四、常规染色体标本核型分析419

五、染色体分带技术419

六、G带染色体的识别420

第九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420

一、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测定420

二、中风预报简介420

一、血块法421

二、改良血块法421

第十节 红斑性狼疮细胞检查421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化检验规程422

第一节 一般规程422

一、标本送检常规422

二、标本处理常规422

三、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422

第二节 蛋白质测定425

一、血清总蛋白测定(双缩脲法)425

二、血清白蛋白测定(溴甲酚绿BCG法)425

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426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428

(一)纤维蛋白凝块双缩脲比色法429

(二)血浆纤维蛋白原热沉淀比浊法429

五、血清粘蛋白测定430

六、脑脊液蛋白测定430

(一)浊度法430

(二)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430

七、尿液蛋白质定量430

九、糖化血清蛋白测定431

八、糖化血红蛋白测定431

第三节 糖类及其代谢产物测定432

一、血液葡萄糖测定432

(一)葡萄糖氧化酶(GOD)法432

(二)邻甲苯胺(O--TB)法432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433

三、脑脊液葡萄糖测定433

四、尿糖定量434

五、全血乳酸测定(酶法)434

(一)火焰光度法435

一、血清钾、钠测定435

六、全血丙酮酸测定(分光光度法)435

第四节 无机盐测定435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436

(三)血清钾四苯硼钠比浊法436

二、尿液钾、钠测定437

三、血清(血浆)氯测定438

(一)硝酸汞滴定法438

(二)电量分析法438

四、脑脊液氯测定439

五、尿液氯测定439

六、血清钙测定439

(一)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滴定法439

(二)邻甲酚酞铬合酮(OCPC)直接比色法439

七、尿液钙测定440

八、血清无机磷测定440

(一)硫酸亚铁磷钼蓝比色法440

(一)钛黄比色法441

十、血清镁测定441

(二)孔雀绿直接显色法441

九、尿液磷测定441

(二)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MTB法)442

十一、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菲咯嗪比色法442

十二、血清铜测定(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显色法)443

十三、血清锌测定444

十四、血清(血浆)碳酸氢根测定(滴定法)444

一、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测定445

(一)比色法445

第五节 血清酶测定445

十五、血清丙二醛测定445

(二)速率法446

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测定447

(一)比色法测定447

(二)速率法测定447

三、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448

(一)磷酸苯二钠比色法448

四、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测定(磷酸麝香草酚酞法)449

(二)速率法测定449

五、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测定450

(一)比色法测定450

(二)速率法测定451

六、乳酸脱氢酶同功酶测定(琼脂糖电泳法)452

七、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453

(一)重氮试剂比色法453

(二)速率法测定454

八、血清及尿液淀粉酶测定(碘--淀粉比色法)454

九、血清胆碱酯酶(CHE)测定(碱性羟胺法)455

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测定(分光光度法)456

十一、血清脂肪酶测定457

(一)滴定法457

(二)比浊法457

十二、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458

十三、血清5′-核苷酸酶(5′-NT)测定459

十四、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460

十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速率法测定461

(二)速率法(酶偶联法)测定461

(一)肌酸显色法461

十六、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速率法测定462

十七、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测定462

(一)二甲氨基苯甲醛呈色法462

(二)速率法测定463

十八、铜蓝蛋白氧化酶(CP)测定463

一、血清黄疸指数测定(目视比色法)464

二、血清总胆红质和结合胆红质测定(咖啡因J-G法)464

第六节 肝功能试验464

三、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466

四、血清硫酸锌浊度试验466

五、吲哚菁绿(ICG)试验467

(一)血浆消失率(KICO)试验467

(二)15分钟滞留率(R151CG)试验468

六、血氨测定468

(一)扩散法468

(一)二乙酰-肟显色法469

一、血清及尿液尿素氮(BUN)测定469

第七节 肾功能试验469

(二)直接显色法469

(二)脲酶--波氏比色法470

(三)酶偶联法测定(动力学两点法)470

二、血清及尿液肌酐测定471

(一)苦味酸比色法471

(二)苦味酸动力学两点法471

三、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472

(二)酶偶联法473

(一)磷钨酸法473

四、血清及尿液尿酸测定473

第八节 血脂测定474

一、血清总胆固醇测定474

(一)异丙醇提取,高铁冰醋酸--硫酸显色法(改良LRC法)474

(二)酶法测定474

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磷钨酸-镁沉淀法)475

三、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测定(PEG法)475

(一)异丙醇抽提--乙酰丙酮显色法476

五、血清血浆甘油三酯测定476

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硫酸葡聚糖--镁法)476

(二)分溶抽提,乙酰丙酮显色法477

(三)酶法测定478

六、血清脂蛋白电泳(琼脂糖凝胶法)478

七、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及B(Apo--B)的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479

