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
  • 林枫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7256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一根红线串到底 刘祖禹1

第一篇 绪论3

第一章 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3

第一节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科学3

第二节 新闻学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7

第三节 为什么要研究新闻学11

第四节 怎样研究新闻学11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11

二、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12

三、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2

四、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13

五、处理好吸收和扬弃的关系13

八、新闻必须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4

七、处理好防止“左”和警惕右的关系14

六、处理好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关系14

第二篇 新闻19

第二章 新闻的由来,新闻的定义,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19

第一节 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需要产生了新闻活动19

第二节 新闻一词含义的变迁25

第三节 关于新闻的定义27

一、国内外有关新闻定义的种种提法27

二、新闻定义为什么众说纷纭30

三、下定义的一般方法32

四、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32

第四节 有关新闻定义的若干问题34

一、“新近发生”与“新近发现”的关系34

二、“新近发生”与“将要发生”的关系35

三、“发生”与“变动”36

四、“报道”与“传播”37

五、新闻定义与划清阶级界限38

六、新闻定义有其局限性40

第五节 新闻的类型41

第六节 新闻是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41

第三章 新闻价值44

第一节 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标准44

第二节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因素的总和45

第三节 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新闻的作用、效果,三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46

第四节 新闻价值包括哪些因素,怎么理解51

一、时间性51

二、新鲜性52

三、重要性52

四、接近性53

五、显著性53

六、趣味性53

第五节 新闻价值与新闻敏感54

第六节 新闻价值同新闻政策55

第四章 新闻敏感57

第一节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增强新闻敏感57

第二节 新闻敏感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58

第三节 深入实际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60

第四节 胸中要有全局 手中要有典型62

第五节 学会分析比较的方法65

第六节 记者、编辑要有广泛的知识67

第三篇 新闻事业73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73

第一节 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73

第二节 近代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73

第三节 无产阶级报刊是在阶级斗争中产生的78

第四节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特殊情况79

第五节 新闻事业的发展84

一、通讯社85

二、广播电视89

三、新闻网络93

四、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以及新中国几家主要新闻机构95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108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是:报道新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108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功能、作用109

第三节 新闻事业是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要受所在国家社会制度的制约,并为其服务111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112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116

三、正确评价毛泽东关于两种新闻事业原则区别的论断118

第四篇 新闻活动、新闻事业的几个重要原则125

第七章 新闻的真实性125

第一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125

第二节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一般都主张新闻必须真实126

第三节 由于哲学观点和阶级立场的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有重大差异128

一、资产阶级对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和实践128

二、无产阶级对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和实践,坚持实事求是136

第四节 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途径142

一、摆正事实、新闻、政治之间的关系142

二、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144

三、态度要认真,作风要严谨146

四、建立联系奖惩的岗位责任制147

五、领导重视,发动群众,持久作战147

六、2005年,虚假新闻的特点及对策148

第八章 新闻的客观性149

第一节 客观性是新闻的重要特性149

第二节 新闻客观性的涵义,内容客观与形式客观的统一149

第三节 新闻的客观和真实、全面、公正的关系153

第四节 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有闻必录”154

第九章 新闻的倾向性157

第一节 倾向性客观地存在于许多新闻和整个报道之中157

第二节 新闻倾向性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原因160

二、通过报道或不报道来体现新闻倾向性的利与弊162

第三节 新闻倾向性的多种表现方法162

一、可以通过一条新闻来体现,也可以通过连续报道来体现162

三、用事实说话是表现新闻倾向性的主要方法164

第四节 新闻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的制约,贵在适度165

第十章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168

第一节 新闻事业阶级性的涵义168

第二节 新闻事业阶级性的来源和表现169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与受众的阶级性170

第四节 关于“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问题172

一、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舆论工具)172

二、报纸不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174

三、正确评价这一论点具有重大意义175

第五节 新闻媒体并非“社会公器”176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182

第一节 阶级社会里报刊具有党派性182

一、列宁明确提出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184

第二节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184

二、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185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坚持党性原则,防止人民性的冲击186

一、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决不能把党性要求降低到一般群众的水平”187

二、邓小平坚持党性原则,批评“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187

三、胡乔木认为,党性有明确的含义,人民性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188

四、江泽民指出:“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实质就是要否定和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189

五、党性来源于阶级性,而不是来源于人民性191

六、在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不宜同党性相对地提出人民性的概念193

第四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205

一、报纸有商品属性,但商品性不是报纸的本质属性205

二、新闻事业要讲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207

三、新闻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是不能照搬经济改革的办法208

四、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两为方向210

五、既要反映市场,又要引导市场211

第五节 坚持党性原则,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212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215

