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
  • 梁启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50960199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08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知识经济-应用-企业管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选题背景1

1.1.1 默会知识思想的引导1

1.1.2 笔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研究成果的积累2

1.1.3 研究的切入点3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4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创新点6

1.3.1 研究的基本方法6

1.3.2 主要创新点8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9

2.1 心理学派对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14

2.2 哲学家对默会知识的研究15

2.3 基于本体论(Onto1ogy)的知识管理研究与应用16

2.4 基于激励机制的知识管理研究19

2.5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等学者对默会知识的研究20

2.6 国内学者在默会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22

2.7 总体评述23

第三章 默会知识与企业竞争优势26

3.1 知识成为企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27

3.1.1 企业默会知识的内涵28

3.1.2 企业默会知识的特点31

3.2 企业知识理论的基本观点32

3.2.1 企业的存在33

3.2.2 企业的纵向边界34

3.2.3 企业内的协调34

3.2.4 企业间的异质性35

3.2.5 企业的决策权配置35

3.2.6 企业的所有权问题36

3.3 从企业知识理论转向知识管理理论36

3.3.1 知识的内部转移37

3.3.2 知识的转化与共享37

3.3.3 知识场38

3.3.4 企业知识体系的内部互动41

3.3.5 知识的吸收与学习43

3.4 知识管理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44

3.4.1 认识论与认知学习问题44

3.4.2 知识在时间上的共享问题45

3.4.3 企业知识创新路径问题45

3.4.4 知识管理系统问题46

3.5 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47

3.5.1 经济学中的竞争优势外生论47

3.5.2 战略管理学中的竞争优势外生论48

3.6 能力理论及其“刚性”49

3.6.1 容易形成新型“近视症”50

3.6.2 容易产生企业“惰性”50

3.6.3 能力不能形成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51

3.7 基于默会知识的企业竞争优势51

3.7.1 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是什么51

3.7.2 默会知识支撑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其持续52

3.7.3 优势要素的难以模仿由默会知识决定52

3.7.4 企业竞争优势的自增强性依赖默会知识53

3.7.5 默会知识是企业认知学习的基础53

3.8 实施策略54

3.8.1 建立企业知识平台54

3.8.2 建立“学习型”组织55

3.8.3 建立激励机制,让知识参与分配55

3.8.4 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55

3.9 本章结论56

第四章 空间集聚:企业员工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机理57

4.1 知识的默会属性与情境依赖57

4.2 信息系统在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中的局限性59

4.3 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条件60

4.3.1 充分的分享意愿61

4.3.2 共同在场与互动61

4.3.3 良好的组织安排63

4.3.4 相应的吸收能力63

4.4 空间集聚:员工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机理64

4.4.1 空间集聚与知识衍生(knowledge spin-off)64

4.4.2 空间集聚与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orming)65

4.4.3 空间集聚与互补默会知识(complementary tacitknowledge)65

4.4.4 空间集聚与组织学习(organization learning)66

4.5 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66

4.5.1 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主要障碍66

4.5.2 本体论在企业默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68

4.5.3 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框架68

4.5.4 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69

4.6 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空间集聚途径72

4.6.1 非正式网络(informal networks)73

4.6.2 提供空间集聚的费用、时间、场所和机会支持74

4.6.3 通过组织学习发挥默会知识的价值75

4.6.4 通过信任机制建立关系维度75

4.7 本章小结76

第五章 知识关联:企业主体间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机理78

5.1 企业间的相关知识79

5.1.1 企业纵向互补知识79

5.1.2 企业横向互补知识82

5.1.3 企业互斥知识85

5.2 企业的衍生知识86

5.2.1 知识组合型衍生知识86

5.2.2 生产型衍生知识87

5.2.3 高知识源型衍生知识89

5.2.4 销售型衍生知识90

5.2.5 默会知识型衍生知识91

5.3 本章小结92

第六章 心理契约概念、理论进展及相关研究93

