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思想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思想卷
  • 卢嘉锡总主编;席泽宗分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7990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40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思想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卢嘉锡1

导言1

第一章 从远古到东周初年的科学思想14

第一节 概论14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上古社会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14

二、远古至东周初年科学思想的区分16

第二节 科学思想的发端18

一 科学思想萌芽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18

二 模仿和已有知识的推广20

三 由尝试到自觉的实践21

四 知识的传播与学习23

第三节 巫术与神话所反映的科学思想25

一 我国古代神话和巫术概况25

二 原始巫术思想推测27

三 对万物的拟动物化和拟人化观念31

四 神祇创造世界35

五 坚实而有限的天地观36

六 神话中的天人关系38

七 对世界的幻想与解说40

八 时空定位中的参照系思想42

九 治水与“利导“思想43

第四节 甲骨文所反映的科学思想44

一 甲骨文中科学思想的局部性44

二 一个由神祇支配的自然界46

三 占卜与预测49

四 命名和分类52

五 对时空的区分54

六 商代计数与重数的数学思想58

一 易、礼、诗、书概说59

第五节 易、礼、诗、书中的科学思想59

二 敬德与周代的科学思想62

三 顺“则”思想64

四 “辨别”思想的自觉和普遍化67

五 度量与测量70

六 灾异和祥瑞观念72

七“地中”观念74

八“天工人代”思想76

九《诗经》中的怨天情绪与科学思想78

第一节 自然观从神学统治下的初步解放80

一 天道远,人道迩80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80

二 孔子与儒家的自然观82

三 老子及先秦道家的自然观84

四 荀子的“人与天地相参”思想86

五 屈原对传统神学自然观的质问88

第二节 雏形的宇宙理论89

一 重新解释世界的兴趣89

二 有始论与无始论89

三 有限论与无限论91

四 邹衍九州说93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94

一 阴阳说的起源94

二 阴阳说与寒暑变迁96

三 阴阳说与音律学98

四 阴阳说在医学99

五 五行说的起源100

六 五行说的逐步推广103

七 邹衍及战国时代成熟的五行说105

第四节 春科战国时代的物质观106

一 气范畴的产生106

二 作为感应中介的气109

三 作为万物构成质料的气110

四 精气与精神112

五《管子》水为万物本原说114

六《墨经》的“端”和原子论115

第五节 运动观和变化观116

一 生物变化116

二 非生物的变化117

三 人的变化118

四 一般的运动观和变化观119

五 朦胧的生物进化观念121

六 循环的发展观122

七 道与常123

第六节 逻辑与思维124

一 逻辑与思维方式124

二 百家争鸣与名家的兴起125

三 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126

四 名辩与《墨经》128

五 归纳法与矛盾分析129

六 墨家逻辑思想131

七 荀子的逻辑思想133

一 自然科学与古代社会生活135

第七节 先秦诸子的科学观135

二 小道末技说137

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观139

四 对待自然界的态度140

五 奇技淫巧说143

六 环境与资源保护145

第八节 《周易》的世界图象145

一《易经》和《易传》145

二《周易》与道147

三 阴阳说与《周易》149

四《周易》变化观150

五 制器尚象说151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思想153

第一节 气的中介作用和天人感应说153

一 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特点153

二 天人感应说的准备阶段154

三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上)156

四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下)158

第二节 “气”与万物的关系160

一 元气是万物的质料160

五 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及历史地位160

二 气分清浊161

三 精神与气162

四 天体质料说163

五 风雨雷电与气165

六 阴阳之气与冬夏寒暑166

七 气的运动167

第三节 各种气运说168

一 律气说168

二 直接的气运说169

三 卦气说170

四 五运六气说171

五 候气173

第四节 阴阳五行说与几门科学的关系174

一 阴阳八卦与阴阳五行174

二 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175

三 生物分类与阴阳五行177

四 炼丹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说178

五 阴阳五行与数学180

六 阴阳五行说与农学181

七 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灾害论182

一 “圣人统理天文”183

第五节 汉代天文学思想183

二 律历一体说184

三 律数、易数与历数185

四 改正朔与推历元187

五 历法与占星188

第六节 天体演化论和宇宙结构说190

一《淮南子》的天体演化论190

二 从《易纬》到《白虎通》的天体演化论191

三 张衡的天体演化论192

四 评汉代天体演化论192

五 盖天说系统的天体结构论193

六 扬雄难盖天八事194

七 张衡《浑天仪我注》与浑天说195

八 地动说196

九 宣夜说196

第七节 汉代人的变化观197

一 贾谊《服鸟赋》中的天地为炉说197

二《淮南子》中的金属生成论198

三 人的变化199

四 变化与服药200

五 变与不变之争201

六 无种化生论203

第八节 医、农等学科某些特有的科学思想204

一 医学对鬼神观念的排斥204

二 气候与病因205

三 从天时到时令206

四 土宜与改造自然207

五 望气与占声208

六 数字神秘主义208

第九节 思维方式与汉代科学210

一 贾谊的“德有六理”210

二 董仲舒“深察名号”211

三 汉代的定名工程212

四 观察与验证214

五 分析和演绎的衰落215

第十节 《论衡》的出现与天道自然说的复兴216

一《论衡》与深入观察216

二 矛盾分析法的应用218

三 气感应的量化219

四 自然化生论与天地故生论(目的论)的斗争221

五 天道自然,其应偶合222

一 《论衡》的传播与魏晋玄学的兴起224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思想224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思想说224

