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4卷 中古时代 秦汉时期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白寿彝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4997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96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988页
- 主题词: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4卷 中古时代 秦汉时期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文献资料1
第一节 基本史籍1
《史记》1
《汉书》5
《后汉书》8
《三国志》11
《汉纪》12
《后汉纪》13
《三辅黄图》14
《华阳国志》14
《水经注》15
第二节 史籍佚文的辑本15
《东观汉记》15
八家《后汉书》17
《汉官六种》19
其他逸史的辑本21
第三节 经纬及有关传注的史料价值22
第四节 小学书的史料价值24
《说文解字》24
《方言》、《释名》、《急就篇》24
第五节 诸子书的史料价值25
《新语》和《新书》25
《淮南子》和《春秋繁露》26
《白虎通义》27
《论衡》和《新论》27
政论书28
《盐铁论》和农事书29
《太平经》和《牟子理惑论》30
《风俗通义》31
天文数学书31
医药书32
第六节 文集及古小说的史料价值32
《蔡中郎集》、《扬子云集》、《孔北海集》32
《西京杂记》、《博物志》33
第二章 考古资料35
第一节 秦都咸阳和碣石行宫35
秦都咸阳35
碣石行宫36
第二节 秦始皇陵园38
秦始皇陵园38
与陵园建制有关的遗迹39
第三节 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41
西汉长安城42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遗址44
东汉洛阳城及南郊礼制建筑46
第四节 秦汉长城及沿线城鄣烽塞48
秦汉长城48
长城沿线的城郭鄣塞51
第五节 汉代帝陵54
西汉十一陵54
西汉的陵寝制度55
东汉十二陵57
第六节 汉代诸侯王列侯墓58
墓制的分类和发展59
两汉王侯墓制举例60
第七节 秦汉简牍和石刻66
秦代简牍67
西北边塞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69
汉墓中出土的简牍71
秦汉石刻76
第八节 汉代少数族地区的考古资料81
北方地区81
新疆地区85
西南地区89
第三章 研究概况97
第一节 近代史学关于秦汉史的研究97
王国维、顾颉刚、吕思勉、劳干97
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101
第二节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史的研究104
匈奴史104
百越和西南夷的历史105
第三节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经济史的研究106
封建土地所有制107
赋役制度109
第四节 建国以来秦汉政治史的研究111
政治制度111
农民战争114
第五节 建国以来秦汉学术思想史的研究115
思想史116
史学史117
第六节 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119
第四章 本卷编撰意图123
乙编 综述125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民族125
第一节 汉族125
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125
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128
汉族名称的确定129
第二节 匈奴130
匈奴社会经济131
匈奴社会结构134
匈奴的奴隶制政权136
第三节 东北各族138
乌桓139
鲜卑142
夫余145
挹娄146
高句丽146
第四节 西域各族147
西域的地理形势和民族分布148
政治组织形态151
汉经济文化对西域的影响152
第五节 氐和羌152
氐族152
羌族最先居住的地区155
羌族的耕牧生产155
羌族的社会组织156
羌族的物质文化159
第六节 西南夷159
西南夷的地区分布159
西南夷社会经济的发展160
汉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161
汉文化对西南地区的影响163
第七节 蛮与越165
蛮的主要分支165
百越的族系167
百越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169
百越之走向民族融合170
第二章 秦封建皇朝的建立173
第一节 秦皇朝的建立173
秦皇朝建立之初的基本形势173
树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76
建立封建朝廷181
废分封,置郡县186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91