第九节 激素测定479

一、尿17--酮类固醇(17--KS)测定479

二、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480

四、尿香草基杏仁酸(VMA)测定482

三、尿17--生酮类固醇测定(硼氢钠还原过碘酸氧化法)482

五、尿儿茶酚胺荧光法测定483

六、尿液雌三醇测定484

第二十二章 医学微生物检验规程485

第一节 微生物检验一般规程485

一、细菌培养标本采取及送检要求485

二、细菌室工作基本要求及工作守则485

(二)物理法486

(一)化学法486

二、接种、分离及纯化法486

第二节 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486

一、消毒灭菌法486

(五)液体接种法487

(三)厌氧培养法487

(一)一般培养法487

三、细菌培养法487

(二)CO2培养法487

(四)穿刺接种法487

(三)斜面接种法487

(二)倾注平板法487

(一)平板法487

四、染色液及染色法488

(一)稀释石炭酸复红染色法488

(二)吕氏美蓝染色法488

(三)革兰氏染色法488

(四)抗酸染色489

(五)潘本汉氏染色法489

(六)金胺--O罗丹明荧光染色法489

五、常用培养基的制备490

(十)墨汁副染色法490

(一)基础及营养培养基490

(七)鞭毛染色法(改良Ryu法)490

(九)夹膜染色法(黑斯氏法)490

(八)极体染色法490

(二)血液增菌培养基491

(三)运送及增菌培养基492

(四)选择性培养基493

(五)需氧球菌培养基496

(六)生化试验用培养基497

(七)厌氧菌培养基497

(八)其他培养基499

(九)药敏试验培养基501

六、细菌生化反应试验501

(一)呼吸酶类试验501

(二)糖代射试验502

(三)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试验502

第三节 细菌检验质量控制503

(六)其他503

(五)合成或毒性酶类试验503

(四)有机酸盐利用试验503

一、室内质量控制504

二、室间质量控制505

第四节 临床细菌标本的处理506

一、临床细菌标本的分离原则506

二、血液标本处理506

三、脑脊液标本处理508

四、尿液标本处理509

五、呼吸道标本处理511

六、粪便标本处理513

七、胆汁标本处理516

八、耳、鼻、喉拭子标本的处理517

九、脓汁标本(病灶分泌物处理)518

十、穿刺液标本处理519

第五节 常见细菌的常规鉴定519

一、葡萄球菌常规鉴定519

二、链球菌常规鉴定521

三、卡他布兰汉氏菌常规鉴定525

四、嗜血杆菌常规鉴定526

五、军团杆菌常规鉴定527

六、白喉杆菌常规鉴定529

七、奴卡氏菌常规鉴定529

八、李斯德氏菌属鉴定530

九、肠杆菌科细菌常规鉴定531

十、弧菌科细菌常规鉴定537

十一、气单胞菌属α常规鉴定539

十二、邻单胞菌常规鉴定540

十三、弯曲菌常规鉴定540

十四、非发酵菌初步鉴定542

十五、分枝杆菌属常规鉴定549

十六、炭疽杆菌常规鉴定551

十七、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鉴定552

十八、革兰氏阴性厌氧无芽孢杆菌的鉴定553

十九、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鉴定556

二十、布鲁氏菌属常规鉴定557

二十一、细菌L型559

二十二、支原体559

二十四、钩端累旋体鉴定560

二十三、衣原体560

二十五、念珠菌常规鉴定561

二十六、新型隐球菌常规鉴定563

第六节 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563

一、扩散法(Kirby--Bauer法)563

二、稀释法566

第七节 显微镜构造、性能、使用及保养568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568

二、暗视野显微镜570

四、相差显微镜571

三、荧光显微镜571

五、电子显微镜572

六、电子显微镜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技术573

第二十三章 免疫血清学检验规程574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测定574

一、IgG、IgA、IgM单向(环状)免疫扩散(SRID)测定574

二、IgG、IgA、IgM免疫比浊(透射比浊法)测定575

(一)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SRID法)576

(二)ELISA法576

三、IgD含量测定576

四、IgE含量测定(ELISA法)577

