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贫血、血栓及遗传学检验技术与临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贫血、血栓及遗传学检验技术与临床
  • 丛玉隆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83193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贫血(学科: 医学检验) 血栓栓塞(学科: 医学检验) 遗传病(学科: 医学检验) 贫血 医学检验 血栓栓塞 遗传病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贫血、血栓及遗传学检验技术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篇2

第一章 红细胞生理2

第一节 红细胞膜的组成2

一、膜糖类2

二、膜脂质3

三、膜蛋白3

第二节 红细胞膜的结构8

一、红细胞膜的不对称性8

二、膜流动性9

三、红细胞膜骨架的组装10

四、红细胞膜骨架的组装12

第二章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20

一、血红素是氧结合蛋白的辅基20

二、血红蛋白分子由四个亚基组成20

三、血红素的可逆氧合作用20

四、Hb对一氧化碳的亲和作用21

第三章 贫血总论22

第一节 贫血的分类22

一、贫血的形态学分类23

二、贫血的病因分类24

第二节 贫血的临床表现25

一、一般表现25

二、呼吸系统25

三、循环系统26

四、消化系统26

五、泌尿生殖系统26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26

第四章 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贫血的检测29

第一节 血清铁检测29

一、原理29

二、试剂29

六、临床意义30

五、正常参考值30

三、标准曲线绘制30

四、操作方法30

七、注意事项31

第二节 血清总铁结合力和未饱和铁含量检测31

一、原理31

二、试剂31

三、操作方法31

四、正常参考值32

五、临床意义32

六、注意事项32

七、运铁蛋白饱和度检测32

第三节 血清铁蛋白检测32

一、原理32

二、试剂32

五、临床意义33

四、正常参考值33

三、操作方法33

六、注意事项34

第四节 运铁蛋白检测34

一、原理34

二、试剂34

三、操作方法34

四、参考值35

五、临床意义35

六、注意事项35

第五节 铁吸收率检测35

一、原理35

二、试剂35

一、原理36

六、注意事项36

第六节 血浆铁转换率检测36

四、正常参考值36

三、操作方法36

五、临床意义36

二、试剂37

三、操作方法37

四、正常参考值37

五、临床意义37

六、注意事项37

一、荧光分析法38

第七节 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检测38

二、分光光度计法39

第八节 血浆维生素B12检测41

一、微生物法41

二、层析法42

第九节 血浆叶酸检测44

一、原理44

五、临床意义45

四、正常参考值45

二、试剂与仪器45

三、操作方法45

六、注意事项46

第五章 溶血性贫血检测47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概述47

一、红细胞异常(个别合并外在因素参与)47

二、红细胞外异常48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溶血性贫血49

第三节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51

一、原理51

二、试剂51

三、操作51

四、参考值52

五、临床意义52

四、注意53

三、结果判断53

一、原理53

第四节 热溶血试验53

二、操作方法53

五、临床意义54

第五节 酸血清溶血试验(Ham)—简易法54

一、原理54

二、试剂及材料54

三、操作方法54

四、结果判断54

五、注意事项55

六、临床意义55

第六节 蔗糖水溶血试验(定性法)55

一、原理55

二、试剂55

第七节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56

二、试剂56

一、原理56

五、临床意义56

四、注意事项56

三、操作56

三、操作方法57

四、结果判断57

五、参考值57

六、临床意义57

七、注意事项57

第八节 红细胞酶缺陷溶血性贫血58

第九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60

一、原理60

二、试剂60

三、操作方法60

三、操作方法61

二、试剂61

一、原理61

第十节 自体溶血试验61

四、结果61

五、注意事项61

四、注意事项62

五、临床意义62

第十一节 谷胱甘肽稳定试验63

一、原理63

二、试剂63

三、操作方法63

四、临床意义63

第十二节 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比色法测定63

一、原理63

二、试剂64

三、操作64

四、参考值64

五、临床意义64

四、结果计算65

三、操作方法65

第十三节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65

二、试剂和仪器65

一、原理65

五、结果判断66

第十四节 红细胞G-6-PD活性定量测定66

一、原理66

二、试剂和操作66

三、操作方法67

四、计算68

五、正常参考值68

第十五节 丙酮酸激酶活力测定68

一、原理68

二、试剂68

四、计算69

五、附注69

三、操作69

六、临床意义70

第六章 血红蛋白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71

第一节 红细胞镰变试验71

一、原理71

四、注意事项72

五、临床意义72

三、方法72

二、材料与试剂72

第二节 红细胞HbC实验73

一、原理73

二、试剂73

三、操作73

四、结果判断73

五、注意事项74

四、临床意义74

三、操作方法74

二、试剂74

一、原理74

第三节 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74

第四节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75

一、原理75

二、试剂75

三、操作方法75

四、正常参考值76

五、临床意义76

六、注意事项76

第五节 PARAGON血红蛋白电泳试剂盒使用说明76

一、原理76

二、组成77

三、反应成分77

四、试剂的准备、贮存及稳定性77

七、电泳步骤78

五、标本收集78