二 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思想226

三《物理论》与天道自然观229

第二节 天道自然观在天文学中的反映:“顺天以求合“230

一 从历元为历本到悟出斗分太多230

二 杜预的“顺天以求合”思想232

三 天道自然观在天文历法领域里的深入233

四 从“顺天求合”到否认灾异236

五 天道自然观在整个天文学中的地位237

一 浑天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上)239

第三节 宇宙观的争论239

二 浑天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下)241

三 新的论天三家244

四 浑盖合一论246

五 佛道教的宇宙论及其地位247

六 地理新发现与天地结构观249

第四节 天道自然观在数学、音律学和农学中的表现250

一 天道自然与数学250

二 数学中实用倾向的发展252

三 音律学中的天道自然观255

四 天道自然观与农学257

第五节 自然之道,无所不为259

一 火浣布东来与五行观念的被破坏259

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261

三 变化之道,何所不为264

四 博物与志怪266

第六节 气论与人体267

一 气论的深化267

二 行气、存神的理论与实践268

三 假外物以自固271

四 宝精与房中272

五 气论与鬼神说274

六 气论与咒禁276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观278

一 国家是古代科学技术服务的第一对象278

二 天道自然观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发展279

三 自然科学中理论兴趣的衰落281

四 一视同仁地看待科学和巫术迷信283

五 大道与小道286

一 力与命、顺适与人力之争287

第八节 自然与人力之争287

二 我命在我不由天289

三《阴符经》与天人相盗思想290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科学思想293

第一节 天人关系争论的余波及天理概念的初萌293

一 祥瑞观念在隋代的复兴293

二 灾异祥瑞观念在唐代前期的一波三折294

三 灭蝗斗争与灾异祥瑞观念296

四 唐代思想家对祥瑞观念的批判297

五 唐代思想家对其他迷信观念的批判300

六 唐代后期关于天人关系的争论302

七 刘禹锡的天理概念304

第二节 科学理论兴趣的增长和“理”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地位的升高306

一 “理”概念兴起的必然性306

二 医学中理论兴趣的增长307

三 天文历法领域理论兴趣的增长309

四 炼丹术理论兴趣的增长311

五 海潮理论的兴起313

六 隋唐科学理论探索的得失314

一 历法与“天地之心”317

第三节 新旧交替中的天文学思想317

二 日月运行的常与不常319

三 人感应思想的继续发挥322

四 浑盖之争的终结324

第四节 新兴的潮汐论及其思想328

一 封演、窦叔蒙的月水感致论328

二 卢肇的日水相激论330

三 邱光庭的潮汐论思想333

一 唐代丹药功过格335

第五节 丹术与丹理335

二 唐代士人论丹药337

三 服丹理论中的返本还原论340

四 丹理与唐代科学的思维方式345

五 丹术与实验思想347

第六节 隋唐科学中的气论349

一 律气、卦气与阴阳人格论349

二 气与潮汐论350

三 气论和唐代丹术351

四 唐代医学与五运六气说354

五 气占的新发展356

一 科学、技术与社会357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科学观357

二 关于“天人合一”360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科学思想366

第一节 气论与科学366

一 张载、沈括等论气366

二 气论在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368

第二节 阴阳五行论374

一 阴阳论与科学374

二 五行论与科学378

一 从哲学角度的解释380

第三节 格物致知说的兴起380

二 格物致知即研究科技的理解384

三 对科学发展的影响389

第四节 综合性科学思想391

一 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391

二 物类相感392

三 无神思想394

第五节 儒家思想与科持397

一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97

二 博学于文398

三 不违农时 树艺五谷401

四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402

五 多能鄙事402

六 “经典”观403

第六节 科技典籍分类体系405

一 宋以前405

二 宋代408

三 明代410

第七节 科学方法412

一 考察与观察412

二 分类与类比415

三 演绎法417

四 统计与数理分析418

五 怀疑、批判与继承419

六 规律与原因421

七 试验423

八 解剖与图谱424

第八节 科学社会观425

一 科技的社会地位425

二 官方科技政策427

三 对待外来科技的态度432

四 科技教育435

五 科技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438

六 科技成果的普及与推广441

七 技术发展观443

第九节 学科思想444

一 天文学思想444

二 物理学思想449

三 地学思想453

四 生物学思想458

五 数学思想464

七 农学思想465

六 医学思想465

第七章 明清之际的科学思想468

第一节 明末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468

一 近代科学在欧洲之兴起468

二 耶稣会士东来与“学术传教”之方针469

三 通天捷径——天文学之特殊历史角色470

四 明末“实学思潮”之辨析473

第二节 宇宙观及有关争论474

一 地圆之争474

二 宇宙模式:类型与虚实之争476

三 世界地图带来的冲击482

一 “远西奇器”概观483

第三节 远西奇器与金针鸳鸯——技术观与科学观483

二 对于奇器之用的不同态度485

三 金针与鸳鸯: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关系487

第四节 “西学中源”说及其源流与影响489

一 “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之遗民489

二 康熙多方提倡,梅文鼎大力阐扬490

三 其他学者之推波助澜492

四 “西学中源”说产生的背景493

一 徐光启和方以智495

第五节 新旧思想之冲突及其后果495

二 对“西学中源”说的批判和争论497

三 康熙的功过498

四 17世纪中国有没有科学革命?499

注释和文献500

索引504

人名索引504

书名索引522

推荐书目538

总跋5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