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评定副词“就”的歧义现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田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7968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78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汉语-副词-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评定副词“就”的歧义现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1.1 引言2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
1.3 基本假设10
1.4 本研究的范围与限定11
1.5 其他各章节的编排情况12
第二章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与回顾14
2.1 “就”(表靠近、接近)向连词的演变15
2.2 “就”向范围—限定副词的演变18
2.3 范围20
2.3.1 对人与物范围的限定20
2.3.2 对行为与状态范围的限定22
2.4 评定时间与数量24
2.4.1 “……+就”28
2.4.1.1 表条件28
2.4.1.2 评定时间31
2.4.1.3 评定数量34
2.4.2 “就+……”37
2.4.2.1 限定范围39
2.4.2.2 数量大/数量小39
2.4.2.3 符合某种条件或要求42
2.5 结论45
第三章 对比“就”在北京话与台湾国语中的用法46
3.1 语料库47
3.1.1 陈映真的三部作品48
3.1.2 东方白的作品49
3.1.3 老舍的作品50
3.1.4 王朔的作品52
3.1.5 语料的形式53
3.2 语料查询软件53
3.3 语料分类57
3.3.1 “就”的主要用法的对比58
3.3.1.1 连词58
3.3.1.2 副词65
3.3.1.3 介词65
3.3.1.4 动词和名词66
3.3.1.5 北京与台湾语料的对比67
3.3.2 “就”作为副词在北京话与台湾国语中的特点71
3.3.2.1 强调71
3.3.2.2 连续发生73
3.3.2.3 评定时间和数量74
3.3.2.4 限定范围74
3.4 对比的结果75
3.4.1 对比“就”在北京话及台湾国语中的异同点75
3.4.2 对比“就”作为副词在北京话与台湾国语中的用法75
3.4.3 对比“就”作为评定副词在北京话与台湾国语中的用法79
3.5 结论80
第四章 对比重音在北京话和台湾国语中的作用82
4.1 应试者83
4.1.1 讲北京话的应试者84
4.1.2 讲台湾国语的应试者85
4.2 问卷87
4.2.1 句子与提问方式88
4.2.1.1 评定数量88
4.2.1.2 评定时间92
4.2.2 录音与测试的形式97
4.3 数据查询98
4.3.1 收集数据98
4.3.2 讲北京话的应试者的数据99
4.3.3 讲台湾国语的应试者的数据100
4.4 统计数据分析101
4.4.1 可靠性分析101
4.4.2 描述性的统计数据分析101
4.4.3 变量分析(ANOVA)102
4.5 结论102
第五章 避免歧义的要素103
5.1 语境区分语意104
5.1.1 评定数量104
5.1.1.1 数量大105
5.1.1.2 用“就”表示数量大114
5.1.1.3 用“就+……”表示数量小的特点115
5.1.1.4 总结表示数量小的用法121
5.1.2 表示时间121
5.1.2.1 表示“晚”“时间长”121
5.1.2.2 总结表示“晚”“时间长”的用法124
5.1.2.3 表示“早”“时间短”125
5.1.2.4 总结表示“早”“时间短”的用法126
5.1.2.5 对比“就”的各种用法127
5.2 其他可以替换“就”来表示相同意义的副词128
5.2.1 “就+……已经……(了)”的结构128
5.2.2 同义与近义副词的功能131
5.2.2.1 “只”与“就”131
5.2.2.2 “只”在台湾国语中的用法132
5.2.2.3 “才”与“就”133
5.2.2.4 “已经”与“就”134
5.2.2.5 “只”“才”和“已经”的出现频率135
5.3 结论142
第六章 结论144
6.1 总结145
6.2 意义与启示151
6.2.1 主要发现151
6.2.2 研究方法152
6.3 对今后研究的启示152
附录A 应试者的语言背景154
附录B 录音中的句子155
附录C 答案158
附录D 讲北京话的应试者的测试结果167
附录E 讲台湾国语的应试者的测试结果169
列表目录173
参考文献174
热门推荐
- 1049535.html
- 3055834.html
- 3065986.html
- 2522014.html
- 670047.html
- 312032.html
- 3193368.html
- 3712103.html
- 2983986.html
- 3558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2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4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67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06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01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89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79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4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1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