五、M蛋白检测与鉴定577

(一)多发性骨髓瘤与巨球蛋白血症时的M蛋白检测及鉴定方法577

六、血球压积管法578

(一)血球压积管法578

(二)分光光度计法578

(四)半分子病时M蛋白检测及鉴定方法578

(三)7SIgM病时M蛋白检测鉴定方法578

(二)重链病时M蛋白检测及鉴定578

第二节 补体测定579

一、补体传统途径溶血活性(CH50)测定579

(一)试管法(改良Mayer法)579

(二)微量快速法579

二、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AP--CH50)测定580

三、C1q含量测定581

四、C3含量测定581

五、C4含量测定581

八、C3肾炎因子(C3Nef)测定(交叉免疫电泳测定)582

七、C3裂解产物(C3SP)测定582

六、B因子含量测定582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583

一、总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Et--RFC)583

二、活性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Ea--RFC)584

三、稳定性E花结试验(Es--RFC)584

四、EAC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检测B淋巴细胞)584

五、鼠玫瑰花结形成试验(M--RFC)585

六、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585

九、外周血细胞促凝血活性测定(LPCA)586

七、荧光标记SPA菌体检测B淋巴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IgG(SmIgG+)586

八、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586

十、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587

十一、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测定(琼脂糖凝胶玻片法)587

十二、白细胞吞噬与杀菌功能试验588

(一)白色念珠菌法588

(二)溶细胞法588

十三、T淋巴细胞亚型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588

一、微量细胞素(抗淋巴细胞抗体)试验589

第四节 器官移植免疫学检验589

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590

第五节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测590

一、CIC激光比浊测定590

二、CIC--PEG沉淀紫外分光测定591

三、CIC微量抗补体法测定591

四、SPA夹心ELISA试验592

五、含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IC)测定592

(一)ELISA法592

第六节 自身抗体检测593

一、抗核抗体测定(免疫荧光检查法)593

(二)胃酶消化法593

六、甲状腺球蛋白免疫复合物(TG--IC)测定593

二、抗双股DNA(dsDNA)抗体检测594

(一)间接血凝法594

(二)荧光抗体染色法594

(三)间接酶标记抗体染色法595

三、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测定(对流免疫电泳法)595

五、抗甲状腺微粒体(TM)抗体测定596

(二)ELISA法596

(一)间接血凝法596

四、抗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测定596

(一)间接血凝法596

(二)ELISA法597

六、血清、精浆中抗精子抗体测定597

(一)试管玻片凝集试验597

(二)间接荧光抗体法597

(三)ELISA法597

七、抗胃壁细胞抗体免疫荧光检查法597

十二、抗肾病抗体荧光检查法598

一、甲胎蛋白(AFP)测定598

第七节 肿瘤免疫学检查598

十三、类风湿因子(RF)胶凝集试验598

八、抗线粒体抗体免疫荧光检查法598

十一、抗骨骼肌荧光抗体检查法598

十、抗心肌抗体荧光检查法598

九、抗平滑肌抗体荧光检查法598

二、癌胚抗原(CEA)测定(ELISA法)599

(一)ELISA法599

(二)反向间接血凝法599

三、EB病毒抗体测定600

第八节 传染病免疫学检验600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IgM抗体检测(ELISA法)600

