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核事故应急响应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国家能源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978750224847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核防护-紧急事件-处理-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核事故应急响应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核事故应急基础知识1
1.1 概述1
1.2 核应急的基本概念8
1.2.1 核电厂(或其他一些核设施)的纵深防御原则8
1.2.2 纵深防御的实体屏障9
1.2.3 纵深防御的五个层次(五层保护)10
1.3 应急计划与准备的必要性11
1.3.1 应急计划与准备的必要性11
1.3.2 核安全法规和国标的要求12
1.4 制定应急计划的目的和要求15
1.5 制定应急计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17
1.5.1 制定应急计划的依据17
1.5.2 制定应急计划的基本原则17
1.6 制定应急计划主要考虑的因素17
1.7 制定应急计划的技术路线18
1.8 核应急计划19
1.8.1 应急计划的构成20
1.8.2 应急计划的内容20
1.8.3 应急计划执行程序22
1.8.4 核电厂(或其他一些核设施)营运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应急计划23
1.8.5 国家、人民军队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应急计划24
1.8.6 应急计划的审批26
举例:某核电厂场内应急计划目录27
思考题29
第二章 核事故应急组织与指挥30
2.1 核事故应急组织体系30
2.1.1 核事故三级应急体系30
2.1.2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30
2.1.3 地方核事故应急委员会37
2.1.4 核电厂(或其他一些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急指挥部39
2.1.5 核应急组织指挥42
2.2 人民军队的应急响应44
2.2.1 重要意义44
2.2.2 应该担负的应急任务45
2.2.3 基本原则45
思考题46
第三章 核电厂(或其他一些核设施)正常运行和应急响应的组织机构及职责47
3.1 正常运行时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47
3.2 应急响应组织的主要职能与基本原则51
3.3 应急响应组织机构及其职责52
3.3.1 核电厂(或其他一些核设施)应急响应组织机构52
3.3.2 应急响应岗位的主要职责52
3.3.3 应急响应专业组及其职责55
3.3.4 场内承包商的职责57
3.3.5 场外承包商的职责57
思考题66
第四章 核应急状态分级与应急行动水平67
4.1 应急状态分级67
4.1.1 应急状态的类别67
4.1.2 各类应急状态的主要特征67
4.2 核事件(事故)分级70
4.3 应急状态分级与核事件(事故)分级71
4.3.1 核电厂(或其他一些核设施)各应急等级的放射性释放及可能性估计71
4.3.2 核电厂(或其他一些核设施)应急状态分级71
4.3.3 核事件(事故)分级72
4.3.4 基本区别72
4.4 应急行动水平72
4.4.1 应急行动水平的应用72
4.4.2 确定应急初始条件是制定应急行动水平的基础73
4.4.3 制定应急行动水平的一般方法74
4.4.4 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74
思考题78
第五章 核电厂(或其他一些核设施)的核事故应急启动与响应79
5.1 确定应急等级79
5.2 发布应急通知和报告79
5.3 应急响应组织的启动81
5.4 报警、通知及其响应行动82
5.5 待召(ON-CALL)人员的响应83
5.6 非应急响应人员的集合、清点与撤离84
5.7 对应急响应人员的防护措施84
思考题85
第六章 应急计划区86
6.1 烟羽应急计划区88
6.2 食入应急计划区88
6.3 建立应急计划区的依据及其原则88
6.4 应急计划区内的应急准备89
6.5 应急计划区内发布应急信息命令的方法89
6.6 研究堆的核应急计划区90
思考题90
第七章 应急干预原则与应急防护措施91
7.1 应急干预原则91
7.2 应急防护措施93
7.3 防护措施与核事故阶段和照射途径之间的关系95
7.4 核应急等级升为场外应急时公众的正确行动102
7.5 应急工作人员的防护要求104
思考题104
第八章 事故后果预测与评价106
8.1 事故环境后果预测与评价106
8.1.1 事故后果预测和评价的目的106
8.1.2 环境后果估算和事故状况评价106
8.1.3 影响事故后果的基本因素108
8.1.4 后果评价所需的数据109
8.2 事故环境后果评价109
8.3 堆芯损伤评价112
8.3.1 堆芯损伤评价的目的112
8.3.2 堆芯损伤评价方法112
8.4 事故后果评价与堆芯损伤评价的主要用途118
思考题119
第九章 核应急设施与设备120
9.1 必需的应急设施及其启动120
9.2 主控制室120
9.3 辅助控制室(原称紧急停堆盘)125
9.4 应急控制中心126
9.5 技术支援中心128
9.6 微机评价系统129
9.7 应急通讯系统129
