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戒律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佛教戒律学
  • 劳政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1232402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佛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教戒律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名号论1

一、规范2

二、佛教内规范3

三、佛教外规范5

第二节 范畴论7

一、中国佛教7

二、历代法令8

三、内外规范的关系8

第三节 目的论12

一、在振兴中华文化上的价值12

二、为宏扬守戒重律之风14

三、为探求戒律适应时代之道16

一、方法论与西洋哲学18

第四节 方法论18

二、佛学研究的方法论19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21

附注26

第二章 佛教戒律在印度的形成与发展34

第一节 制戒的根由34

一、佛教防制淫欲极严37

二、是教内规范变化的分界限37

三、制戒的必要性--“十利”39

第二节 律藏的结集41

一、第一次结集42

二、第二次结集44

第三节 部派与大乘的戒律45

一、大天五事46

二、部派的分裂情况47

三、各部律藏48

四、大乘戒律50

第四节 从《摩奴法典》看原始佛教戒律的渊源52

附注59

第三章 佛教戒律传入中国与其发展63

第一节 戒律之初传中土63

一、戒律传入之始63

二、传入的事实应在更早期64

三、道安对佛教规范的贡献65

四、律藏的翻译经过66

五、各律的传播情况67

第二节 律宗的创立、发展与衰微68

一、律宗的法统69

二、南山宗的传承71

三、律宗的衰微73

第三节 中国化的禅宗规范74

一、禅宗的系谱75

二、中国化规范的初创76

三、百丈怀海制订“禅门清规”77

四、历代禅门规范大要78

附注79

第四章 历代政府对佛教的规范83

第一节 中国固有法制之特色83

第二节 东汉--南北朝88

第三节 隋、唐、五代97

第四节 辽、宋、金105

第五节 元111

第六节 明114

第七节 清、近代119

附注124

第一节 法源概说127

一、法源的定义127

第五章 佛教规范的法源127

二、三类法源128

第二节 律藏结构129

一、大正版大藏经130

二、卍续藏经130

三、南传大藏经131

第三节 广律132

一、十诵律133

二、四分律133

三、摩诃僧祇律133

四、五分律134

五、根有律135

六、铜鍱律135

一、比丘戒本137

第四节 戒经137

二、比丘尼戒本139

第五节 僧团内规--犍度140

一、十诵律141

二、四分律142

三、铜鍱律143

四、五分律144

五、根有律145

六、摩诃僧祇律145

第六节 大乘戒律与禅门清规147

一、三聚净戒--大乘菩萨戒的总纲147

二、主要的菩萨戒经148

三、禅门清规149

附注151

第六章 戒律的罪与罚155

第一节 戒律的罪与罚之特色155

一、概说160

第二节 犯戒论160

二、“杀人戒”分析162

三、开缘问题166

第三节 处罚论168

一、处罚的等级与种类169

二、罚名与章名对照表170

三、“处罚”释义171

四、长劫果报问题173

第四节 犯戒处罚的本质问题--忏悔174

一、忏悔之性质176

二、忏悔的类别177

三、羯磨179

四、布萨180

五、自恣182

六、禅门的忏悔方式183

附注184

第七章 受戒的类别--在家戒188

第一节 概说188

第二节 信佛的门户--三归190

一、三归的意义191

二、三归的方式192

三、三归的利益193

四、三归的限制193

第三节 五戒194

一、五戒的内容195

二、五戒的性质199

三、受戒的方式200

四、五戒与十善201

第四节 八戒202

一、八戒的意义203

二、八戒的内容204

三、受戒方式与限制206

附注207

四、受戒的功德207

第八章 受戒的类别--出家戒、菩萨戒210

第一节 沙弥(尼)、式叉尼戒210

一、名称的意义210

二、十戒的内容211

三、沙弥(尼)威仪212

四、式叉摩尼六法216

五、受戒方式与限制217

第二节 综述比丘、比丘尼戒218

一、比丘、比丘尼的名称与来源219

二、比丘尼八敬法220

三、受戒方式与限制221

四、二部僧戒条特色223

第三节 比丘戒条224

第四节 比丘尼戒条235

第五节 大乘菩萨戒241

一、十重戒的内容243

二、四十八轻戒的内容244

三、“十善道”是菩萨戒的根本247

四、受戒方式与限制248

附注249

第九章 历代法令对佛教规范之分析252

第一节 历代法律规范宗教之原则252

第二节 出家人在法律上的地位254

一、僧道之定名254

二、从俗之伦理化255

三、犯罪之处罚特例257

四、对出家人之优待258

第三节 出家人身分之取得259

一、年龄之限制259

二、家境之限制262

三、考试经文之限制264

四、出家人数之限制266

五、其他条件之限制266

第四节 对个人的管理267

一、私入道之处罚267

二、犯奸罪之加重270

三、不得娶妻妾或与亲属共居271

四、禁施异术邪道272

五、其他禁止规定275

第五节 对寺院僧团之管理278

一、管理机关278

二、宗教自治原则280

三、对寺庙器物之保护281

四、限制寺庙之修建282

附注283

第十章 佛教戒律的基本原理288

第一节 戒律之精神与目标289

一、根本精神290

二、实践精神291

三、戒律之目标293

第二节 律宗的“判教”294

一、“判教”大意295

二、各宗的“判教”概况296

三、律宗判教299

四“化教”与“行(制)教”的判释300

第三节 “制教”有关理论302

一、罪质论--“性戒”与“遮戒”302

二、持犯论--“止持”与“作持”305

三、舍戒论308

第四节 律宗“四科”310

一、戒法311

三、戒行313

二、戒体313

四、戒相314

五、“四科”的关系315

附注315

第十一章 戒体论319

第一节 戒体的要义与实用320

一、戒体的定义320

二、戒体与“业”论321

三、戒体的实用322

第二节 戒体的种类325

一、“作戒体”与“无作戒体”325

二、立二种戒体的理由327

三、到底何者为戒体328

第三节 戒体的性质330

一、实法宗的理论331

二、假名宗的理论333

三、圆教宗的理论335

第四节 其他戒体问题339

一、三聚净戒339

二、“定共戒”与“道共戒”340

附注341

第十二章 规范会通论344

第一节 从禅宗“无相戒”看戒律的会通345

一、“无相戒”内容346

二、“无相戒”性质350

三、佛教规范的会通351

第二节 从现代法学看戒律353

一、戒律的“权源”为何353

二、戒律的“基础”为何355

三、戒律的“责任”特性为何356

一、实际互成360

第三节 儒家道德与佛教规范的会通360

二、义理相通362

三、旨趣有异364

第四节 从西方伦理学看佛教规范367

一、西方伦理学大意367

二、会通的可能性369

三、康德道德哲学概述370

四、康德道德哲学与戒律思想比较372

五、“科学的伦理学”的效用373

六、“后设伦理学”的方法374

附注375

第十三章 戒行论380

第一节 个人戒行问题380

一、戒行的检讨381

二、戒行问题的症结382

三、如何激浊扬清383

第二节 戒律的适应性问题385

一、“禁止性规范”的适应性386

二、“作为性规范”的适应性387

三、“僧团内规”的适应性388

第三节 对戒律的误解与曲解问题389

一、误解的处理390

二、曲解的处理392

第四节 俗人可阅戒律吗393

一、欧阳竟无的驳正394

二、道宣误解为起因395

三、以讹传讹千余年397

四、必须彻底澄清398

第五节 如何振兴重律守戒之风398

附注405

主要参考书目410

评议[吴汝钧]419

后记4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