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191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195
通西南夷200
第三节 秦朝强化统治的措施202
颁布通行全国的法律202
继续消除原六国的反秦势力205
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207
修驰道、直道,巡行各地214
焚书坑儒220
第三章 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战争223
第一节 秦的暴政与社会矛盾的激化223
“尊奖兼并之人”,维护奴隶制残余224
繁重的赋役227
严酷的刑罚231
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游及其猝死沙丘234
沙丘之变,二世“暴虐以重祸”236
第二节 陈胜、吴广起义240
大泽乡起义240
“张楚”政权的建立与反秦斗争的蓬勃发展243
陈胜起义军的军事进攻及其西征的失利247
六国旧贵族的分裂活动与陈胜起义的失败251
第三节 刘邦、项羽起义254
刘邦沛县起义254
项梁、项羽的会稽起义及其渡江而西257
刘邦、项梁、项羽的反秦斗争与薛城之会259
秦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263
巨鹿之战266
刘邦入关与秦的灭亡271
第四章 西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277
第一节 对楚战争的胜利277
刘项入关后的分歧277
汉楚在荥阳、成皋间的相持280
垓下之围和项羽之死281
汉初君臣说刘项成败283
第二节 汉皇朝规模的树立284
律令法仪的制定284
定都长安285
汉承秦制与除秦苛法286
对历代兴亡的鉴戒289
第三节 汉家皇权的强化290
异姓王的消除290
吕后掌权和诸吕的诛灭293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96
第四节 “文景之治”298
薄税劝农,与民休息298
汉与匈奴、南越的修好301
削藩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304
第五章 西汉盛世309
第一节 西汉盛世和武帝的基本政策309
西汉盛世的历史条件309
“举贤良、明教化”310
尚法尊儒314
第二节 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316
迁徙郡国豪富316
推恩王侯子弟317
惩治地方豪侠319
榷盐铁、均输、铸币、告缗321
第三节 民族关系和统一局面的发展323
汉与匈奴的和战324
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326
汉与西南夷、东南、东北各民族的关系329
第四节 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及其转机332
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332
轮台之诏和社会安定的转机334
富民政策的推行336
第五节 宣帝“中兴”337
霍光秉政。宣帝即位的初年337
宰辅的得力和吏治的循良339
匈奴款塞。河西屯戍342
王霸道的杂用343
第六章 西汉的衰落345
第一节 西汉的衰落345
大政方针的改变345
宦官、外戚窃取权力的斗争347
第二节 王莽篡汉351
王莽篡汉351
王莽复古改制355
第三节 绿林、赤眉大起义361
西汉晚年阶级矛盾的激化361
绿林、赤眉大起义362
新朝的灭亡和农民起义的失败367
第七章 东汉皇朝的建立372
第一节 东汉皇朝对全国的统一372
对山东等地割据势力的平定372
对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的平定373
第二节 东汉的政治体制376
加强朝廷集中的权力377
加强朝廷在地方上的权力379
对豪强地主武装势力的妥协380
儒家经学进一步神学化382
第三节 南北匈奴和西域各国384
东汉初期的汉、匈关系384
南匈奴的内附385
北匈奴的衰落388
东汉初年的西域392
班超通西域393
第四节 中外交往的发展399
汉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联系399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同中亚、西亚、南亚地区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402
南海交通。汉同东南亚及西方诸国的友好往来405
第八章 外戚、宦官、党锢。黄巾大起义410
第一节 外戚、宦官与东汉政治410
外戚、宦官的轮番专政410
桓、灵帝时期宦官的骄横414
外戚、宦官专政与东汉政治的腐朽416
第二节 累世公卿局面的形成。门阀的出现418
东汉任官制度与门阀大族的出现418
经学世家与门阀的形成421
第三节 反宦官斗争和“党锢”事件424
反宦官斗争424
“党锢”事件428
第四节 黄巾大起义430
持续不断的人民反抗斗争430
黄巾大起义437
各地人民继续坚持的反抗斗争442
黄巾大起义的历史作用和意义446
第九章 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450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和同时的世界450
秦和孔雀帝国450
