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史学
  • 杜成宪,邓明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10725965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教育学-逻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中国教育史学3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学科与中国教育史学3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史”是什么?3

一、由“历史是什么”引发的问题3

二、“中国教育史”的含义5

第二节 中国教育史7

一、客观的中国教育史(教育史Ⅰ)8

二、记录的中国教育史(教育史Ⅱ)10

第三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16

一、中国教育史学科(教育史Ⅲ)的产生16

二、中国教育史之Ⅰ、Ⅱ20

第四节 中国教育史学(教育史Ⅳ)25

一、以往的中国教育史Ⅲ能不能算科学?25

二、中国教育史Ⅳ在中国教育史Ⅲ中孕育29

三、中国教育史之Ⅲ与Ⅳ31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学科史34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百年发展34

一、初创(1901~1922)34

二、发展(1922~1949)37

三、恢复(1949~1976)41

四、兴盛(1976~2000)44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51

一、中国教育史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52

二、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54

第三章 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57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史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57

一、教材体系57

二、课程体系59

三、学科体系61

四、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61

第二节 历史上有关历史学体系和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设想65

一、中国历史学结构和体系观念的演变65

二、对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问题认识的发展70

第三节 对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构想73

一、制度史与思想史73

二、通史与专史76

三、“内部史”与“外部史”80

四、“实质研究”与“形式研究”84

五、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89

第四章 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91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对象91

一、对中国教育史研究对象的不同见解91

二、中国教育史研究对象不同见解产生的原因95

三、关于中国教育史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97

第二节 中国教育史的分期98

一、历史上对中国教育史的不同分期98

二、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的新进展103

三、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的几个问题105

第三节 中国教育史的主线108

一、对中国教育史主线的不同见解108

二、关于中国教育史的主线114

第四节 中国教育历史人物的评价117

一、对中国教育史人物评价的曲折历程117

二、评价中国教育史人物的标准119

三、评价中国教育史人物的一些方法论问题124

第五节 中国教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128

一、对教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问题的歧见128

二、关于教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的若干问题130

第五章 中国教育史料和史料学134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史料及其种类134

一、中国教育史研究与史料134

二、中国教育史料的特殊性136

三、中国教育史料的分类137

第二节 中国教育史料学诸相关学问146

一、史料学的产生与意义146

二、目录学149

三、版本学154

四、校勘学161

五、辨伪与考证166

六、辑佚与注释174

第六章 中国教育史编纂学180

第一节 教育史著作的体裁180

一、中国史著作的体裁180

二、中国教育史著作的体裁186

三、中国教育史著作体裁与内容的关系193

第二节 教育史著作的体例196

一、中国史著注重体例的传统196

二、体例在教育史编纂中的意义198

三、中国教育史著作的体例200

第三节 教育史著作的文字表述217

一、中国史书注重文字表述的传统218

二、文字表述在教育史著作编纂中的意义219

三、教育史著作文字表述的类型和要求221

第七章 中国教育史学科与相关学科223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离合中成长223

第二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与教育学科226

一、作为教育学科的中国教育史学科226

二、作为教育科学基础学科的中国教育史学科228

三、作为教育综合学科的中国教育史学科231

第三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233

一、中国教育史学科与历史学234

二、中国教育史学科与哲学238

三、中国教育史学科与文学245

四、中国教育史学科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255

第四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与自然科学261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直接影响教育本身261

二、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为中国教育史研究所借鉴264

三、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教育史的适用范围及其难度266

第八章 中国教育史学评论269

第一节 中国史学评论的历史传统269

一、中国史学评论标准的提出269

二、系统的史评理论的形成271

三、传统史评理论的繁荣、总结与终结272

四、传统史评理论的一般启示274

第二节 中国教育史学评论的意义276

一、中国教育史学评论是对中国教育史学科自身的认识276

二、中国教育史学评论是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278

三、中国教育史学评论是联系历史研究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280

第三节 中国教育史学评论的标准282

一、中国教育史学评论的客观基础282

二、中国教育史学评论的社会标准285

三、中国教育史学评论的学术标准291

下编 西方教育史学303

第一章 导论303

第一节 教育史学的研究对象303

第二节 教育史学的概念内涵与功能定位305

一、教育史学的概念内涵305

二、教育史学的功能定位309

第二章 教育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315

第一节 教育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315

一、教育史研究的起步315

二、教育史研究的发展317

第二节 教育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338

一、教育史学科的历史338

二、教育史学科的现状342

第三章 教育史的学科内容347

第一节 教育思想史347

第二节 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机构史349

第三节 课程史351

第四章 传统教育史与新教育史354

第一节 教育史传统的观点354

第二节 教育史修正的观点356

一、调和派的观点356

二、激进派的观点358

第三节 美国:教育史的传统与变革361

一、教育史学的童年362

二、进步主义与社会改造主义者364

三、“教育社会基础”课程的挑战365

四、新教育史的崛起369

第五章 教育史家与教育史评375

第一节 克伯雷375

一、论教育历史编纂方法375

二、论美国公共教育史376

第二节 贝林378

一、关于早期美国教育史的研究379

二、关于教育史学的研究382

第三节 克雷明385

一、关于教育研究方法386

二、对于传统教育史学的批判390

第四节 巴茨391

一、论教育与文化392

二、论两种教育史观393

三、论教育史料编纂学394

第五节 布里克曼395

一、教育史与教育史研究396

二、围绕教育史的争议400

第六节 西蒙402

一、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403

二、教育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405

第六章 教育史方法论409

第一节 关于问题教育史410

第二节 关于“现代主义”历史观414

第三节 教育史的人文属性417

一、叙事418

二、具象419

三、传记422

第四节 教育史的解释模式与案例研究424

一、教育生态学模式425

二、新教育社会史模式426

第五节 关于欧洲文明中心论429

第六节 卡斯特尔论教育历史研究方法433

一、传统模式433

二、历史修正主义思潮435

三、结论:对方法论的普遍关注435

第七章 教育史的发展与未来439

第一节 教育史的成就与问题439

第二节 教育史的跨学科研究445

一、教育史与教育科学445

二、教育史与历史科学446

三、教育史与社会科学447

第三节 教育史研究者451

主要参考文献456

后记4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