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杨荫浏全集 第2卷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 ISBN:753992896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音乐-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杨荫浏全集 第2卷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远古(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第一章 远古(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1
一 概况1
二 音乐的起源2
音乐起源于劳动2
对音乐起源的各种唯心主义解释的批判3
三 传说中的远古音乐4
关于原始史料的问题4
原始音乐的内容4
关于劳动生产的5
关于水旱的6
关于战争的6
关于宗教的7
原始音乐的形式8
原始音乐的性质与特点9
四 原始时代的乐器9
乐器的种类9
关于乐器发展情况的推测12
结语12
第二编 夏、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前十一世纪)第二章 夏、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前十一世纪)13
一 概况13
二 从残存的诗歌看当时人民的生活14
劳动生产14
婚姻制度14
战争情况15
奴隶生活15
人民对统治者的咒骂16
三 奴隶主对音乐的利用16
神权统治17
夸耀武功与威慑人民18
奴隶主阶级的音乐享乐18
四 汉民族和四周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19
五 乐器和乐律20
商代的乐器20
商代的乐律28
结语28
第三编 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21
第三章 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771)30
一 概况30
二 大武31
三 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33
四 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34
五 统治阶级利用民间音乐35
五类乐舞35
(一)六代乐舞35
(二)小舞35
(三)散乐36
(四)四夷之乐36
(五)宗教性的乐舞36
应用音乐的场合36
音乐节目37
乐队的排列38
六 与国外音乐文化的交流39
七 乐器和乐律40
周代的乐器40
周代的乐律43
“律”和“同”、“吕”43
乐律、音律、律吕、律制44
结语44
第四章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46
一 概况46
二 民歌的收集和以民歌为基础的创作活动47
“采风”制度47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48
南方的民歌和屈原的创作51
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55
三 乐曲的艺术性56
《诗经》中所包含的各种曲式56
《楚辞》中的几种曲式因素——“乱”、“少歌”和“倡”60
《楚辞》中的几种曲式64
《成相篇》中的说唱音乐节奏68
歌曲中的调式变化69
四 音乐生活和音乐表现技术的发展70
音乐与日常生活70
民间歌唱家70
有关歌唱艺术的几点理论71
琴的演奏技术72
角色的创造73
五 音乐文化的地区特点和相互交流73
六 统治阶级和音乐文化的关系75
七 乐器和乐律78
乐器78
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80
旋宫的理论85
调式的运用86
接近新音阶的音阶出现86
八 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86
儒家86
墨家90
道家91
音乐的娱乐作用:乐——乐——欲91
生活、音乐实践、音乐理论95
结语96
第四编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后589
第五章 秦、汉(公元前221—后220)97
一 概况97
二 人民的声音——民歌98
三 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100
乐府的设立及其工作任务100
乐府的兴废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00
统治阶级对民间音乐态度的转变101
担任乐府领导职务的音乐家——李延年102
四 鼓吹的兴起102
鼓吹102
鼓吹与横吹103
鼓吹的民间基础103
少数民族的贡献105
鼓吹在各方面的应用105
五 音乐形式的多样化106
民歌及其艺术发展——相和歌106
汉代大曲中的“解”、“艳”、“趋”和“乱”109
“解”是什么?109
由“解”、“艳”、“趋”构成的相和大曲曲式111
民间舞蹈113
古琴独奏曲《广陵散》115
《胡笳十八拍》及其作者蔡琰122
长篇叙事歌曲123
百戏123
初期的戏剧因素125
宫廷雅乐的僵化125
六 乐器和乐律128
乐器128
京房六十律133
汉代民间音乐中的“相和三调”134
七 音乐文献和音乐美学135
音乐文献135
儒家音乐美学理论独占优势136
结语137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139
一 概况139
二 民歌与时代生活140
各族人民的融合140
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141
三 音乐文化多方面的发展143
相和歌的继续发展143
清商乐与民间音乐的发展145
其他歌舞音乐147
鼓吹148
统治阶级对民间歌舞音乐和鼓吹音乐的篡改148
少数民族的叙事歌曲150
歌舞音乐中故事性的增加150
百戏151
器乐151
宫廷雅乐156
音乐与宗教157
四 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159
五 乐器与乐律161
乐器161
钱乐之和沈重的三百六十律166
何承天的新律166
荀勖的笛律167
纯律音阶的应用171
清商三调171
笛上的三调171
六 音乐思想172
阮籍172
嵇康173
嵇康的生平173
嵇康的音乐思想174
概念世界的音乐精神175
实在的音乐177
现实性问题178
“善”、“恶”问题179
认识论180
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关系和区别181
实践与理论之矛盾182
独特的见解184
对嵇康的评价186
刘勰187
结语187
第五编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
第七章 概况189
第八章 隋、唐、五代的民间音乐191
一 民歌和民间曲子191
民歌和曲子的区别与关系191
统治阶级对民歌与曲子的憎恨192
有关民歌和曲子的精华与糟粕问题192
唐代的曲子193
同曲表达不同内容的问题194
民歌和民间曲子的思想内容194
二 配合音乐的唐代文人歌词196
三 民间说唱音乐和佛教变文198
四 民间歌舞和戏曲的关系201
民间歌舞和故事情节202
五 寺院和民间音乐生活203
第九章 繁盛的燕乐和衰微的雅乐207
一 隋、唐燕乐207
燕乐是什么?207
燕乐的发展208
