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194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1949
  • 刘英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83955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084页
  • 文件大小:196MB
  • 文件页数:11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 总类1

北京政府的教育宗旨与其实施1

清政府的教育宗旨与其实施1

一、教育宗旨1

卷一 总类1

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与其实施3

革命老区的教育方针政策8

二、学校系统12

1902年的学校系统12

1912年的学校系统14

1904年的学校系统14

1922年的学校系统15

1932年的学校系统16

1945年的学校系统17

三、教育行政机构19

学部19

教育部的机构设置20

教育部机关的人员编制22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人(正职)一览表22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人员(副职)一览表24

省教育行政机构25

县教育行政机构26

视学(督学)机构与人员26

视学的任务与要求29

四、教育管理31

教育事业的发展31

调查统计制度33

训育与管理34

导师制及其实施36

教科用书的编审38

教育经费40

损资兴学的奖励46

私立学校的管理47

私立学校的发展50

教职员的退休与抚恤51

教师节55

五、体育、卫生、军训55

学校体育的发展55

各级学校体育设备标准59

学校运动会61

早期的体育专修科和体育学校62

学校卫生62

学校军事训练64

学生的军训组织与教学科目66

六、教育团体及教育期刊68

教育团体的管理68

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69

会国教育会联合会70

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章程71

中华职业教育社73

中华教育改进社77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79

中国教育学会81

附:教育团体一览82

教育期刊一览83

七、学生运动与学生团体90

五四学生运动90

“一二·九”运动91

“五二○”运动93

学生团体97

八、考察与留学98

出国游历考察98

来华考察与讲学99

出国留学政策101

出国留学生的管理103

留学美国与清华学堂的创办107

附:清华学堂章程109

留学日本112

留学欧洲114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19

附:蔡元培等人公启120

出国留学生的统计127

卷二 基础教育130

一、中小学的创办与发展130

小学的创办和发展130

卷二 基础教育130

义务教育的沿革133

改良私塾135

简易小学137

短期小学137

中学的创办与发展138

国立中学的沿革140

公立和私立中学校数及其比率143

公立和私立中学在校学生数及其比率143

中学在中等学校中的比率144

革命老区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44

革命老区中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49

二、中小学的宗旨、学制与课程154

小学教育的宗旨与培养目标154

中学教育的宗旨与培养目标155

小学学制156

中学学制156

小学课程设置157

中学课程设置166

革命老区的小学课程设置183

革命老区的中学课程设置187

三、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193

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制订193

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方针196

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197

(一)修身课199

小学修身课的设置199

小学修身的教学要求与内容200

中学修身课的设置200

中学修身的教学要求200

中学修身的教学内容200

(二)读经讲经课201

小学读经讲经课的设置201

小学读经讲经的教学要求与内容201

中学读经讲经课的设置201

中学读经讲经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

(三)公民课202

小学公民课的设置202

小学公民的教学目标202

小学公民的教学内容203

小学公民教科书208

初级中学公民课的设置208

初级中学公民的教学目标209

初级中学公民的教学内容209

高级中学公民课的设置210

高级中学公民的教学目标211

高级中学公民的教学内容211

中学公民教科书213

中学法制及理财课的设置214

中学法制及理财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14

高级中学人生哲学课的教学214

高级中学社会问题课的教学214

(四)法制理财、人生哲学、社会问题及论理课214

高级中学论理课的教学215

(五)小学国语课216

小学国语课的设置216

小学国语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216

小学国语的教学内容218

小学作文教学224

注音符号、普通话225

小学国语的教学方法226

小学国语教科书229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编选原则230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程度和分量232

革命老区的小学国语教学233

(六)中学国文课234

中学国文课的设置234

中学国文的教学目标与要求235

中学国文的时间支配236

中学国文的教学内容237

中学国文的教材大纲238

中学国文的阅读教学240

中学国文的作文教学241

中学国文的说话教学242

中学国文的文法、修辞教学243

中学国文的书法教学243

中学国文课本课文长短的比较243

中学国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重244

中学国文教科书245

革命老区的中学语文课本246

(七)外国语课248

中学外国语课的设置248

中学外国语的教学目标248

初级中学外国语的教学内容249

高级中学外国语的教学内容251

初级中学外国语的教学方法252

高级中学外国语的教学方法253

中学英语教科书254

中学英语教科书的内容与程度255

中学英语辅助读物257

(八)数学课257

小学算术课的设置257

小学算术的教学目标257

小学算术的教学内容258

小学算术的教法要点263

小学算术的教科书264

中学数学课的课程设置268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270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271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272