9.8 核应急监测设施和设备132
9.8.1 固定式监测132
9.8.2 移动式监测134
9.9 早期应急辐射监测的目的134
9.10 事故中后期应急辐射监测的任务135
9.11 事故后期应急辐射监测的内容136
9.12 核应急医疗设施及器具137
9.13 核应急消防设施138
举例:秦山地区气象观测与管理149
思考题141
第十章 核应急气象保障142
10.1 日益恶化的气候(象)变化142
10.2 核应急气象保障的重要性142
10.2.1 提供准确的气象资料的重要性143
10.2.2 风资料对放射性烟羽弥散的影响143
10.2.3 温度对放射性扩散的影响144
10.2.4 降水对放射性烟羽弥散的影响146
举例:秦山地区气象观测与管理149
思考题150
第十一章 应急通信或通知(报告)151
11.1 应急通信或通知(报告)的目的152
11.2 应急通信或通知(报告)的功能152
11.3 应急通信的作用152
11.3.1 应急通信的基本任务152
11.3.2 畅通应急通信渠道155
11.3.3 建立有效的应急通信联络体系156
11.4 应急通知和报告的方法与程序160
11.4.1 制定应急报告程序160
11.4.2 明确可行的应急通知规定166
11.4.3 建立有效的应急通知(报告)渠道166
思考题173
第十二章 医学应急救援174
12.1 辐射生物效应174
12.1.1 确定性效应174
12.1.2 随机性效应177
12.1.3 器官内照射效应及其危险估计178
12.2 医学核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179
12.3 医学核应急救援组织和分级救治180
12.3.1 医学应急救援组织与职责180
12.3.2 核事故的分级救治181
12.4 医学核应急救援的准备与实施183
12.4.1 医学核应急救援的准备183
12.4.2 医学核应急救援的实施183
12.5 医学处理的原则与方法184
12.5.1 急性放射病的处理184
12.5.2 放射皮肤损伤的处理185
12.5.3 体表、伤口及体内放射性污染的处理186
12.5.4 阻吸收剂的应用187
12.5.5 皮肤放射性物质污染及去污187
12.6 医学非核应急的现场救护189
举例:秦山地区医学应急救护189
思考题191
第十三章 核应急工程抢险及其他192
13.1 应急工程抢险192
13.1.1 明确任务、目的及要求192
13.1.2 应该注意的事项193
13.2 交通运输193
13.2.1 明确应急交通运输的重要性193
13.2.2 交通运输组织194
13.2.3 交通运输应急准备194
13.2.4 交通运输应急响应195
13.2.5 交通运输保障196
13.3 消防197
13.3.1 消防应急准备197
13.3.2 平时消防与应急响应消防的兼容202
13.3.3 消防应急响应行动202
13.4 生活保障205
13.4.1 明确其重要性205
13.4.2 生活保障组织205
13.4.3 生活保障的应急准备205
13.4.4 生活保障的应急响应206
13.5 控制应急响应人员的辐射照射207
13.5.1 控制应急响应人员辐射照射的一般概念207
13.5.2 控制应急响应人员辐射照射的原则207
13.5.3 应急响应人员允许的照射水平208
13.5.4 控制应急响应人员受照射的方法209
13.5.5 应急响应人员接受超剂量照射的批准程序和受照剂量记录210
思考题212
第十四章 自然灾害与核应急213
14.1 畅通自然灾害信息渠道213
14.2 将自然灾害纳入核应急管理体系220
14.3 强化自然灾害与核应急的统一响应224
思考题224
第十五章 恐怖事件与核应急225
15.1 畅通恐怖事件与核应急信息渠道225
15.2 将恐怖事件纳入核电厂治安保卫管理体系225
15.3 将治安保卫纳入核应急管理体系227
15.4 强化治安保卫与核应急的统一响应227
举例:某核电厂反恐预案与核应急响应的兼容228
思考题236
第十六章 核事故应急终止与恢复活动237
16.1 应急状态终止的条件237
16.2 应急状态终止的批准与发布237
16.3 应急状态终止的主要程序238
16.4 恢复活动的主要工作239
16.5 恢复活动的优化分析239
16.6 去污240
16.6.1 去污效果的要求240
16.6.2 去污方法和去污技术240
16.6.3 去污(手段)过程240
16.6.4 人员去污241
举例:国外核电厂事故恢复活动242
思考题244
第十七章 公众信息(沟通)245
17.1 公众信息(沟通)245
17.1.1 公众信息(沟通)的意义245
17.1.2 公众信息(沟通)的重要性245
17.1.3 公众信息(沟通)的内容与方法246
17.2 公众信息(沟通)的渠道及任务246
17.2.1 建立公众信息(沟通)渠道247
17.2.2 明确公众信息(沟通)任务247
17.2.3 新闻发布248
思考题250
第十八章 核应急能力的维持251
18.1 培训251
18.1.1 培训的必要性251
18.1.2 培训的对象251
18.1.3 培训内容与方法251
18.1.4 培训的组织频度253
18.2 应急演习254
18.2.1 演习的重要性254
18.2.2 演习的规模与范围255
18.2.3 演习的情景设计256
18.2.4 演习的频度257
18.2.5 演习的组织与实施258
18.2.6 演习安排的注意事项260
18.2.7 演习的评议及其后续行动260
18.3 应急设施和设备的维持262
18.3.1 应急设施和设备、器材、文件的管理262
18.3.2 应急设施设备、器材、文件的定期检查与试验262
思考题263
附件一 人民军队必要的应急响应行动264
1 必要的应急响应行动264
2 必需的组织指挥267
3 与人民军队应急部门的通信系统269
举例:某军区按照总部指示进行的一次演习272