6.1 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94

6.1.1 Rousseau学派的观点95

6.1.2 古典学派的观点96

6.2 心理契约的内容及其发展97

6.3 心理契约与相关概念的边界98

6.3.1 心理契约与法律契约的区别98

6.3.2 心理契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契约的区别99

6.3.3 心理契约与期望的区别99

6.3.4 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区别100

6.4 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载体100

6.5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与假设102

6.5.1 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102

6.5.2 双重视角下心理契约结构对比与假设104

6.6 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后果107

6.7 本章小结109

第七章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分析111

7.1 心理契约的构成基础——权利义务与诺言的分庭112

7.2 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114

7.2.1 雇用前114

7.2.2 雇用时115

7.2.3 早期的社会化116

7.2.4 晚期经验116

7.3 陈加州等(2003)的二维心理契约结构117

7.3.1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构成117

7.3.2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含义118

7.3.3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比较119

7.4 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结构分析121

7.4.1 样本说明123

7.4.2 研究方法124

7.5 数据分析125

7.5.1 企业责任探索性因子分析125

7.5.2 知识型员工责任探索性因子分析127

7.6 分析与讨论128

7.6.1 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比较128

7.6.2 本研究对员工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管理的影响129

7.7 本章小结130

第八章 知识型员工的OI-EP/ES模型及实证分析131

8.1 PC模型与I/C模型简述131

8.1.1 心理契约模型(PC模型)131

8.1.2 诱引/贡献模型(I/C模型)132

8.2 OI-EP/ES模型及理论假设133

8.2.1 组织投入与知识型员工知识绩效的关系假设134

8.2.2 组织投入与知识型员工满意感的关系假设135

8.2.3 知识型员工满意感与其知识绩效的关系假设135

8.3 调查过程与样本情况136

8.4 量表及其信度、效度检验137

8.4.1 企业投入量表137

8.4.2 工作满意感量表137

8.5 数据分析138

8.5.1 企业投入与知识型员工知识绩效的关系138

8.5.2 企业投入与知识型员工满意感的关系138

8.5.3 知识型员工满意感与知识型员工知识绩效的关系139

8.5.4 OI-EP/ES模型的FOR八种类型141

8.6 我国知识型员工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动机142

8.7 基于OI-EP/ES模型的八种EOR默会知识管理导向143

8.7.1 理想型(高OI高EP高ES)143

8.7.2 抱怨型(高OI高EP低ES)144

8.7.3 投机型(高OI低EP高ES)144

8.7.4 低能型(高OI低EP低ES)144

8.7.5 奉献型(低OI高EP高ES)145

8.7.6 直率型(低O1高EP低ES)145

8.7.7 知足型(低OI低EP高ES)145

8.7.8 放弃型(低OI低EP低ES)146

8.8 本章小结146

第九章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分类与管理147

9.1 基于心理契约的默会知识分类147

9.1.1 传统的默会知识几种典型分类147

9.1.2 基于心理契约的默会知识分类150

9.2 基于心理契约的默会知识管理特征152

9.2.1 “黏滞”默会知识的管理特征152

9.2.2 “易离”默会知识的管理特征153

9.3 基于心理契约的默会知识管理154

9.3.1 通过激励提升交易维度154

9.3.2 通过信任建立关系维度155

9.3.3 通过文化提升关系维度156

9.3.4 通过沟通提升团队成员维度157

9.3.5 通过学习提高默会知识价值161

9.3.6 “移情设计”(empathic design)162

9.4 本章小结163

第十章 企业主体间默会知识的互补——“契约关系”的一种衍生形式165

10.1 关于空间接近与默会知识互补165

10.2 关于知识互补和衍生的相关解释168

10.3 横向互补知识及博弈分析169

10.3.1 古诺博弈171

10.3.2 知识交换171

10.4 纵向互补知识及其交换172

10.4.1 基于增长极的知识互补模型174

10.4.2 重复进行条件下的知识交换176

10.4.3 中心场所的阶段博弈均衡176

10.4.4 重复博弈下的均衡178

10.5 双边出行的博弈分析180

10.5.1 阶段博弈中的均衡180

10.5.2 重复博弈下的知识交换182

10.6 本章小结183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185

11.1 本书总结185

11.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186

11.2.1 建立默会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86

11.2.2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实证研究的深入188

11.3 未来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89

11.3.1 默会知识的转化(部分解决或深化)189

11.3.2 企业默会知识共享机制(部分解决或深化)189

11.3.3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理论构架190

11.3.4 心理契约与企业默会知识管理实证研究体系190

11.3.5 默会知识共享方式的选择190

参考文献191

一、主要参考文献191

二、作者研究文献205

后记2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