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274

初中数学的教法要点277

高中数学的教法要点278

中学数学的教科书281

(九)物理课287

中学物理课的课程设置287

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288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288

中学物理的实验294

中学物理教学法298

中学物理的教科书300

(十)化学课302

中学化学课的设置302

中学化学的教学目标303

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304

中学化学的实验305

中学化学的教法要点307

中学化学教科书308

(十一)博物、生物及矿物课310

中学博物课的设置310

中学博物的教学目标310

中学博物的教学内容310

中学博物的教学方法311

中学博物的教科书312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课程设置312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教学目标312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教学内容312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教学方法313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教科书313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课程设置313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教学目标313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内容314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教学方法314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教科书314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课程设置315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目标315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316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方法318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教科书318

中学矿物课的教学319

(十二)自然课320

小学自然课的设置320

小学自然的教学目标320

小学自然的教学内容321

小学自然的教学方法326

初级中学自然课的课程设置326

初级中学自然的教学内容327

初级中学自然的教学目标327

初级中学自然的教学方法328

初级中学自然的教科书328

(十三)卫生、生理卫生课328

小学卫生课的设置328

小学卫生的教学目标329

小学卫生的教学内容329

小学卫生的教学方法331

小学卫生的教科书331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的教学目标332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课的课程设置332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的教学内容333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的教学方法334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的教科书335