附件二 某地方核事故应急计划框架及其主要目录273
举例:某地方核事故应急计划框架及其主要目录273
附件三 制定应急行动水平特例279
1 核电厂制定应急行动水平特例279
2 某核电厂应急行动水平特例280
附件四 废物处理(置)296
1 放射性废物的运输296
2 介绍几个去污事例296
3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置)300
附件五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302
1 核物理基础302
1.1 原子302
1.2 原子核302
1.3 同位素302
1.4 放射性衰变303
1.5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306
1.6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07
1.7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07
1.8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08
1.9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10
2 辐射防护中常用的量311
2.1 基本物理量和相关概念311
2.2 常用的辐射防护量312
3 天然放射性314
4 人工放射性315
5 辐射防护的目的316
5.1 辐射防护三原则316
6 辐射防护标准317
7 外照射及其防护320
7.1 概念320
7.2 防护320
7.3 监测323
8 内照射及防护324
8.1 概念324
8.2 形成内污染的途径324
8.3 监测324
9 防护324
9.1 表面污染及其防护325
9.2 空气污染326
10 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327
11 控制区通行证328
12 进出控制区329
12.1 物品进出管理330
12.2 控制区内的其他管理规定331
13 超过剂量的照射管理332
14 内照射333
14.1 放射性物质内污染的途径334
14.2 内照射个人监测的目的334
14.3 内照射个人监测技术334
15 表面污染控制限值335
附件六 核安全基础知识339
1 核电厂(或放射性或其他因素潜在危险较大的某些核设施)安全339
2 核安全的定义340
3 三道屏障342
4 核安全的三大功能345
4.1 第一大功能:反应性控制345
4.2 第二大功能:控制堆芯的冷却346
4.3 第三大功能:对放射性产物的屏障控制348
5 核安全思想的发展——经验与教训349
6 设计期间的核安全考虑352
6.1 纵深防御设计思想——两种不同但互补的安全分析方法352
6.2 核安全等级353
6.3 核安全质量相关设备的定义354
6.4 核安全等级设备的要求354
7 运行期间核安全的控制354
7.1 核安全要求的发展355
7.2 运行技术规格书的结构356
7.3 事故工况管理的事件导向法357
7.4 质量系统是为核安全要求得到满足提供一种信心359
附件七 核事故应急的一些名词术语362
附件八 与外部(含所在地)各应急部门的通信联络366
附件九 现场紧急救护常识371
1 救护原则371
2 识别垂危伤病人371
3 止血374
4 常用的几种绷带包扎法376
5 常见四肢骨骨折的固定方法377
6 常用的搬运方法377
7 烧伤的紧急救治原则和措施380
8 电击人体造成伤害的机理381
附件十 应急气象保障的具体实施383
1 建立健全气象观测网383
2 建立健全气象联络网385
3 建立健全气象资料处理中心386
4 确保气象资料的可用性386
5 应急响应的气象保障386
5.1 事故早、中期的气象保障386
5.2 事故晚期的气象保障387
6 气象条件对应急响应的影响388
6.1 气象条件对应急防护措施实施的影响388
6.2 气象条件对应急辐射监测的影响389
6.3 气象条件对应急指挥通信的影响389
6.4 一般常见的大气烟羽的扩散形态389
附件十一 练习(单项演习)的计划要求391
参考文献393
参考文件394
热门推荐
- 1733714.html
- 1525472.html
- 1216216.html
- 709851.html
- 21522.html
- 3446549.html
- 3360058.html
- 375913.html
- 3005129.html
- 16946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63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71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39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4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96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30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3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87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54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