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 科学与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 科学与技术
  • 胡友良,乔金梁,吕立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094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531页
  • 主题词:聚烯烃-化工产品-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 科学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绪论1

1.1 烯烃聚合催化剂1

1.2 聚烯烃的前功能化改性2

1.2.1 直接共聚合方法2

1.2.2 反应性基团功能化方法3

1.2.3 聚烯烃嵌段共聚物3

1.3 聚烯烃的后功能化改性4

1.3.1 聚烯烃的反应性挤出接枝4

1.3.2 聚烯烃的支化与交联5

1.3.3 聚烯烃的共混和增韧5

1.3.4 聚烯烃的填充及增强6

1.3.5 改性助剂和环境友好技术6

1.4 国内外聚烯烃改性研究开发工作的最新进展6

参考文献7

2.1 自由基共聚9

第2章 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9

2.2 茂金属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11

2.2.1 阳离子型茂金属催化乙烯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合11

2.2.2 阳离子型茂金属催化烯烃与位阻胺功能化α-烯烃的共聚合13

2.2.3 大位阻型茂金属催化乙烯与α-烯烃-ω-醇等功能单体的共聚合16

2.3 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19

2.3.1 阳离子镍、钯催化剂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20

2.3.2 中性镍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24

2.4 稀土催化剂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26

2.5 结论与展望28

参考文献28

第3章 烯烃与含反应性基团单体的配位共聚合31

3.1 烯烃与含硼烷单体的共聚合31

3.1.1 硼烷作为反应性基团的理论探讨与实验验证31

3.1.2 含硼烷的烯烃单体的设计与合成32

3.1.3 含硼烷单体的聚合性质32

3.1.4 烯烃与含硼烷单体的共聚合34

3.1.5 含硼烷基团的聚烯烃和间规聚苯乙烯的功能化改性38

3.2 烯烃与对甲基苯乙烯的共聚合42

3.2.1 烯烃与对甲基苯乙烯的共聚合43

3.2.2 含对甲基苯乙烯单元的聚烯烃的功能化改性49

3.3 烯烃与双烯烃的共聚合50

3.3.1 双烯烃单体50

3.3.2 烯烃与双烯烃的共聚合及功能化改性51

3.4 烯烃与含其他反应性基团单体的共聚合及功能化改性54

3.5 烯烃与含反应性基团单体的共聚合及功能化改性的发展前景54

参考文献55

4.1 接枝共聚合57

第4章 烯烃接枝和嵌段共聚合57

4.1.1 活性接枝共聚合58

4.1.2 大分子单体共聚合反应61

4.1.3 大分子偶联反应61

4.2 嵌段共聚合61

4.2.1 烯烃配位活性聚合61

4.2.2 从烯烃配位聚合向活性阴离子聚合或活性自由基聚合的转化62

4.3 烯烃接枝与嵌段共聚合的研究展望67

参考文献68

5.1 原理和反应机理70

第5章 聚烯烃材料的反应挤出接枝改性70

5.2 催化体系和引发剂72

5.2.1 有机过氧化物72

5.2.2 大分子自由基72

5.2.3 Lewis酸74

5.3 反应挤出接枝单体75

5.3.1 乙烯基硅烷75

5.2.4 其他75

5.3.2 马来酸酐及其类似物76

5.3.3 丙烯酸及其酯类衍生物76

5.3.4 苯乙烯及其类似物77

5.3.5 其他77

5.4 反应挤出接枝设备78

5.4.1 密炼机78

5.4.2 单螺杆挤出机79

5.4.3 双螺杆挤出机81

5.4.4 挤出机的长径比和自由体积84

5.4.5 反应挤出过程的传热和传质86

5.5 影响反应挤出过程的因素87

5.5.1 温度87

5.5.2 物料黏度88

5.5.3 反应体系非均匀性88

5.5.4 物料停留时间89

5.6 几类通用聚合物的反应挤出接枝改性90

5.6.1 聚乙烯的反应挤出接枝改性90

5.6.2 聚丙烯的反应挤出接枝改性91

5.6.3 含苯乙烯的聚合物的接枝改性94

5.6.4 其他95

5.7 反应挤出接枝改性技术的发展前景96

参考文献96

第6章 聚烯烃支化和交联改性101

6.1 聚烯烃的支化101

6.1.1 长支链结构的类型101

6.1.2 支化实施方法102

6.1.3 长支链的引入对聚烯烃流变性能的影响103

6.1.4 长支链的表征104

6.2 聚烯烃的交联106

6.2.1 交联反应定义及交联实施方法106

6.2.2 聚合物辐射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07

6.2.3 Charlesby方程108

6.2.4 辐射交联的影响因素109

6.2.5 交联对聚烯烃性能的影响111

6.2.6 聚烯烃交联的表征111

6.3 聚乙烯的交联112

6.3.1 过氧化物交联113

6.3.2 硅烷交联114

6.3.3 辐射交联119

6.3.4 紫外线交联125

6.3.5 其他交联方法125

6.3.6 结束语126

6.4 聚丙烯的支化与交联126

6.4.1 聚丙烯的支化126

6.4.2 聚丙烯的交联133

参考文献140

第7章 聚烯烃共混改性142

7.1 理论基础142

7.1.1 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原理142