高级中学卫生课教学336

(十四)历史课336

小学历史课的设置336

小学历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337

小学历史教科书337

中学历史课的设置338

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339

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341

中学历史的教法要点344

中学历史的作业要求347

中学历史教科书350

(十五)地理课350

小学地理课的设置350

小学地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350

小学地理教材351

小学地理的教学方法351

中学地理课的设置352

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353

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354

中学地理的教学方法357

中学地理教科书359

(十六)社会课、常识课361

小学社会课的设置361

小学社会的教学目标361

小学社会的教学内容362

小学社会的教学方法368

小学社会教科书370

小学常识课的设置370

小学常识的教学目标371

小学常识的教学内容371

小学常识的教学要点375

小学常识教科书377

(十七)小学手工、劳作、家事课377

小学手工课的教学377

小学缝纫课的教学378

小学家事课的教学378

小学农业课的教学378

小学女红课的教学378

小学工用艺术课的教学379

小学工作课的设置与教学目标379

小学工作的教学内容379

小学工作的教学方法要点381

小学劳作课的设置与教学目标382

小学劳作的教学内容383

小学劳作的教学方法要点386

小学劳作(手工)的教科书387

(十八)中学手工、劳作、家事课387

中学手工课的教学387

初级中学艺术课的教学388

初级中学劳作课的课程设置389

初级中学劳作的教学目标389

初级中学劳作的教学内容389

初级中学劳作的教学方法要点393

中学女生家事园艺课的教学393

初级中学女生家事的教学目标394

初级中学女生家事课的设置394

初级中学女生家事的教学内容395

初级中学女生家事的教学方法要点397

高级中学劳作(男生)课的教学398

高级中学女生家事课的教学400

中学劳作(手工)家事的教科书402

(十九)体育、童子军、军训及军事看护课403

小学体育课的设置403

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403

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405

小学唱游课的设置410

小学唱游的教学目标410

小学唱游的教学内容410

初级中学体育课的设置411

初级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412

初级中学体育的教学内容412

初级中学童子军课的教学413

高级中学体育课的设置413

高级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413

高级中学体育的教学内容414

中小学体育教材415

革命老区小学的体育教学415

高级中学军训课的教学415

高级中学军事看护课的教学416

(二十)音乐课417

小学音乐课的设置417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418

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419

小学音乐的教学方法要点423

小学音乐的教科书425

中学音乐课的设置426

中学音乐的教学目标427

中学音乐的教学内容428

中学音乐的教学方法要点431

中学音乐的教科书433

(二十一)美术课434

小学美术(图画)课的设置434

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435

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435

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要点440

小学美术的教科书441

中学美术课的设置442

中学美术的教学目标443

中学美术的教学内容443

中学美术的教学方法要点446

中学美术的教科书447

四、中小学训育448

小学训育的目的任务448

小学生行为规范450

中学训育的目的任务452

中学训育的内容453

中学生的行为规范455

中小学训育的措施457

中小学训育的管理457

革命老区小学的道德行为教育458

五、中小学体育、卫生、童子军、军训460

中小学体育460

中小学卫生教育460

中国童子军的成立与发展461

中国童子军的组织462

中国童子军的教育纲领463

中国童子军的重要活动464

高级中学学生军训464

六、中小学师资464

小学教职员队伍的发展464

小学教师的学历465

小学教师的聘任466

小学教师的职责467

小学教师的考核467

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469

小学教师的薪俸471

中学教职员队伍的发展473

中学教师的学历474

中学教师的聘任475

中学教师的职责475

中学教师的考核476

中学教师的在职进修477

中学教师的薪俸478

革命老区小学教师的学历479

革命老区小学教师的职责480

革命老区小学教师的考核480

革命老区小学教师的聘任480

七、中小学的管理481

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481

中学教育的管理体制484

小学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486

中学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487

小学校长的任免与职责489

中学校长的任免与职责489

小学的招生制度492

中学的招生制度494

小学的学藉管理495

中学的学籍管理496

中学的毕业生会考497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管理498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500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校长的任免与职责503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招生制度503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学籍管理504

八、中小学的校外教育505

校外教育的创办与发展505

校外教育场所--博物苑、图书馆和儿童文化馆508

校外教育场所--工华难童收容所509

校外教育场所--中华儿童新村509

校外教育场所--上海儿童福利站510

校外教育活动--举办展览会、讲习会和乐园会510

校外教育活动--拍摄儿童影片511

校外教育活动--开办体校和举行运动会511

校外教育活动--成立儿童剧团512

校外教育团体--劳动童子团514

校外教育团体--中国童子军514

校外教育团体--赤色儿童团和山海儿童社会515

革命老区的校外教育团体516

校外教育团体--新安旅行团516

附:1895--1940年一些校外教育团体简表519

校外教育读物--少年儿童杂志举要524

附:1886--1949年其他少年儿童杂志简表533

校外教育读物--少年儿童报纸举要536

附:1910--1948年其他少年儿童报纸简表539

校外教育读物--成人报刊上的儿童副刊541

革命老区的儿童报刊543

九、幼儿教育546

幼儿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546

幼儿教育机构的学制548

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548

幼儿教育机构的规模与编制548

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与设备548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549

幼儿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49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551

幼儿教育机构的师资552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方式552

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553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553

南京鼓楼幼稚园553

南京燕子矶乡村幼稚园557

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557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创办的目的任务558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与类型558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的管理559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与提高560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的目标561

