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汪立鑫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4975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部分 导论:理论框架的提出——利益群体间的制度博弈均衡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前人研究的比较分析3
1.1 本书问题的提出——研究范围、研究思路与基本意图3
1.1.1 基于风险态度的两种选题思路3
1.1.2 本书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范围的确定5
1.1.3 本书的基本意图和目标7
1.2 经济学史上解释制度变迁的几个主要理论框架8
1.2.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9
1.2.2 以凡勃伦、康芒斯等为代表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10
1.2.3 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11
1.2.4 以布坎南、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理论框架12
1.2.5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演进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14
1.2.6 转轨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14
1.3 几个主要理论框架的比较分析与本书研究范式的特点16
1.3.1 关注的制度变迁的层次与范围:被解释变量范围的不同限定16
1.3.2 对制度变迁根源考察的深度与广度:解释变量范围的不同限定19
图表目录20
图1.1 制度变迁的根源: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20
1.3.3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不同的研究方法论22
1.3.4 关于个体行为基本假定的不同23
1.3.5 关于制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不同假定25
1.4 本书研究范式的“新政治经济学”背景26
表1.1 制度变迁的几个分析框架的系统比较27
图1.2 西方经济学各主要理论的基本分类28
1.4.1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28
1.4.2 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30
图1.3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治影响经济的主要机制31
1.4.3 本书的研究与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关联32
2.1 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分类——对产权经济学概念的一个推广34
第二章 本书的理论框架与主要的研究结论34
2.1.1 经济制度的不同层次35
图2.1 外在制度的层级结构37
2.1.2 本书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界定及分类38
图2.2 劳动力产权的五层次结构39
2.1.3 个人及其利益群体为追求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方式46
图2.3 利益主体A追求利益的三种社会互动方式47
2.2 本书的理论框架48
2.2.1 经济制度由相关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制度博弈均衡所决定48
2.2.2 决定制度博弈报酬结构的两大因素素:技术与生产力、政治权力结构50
图2.4 利益主体间的制度博弈决定制度的形成与变迁50
图2.5 决定制度博弈报酬结构的两大因素:技术与生产力状况、政治权力结构53
2.2.3 制度博弈过程中的外生因素的作用53
2.2.4 制度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54
2.2.5 制度变迁中集体行动的个人行为基础: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分析55
2.2.6 总结:理论框架的总结构58
图2.6 本书理论框架的总结构图58
2.3 本书关于三大制度变迁的主要分析结论59
2.3.1 关于封建强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59
2.3.2 关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61
2.3.3 关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63
第三章 强制经济制度的变迁——土地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博弈67
第二部分 由封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67
3.1 强制经济制度的形成69
3.1.1 从狩猎的公有产权到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69
图3.1 狩猎采集与农业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比较70
3.1.2 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到奴隶制形式的私人产权74
3.1.3 与产权制度变迁相伴随的劳动者“努力程度”的变化79
图3.2 劳动者努力程度的差异:原始分享经济与奴隶制经济82
3.2 强制经济关系中的“最优安排”84
3.2.1 模型框架85
3.2.2 强制经济关系的两种制度安排86
3.2.3 技术进步与强制经济制度的变迁88
图3.3 技术进步导致不同制度下土地所有者净收入水平之差的变化89
图3.4 劳动者努力程度的差异:封建租佃经济与奴隶制经济90
3.2.4 进一步说明与讨论91
3.3 社会中暴力潜能的不同分配及其相应的制度博弈均衡96
表3.1 暴力潜能分配不平等条件下的制度博弈98
表3.2 暴力潜能分配平等条件下的制度博弈99
第四章 对外开放与强制经济制度的崩溃——工商阶级的兴起与制度博弈均衡的打破100
4.1.1 强制经济制度僵局被打破的两种可能途径101
4.1 市场规模、市场经济的兴盛与对外贸易——一个非正规的分析模型101
4.1.2 市场经济兴盛的基础——以市场规模扩大与技术进步之间正反馈循环为主的各种正反馈循环的形成102
图4.1 市场经济兴盛的内在机制:三个正反馈循环104
图4.2 常规与非常规的技术进步106
图4.3 生产规模、由手工劳动向机器化生产的突变与成本水平107
图4.4 价格水平上升与手工劳动向机器化生产的突变108
图4.5 市场经济低水平停滞的内在机制:负反馈循环所形成的“成长上限”111
4.1.3 市场经济的兴盛与封建强制经济的没落114
表4.2 技术水平及相应的分工与规模经济水平较高条件下的制度博弈116
表4.1 技术水平及相应的分工与规模经济水平较低条件下的制度博弈116
表4.3 资本家之间在选择与工人关系策略上的博弈117
4.1.4 进一步讨论:李约瑟之谜新解119
4.2 强制经济制度僵局打破的另一途径——被迫对外开放138
4.2.1 在外部市场势力干预下的后进国家的基本的制度博弈主体138
4.2.2 没有外部市场势力干预下一国市场经济兴盛过程中各利益集团暴力潜能的演变141
图4.6 市场经济兴盛过程中各利益群体暴力潜能变化轨迹142
4.2.3 情形Ⅰ:外部市场经济势力在后进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早期开始干预143
4.2.4 情形Ⅱ:外部市场经济势力在后进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后期开始干预146
4.3 技术进步与制度演进的关系——另一种解释150
图4.7 后进国家在外部市场经济势力干预下的制度变迁路径150
4.3.1 关于技术进步与制度演进之间关系的两种看法151
图4.8 生产力发展与制度演变的关系:系统论角度的透视152
4.3.2 另一个视角——系统论的解释152
第五章 向计划经济转型的动力——两极分化背景下低收入群体的预期159
