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67-1984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赵德馨 著
-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86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8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67-198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卷(1967—1976)3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的动荡与反复3
第一节 经济指导思想的严重错误3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指导思想的主要特征4
二、左倾经济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7
第二节 跌宕起伏的经济发展曲线7
一、1987—1968年:夺权、武斗造成经济大破坏21
二、1969—1973年:经济从相对稳定到出现转机25
三、1974—1976年:国民经济的马鞍形变化32
第二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41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大变动41
一、国家机关大撤并与高度集权42
二、生产、基建和物资的管理权限下放44
三、财政、金融、税收体制的变迁48
四、劳动制度中用工形式趋于单一化和分配制度中平均主义的泛滥49
第二节 朝着建立封闭式自给经济体制模式的方向迈进54
一、以地方为主体的自给经济组织体系54
二、僵化的经济运行机制56
三、又一次不成功的尝试60
第三章 曲折前进的工业经济63
第一节 工业经济发展的波折63
一、1967—1968年间工业经济的衰退63
二、工业生产初步恢复和高指标再度抬头64
三、工业生产再次受挫和整顿68
第二节 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化69
一、地方小工业迅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70
二、新兴工业的崛起与原有工业的发展74
三、工业布局的西移78
第三节 二轻集体工业81
一、二轻集体工业受到的干扰82
二、日用工业品生产下降及其逐步恢复84
三、工艺美术业磨难重重87
第四节 工业经济管理的紊乱89
一、工业经济宏观管理的紊乱89
二、工业经济微观管理的混乱92
第五节 工业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与内在质量的降低97
一、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张98
二、工业经济发展内在质量的下降100
第四章 运输邮电经济遭受的破坏及其恢复与发展106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的曲折与发展106
一、交通运输业的三次大衰退106
二、恢复交通运输经济的努力111
三、交通运输经济的成就115
四、交通运输经济的主要问题118
第二节 邮政电信业发展的成就与局限122
一、邮电业受到的破坏122
二、邮政电信经济的发展123
三、邮电经济发展中的局限125
一、“夺权”和“斗、批、改”在农村引起的动荡128
第五章 农业的缓慢发展与“农业学大寨”性质的演变128
第一节 政治动乱中的农村经济128
二、稳定农村经济政策的措施132
三、左倾错误再次泛滥134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性质的演变137
一、大寨经验及其演变137
二、“农业学大寨”运动及其后果139
第三节 农村生产关系的频繁变动143
一、人民公社内部所有制的升级143
二、分配中平均主义倾向的发展146
三、对农民家庭副业限制趋于严厉150
一、农业生产的成就153
第四节 农业生产的成就和弊病153
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63
第六章 以战略大后方地区为重点的基本建设171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转轨与建设重点西移171
一、备战和加速建设“三线”的决策171
二、“三五”、“四五”计划中体现的经济发展战略转轨与基本建设的总体构思173
第二节 基本建设的规模与格局176
一、全国基本建设的发展规模176
二、备战思想指导下的“三线”建设181
第三节 十年基本建设得失析186
一、基本建设的成就与代价186
二、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分析188
三、基本建设效益分析193
第七章 呆滞的市场和商业197
第一节 政治动乱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扰破坏197
一、动乱初期对商业的直接冲击197
二、“大批判”扼杀了商业的生机201
三、商业管理体制的大变动203
四、商业所有制的急性过渡和流通渠道减少205
五、工农管理城乡商业210
六、限制商品经济导致商品匮乏和市场呆滞212
第二节 商品购销政策、价格与物资管理体制的调整217
一、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的调整217
二、工业品购销制度的调整219
三、价格的调整220
四、物资流通管理体制的调整221
第三节 商业工作的某些进展225
一、开展“小秋收”的成效225
二、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开展综合利用227
三、商办工业的发展228
四、一批热诚服务、艰苦奋斗的商业先进典型逆潮流而上230
第八章 财政收支状况恶化与金融业务萎缩233
第一节 国家财政陷入困境233
一、财政收支大降大升234
二、财政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有限成就237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频繁变动238
一、财政、税务、银行机构的大合并238
二、财政收支体制的大变动240
三、税目和税率的大简化244
第三节 银行领导体制大变动及其职能作用的削弱248
一、银行机构和领导体制发生重大变动248
二、信贷计划管理体制遭到破坏和削弱251
三、银行工作遭到惨重破坏253
四、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急剧下降255
第九章 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与城乡人口大对流259
第一节 人口膨胀与控制人口增长259
一、无政府状态下的人口恶性膨胀260
二、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262
一、大量城市人口迁移到农村267
第二节 城乡人口的对流267
二、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工矿区272
第十章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贫乏与劳动者素质下降277
第一节 城乡居民的收入与实际生活状况277
一、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278
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281
第二节 医疗卫生事业的艰难发展285
一、左倾思潮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干扰破坏285
二、医疗卫生事业在困境中发展286
第三节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与劳动者文化素质下降289
一、学校停课“闹革命”与教育战线的持续动荡289
二、教育制度的“革命”291
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293
四、科学技术业的灾难和个别成就295
五、文化事业百花凋零297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遭受挫折298
第一节 “民主改革补课”与“人民公社化”298