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561

十、特殊教育563

特殊教育的提出及其范畴563

特殊教育的创办和发展564

特殊教育的管理566

特殊教育的办学经费566

中国早期盲校举例568

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568

盲校的课程设置569

盲校的培养目标569

盲校的教材与读物571

盲校的师资培训571

盲校特殊教学设备573

盲校的教学手段--盲字573

聋哑学校的培养目标574

聋哑学校的学制与课程设置574

聋校特殊教学设备575

聋哑学校的教学手段575

中华盲哑教育社576

中国盲民福利协会577

卷三 高等教育578

卷三 高等教育578

一、高等学校的宗旨、发展与组织578

高等学校的宗旨578

高等学校的发展578

附:1907--1947年专科以上学校发展简表581

附:1948年公私立高等学校名单582

大学、独立学院的院系设置587

附:中央大学、北大、清华的院系设置590

专科设置591

大学预科592

大学先修班592

高等学校的行政组织593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596

大学经学科各系(门)的课程596

大学文科各系(门)的课程596

大学理科各系(门)的课程601

大学法科各系(门)的课程607

大学教育科各系的课程613

大学农科各系(门)的课程613

大学工科各系(门)的课程618

大学商科各系(门)的课程627

大学医科各系(门)的课程631

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637

高等学校学生的入学资格639

高等学校的统一招生政策639

三、高等学校的学生与管理639

高等学校的统一招生640

高等学校各科在校学生数642

高等学校学生的性别644

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645

高等学校的训育与管理647

高等学校的毕业制度与服务649

高等学校各科毕业生数651

四、高等学校的教员653

高等学校教员的资格653

高等学校教员的聘任654

高等学校教员的职责与考核656

高等学校教员的薪俸657

高等学校教员的奖励与研究进修658

五、高等学校的研究机构与学位制659

高等学校的研究机构659

高等学校的研究生662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663

卷四 职业教育665

卷四 职业教育665

一、职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665

早期专业技术学堂的创办665

实业学堂(学校)的创办与发展665

职业学校的发展668

实业学堂办学宗旨670

二、职业学校的宗旨670

实业学校办学宗旨671

职业学校办学宗旨671

初等职业学校宗旨671

中等职业学校宗旨672

高等职业学校宗旨672

职业补习学校宗旨672

实业学堂(学校)的学制673

三、职业学校的学制673

职业学校的学制674

四、职业学校设置原则及办法675

实业学堂设置办法675

实业学校设置办法676

职业学校设置原则及办法676

职业补习学校的设置原则及办法678

职业学校的类别680

五、职业学校的类别与课程设置680

专科(专门)学校的类别681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原则681

初等实业学校的科别及课程683

中等工业学校的科别及课程684

中等农业学校的科别及课程685

中等商业学校的科别及课程686

实业学堂的教师资格及聘任制度687

实业学堂(学校)教师的培养与进修687

六、职业学校的师资687

实业学校教师资格及聘任制度689

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及聘任制度690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与进修691

职业补习学校和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教师的资格及培养进修692

七、职业学校的学籍管理692

实业学校招生制度692

职业学校的招生制度694

职业学校学生的纳费与贷金制度695

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待遇696

八、职业学校的经费与基本建设697

实业学校的经费697

职业学校经费及支配办法697

职业学校的仪器设备698

职业学校的图书资料699

九、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设施699

实业教育的管理体制699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700

实业学堂的校址选择、实习场所及设施700

职业学校的校址选择、实习场所及设施701

实业学堂的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702

职业学校的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702

十、职业学校的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702

职业学校校长的任职资格703

附:职业教育重要法规条例简表704

卷五 社会教育708

一、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708

社会教育的目标708

卷五 社会教育708

通俗教育709

识字教育710

补习教育711

附:补习学校规则712

二、社会教育机构715

民众教育馆715

图书馆718

博物馆719

科学馆720

国民学校720

三、社会教育的管理与团体722

社会教育的中央管理机构722

社会教育的地方管理机构722

社会教育人员的任用与资格723

社会教育的经费724

社会教育的人员训练724

中国社会教育社725

四、社会教育运动725

国语统一运动725

乡村教育运动727

“军民誓约”和“五不”运动727

新生活运动728

特种教育729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730

五、革命老区的社会教育731

革命老区社会教育的任务731

革命老区的俱乐部(列宁室)731

革命老区的消灭文盲协会732

革命老区的冬学732

卷六 师范教育734

卷六 师范教育734

一、中等师范教育734

中等师范教育的创办和发展734

中等师范教育的学制742

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745

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置747

附:全国师范学校一览748

附:国立师范学校一览752

中等师范(普师)的课程753

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761

女子师范768

乡村师范775

幼儿师范778

简易师范学校和简易师范科782

特别师范科786

分科师范787

中等师范学校的学校行政793

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795

中等师范学校的附属学校796

中等师范学校的校舍和设备796

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待遇797

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生的服务798

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800

师范学校教师的薪俸803

革命老区的中等师范教育803

二、高等师范教育806

高等师范教育的创办和发展806

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809

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制810

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科设置811

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812

附: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1913)814

高等师范学校的组织机构831

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832

附: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及服务办法(1943)833

高等师范学校的附属学校835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待遇与服务836

高等师范学校的研究生教育837

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838

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资838

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1927)839

大学教育学院(系)的学制、课程与培养目标841

革命老区的高等师范学校842

卷七 少数民族教育844

一、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844

清朝对异民族的教育政策844

卷七 少数民族教育844

清朝对满族、蒙古族的教育方针845

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847

二、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850

少数民族教育的变通管理850

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机构851

少数民族教育的辅助、咨议机构853

少数民族教育的视导855

少数民族教育的调查研究855

少数民族教育经费857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待遇860

边远民族地区教职员的奖励制度863

三、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864

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实施方针864

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创办与发展867

部办小学及各省中小学871

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学制与课程874

少数民族中小学的教材878

四、少数民族职业教育881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实施方针881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创办与发展882