从隋七部乐到唐坐、立部伎208
各民族音乐的融合210
对燕乐乐器的考察212
燕乐歌舞音乐中的大曲和法曲213
燕乐的传播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216
鼓吹与散乐218
以歌舞与散乐相比219
散乐中间的戏剧220
戏剧的专业地位222
二 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223
大乐署223
鼓吹署224
教坊224
梨园225
燕乐乐工、乐伎的来源,他们的社会地位227
宫廷乐工、乐伎散入民间228
三 著名燕乐艺人及其创造和贡献228
(一)歌唱方面228
(二)器乐方面230
(三)歌舞方面231
(四)散乐方面231
(五)作曲方面231
四 隋、唐、五代的雅乐233
第十章 乐器、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的新成就237
一 乐器237
二 音乐理论各方面的发展256
(一)记谱法方面256
古琴减字谱256
工尺谱257
舞谱258
(二)音阶和宫调理论方面258
新音阶的确立258
八声音阶的应用259
燕乐二十八调260
八十四调263
同曲的犯调和移调264
(三)音乐专门著述的增多265
三 音乐思想266
雅乐派的音乐思想266
白居易和元稹的音乐思想267
结语270
第六编 辽、宋、西夏、金(公元937—1279
第十一章 概况272
第十二章 曲子——词的更大发展274
一 民歌和民间曲子274
民歌和民间曲子的现实性和战斗性275
民间曲子的创作繁荣,成为多种音乐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279
词牌的变化280
长短句词同诗的关系和区别281
词牌的类别284
二 词人的曲子285
对词人曲子价值的估计285
三 南宋词人姜夔和张炎287
姜夔287
张炎288
四 保存的情况及其对后来的影响289
第十三章 市民音乐的勃兴292
城市音乐活动情况292
艺术活动的场所292
专业艺人和专业组织293
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293
第十四章 艺术歌曲和说唱音乐的发展295
一 艺术歌曲的发展295
(一)叫声295
(二)嘌唱296
(三)小唱296
(四)唱赚及其发展296
1.缠令296
2.缠达298
赚298
赚与唱赚的区别和关系300
有赚的缠令实例300
(五)鼓子词302
二 说唱音乐的发展302
(一)鼓子词304
(二)诸宫调304
诸宫调的曲式和特点305
诸宫调的创始及其内容305
现存宋、金时代诸宫调作品307
1.《张协状元》南戏里的诸宫调307
2.无名氏的《刘智远诸宫调》307
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307
赚在北方音乐中的应用312
诸宫调的演唱情形314
宋、金时代诸宫调音乐的保存情况315
(三)覆赚315
(四)陶真315
(五)崖词316
(六)金代的连厢词316
“小说”和“话本”317
第十五章 百戏歌舞的演变和戏曲艺术的成长320
一 宋代的散乐320
二 五代和宋代的歌舞音乐321
五代时少数民族的歌舞321
宋代的歌舞音乐323
四种歌舞形式323
1.大曲323
2.曲破325
3.缠达326
4.单曲326
曲破的新创作326
军人的剑舞327
宋代少数民族的歌舞和音乐327
表演人物故事的歌舞328
三 宋代戏曲艺术的成长330
我国戏剧的特点330
傀儡331
1.悬丝傀儡331
2.杖头傀儡331
3.水傀儡331
4.肉傀儡332
5.药法傀儡332
影戏332
宋杂剧、金院本兴起之前333
戏剧艺术的确立333
内容不同的三段334
1.艳段334
2.正杂剧334
3.散段334
角色的区分334
内容多样——不只是滑稽戏336
吸收了歌舞大曲的音乐337
剧本有无问题338
创造者与推荐者340
关于杂剧的文献340
南戏344
南戏的战斗性345
南戏的音乐347
宋代南戏乐谱的保存情况347
第十六章 乐器和器乐的发展353
一 乐器的新发展353
乐器的演变353
旧有拉弦乐器及吹乐器的广泛应用356
新乐器的出现357
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359
二 器乐的新发展359
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359
教坊大乐360
宫廷的小乐器、鼓板、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362
器乐独奏363
古琴363
器乐乐谱365
第十七章 宫廷的雅乐366
一 宋的雅乐366
二 雅乐的特点366
应用场合367
乐曲内容367
乐曲的创制和标题371
乐律制度371
(一)音高标准问题372
(二)音阶形式问题375
(三)音域问题376
(四)宫调应用问题377
乐器制作379
表演形式380
三 雅乐问题中的阶级矛盾381
四 辽、金的雅乐386
五 宋代雅乐的外传387
第十八章 宫廷的鼓吹乐和燕乐388
一 鼓吹乐389
二 燕乐393
燕乐内容之变迁393
宋代宫廷的燕乐机构393
教坊的沿革393
教坊的内部组织395
关于教坊乐曲396
宫廷音乐演出的一些特点397
教坊乐工对民间的影响398
云韶部398
钧容直398
东西班乐399
军队与燕乐400
辽的燕乐400
金的燕乐401
宫廷怎样利用鼓吹乐与燕乐402
宫廷怎样取缔民间音乐403
音高标准的统一404
第十九章 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405
一 音乐理论的几个方面405
燕乐宫调理论的分歧405
“宫”、“调”位置的对换406
排除“为调式”系统,确立“之调式”系统407
北宋燕乐二十八调的音阶、音域和结音411
音高标准的变廷415
三分损益十八律417
五度和声的应用418
作曲技术的发展419
音乐考古学的发展419
二 音乐思想的斗争422
周敦颐的“淡”、“和”音乐观422
沈括的现实主义音乐观423
张知白、房庶等强调“今乐”423
陈旸及其《乐书》424
王灼及其《碧鸡漫志》425
郑樵的“声贵”说和“积风”、“积雅”说426
朱熹的“中和”音乐观428
结语431
热门推荐
- 3574981.html
- 841419.html
- 769265.html
- 1448672.html
- 45764.html
- 3309843.html
- 173760.html
- 495072.html
- 3485645.html
- 15825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18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1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9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9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4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5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7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8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7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