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化历程 第1卷 前提与准备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虞和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2997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1580页
- 主题词:现代化(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年代: 近代) 现代化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化历程 第1卷 前提与准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首语1
绪论1
第一卷 前提与准备13
第一编 前提和外因(1840年前)13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13
第一编 前提和外因(1840年前)13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13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关系13
第二节 传统因素中的潜在现代性25
第三节 对外交往及其基本原则35
第二章 19世纪世界现代化潮流42
第一节 现代化的发源地英国42
第二章 19世纪世界现代化潮流42
第二节 现代化的中继者美国48
第三节 现代化的后起者日本54
第四节 现代化的世界化过程63
第三章 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与中国传统经济69
第二编 传统社会的裂变(1840-1894)69
第一节 西方对华贸易与中国传统商业71
第三章 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与中国传统经济71
第二编 传统社会的裂变(1840-1894)71
第二节 外资金融机构与中国传统金融业76
第三节 外交工业与中国雇员及华商资本80
第四章 传统人文社会的分化87
第四章 传统人文社会的分化87
第一节 西方人文社会模式的揳入及其影响87
第二节 外国文化机构中的中国雇员92
第三节 西学对中国人的影响96
第四节 中国人对西学的选择102
第五章 政权结构的变化108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经世派的变化108
第五章 政权结构的变化108
第二节 太平天国起义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削弱116
第三节 洋务派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呼唤124
第六章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尝试133
第一节 从军用企业到民用企业133
第六章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尝试133
第二节 从官办到官督商办142
第三节 商办企业的产生149
第四节 早期新式企业的资本构成153
第七章 行会的现代性变异157
第七章 行会的现代性变异158
第一节 变异的内因和外因158
第二节 组织的现代性发展164
第三节 结构的现代化变异168
第四节 功能的现代化趋向172
第八章 争取民族独立的现代化动力181
第三编 动力因素的增加(1895-1911)181
第三编 动力因素的增加(1895-1911)181
第八章 争取民族独立的现代化动力181
第一节 民族主义的传统性和现代性181
第二节 收回利权运动与振兴实业184
第三节 反美爱国运动与商人外交的开端187
第四节 实业救国的民族主义色彩193
第五节 理性化的民族主义观念和行为197
第九章 经济伦理的资本主义化趋势207
第九章 经济伦理的资本主义化趋势207
第一节 立国政策上的农商颠倒倾向208
第二节 经济体制上的官商易位举措213
第三节 社会地位上的四民平等趋向217
第四章 求利意识及其行为的强化220
第十章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227
第一节 官办工业的新方向227
第十章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227
第二节 商办工业的发展233
第三节 商办工业的总体状况和特点241
第十一章 资本阶级的初步成长247
第十一章 资产阶级的初步成长247
第一节 构成、特征和数量248
第二节 集团主义趋向258
第三节 区域性整合265
第十二章 戊戌维新:早期现代化的社会动员277
第四编 酝酿启动(1898-1911)277
第一节 科学、民主的早期启蒙277
第十二章 戊戌维新:早期现代化的社会动员277
第四编 酝酿启动(1898-1911)277
第二节 追求人的现代化284
第三节 现代社团的产生290
第十三章 清末新政:清政府的改革尝试298
第一节 动机和举措298
第十三章 清末新政:清政府的改革尝试298
第二节 难题和阻力304
第三节 种瓜得豆309
第十四章 立宪运动:改良主义道路的终结315
第十四章 立宪运动:改良主义道路的终结315
第一节 预备立宪的方案316
第二节 地方自治的推行322
第三节 国会请愿运动333
第十五章 辛亥革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启动343
第十五章 辛亥革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启动343
第一节 三民主义:早期现代化的纲领343
第二节 暴力革命:制度变革和权力转移350
第三节 社会动员:从独立奋斗到人心所向355
卷首语361
第一编 现代化的启动与异化(1912-1916)373
第一章 民国成立与现代化因素整合373
第一节 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建立373
第二卷 启动与抉择373
第一编 现代化的启动与异化(1912-1916)373
第一章 民国成立与现代化因素整合373
第二节 权力结构的多元化377
第三节 政府的现代化建设规划381
第四节 军阀官僚的振兴实业活动388
第二章 经济现代化的社会动员396
第二章 经济现代化的社会动员396
第一节 经济团体的兴起396
第二节 社会动员402
第三节 目标认同407
第四节 组织和作用的异化412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形成415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形成415
第一节 经济法制体系的建立415
第二节 经济秩序的资本主义化422
第三节 成败参半的执行状况427
第四章 资产阶级的形成436
第一节 何谓“阶级形成”436
第四章 资本阶级的形成436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自在”状态439
第三节 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443
第四节 资产阶级初步“自为”化447
第五章 现代化的危机:体制问题454
第五章 现代化的危机:体制问题454
第一节 现代化对民主政治的诉求454
第二节 权力危机的出现458
第三节 宪法体制的破坏463
第四节 洪宪帝制:对政治现代化的挑战467
第二编 自由发展与道路选择(1917-1927)473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473
第一节 工商业蓬勃兴起473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473
第二编 自由发展与道路选择(1917-1927)473
第二节 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480
第三节 “黄金时代”的发展特点485
第四节 “黄金时代”的衰落491
第七章 传统农业的初步改造498
第七章 传统农业的初步改造498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的基础499
第二节 农业改造中的制度因素500
第三节 农业改造中的技术手段505
第四节 农业教育体制的改革512
第五节 资本主义化农业的推广515
第八章 手工业的现代化趋向525
第一节 商品化生产扩大525
第八章 手工业的现代化趋向525
第二节 生产技术革新536
第三节 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540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发展546
第九章 现代教育事业的崛起552