少数民族职业学校的学制、课程与教学885

五、少数民族师范教育887

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实施方针887

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创办与发展889

少数民族师范学校的学制、课程与教学891

六、少数民族高等教育896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创办与发展896

少数民族高等学校的管理898

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教育902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教育的实施方针902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教育的创办与发展903

寺院教育政策905

八、少数民族地区的寺院教育905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907

傣族缅寺教育910

回族经堂教育910

新疆宗教学校教育912

卷八 华侨教育914

一、华侨教育的创办与发展914

华侨学校的创立与发展914

卷八 华侨教育914

日本的华侨学校915

菲律宾的华侨学校916

新加坡的华侨学校916

马来亚的华侨学校917

朝鲜的华侨学校918

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学校919

越南的华侨学校920

缅甸的华侨学校921

泰国的华侨学校922

高棉(柬埔寨)的华侨学校923

加拿大的华侨学校924

美国的华侨学校924

附:各地华侨学校统计表925

华侨在故乡捐资助学925

港澳同胞在故乡捐资助学926

华侨在故乡办学927

著名华侨教育家陈嘉庚928

国立华侨学校的创办931

二、华侨教育的宗旨与政策933

华侨教育的宗旨933

褒奖华侨捐资兴学与奖励侨校教员933

对侨生的优待与奖励934

对侨生的生活补助935

国家拨给的华侨教育经费936

国外华侨学校的经费936

华侨教育的管理体制938

三、华侨教育的管理与团体938

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939

侨界学会940

华侨教育会941

华侨教育的视导制度942

四、华侨学校的课程教材与师资943

华侨学校的课程设置943

华侨学校的教材944

华侨学校的师资945

侨校师资的培养945

万木草堂947

通艺学堂947

一、戊戌变法时期的人员训练947

湖南时务学堂947

卷九 干部教育947

卷九 干部教育947

爱国女学948

二、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948

爱国学社948

军国民教育会949

大通学堂949

中国公学949

云南陆军讲武堂950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95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952

湖南自修大学952

平民女学953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953

上海大学954

黄埔军校954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955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956

三、革命老区的干部教育957

社会大学957

革命老区干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957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957

革命老区干部教育的任务和内容960

革命老区的在职干部教育963

革命老区的干部学校教育965

革命老区的军队教育966

革命老区的新干部培训968

革命老区干部教育的整风运动形式970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971

四、革命老区的干部学校971

苏维埃大学971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972

高尔基戏剧学校973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973

抗大第一分校976

抗大第二分校976

抗大第四分校977

抗大第三分校977

抗大第五分校978

抗大第七分校979

抗大第六分校979

抗大第八分校979

抗大第十分校980

抗大第九分校980

华中抗大总分校980

抗大太岳分校981

抗大太行分校981

陕北公学981

鲁迅艺术学院982

自然科学研究院983

中国女子大学984

华北联合大学984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985

民族学院986

延安大学986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教育988

军事学院988

各大区的军政大学988

山东大学990

华东大学991

中原大学991

华北大学991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991

东北大学991

附1 1927-1937年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一览表992

附2 1937-1945年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一览表995

附3 1945-1949年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一览表1001

不平等条约关于外人在华办学的条文1009

卷十 教会教育1009

中国政府对教会学校的政策1009

卷十 教会教育1009

教会学校的肇始与发展1011

教会在华办学宗旨1012

教会学校的学制1013

教会小学1013

教会中学1016

教会高等学校1018

教会师范教育1021

教会职业学校1021

教会特殊学校1023

教会女子教育1024

教会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机构1026

教会学校经费1028

教会学校师资1029

教会学校学生1030

教会教育团体和机构1034

收回教育权运动1037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1904年公布)1039

附录1039

附录1039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1929年公布)1048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1931年公布)1049

青年训练大纲(1938年公布)1054

训育纲要(1939年公布)1056

小学训育标准(1941年公布)1064

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籍规则(1941年公布)1074

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籍规则(1947年修正)10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