六、标本准备(溶血步骤)78

第六节 血红蛋白电泳检查79

一、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79

二、pH8.6~9.1醋酸纤维素膜电泳79

三、pH6.5介质中醋膜电泳81

第七节 异丙醇试验—不稳定血红蛋白的过筛试验82

一、原理82

二、试剂82

三、操作82

四、临床意义82

一、原理83

二、试剂83

三、操作83

第八节 红细胞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氏小体)检查83

五、注意事项83

四、临床意义84

第七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85

第一节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直接试验85

一、原理85

二、试剂86

三、操作方法86

四、结果判断86

五、临床意义87

第二节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间接试验87

一、原理87

二、操作方法87

三、结果判断87

四、注意事项87

二、试剂88

三、操作88

一、原理88

第三节 冷溶血实验88

四、结果判断89

五、注意事项89

第四节 冷热溶血试验89

一、原理89

二、试剂与仪器90

三、操作方法90

四、结果判断90

出血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篇92

第一章 血栓与止血生理概论92

第一节 血管壁的止血功能92

一、血管壁的作用92

二、内皮细胞的作用93

第三节 血小板止血功能98

一、血小板生理98

二、血小板在止血中的作用101

第三节 凝血因子的止血功能104

一、内源凝血途径105

二、外源凝血途径106

三、共同凝血途径106

四、凝血因子凝血理论进展108

五、抗凝血系统108

六、纤溶系统110

一、检测原理(玻球法)116

二、试剂与器材116

第一节 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116

第二章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检测116

三、操作方法117

四、计算117

五、参考值117

六、临床意义117

第二节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117

一、血小板聚集实验测定118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的质量控制119

三、血小板聚集方法评价123

第三节 血小板功能仪(PFA-100)的应用125

第四节 血小板聚集手工法(显微镜法)126

一、仪器与试剂126

二、方法126

第五节 自发性血小板聚集实验127

一、试剂与器材127

二、操作方法128

三、计算128

四、正常参考值128

五、临床意义128

六、注意事项128

第六节 切变应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作用128

一、试剂与器材129

二、操作方法129

第七节 血小板ATP释放检测129

三、正常值130

四、临床意义130

第八节 5-羟色胺测定130

一、原理130

二、试剂与器材130

一、原理131

第九节 血浆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131

五、临床意义131

四、结果计算131

三、操作方法131

二、试剂和器材132

第十节 血小板表面和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测定132

一、原理132

二、试剂132

三、操作方法132

一、原理133

第十一节 TXB2和6-酮-PGFlα测定(放射免疫法)133

二、试剂133

五、参考值133

四、计算133

六、临床意义133

三、操作方法134

四、计算134

五、参考值134

六、临床意义134

第十二节 MDA测定(比色法)134

一、原理134

二、试剂134

三、操作方法134

第十三节 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PAGE法)135

三、操作方法135

二、试剂135

一、原理135

六、临床意义135

五、正常参考值135

四、计算135

四、临床意义136

第十四节 血小板相关抗体(lgG.IgA.IgM)测定136

第十五节 血小板凝血酶致敏蛋白测定(TSP,放射免疫法)137

一、原理137

二、试剂137

三、操作方法137

四、参考值137

第十六节 血小板3因子有效性测定138

一、原理138

二、试剂138

三、操作138

四、正常值138

一、抗原测定(vwf:Ag,Lay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139

五、临床意义139

第十七节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测定(vwf)139

二、抗原测定(ELISA法)140

三、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测定(vwf:Rcof)141

第十八节 血小板钙流的研究142

一、材料与方法142

二、方法143

三、结果分析143

第十九节 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中的应用145

第三章 凝血、纤溶及抗凝系统各因子的检查149

第一节 概述149

一、凝血、纤溶及抗凝系统各因子的分析方法149

二、凝血、纤溶及抗凝系统各因子检测的质量控制154

第二节 凝血、纤溶及抗凝系统各因子检查161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61

二、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163

三、全血凝固时间测定(Lee-White试管法)164

四、复钙时间测定165

五、凝血酶原消耗时间166

六、凝血酶时间167

七、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检测168

八、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检测169

九、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CLAUSS方法)170

十、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171

十一、蛋白C活性检测173

十二、蛋白S活性检测176

十三、狼疮抗凝物质检测177