二、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记检测601

(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ELISA法)601

(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ELISA法)601

(三)HBeAg及抗HBs的检测(ELISA法)601

(四)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测定(硝酸纤维素膜-ELISA法)602

(五)抗HBc--IgG的检测(ELISA法)603

(六)抗HBc--IgM的检测(ELISA法)603

(七)HBC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HBV--PHSAR)的检测603

三、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检测604

(一)免疫荧光法604

(二)ELISA法604

四、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检测(ELISA法)604

六、AIDS病毒抗体检测605

五、轮状病毒抗原检测605

七、伤寒、副伤寒血清学检验606

(一)试管法606

(二)微量凝集法606

(三)ELISA法测尿中伤寒可溶性抗原607

八、外一斐氏血清凝集试验607

九、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607

(一)玻片凝集试验607

(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可溶性抗原608

(一)不加热血清反应素(USR)玻片法608

十一、梅毒血清学诊断608

十、脑膜炎球菌感染血清学检查608

(一)SPA--协同凝集试验608

(二)试管凝集试验608

(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卡片试验法609

第九节 寄生虫病免疫学检验609

一、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609

(一)环卵沉淀试验609

二、疟原虫抗体检测(免疫荧光法)610

(二)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法610

(三)酶联SPA染色法610

三、肺吸虫抗体检测(ELISA法)611

四、抗丝虫抗体检测(间接荧光法)611

二十五、血生长激素测定611

第十节 真菌免疫学检验612

(一)免疫双扩散法612

一、白色念珠菌免疫学检查612

(二)ELISA法612

(一)间接血凝试验612

六、囊尾蚴免疫学检查612

五、姜片虫血清抗体检测(ELISA法)612

(二)胶乳凝集法613

二、新型隐球菌免疫学检查613

(一)胶乳凝集试验测定隐球菌抗原613

(二)试管凝集法测定隐球菌抗体613

三、曲菌病免疫学检查613

二、嗜异性凝集试验614

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614

第十一节 其他免疫学检验614

一、寒冷凝集试验(原发性非典型肺炎血清学试验)614

四、C反应性蛋白(CRP)试验615

五、血清前白蛋白(PA)测定615

六、转铁蛋白(TF)测定616

(一)单向免疫扩散法616

(二)免疫散射比浊法616

七、铜蓝蛋白(CP)测定(火箭电泳法)617

八、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胶乳凝集试验617

(一)微量凝集试验618

十、纤维结合蛋白(Fn)测定618

十一、军团杆菌病血清学检查618

九、溶菌酶测定(SRID法)618

(二)间接血凝试验619

第二十四章 核医学诊断技术操作规程619

第一节 核医学显像技术619

一、脑静态显像术619

二、核素脑血管造影术620

三、脑脊髓腔显像术621

四、甲状腺显像术622

五、肝静态显像术623

六、肝血池显像术625

七、肝胆显像术626

八、肾静态显像术627

九、肾动态显像术628

十、骨静态显像术629

十一、唾液腺显像术630

十二、肿瘤显像术631

十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术632

十四、核素心脏动态功能显像术633

十五、核素心血管γ-闪烁照像术634

十六、核素心肌“热区”显像术635

第二节 肾图635

第三节 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636

第四节 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SPECT)肺扫描638

第五节 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SPECT)肝扫描640

三、血清甲状腺素(T4)放射免疫测定641

二、放免实验室的要求及工作守则641

第六节 放射免疫诊断技术641

一、标本的要求641

四、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放射免疫测定642

五、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放射免疫测定643

六、血清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反T3)放射免疫测定644

七、血浆皮质醇放射免疫测定644

八、人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PAP)酶放射免疫测定645

九、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645

十、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测定647

十一、血清C肽放射免疫测定648

十二、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649

十四、前列腺素测定650

十三、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放射免疫测定650

十五、血清胃泌素测定652

十六、儿茶酚胺类激素放射免疫测定653

十七、血浆醛固酮放射免疫(3H)测定654

十八、血管紧张素AI放射免疫测定655

十九、血浆胰高血糖素测定657

二十、心钠素放射免疫测定658

二十一、血栓素B2放射免疫测定659

二十三、尿雌三醇测定660

二十二、巴比妥测定660

二十四、血浆孕酮测定661

二十六、6--酮--前列腺素Fla测定662

二十七、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放射免疫测定663

二十八、肌红蛋白测定664

二十九、地高辛测定664

三十一、TH糖蛋白测定665

三十、心钠素测定665

三十二、白蛋白测定666

三十三、β--2-微球蛋白测定666

三十四、免疫球蛋白G(IgG)测定667

三十五、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668

三十六、醛固酮测定668

三十七、睾丸酮测定669

三十八、血清甲胎蛋白测定670

三十九、癌胚抗原测定670

四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671

四十一、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测定672

四十二、乙型肝炎e抗原测定673

四十三、环--磷酸腺苷(cAMP)测定674

第二十五章 病理技术操作规程675

第一节 取材技术675

一、标本大块组织取材法675

二、小块组织及活细胞取材687

第二节 固定技术691

一、大体标本固定691

二、组织固定692

第三节 脱水与透明技术697

一、脱水697

二、透明697

第四节 浸蜡与包埋技术698

一、浸蜡698

三、包埋699

二、自动组织处理机的操作法699

第五节 脱钙技术701

第六节 切片和磨刀技术702

一、切片702

二、磨刀法705

第七节 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技术705

一、常规染色705

(一)组织学标本染色705

(二)细胞学标本染色707

二、结缔组织及肌肉组织特殊染色708

(一)结缔组织特殊染色708

(二)肌肉组织特殊染色713

三、核酸特殊染色715

(一)FeuLgen显示DNA法715

(二)Methyl green--Pysonin法显示RNA和DNA715

(三)铁氰化铁示SH基法716

(一)二硝基氟苯(DNFB)法Danielli)716

(二)米伦反应示酪氨酸法716

(三)桔花青铬钒染两种核酸法716

四、蛋白质特殊染色716

(四)坂口反应示精氨酸(改良Liebmen)法717

(五)肝素--爱尔蓝(HAB)染色法717

五、脂质特殊染色717

(一)乙醇苏丹法717

(二)油红O染色法717

(一)Schiff--过碘酸(PAS染色法718

(二)三戊铁甲基羧基酰肼显示糖原法718

(四)染磷脂的Baker酸性苏木红法718

六、碳水化合物和淀粉样物特殊染色718

(三)尼罗兰(Nile blue)显示脂类法718

(三)爱尔蓝示酸性粘液物质(CEC)法719

(四)爱尔蓝--PAS法(AB/PAS)719

(五)显示硫酸化粘多糖的高铁二胺法719

(六)过碘酸--硼氢化物/氢氧化钾/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B/KOH/PAS)法719