一、“民主改革补课”和重划阶级298
二、西藏地区的“人民公社化”302
第二节 农牧业生产的折腾304
一、严重的瞎指挥304
二、变更经济体制和取消有效的管理制度306
三、生产增长速度缓慢和效益下降308
一、农田和草场基本建设的成绩310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某些进展310
二、地方“五小”工业有较大发展313
三、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315
第十二章 封闭半封闭状态下的对外经济关系318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318
一、1967—1972年对外贸易的落潮与回升318
二、1073—1976年对外贸易的起落321
第二节 在引进技术设备和利用外资方面的进展329
一、1967—1971年期间引进工作的停滞329
二、1972—1976年期间引进工作的起伏330
三、对外资的利用与“四人帮”的干扰335
第三节 超过国家承受能力的对外援助及其调整336
一、1967—1974年对外援助数额的增加337
二、援外计划的调整340
第十三章 对1967—1976年经济发展的基本估计与沉痛思考344
第一节 惨重的损失345
一、政治动乱带来的经济损失346
二、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障碍347
三、经济效益全面下降349
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降低351
第二节 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差距的扩大352
一、经济发展水平更显低下352
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更加落后354
三、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方面的差距在扩大357
四、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得更远360
一、经济发展的成就362
第三节 局部的经济成就及其原因362
二、取得局部性经济成就的原因366
第四节 痛定思痛的几点思考367
一、对中国经济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368
二、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上表现出来369
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推动生产力前进的强大动力371
四、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保证372
五、要善于利用国际经济发展中有利于我的时机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372
第四卷(1977—1984)377
第一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经济工作决策的失误37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377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377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382
第二节 经济工作决策的重大失误386
一、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左”倾指导思想的继续386
二、经济工作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后果389
第二章 经济理论上拨乱反正的开展392
第一节 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经济理论上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392
一、对江青反革命集团攻击“唯生产力论”进行反批判393
二、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颠倒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谬论进行批判395
三、对江青反革命集团诋毁按劳分配的谬论进行批判396
四、对江青反革命集团否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谬论进行批判39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端正经济工作指导思想而进行的斗争400
一、中国共产党在纠正经济工作“左”倾错误中遇到的严重障碍400
二、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批判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01
第三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406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发展转折的开端406
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转移406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经济决策409
三、总结建国后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改革与开放的任务409
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410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411
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411
二、新的“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414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421
一、国民经济发展中潜在的危险421
二、1981年对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424
三、进一步调整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428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提出429
第四节 探索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429
二、经济建设的10条方针431
第四章 1981—2000年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确定与“六五”计划的编制433
第一节 本世纪末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确定433
一、中国共产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433
二、1981—2000年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435
第二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的编制440
一、“六五”计划的编制440
二、“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442
三、实现“六五”计划的主要措施445
一、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建立和发展449
第五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49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449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452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初步完善455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发展457