十四、D- 二聚体定性试验178

十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定性试验179

十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测定180

十七、纤溶酶原检测181

十八、凝血酶原片段1+2(F1+2)测定182

十九、APCR比率测定184

第三节 关于卫生部《通知》的理解和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185

一、《通知》主要内容185

二、止血机理185

三、出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186

四、凝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187

五、为什么手术前APTT、PT和血小板计数三项目检查作为出血倾向的诊断指标-188

第四章 血液流变的检查189

第一节 血液粘度测定189

一、原理189

二、仪器与试剂190

三、方法190

四、报告方式及参考值190

五、临床意义192

六、质量控制193

一、原理194

第二节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194

二、仪器与试剂195

三、方法195

四、临床意义196

五、质量控制197

第三节 红细胞聚集测定198

一、原理198

二、仪器与试剂198

三、方法198

四、临床意义198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检测方法与应用199

一、检测内皮细胞功能的项目199

二、一般检测方法199

第五节 体外血栓形成试验210

一、原理210

四、参考值211

五、临床意义211

三、方法211

二、仪器与试剂211

六、质量控制212

第六节 血栓弹力图212

一、原理212

二、方法212

三、结果与参考值212

四、临床意义213

细胞遗传学实验诊断篇216

第一章 总论216

第一节 非显带染色体的命名217

第二节 染色体显带分析218

一、显带方法218

二、显带染色体的命名和识别220

三、显微摄影相片分析221

四、染色体分析方法225

第三节 染色体异常的描述227

第四节 人类G带染色体的识别230

一、第1染色体230

二、第2染色体231

三、第3染色体231

四、第4染色体232

五、第5染色体232

六、第6染色体233

七、第7染色体233

八、第8染色体234

九、第9染色体234

十、第10染色体234

十一、第11染色体236

十二、第12染色体236

十四、第14染色体237

十五、第15染色体237

十三、第13染色体237

十六、第16染色体238

十七、第17染色体238

十八、第18染色体238

十九、第19染色体239

二十、第20染色体239

二十一、第21染色体240

二十二、第22染色体240

二十三、X染色体240

二十四、Y染色体240

第二章 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242

第一节 标本处理及培养法242

一、取材242

二、接种与培养方法242

四、制片方法243

五、染色体显带技术243

三、5-FDu同步化法制备高分辨染色体标本243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244

第三章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学的应用250

一、FISH操作步骤250

二、FISH在临床中的应用253

三、FISH的检测结果253

三、培养方法255

二、培养液组合255

一、血样采集255

第一节 受辐射后患者标本采集与培养法255

第四章 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255

第二节 显微镜检分析方法257

一、个体生物计量的估算257

二、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类型及形成机理258

三、剂量-效应关系曲线258

四、应用举例259

第三节 微核检测方法及在辐射损伤中的应用261

一、常规培养法261

二、CB微核检测法262

第五章 其它染色体的检测方法264

第一节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技术264

一、原理264

二、试剂264

三、操作过程265

四、观察和计数265

五、注意事项265

第二节 X染色体脆性部位显示技术266

一、原理266

二、试剂266

三、操作方法266

四、观察和计数267

五、注意事项267

第三节 羊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267

一、原理267

二、试剂267

三、操作过程268

四、注意事项269

第六章 染色体病270

第一节 Klimefelter综合征270

一、发病机理270

二、临床表现271

三、实验室检查272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272

第二节 XYY综合征272

一、发病机理272

二、临床表现273

三、实验室检查273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273

第三节 XX男性综合征273

一、发病机理274

二、临床表现274

二、临床表现275

一、发病机理275

三、实验室检查275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275

第四节 XXX女性综合征275

三、实验室检查276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276

第五节 Turner综合征276

一、发病机理276

二、遗传学277

三、临床表现278

第六节 21-三体综合征278

一、发病机理279

二、遗传学279

三、临床表现280

四、实验室检查281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281

第七节 猫叫综合征281

第八节 13-三体综合征282

三、临床表现282

一、发病机理282

二、遗传学282

一、发病机理283

二、遗传学283

三、临床表现283

第九节 18-三体综合征283

一、发病机理283

二、遗传学284

三、临床表现284

第十节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284

一、发病机理284

二、遗传学285

三、临床表现286

第十一节 正常及异常染色体核型2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