第一节 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215

第二节 为人民服务是群众性原则的首要内容217

第三节 新闻事业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219

第四节 反映群众和引导群众,是群众性原则的两个重要方面220

第五节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新闻报道的主体221

第六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22

第七节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224

第八节 正确理解社会需要、受众需要和群众需要226

第九节 重提群众性原则有重要现实意义228

第五篇 处理好新闻与相近的几个学科的关系233

第十三章 新闻与信息233

第一节 什么是信息233

一、作为日常用语的信息233

二、作为科学术语的信息234

第二节 新闻应当是信息,但是信息并非都是新闻238

第三节 新闻和信息,既不能等同,又不可割裂241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特性是报道新闻,而不是传播一般信息243

第五节 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传播学,这样的学科架构不科学244

第六节 不能用西方传播学,代替马克思主义新闻学246

第七节 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多发新闻以外的信息249

第十四章 新闻与舆论251

第一节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上有争议问题大体相同的言论251

第二节 舆论的属性253

第三节 新闻事业是以报道新闻为主的舆论工具255

第四节 新闻传播舆论三部曲257

第五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259

第六节 什么样的舆论真正有力量260

第七节 关于舆论一律又不一律262

第十五章 批评报道与新闻舆论监督2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开展批评报道、舆论监督的作用265

第二节 共产党历来重视批评报道和新闻舆论监督266

第三节 舆论监督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功能,但不是首要功能,更不是性质269

第四节 党报批评同级党委弊多利少272

一、中央党报批评党中央势必引起混乱273

二、中宣部关于“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意见是正确的274

三、恩格斯晚年对于德国党和党的报刊关系的论述,有很大的特殊性274

第五节 新闻批评监督的原则方针277

一、坚持“开、好、管”的方针278

二、不再搞政治运动,但坚持开展报刊批评278

三、开展正确的批评,反对破坏性批评279

四、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针279

五、调查研究,实事求是280

六、适宜,适时,适度281

七、明确权利、义务,依法开展新闻舆论监督282

第一节 宣传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284

一、宣传的一些特点284

第十六章 新闻与宣传284

二、关于政党宣传285

第二节 新闻同宣传既有区别,又有交叉287

第三节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宣传工具的特点和方法288

第四节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不应否定291

第五节 报纸仍然是“集体的组织者”293

第十七章 新闻与政治296

第一节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96

一、新闻事业受所在国家社会制度的制约并为其报务298

第二节 新闻工作不能脱离政治298

二、新闻倾向性的重要表现为政治性301

三、政治是新闻事业的立场、目的的重要因素302

四、新闻工作要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302

第三节 新闻不等于政治303

第四节 处理好新闻与政治的关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304

一、明确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304

三、“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305

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处理新闻同政治的关系305

四、正确处理事实、新闻、政治的关系306

五、摆正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关系306

第十八章 新闻自由、新闻立法与新闻道德307

第一节 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来的,始终具有阶级性307

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新闻自由理论和实践307

二、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新闻自由理论和实践有重大修正310

三、从1999年北约侵略南斯拉夫的暴行,看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阶级性313

四、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看美国的新闻自由317

五、列宁对资产阶级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评论3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是人民的新闻自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322

第三节 新闻自由是相对的、有限制的323

第四节 新闻法既要保护新闻自由,又要完善对新闻事业的管理325

一、保护新闻自由和完善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应是制定新闻法的两个重点326

二、新闻法要规定中国公民、新闻界、党和政府在新闻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327

四、新闻法的制定,要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需求,并为其服务32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自由,如何表述328

第五节 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329

一、《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有很强的针对性329

二、新闻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提出新要求332

第六篇 新闻工作者337

第十九章 新闻工作者的素质337

第一节 新闻工作者的涵义337

第二节 新闻工作者的一般要求339

一、具有新闻敏感340

二、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341

三、有广泛的知识,既当杂家,又当专家342

四、有及时、准确、生动地表达新闻的能力342

五、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43

六、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344

七、了解和会使用现代通信技术344

三、善于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贴近生活、调查研究345

二、坚持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3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345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345

四、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346

第七篇 结束语351

第二十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351

一、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影响世界351

二、办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为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的解放353

三、“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354

四、人民报刊的使命是“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报纸反映群众、引导群众,都是为人民服务355

五、“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的时期”,新闻、新闻业具有阶级性355

六、坚持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356

七、“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358

八、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359

九、报纸是“社会舆论的纸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361

十、“需要抨击坏人坏事,号召学习好人好事”363

十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364

十一、我们的报刊要靠全党来办,靠人民群众来办364

十三、在阶级社会里,新闻自由具有阶级性366

十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新闻产品商品化368

十五、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文风368

十六、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369

十七、按照马克思主义方针办报,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371

十八、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371

附录 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论述研究377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93年)377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新闻舆论环境——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新闻论述(1994年)38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新闻论述(1996年)403

敢于和善于说出真理敢于和善于进行斗争——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重要新闻论述(1998年)420

刘少奇新闻工作论述研究(1998年)438

后记4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