7.1.2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其增容作用143

7.1.3 聚合物共混物制备方法147

7.2 反应共混法制备含聚烯烃的共混物147

7.2.1 反应共混设备148

7.2.2 反应共混过程中的化学反应148

7.2.3 反应型聚烯烃的制备——聚烯烃的功能化149

7.3 反应共混体系的相界面及其对体系形态结构的影响149

7.3.1 非反应增容共混体系的界面行为及增容机理149

7.3.2 反应增容共混体系中的界面反应动力学151

7.3.3 界面反应程度与聚合物体系形态之间的关系155

7.3.4 共混体系的相界面表征159

7.4 反应器共混161

7.5.1 含PE的聚合物共混物164

7.5 重要的含聚烯烃的反应共混体系164

7.5.2 含PP的聚合物共混物165

7.6 反应共混技术的发展前景166

参考文献167

第8章 聚烯烃增韧改性173

8.1 聚烯烃的共混增韧技术173

8.1.1 塑料增韧PP体系173

8.1.2 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增韧175

8.1.3 PP/弹性体/塑料三元共混体系183

8.1.4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185

8.1.5 PP/弹性体/无机粒子三元复合体系186

8.1.6 成核剂的影响187

8.2 聚烯烃增韧机理188

8.2.1 高分子材料增韧的一般概念188

8.2.2 高分子材料增韧机理的发展189

8.2.3 近十年来聚烯烃增韧机理研究进展193

8.3 抗冲击聚丙烯(反应器共混型增韧聚丙烯)199

8.3.1 工业生产方法200

8.3.2 树脂表征、结构和性能201

8.3.3 Basell公司的Catalloy和Spherizone工艺和产品204

参考文献207

第9章 聚烯烃填充及增强改性211

9.1 填充改性211

9.1.1 填充材料的分类及其品种212

9.1.2 填充材料的处理技术219

9.1.3 填充聚烯烃的改性技术226

9.1.4 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应用领域229

9.1.5 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230

9.2 增强改性234

9.2.1 增强材料分类及其品种234

9.2.2 增强材料处理技术239

9.2.3 增强聚烯烃改性技术241

9.2.4 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应用领域242

参考文献243

第10章 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245

10.1 层状硅酸盐的化学结构和特征246

10.2.1 聚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理论研究249

10.2 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249

10.2.2 聚合物溶液插层250

10.2.3 单体原位聚合251

10.2.4 熔融插层复合252

10.3 聚烯烃/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表征手段255

10.3.1 聚烯烃/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手段255

10.3.2 聚烯烃/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257

10.4 聚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258

10.4.1 力学性能258

10.4.2 流变学特性260

10.4.3 阻隔性能261

10.4.4 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特性及环境稳定性263

10.4.5 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其他特性267

10.5 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展望267

参考文献269

第11章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271

11.1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271

11.1.1 机械共混方法272

11.1.2 动态硫化方法273

11.1.3 废胶回收料277

11.1.4 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和聚烯烃共混方法279

11.2 影响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主要因素282

11.2.1 聚烯烃塑料连续相特征的影响282

11.2.2 橡塑并用比例283

11.2.3 橡胶相的交联程度284

11.2.5 不同硫化体系对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285

11.2.4 橡胶相的粒径285

11.2.6 软化剂(增塑剂)的使用287

11.2.7 填料的影响287

11.2.8 相容性288

11.2.9 TPV的流变性能及其加工289

11.3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种类291

11.3.1 聚丙烯型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291