西汉和罗马452
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454
第二节 秦汉时期东西方联系的形成458
最初的联系458
汉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459
海上交通与汉对南方、西南方的经营461
丙编 典志467
第一章 农牧业467
第一节 农业经济在分布地区上的发展467
第二节 铁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普及469
第三节 具有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471
第四节 农作制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提高473
农作制的演变473
耕作理论和技术的提高474
代田法和区田法475
第五节 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477
第六节 蚕桑技术和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481
蚕桑技术的发展481
畜牧技术的发展482
兽医的发展483
第七节 农学著作484
第二章 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486
第一节 地主阶级的等级结构和土地等级制度486
全国最高的地主486
地主阶级的主要等级488
世家地主490
豪族地主和高资地主494
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497
第二节 官田和民田500
小农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500
秦代官田的经营管理504
西汉官田之盛508
世家、豪富的土地兼并518
第三节 农民及其他劳动者526
秦代的农民527
秦代的手工业劳动者531
秦代奴隶制残余的严重性及其历史地位的估计535
两汉时期的自耕农538
两汉时期的依附农民541
两汉时期的宾客、“宗族”和雇农544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劳动者548
两汉时期的奴隶制残余和奴隶身份的变化551
第三章 官私手工业554
第一节 官府手工业555
官府手工业的管理系统556
官府手工业的类别561
官府手工业的材料来源565
官府手工业的劳动力来源566
无偿劳役制568
官府手工业的作用与弊端570
第二节 民间手工业572
采矿业、煮盐业与冶铸业573
纺织手工业575
制陶手工业579
造船和造纸手工业581
第四章 手工业技术585
第一节 建筑585
木结构的广泛使用585
宫殿建筑和万里长城587
城市建筑和规划588
第二节 水利588
秦代的水利事业588
汉代的水利事业589
黄河的治理590
汉代的水利史专著591
第三节 纺织592
秦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发展592
纺织机械的发展594
第四节 采矿594
汉代矿业的特点594
汉代采矿技术595
第五节 冶金596
秦汉冶铁业的发展596
炼铁技术598
制钢技术599
铸造技术601
第六节 机械602
农业机械602
扬水机械和风扇车603
水碓603
候风地动仪604
机械中转动原理的应用605
机械与冶金技术的发展606
第七节 交通运输607
陆路交通607
水路交通和造船业608
第八节 造纸术609
第九节 陶瓷610
陶塑技术610
画像砖和瓦当611
铅釉陶的发明612
原始瓷612
第十节 玻璃613
第十一节 漆器614
第十二节 酿造615
第十三节 制盐615
第十四节 石油天然气616
第五章 商业和货币620
第一节 官营商业620
第二节 民营商业624
第三节 边区及域外商业活动631
第四节 货币634
黄金和铜钱635
以布帛充货币640
货币铸造权642
第六章 都会与里(坊)市制度644
第一节 六大都会645
长安645
洛阳647
邯郸648
临淄648
南阳(宛城)649
成都650
第二节 地区性都会651
咸阳652
杨与平阳652
温、轵653
曲逆653
燕、蓟654
陶、睢阳654
陈655
江陵(故郢都)655
寿春、合肥655
吴656
番禺656
颍川656
荥阳657
第三节 里(坊)市制度659
第七章 国内外交通667
第一节 秦的水陆交通和直道、驰道的修建667
第二节 汉代水陆交通的发达671
汉代交通中心向洛阳的转移671
汉代的陆路交通672
汉代的水路交通678
第三节 秦汉时期对外的交通路线681
对安息、大秦等国的交通:丝绸之路681
对南海诸国的交通683
对朝鲜、日本等国的交通685
海上的交通工具686
秦汉时期在交通发展上的历史性成就687
第八章 户籍制度689
第一节 秦的户口版籍之制689
什伍连坐的户籍制度689
户籍的申报692
户口册的内容694
民户户籍和特殊户籍696
第二节 汉代的户籍制度及其演变699
秦汉户籍制度的同异699
汉代户等的划分701
汉代的“名数”704
汉代户籍的迁移706
汉代户籍的核实708
第九章 上计制度711
第一节 秦汉上计制度记载的缺乏和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711
第二节 战国和秦皇朝的上计制度712
第三节 汉代的上计制度719
西汉对上计制度的重视719
汉代上计的官吏721
汉代上计的层次724