第一节 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552
第九章 现代教育事业的崛起552
第二节 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兴盛558
第三节 洋为中用:教会学校中国化566
第十章 社会主义传入:发展道路的新选择572
第一节 学习西方成迷梦572
第十章 社会主义传入:发展道路的新选择572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576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580
第四节 问题与主义585
第五节 怎样推动工业化590
第十一章 五四时期的现代化理念600
第一节 “全盘反传统”600
第十一章 五四时期的现代化理念600
第二节 新传统主义607
第三节 中西融合:一个理论难题611
第四节 中国本位与东西互补615
第十二章 早期共产党人的寻求625
第十二章 早期共产党人的寻求62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626
第二节 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前提630
第三节 三种方案:如何对待资本主义638
第十三章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冲突646
第十三章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冲突646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权力危机647
第二节 “桃花源”:湖南自治的理想与实践649
第三节 联省自治:虚置政府655
第四节 同一理由的不同主张661
第五节 梦幻破灭669
第十四章 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671
第十四章 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671
第一节 经营乡里:中国士人的一种选择672
第二节 实业为自治之本675
第三节 教育为实业之母679
第四节 慈善为养民之道682
第五节 成败缘由686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集权政治的建立693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集权政治的建立693
第三编 畸形发展与道路分野(1928-1936)693
第三编 畸形发展与道路分野(1928-1936)693
第一节 集权政治的理论来源694
第二节 专制主义的行政体制700
第三节 集权主义的经济秩序705
第一节 政策调整及税制改革708
第十六章 工业化中的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708
第十六章 工业化中的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708
第二节 国家集中建设重工业711
第三节 国家资本开始垄断金融业714
第四节 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717
第五节 工业化的结构转变728
第十七章 政府试图拯救农业732
第十七章 政府试图拯救农业732
第一节 “平均地权”的理论探讨和立法733
第二节 “耕者有其田”的改革受阻736
第三节 “合作社”:“温和的土地革命”740
第四节 和平土改:合作运动的目的746
第五节 合作运动乏善可陈750
第十八章 民间致力农村复兴755
第十八章 民间致力农村复兴755
第一节 乡村建设756
第二节 乡村都市化759
第三节 并不成功的实践765
第十九章 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实践771
第十九章 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实践771
第一节 根据地:特殊的实践环境77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775
第三节 人民民主政治体制萌生783
第二十章 抗战时期的西部工业化793
第四编 外患内乱与道路抉择(1937-1949)793
第四编 外患内乱与道路抉择(1937-1949)793
第二十章 抗战时期的西部工业化793
第一节 沦陷区经济严重萎缩794
第二节 工业建设重心西移798
第三节 西部工业化的资金传动803
第四节 西部工业化的科技传动807
第五节 西部工业化市场传动811
第六节 异常的工业化空间传动814
第二十一章 现代化道路之争821
第一节 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动员821
第二十一章 现代化道路之争821
第二节 民主与专制理论的分野828
第三节 真假三民主义之争836
第二十二章 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构想845
第二十二章 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构想845
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845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的道路选择850
第三节 阻力和动力的阶级分析854
第四节 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方向860
第二十三章 振兴实业“一线生机”的破灭872
第一节 “经济重建”彻底“崩盘”872
第二十三章 振兴实业“一线生机”的破灭872
第二节 “农业复兴”变成“农村破产”879
第三节 国家资本成了“豪门经济”884
第四节 通货膨胀导致天怒人怨890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抉择896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抉择896
第一节 共产党社会动员策略的成功896
第二节 社会力量结构的大调整905
第三节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的终结910
第二十五章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概况913
第二十五章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概况91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化和工业化的薄弱程度913
第二节 畸形的产业结构919
第三节 工业化的严重区域差异923
第四节 国民收入微弱增长和贫富悬殊926
第五节 城市化和人口素质状况931
第六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结果936
卷首语943
第一章 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955
第一节 新中国的蓝图955
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955
第一章 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955
第三卷 改道与腾飞955
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955
第六节 走俄国人的路95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制度建立961
第三节 经济恢复与重建966
第二章 建立经典社会主义制度975
第一节 艰难的外交选择975
第二章 建立经典社会主义制度975
第二节 走向经典社会主义979
第三节 变多元为一元的改造988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99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997
第一节 工业化战略997
第二节 宏伟的“一五”计划1004
第三节 巨大成就1009
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1019
第四章 现代化社会动员受挫1019
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1019
第四章 现代化社会动员受挫1019
第一节 整风的初衷1020
第二节 历史的悲剧1025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1032
