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因素研究 对预期、联动和参照构成的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因素研究 对预期、联动和参照构成的分析
  • 丁剑平,周建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5670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6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183页
  • 主题词:人民币(元)-汇率-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因素研究 对预期、联动和参照构成的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贸易结构变化与汇率预期3

第一章 近年中国货物贸易变化全角度细化解析3

第一节 贸易商品结构角度5

一、工业制品顺差主要来源5

二、初级产品逆差主要来源7

第二节 贸易伙伴角度9

一、出口贸易伙伴9

二、进口贸易伙伴10

三、顺差主要来源地11

四、逆差主要来源地12

第三节 贸易方式角度13

第四节 贸易企业性质角度14

第二章 贸易与汇率预期关系的实证研究17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17

第二节 实证结果和结论20

一、单位根检验结果20

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分析20

三、对欧美主要贸易伙伴顺差额与人民币升贴水幅度间关系的检验21

四、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逆差额与人民币升贴水幅度关系的检验22

五、结论23

第二篇 中国资本流动变化与汇率预期27

第一章 近年资本流动情况及原因分析27

第一节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近年资本流动变化27

一、经常项目下资本流动特征分析27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下资本流动特征分析27

三、错误与遗漏项35

第二节 近年来资本流动变化原因35

第二章 汇率预期、独资化与贸易结构实证分析39

第一节 研究目的39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39

第三节 实证结果和结论40

一、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分析40

二、脉冲效应分析41

三、结论42

第三篇 中国国内价格变化与汇率预期47

第一章 资产价格与汇率预期47

第一节 近年来资产价格变化47

一、房地产价格变化47

二、股票价格变化50

第二节 房地产价格和汇率预期关系的实证研究51

一、相关研究综述51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52

三、实证结果53

四、结论55

第三节 股票市场价格和汇率预期关系的实证研究55

一、相关研究综述56

二、研究方法57

三、实证结果59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63

第二章 物价水平与汇率预期65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指标状况65

一、货币供给变化情况65

二、近年来物价指数变化情况69

第二节 实证分析72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72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72

三、实证分析72

四、结论76

第四篇 国际资本流动与汇市联动研究79

第一章 不规则联动的汇率与股价的研究79

第一节 对近年来汇率与股价相关性前沿研究的综述79

一、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确认79

二、汇率与股价相互影响路径的不规则81

第二节 国际股市和汇市联动理论和实证模型83

一、汇率与股价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的不收敛83

二、实证分析结果受到方法的约束85

第三节 股市与汇市两者关系的未来研究85

第二章 亚洲股市与汇市联动:地域规模和制度决定87

第一节 金融连接效应方法论的前期研究87

第二节 联动模型的建立和DCC-MGARCH模型的运用89

第三节 样本数据和实证结果分析93

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和之后的股市(成双)与双边汇率联动模型94

二、中国汇改之后的股市(成双)与人民币双边汇率联动模型100

第四节 结论和延续研究问题103

第五篇 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编制与检验107

第一章 现有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编制方法与实践及其不足107

第一节 国际金融组织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度及其不足107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度107

二、国际清算银行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度107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度及其不足109

第二章 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中央银行有效汇率编制的经验111

第一节 名义有效汇率的编制方法综述111

一、有效汇率指数编制目标111

二、贸易数据的采用112

三、货币篮子确定标准112

四、权重计算方法113

五、指数计算方法:基期的选择以及权重调整频率115

第二节 实际有效汇率的编制方法综述116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机构及中央银行有效汇率的编制方法汇总比较117

第三章 新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编制120

第一节 编制方法特点及创新120

第二节 2002—2007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编制120

一、贸易数据的采用120

二、人民币有效汇率货币篮子的构建121

三、权重计算方法122

四、人民币有效汇率计算方法的选择127

第三节 2002—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编制128

一、实际有效汇率计算方法选择128

二、平减指数的选择及调整128

第四章 人民币有效汇率结果检验——从多本位来测算各货币指数的属性129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129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实证结果131

第三节 多本位验证货币汇率指数的结论139

第六篇 研究总结和政策建议143

第一章 柔性化的汇率政策:防止汇率预期刚性143

第二章 跨境资金流动监管147

第一节 资本流出监管放松需谨慎147

第二节 注视周边市场波动的金融连接效应148

第三章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150

第一节 人民币双边贸易结算试点150

一、大中华区域内的人民币结算试点151

二、人民币国际化在大中华货币圈内实现的可能性152

第二节 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人民币结算试点153

一、主要贸易伙伴国与对美债权国153

二、熊猫债券发行试点154

结束语155

附录156

附录1156

附录2158

参考文献159

图1.1 2000—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等价格汇率走势3

图1.2 1997—200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情况4

图1.3 2002—2008年SITC第2类商品贸易差额情况8

图1.4 2002—2008年SITC第3类商品贸易顺差情况8

图1.5 1999—2008年中国主要出口方向出口比重趋势图9

图1.6 1999—2007年中国进口主要来源地变化趋势图10

图1.7 1994—2007年中国贸易差额来源地(洲别)11

图1.8 2000—2008年各贸易方式顺差情况14

图1.9 2002—2007年中国对欧美主要贸易伙伴顺差额及人民币欧美区域有效汇率18

图1.10 中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逆差额和人民币亚洲区域有效汇率19

图1.11 中国区域贸易差额与人民币汇率预期19

图1.12 2002—2009年人民币升贴水幅度与对欧美贸易顺差脉冲效应分析和方差分解21

图1.13 2002—2009年人民币升贴水幅度与对亚洲贸易逆差脉冲效应分析和方差分解22

图2.1 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统计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情况28