东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变化726
第四节 上计制度的作用728
第十章 赋税制度734
第一节 秦的赋税制度734
田租和田亩附加税735
口赋736
关市之税和商品税739
山海池泽之税740
第二节 汉代赋税的类别及其演变741
田租及其税率的下降和征收的办法742
刍、稿税的加重744
东汉后期新增的田亩附加税:“亩敛税钱”748
口赋748
代役钱:“更赋”751
献费753
关于商业和私有财产的税754
山海池泽之税759
第三节 秦汉时期有关赋税制度的特殊规定761
对边远少数民族实行的赋税制度762
对商贾、奴婢、大家族、老年、妇女等户口实行的特殊赋税制度764
第十一章 徭役制度766
第一节 “更役”制及其特征766
第二节 徭役的类别与期限769
“更役”770
“外徭”771
“赀徭”773
“居役”774
第三节 徭役的役龄与役期777
傅和傅籍777
役龄和役期的秦制777
役龄和役期的汉制780
第四节 徭役的服役范围783
官府杂役783
官府土木工程783
长城、陵寝、宫殿、道路等的修建784
郡国煮盐、采矿、冶铁及制作器物之役786
屯戍之卒也服劳役786
第五节 徭役的豁免787
第一类型:“赐复”788
第二类型:“买复”793
第三类型:“爵复”795
第六节 秦汉徭役剥削的残酷性797
过年、逾时之役797
官吏擅兴徭役798
严禁逃役799
服役者自备衣物800
妇女从役制801
“吏役”制801
谪戍、赀戍制803
第十二章 朝廷、郡县和封国807
第一节 朝廷807
皇帝808
三公和上公810
诸卿816
中朝官822
宫官826
第二节 郡县827
州官的设置和演变828
郡守和郡廷官吏830
县廷及其基层官吏835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设官839
第三节 封国841
王国841
侯国846
第十三章 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其他制度849
第一节 选官制度849
选官方式一:察举850
选官方式二:征辟857
选官方式三:考试860
选官方式四:任子862
选官方式五:纳赀和卖官863
选官的其他方式865
选官法规865
第二节 任用制度867
任用方式868
任用法规872
第三节 考核制度876
上计与考课876
迁降与赏罚879
第四节 赐爵制度883
秦的赐爵制度883
西汉初对秦爵制的因袭885
西汉时期赐爵制的变化886
东汉军功爵制的衰亡888
第五节 秩俸、休假和致仕889
秩俸889
休假892
致仕895
第十四章 兵制898
第一节 禁军、宫城近卫军和京畿驻军898
宫廷禁军898
宫城近卫军900
京师及畿辅驻军901
第二节 郡国兵903
第三节 边防兵905
边郡兵906
属国兵908
西域都护府屯军910
第四节 征兵制911
应征条件和应征士兵的待遇911
免役的特权914
兵役的多种名目915
边郡兵役和封国兵役917
征兵制的败坏918
第五节 募兵及正式兵役以外的各种兵源919
募兵制的推行919
正式兵役以外的各种兵源921
第六节 军队的指挥和组织系统923
第七节 军队的训练和考核928
第八节 有关兵制的其他问题931
兵器和兵种931
军需供应932
边塞的设施与防御933
行军与屯驻935
军纪军法935
第十五章 刑法937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立法活动和法律形式937
秦代的立法活动937
汉代的立法活动940
秦汉的法律形式944
第二节 秦汉法律的立法精神和阶级本质946
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946
维护封建等级的统治秩序948
维护封建的父家长制950
第三节 秦汉的刑罚制度951
死刑951
族刑953
肉刑954
笞刑955
徒刑956
籍没957
迁刑和徙边957
罚金958
第四节 秦汉的司法制度958
司法组织958
诉讼制度959
审判制度959
热门推荐
- 1690844.html
- 1725610.html
- 1388312.html
- 1428908.html
- 2817294.html
- 1517901.html
- 2587723.html
- 1109817.html
- 1663964.html
- 4018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20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2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94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3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64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54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2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37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6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