第五章 现代化与非现代化1037
第一节 现代化的理性探索1037
第五章 现代化与非现代化1037
第二节 急于求成的隐患1041
第三节 速度与效益的失衡1046
第四节 一个乌托邦的构想1051
第五节 愿望与事实的背离1055
第六章 动乱十年:中国现代化的危机1060
第一节 濒临崩溃1060
第六章 动乱十年:中国现代化的危机1060
第二节 模式错位1067
第三节 片面发展1071
第四节 痛失良机1075
第七章 现代化新模式的萌生1081
第七章 现代化新模式的萌生1081
第一节 经济政策调整:探寻新模式1081
第二节 政治关系调整:民主因素新生1089
第三节 拨乱反正的成就与局限1094
第四节 思想解放的序曲1100
第八章 走向世界的新起点1103
第一节 从“四面受敌”到中美建交1103
第八章 走向世界的新起点1103
第二节 外交关系新格局1110
第三节 拓展国际经济关系1113
第九章 现代化新战略1121
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1121
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1121
第九章 现代化新战略1121
第一节 工作重点转移1121
第二节 重新认识中国1126
第三节 新战略的形成1138
第十章 现代化的总体设计1142
第一节 一个中心:致力于经济发展1142
第十章 现代化的总体设计1142
第二节 改革与开放:向旧体制宣战1148
第三节 四项基本原则:现代化的政治保障1158
第十一章 农村现代化的起步1164
第十一章 农村现代化的起步1164
第一节 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1164
第二节 走向富裕的大改革1169
第三节 农村的未来方向1175
第四节 苏南模式:集体经济发展模式1182
第五节 温州模式:个体经济发展模式1188
第十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196
第十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196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1196
第二节 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1205
第三节 城市经济的新希望1210
第十三章 工业化中突起的异军1215
第一节 中国农民的创举1215
第十三章 工业化中突起的异军1215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1221
第三节 无锡模式:农村工业化模式1227
第四节 引进外资1233
第十四章 政治体制改革1237
第十四章 政治体制改革1237
第一节 领导体制的改革1237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1242
第三节 重建法制体系1246
第四节 民主政治:目标与内涵1250
第十五章 经济体制的转轨1257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1257
第十五章 经济体制的转轨1257
第二节 市场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65
第三节 转型中的双轨体制1270
第十六章 走向全面开放1277
第十六章 走向全面开放1277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诞生1278
第二节 深圳模式:改革开放的试验场1284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新战略1288
第四节 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1292
第十七章 建立科教新体制1297
第一节 发展科技的目标与规划1297
第十七章 建立科教新体制1297
第二节 科教体制改革:适合现代化的要求1303
第三节 科技工作的成就1312
第四节 教育体制改革1317
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1327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1327
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1327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1327
第一节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1328
第二节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1332
第三节 迈出改革新步伐1344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1353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1353
第一节 配套的改革规划1353
第二节 重大的改革措施1359
第三节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1371
第二十章 经济市场化的难题及化解1385
第二十章 经济市场化的难题及化解1385
第一节 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1386
第二节 宏观调控1388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平稳运行1392
第四节 启动新一轮发展1397
第二十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1411
第二十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1411
第二十二章 建立现代法治体系1411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困境1412
第二节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1415
第三节 进行战略性重组1425
第四节 公司化改造的意义和成效1433
第二十二章 建立现代法治体系1441
第一节 法制的重建与发展1441
第二节 建立以法治国方略1446
第三节 健全司法制度1452
第二十三章 “三个代表”学说:现代化的新方针1459
第二十三章 “三个代表”学说:现代化的新方针145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改革1460
第二节 现代化与“三个代表”学说1468
第三节 新时期的党性和先进性1480
后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事业的贡献1482
后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事业的贡献1482
一、中国现代化的辉煌成就1483
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经验1494
三、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创新1502
热门推荐
- 1354109.html
- 2598590.html
- 1623739.html
- 2120037.html
- 2249415.html
- 2374977.html
- 1363791.html
- 2910200.html
- 980269.html
- 3366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29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55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4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82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8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68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2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67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90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