(九)淀粉样物染色720

(八)高铁双氨--爱尔蓝(HID--AB)法720

(七)Mayer粘液染色法720

七、色素和无机物特殊染色721

(一)血红蛋白联苯胺染色法721

(二)血红蛋白白专利蓝染色法721

(三)含铁血黄素的Perls法721

(四)显示三价铁和二价铁的Tirmann和Sehmeltzer法721

(五)证明胆红素的Hall法721

(八)Fantana黑色素染色法722

(九)显示多巴氧化酶(酪氨酸酶)法722

(七)黑色素亚铁染色法722

(六)证明胆色素的碘染色法722

(十)脂褐素的显示法723

(十一)钙盐的证明(冯库萨)法723

八、垂体染色723

(一)垂体前叶细胞Sliolder氏染色法723

(二)垂体前叶细胞PAS--桔黄G染色法723

十、肾小球旁细胞颗粒(肾素)染色724

(三)硝酸银浸染法(Ogata--Ogata)724

(一)结晶紫染色(Harada)724

(二)乙基紫染色法724

(二)嗜铬细胞Wiesel染色法724

(一)改良Giemsa法724

九、肾上腺染色724

十一、胰岛染色725

(一)显示胰岛细胞的改良醛复红染色法725

(二)Grimelius胰岛A细胞,嗜银细胞染色法725

十二、产肽细胞(APUD)素染色725

(一)嗜银反应725

(二)亲银反应726

十三、神经组织全貌染色(Luxol固蓝--焦油紫染色法)727

十四、神经细胞染色727

(一)银浸染法(Golgl)727

(二)银浸染法(Cox)727

十五、尼氏小体染色727

(一)硫堇染色法727

(二)甲苯胺蓝法727

(二)Weil染色法728

(一)Loyez氏苏木素染色法728

十七、髓鞘染色728

十六、神经原纤维及神经纤维染色728

(二)硝酸银法(Holmes)728

(三)Luxol固蓝染色法729

十八、神经胶质染色729

(一)金升华物浸染法729

(二)Mallory磷钨酸苏木紫法729

(三)Cajal星形细胞染色法729

(三)显示酸性磷酸酶磷酸铅法730

(五)钙钴显示Ca2+--ATP酶活性法730

(四)显示5′-核苷酸酶的铅法730

(一)显示碱性磷酸酶的钙钴法730

(二)显示碱性磷酸酶的重氮盐同时偶联法730

十九、磷酸酶730

(六)铅显示Mg3+--ATP酶法731

(七)显示白肌、红肌线粒体和肌质网ATP酶731

(八)显示Na+/K+激活的ATp酶731

(二)显示非特异性酯酶的六偶氮副品红α--醋酸萘酯法732

二十、酯酶特殊染色732

(一)显示非特异性酯酶的醋酸萘酚为底物同时偶联法732

(九)显示硫胺素焦磷酸酶732

(十)腺苷酸环化酶732

(三)胆碱脂酶亚铁氰化铜法733

二十一、氨肽酶、β葡萄糖苷酸酶、磷酸化酶特殊染色733

(一)氨肽酶的亮氨酰--2--萘酰胺法733

(二)β葡萄糖苷酸酶的后偶联法733

(三)磷酸化酶显示法733

二十二、氧化酶与脱氢酶特殊染色734

(一)细胞色素氧化酶显示法734

(二)多巴氧化酶显示法734

(三)过氧化酶反应法734

(四)琥珀酸脱氢酶显示法734

(五)乳酸脱氢酶显示法734

二十四、微生物染色735

(二)石炭酸品红快速染色法(Ziehl--Neelsen)735

(一)革兰氏细菌染色法735

(三)Ziehl--Neelsen二氏改良法735

(二)不脱钙骨磨片--偏光显微镜法735

(一)脱钙骨染色--茜素红S法735

二十三、骨组织特殊染色735

(四)真菌Gridley法736

(五)螺旋体Giemsa染色法736

(六)螺旋体组织块染色法(Leva diti)736

二十五、其他染色736

(一)六次甲基四胺银染色法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