图2.2 1997—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形式变化29

图2.3 2002—2008年BOP证券投资项下主要项目资本流动变化30

图2.4 2002—2008年BOP其他投资项下贸易信贷项目资本流动变化31

图2.5 2002—2008年BOP其他投资项下贷款项目资本流动变化32

图2.6 2002—2008年BOP其他投资项下货币和存款项目资本流动变化33

图2.7 2002—2008年金融机构各项外币存款年末余额变动33

图2.8 2002—2008年BOP其他投资项下其他项资本项目流动变化34

图2.9 2002—2008年BOP错误和遗漏项下资本流动变化35

图2.10 2001—2007年中美利率变化37

图2.11 人民币一年期NDF年化掉期率、中美利差和套利收益率37

图2.12 人民币套利收益率和其他资本流动38

图2.13 2005—2008年套利收益率与独资形式实际利用外资脉冲效应分析和方差分解41

图2.14 2005—2008年独资形式实际利用外资与贸易差额结构脉冲效应42

图3.1 2005年7月至2009年4月全国房屋分类销售价格指数47

图3.2 1999—2007年主要一线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48

图3.3 2000年9月至2009年5月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情况50

图3.4 高档住宅价格、资本流动和套利收益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图54

图3.5 汇改之后的上证指数与人民币汇率56

图3.6 汇率收益率对需求冲击的反应59

图3.7 股票超额收益率对需求冲击的反应60

图3.8 汇率收益率对供给冲击的反应60

图3.9 股票超额收益率对供给冲击的反应61

图3.10 原数据序列63

图3.11 需求冲击63

图3.12 供给冲击64

图3.13 1994—2008年中国M2和M1增长率变化68

图3.14 2002—2007年中国CPI增长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关系71

图3.15 汇率冲击对CPI的影响74

图3.16 汇率冲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75

图3.17 汇改前后货币供给对CPI的影响75

图3.18 汇改前后LCPI的方差分解图76

图4.1 出口拉动型经济体的汇率先于股价运动,在热钱因升值预期而涌入时则互动84

图4.2 部分亚洲经济体双边汇率波动95

图5.1 四种本位波动图130

图5.2 两种人民币指数的走势132

图5.3 美元宽指数与欧元指数的走势134

图5.4 亚洲货币单位与本研究人民币指数的走势137

图6.1 2002—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和一年期NDF汇率走势图143

图6.2 近年来中国经济形势144

图6.3 2001—2009年月度其他资本流动变动图148

图6.4 1999—2008年台湾对大陆顺差变化151

图6.5 人民币、新台币和港元在美元本位下波动152

图6.6 人民币、新台币和港元在黄金本位下波动153

表1.1 1998—2008年中国按SITC贸易品分类的贸易差额5

表1.2 1999—2007年中国主要顺差来源地11

表1.3 2000—2007年中国主要逆差来源地13

表1.4 1997—2008年根据企业性质的中国贸易差额结构15

表1.5 1998—2008年按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的中国贸易差额结构16

表1.6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20

表1.7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20

表2.1 2001年至2008年3月末中国外债有关指标34

表2.2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40

表2.3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40

表3.1 部分海外基金购买房地产的动态信息49

表3.2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53

表3.3 2005—2008年高档住宅价格、资本流动和套利收益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53

表3.4 单位根检验59

表3.5 汇率收益率与股票超额收益率的方差分解61

表3.6 交叉相关系数62

表3.7 1994—2008年外汇占款增量对基础货币增量的贡献一览表67

表3.8 2003—2008年中央银行发行票据情况67

表3.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指数70

表3.10 单位根检验结果73

表4.1 各国和地区股市样本日数据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值94

表4.2 汇市双边汇率样本日数据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值95

表4.3 亚洲各个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协方差参数与似然比96

表4.4 亚洲各市场与欧美市场的规模比较98

表4.5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和之后的股市(成双)与双边汇率联动概况99

表4.6 中国汇改后的各国和地区股市样本(日数据)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值100

表4.7 中国汇改后的汇市双边汇率样本(日数据)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值101

表4.8 中国汇改后与周边金融市场的协方差参数与似然比102

表4.9 中国汇改之后的股市(成双)与人民币双边汇率联动概况103

表5.1 BIS编制的人民币有效汇率货币篮子和权重108

表5.2 国际组织和主要中央银行有效汇率编制方法汇总表118

表5.3 2002—2007年宽指数货币篮子国家和地区占中国贸易额的比重121

表5.4 2002—2007年窄指数货币篮子国家和地区占中国贸易额的比重122

表5.5 2007年考虑第三方市场竞争的多边贸易权重表124

表5.6 2002—2007年每年宽指数多边贸易权重表126

表5.7 2002—2007年每年宽指数双边贸易权重表126

表5.8 2002—2007年每年窄指数多边贸易权重表127

表5.9 2002—2007年每年窄指数双边贸易权重表127

表5.10 四种本位波动的相关性检验131

表5.11 两种人民币指数相同时间段的回归比较133

表5.12 美元宽指数与欧元指数的回归比较135

表5.13 亚洲货币单位与本研究人民币指数的回归比较137

表6.1 美国主要债权国与中国贸易往来情况1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