11.3.2 聚乙烯型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299

11.4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301

11.4.2 建筑302

11.4.1 汽车302

11.4.3 电子产品303

11.4.4 把手303

11.4.5 医疗卫生领域303

11.5 共混型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进展和发展趋势304

11.5.1 技术进展304

11.5.2 产品动向305

11.6 采用聚合合成方法制备的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306

11.6.1 聚烯烃弹性体306

11.6.2 用聚合方法制备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最近进展316

参考文献331

第12章 聚烯烃助剂改性335

12.1 抗氧剂335

12.1.1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336

12.1.2 抗氧剂的分类及作用336

12.1.3 选择抗氧剂的要求341

12.1.4 聚烯烃热氧化性能的测试342

12.2.1 光老化及其成因343

12.2 光稳定剂343

12.2.2 光稳定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345

12.2.3 聚烯烃常用的光稳定剂及应用实例347

12.3 成核剂351

12.3.1 成核剂的作用原理351

12.3.2 成核剂分类352

12.3.3 成核剂的成核作用表征353

12.3.4 成核剂在聚丙烯中的应用355

12.4 阻燃剂356

12.4.1 阻燃剂的作用机理356

12.4.2 阻燃剂的分类及典型品种358

12.4.3 阻燃剂的应用362

12.5 抗静电剂364

12.5.1 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365

12.5.2 抗静电剂的分类及典型品种366

12.5.3 抗静电剂的应用372

12.6.1 抗菌剂的作用机理375

12.6 抗菌剂375

12.6.2 抗菌剂的分类及典型品种376

12.6.3 抗菌剂在塑料中的应用378

12.7 其他助剂379

12.7.1 金属钝化剂379

12.7.2 润滑剂381

12.7.3 脱模剂383

12.7.4 开口剂384

12.7.5 发泡剂386

参考文献387

第13章 环境友好的聚烯烃改性技术389

13.1 塑料废弃物与环境保护(塑料与环境)389

13.1.1 世界各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现状389

13.1.2 塑料发展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390

13.1.3 聚烯烃塑料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390

13.1.4 “环境协调塑料”术语定义和评价方法391

13.2 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对聚烯烃进行改性的措施和途径392

13.2.1 聚烯烃与淀粉等天然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共混393

13.2.2 聚烯烃与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进行共混396

13.2.3 聚烯烃的无机粉体材料填充改性399

13.2.4 添加适当助剂进行改性后在光、热、化学等作用下的降解401

13.2.5 聚烯烃塑料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中的改性问题415

13.3 聚烯烃塑料生物降解性及评价方法420

13.3.1 聚烯烃塑料的生物降解性420

13.3.2 聚烯烃降解性能的试验评价方法和相关标准422

13.4 改性聚烯烃降解塑料在保护环境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426

13.4.1 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关注焦点和紧迫任务426

13.4.2 改性聚烯烃降解塑料在保护环境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427

参考文献429

第14章 聚烯烃改性的配混设备433

14.1 高分子混合与混炼原理433

14.1.1 混合与混炼的概念433

14.1.2 混合中的扩散作用434

14.1.3 混炼过程的基本要素435

14.1.4 非分散混合与分散混合过程437

14.2.2 高速混合机442

14.2.1 Z形捏合机442

14.2 预混合设备442

14.3 间歇式混炼设备444

14.3.1 开炼机444

14.3.2 密炼机445

14.4 连续混炼设备446

14.4.1 单螺杆挤出机446

14.4.2 双螺杆挤出机448

14.4.3 三螺杆挤出机467

14.4.4 行星螺杆挤出机470

14.4.5 往复式单螺杆混炼挤出机476

14.4.6 双转子连续混炼机487

14.4.7 盘式混炼挤出机495

14.4.8 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503

14.5 混炼设备结构及工艺对改性产品性能的影响509

14.5.1 设备结构对产品性能的影响509

14.5.2 混炼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515

参考文献5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