5.1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计划经济“理念”的溯源159
第三部分 由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159
5.2.1 模型Ⅰ:个体在“自由”与“保障”两种商品”之间的最优选择164
5.2 向计划经济转型的动力——基于个体选择行为的两个模型164
图5.1 个体对体制的选择:在“自由”与“保障”之间的权衡165
5.2.2 模型Ⅱ:个体对不同体制下预期收入的比较168
5.3.1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170
5.3 实证检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变化与工人运动的起伏170
表5.1 库兹涅茨所引美、英、德各阶层收入份额变动的统计资料171
表5.2 近现代欧美国家工人运动大事年表173
5.3.2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人运动的变化173
图5.2 欧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人运动的变化175
表5.3 欧美国家近现代不同时间段工人运动发生的次数175
5.3.3 收入差距与工人运动的相关性176
5.4 附录:有关自由价值观念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自由主义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前途176
5.4.1 劳动力产权、计划经济与自由176
5.4.2 对自由内涵的不同理解179
5.4.3 自由价值中的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180
5.4.4 自由价值得以兴盛的历史基础及未来的前景展望182
5.4.5 自由价值在中国的前途185
第六章 向计划经济转型成功的可能性——低收入群体与富人群体之间的动态博弈188
6.1 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背景下几种可能的制度演变方向——一个博弈论的分析框架189
6.1.1 博弈结构的一般描述191
图6.1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制度动态博弈192
6.1.2 Vp≈Vr194
图6.2 势均力敌、收入两极分化社会中的制度博弈196
6.1.3 Vp 6.1.4 Vp>Vr201 图6.4 制度博弈:穷人具有充分暴力潜能优势的情形202 图6.3 制度博弈:穷人暴力潜能优势不充分的情形202 图6.5 关于低收入群体是否选择革命行动的决定机制203 6.1.5 结论及对中国转型实践的启示205 图6.6 收入分配差距、暴力潜能分配与制度演变方向206 6.2.1 已有的有关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分析的回顾208 6.2 对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分析208 6.2.2 个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关于意识形态的成本收益分析210 6.2.3 意识形态的客观社会功能——对搭便车问题的克服216 6.3 向计划经济转型成功的三大条件219 6.3.1 整个社会的经济两极分化趋于严重219 6.3.2 富人群体所控制的现政权的暴力潜能受到暂时削弱220 6.3.3 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对低收入群体的充分动员221 第七章 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与演化——内在逻辑与基本趋势227 7.1 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227 第四部分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227 7.1.1 关于执政者行为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227 图7.1 执政者政治理念的推进程度229 7.1.2 向计划经济制度变迁的动力230 7.2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发展逻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232 7.2.1 计划经济国家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之根源的深层分析232 图7.2 林毅夫等人的观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内生计划经济体制233 7.2.2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导致的经济结构扭曲及其经济后果236 图7.3 产业结构扭曲对总体经济增长潜力的牺牲237 7.3 微观效率低下——计划体制下经济发展潜力的进一步限制239 图7.4 本书的观点:计划经济体制内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240 图7.5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体制、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241 第八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动力与方式——最高执政者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242 8.1.1 第一代最高执政者及其在制度博弈中的动因分析243 8.1 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关键的制度博弈主体——最高执政者及其在制度博弈中的动因243 8.1.2 继任的最高执政者及其在制度博弈中的动因分析247 图8.1 最高执政者效用水平的决定249 8.2.1 普通民众及其在制度博弈中的动因分析250 8.2 计划经济体制下其他两类制度博弈主体——普通民众与特殊利益集团250 8.2.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利益集团252 8.2.3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殊利益集团254 表8.1 1961—1982年苏联的经济增长率259 制度变迁路径260 8.2.4 初步结论:不同的制度博弈格局决定不同的260 表8.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路径261 8.3 中国与苏联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上的比较分析262 8.3.1 比较分析的重点:外生变量与初始条件262 8.3.2 中国的渐进改革为什么能够相对成动264 8.3.3 苏联的渐进改革为什么终止267 参考文献271
热门推荐
- 1560785.html
- 3605106.html
- 1242530.html
- 1276110.html
- 3547173.html
- 3419873.html
- 2849549.html
- 1862566.html
- 429342.html
- 1989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40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5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9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88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33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81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0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07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