第二节 政社分设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终结464
一、“政社合一”体制的弊端464
二、“政社含一”体制的改革466
第三节 农业经济的专业化与多种合作经济的发展468
一、专业户的兴起468
二、多种合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470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473
第六章 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473
第一节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与种植业全面丰收473
二、根、棉、油全面丰收477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林牧渔业的稳步增长481
一、林业的恢复和发展484
二、畜牧业的稳步增长487
三、渔业生产的调整490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492
一、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492
二、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495
第一节 1979年以后基本建设规模的调控498
一、1979—1981年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为主要内容的调整和整顿498
第七章 基本建设规模的调控与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498
二、1982—1984年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的方向与规模504
第二节 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513
一、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弊端513
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514
第八章 能源、交通事业的发展524
第一节 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524
一、把能源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524
二、调整采掘比例,加快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525
三、抓紧油气勘探,保证油气产量稳步增长529
四、“水火并举”,提高水电的比重532
五、能源工业发展的成就与节约能源工作的成绩534
一、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537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537
二、增加铁路运输能力和铁路运输业的改革538
九、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539
三、公路运输的发展540
四、多种形式办水运542
五、重视管道运输的发展545
六、扩建机场、增加航线545
七、大力发展联合运输、集装箱运输和散装运输546
八、采用先进技术、提高邮电通信能力547
第九章 工业生产的适度增长554
第一节 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措施与成果554
一、加快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554
二、轻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558
第二节 重工业在调整中前进560
二、重工业生产的稳步增长562
第三节 城镇手工业的发展566
一、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消费品的生产,满足人民需要566
二、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机械化水平566
三、利用多种资源,解决原料不足的困难567
四、积极发展出口创汇产品567
第四节 工业生产发展的成就和问题568
一、工业生产发展的成就568
二、工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73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576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经济体制改革576
第十章 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与企业的技术改造576
一、重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580
二、全面推行工业经济责任制581
第二节 工业中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586
一、对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587
二、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的发展589
第三节 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591
一、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591
二、工业技术改造的主要措施和效果593
第十一章 商业体制的改革600
第一节 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600
一、调整国家商业部门组织机构602
二、改革批发体制603
三、供销合作社体制的改革605
四、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607
五、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608
六、小型国营商店实行多种经营形式611
第二节 调整和改革工农业产品购销政策613
一、改进工业品的购销形式613
二、调整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615
第三节 建立多成分、多渠道的流通体系和开放生产资料市场619
一、建立多成分、多渠道的流通体系619
二、生产资料市场的开放与市场体系的雏形626
三、市场渐趋活跃与繁荣627
一、价格体系不合理的主要表现631
第十二章 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631
第一节 价格体系的调整与改革631
二、调整部分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及有关政策634
三、工业品价格的调整637
四、铁路、水运运价的调整640
五、对价格体系初步调整和改革的评价642
第二节 改革价格管理体制643
一、物价管理机构的加强643
二、逐步下放物价管理权限644
三、改革单一的国家统一定价形式,实行浮动价格647
四、以法制建设为中心的价格监督649
一、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652
第一节 多种财政体制模式的尝试652
第十三章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和财政收支的增长652
二、全面改革财政体制655
第二节 税收制度的完善与改革662
一、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662
二、某些特殊税种的建立672
三、建立涉外税制673
第三节 财政收入的增长及存在的问题675
一、1979—1984年财政收支状况675
二、连年出现财政赤字的原因677
第十四章 金融体制改革及货币流通状况的新变化681
第一节 新型金融体系的形成681
一、部分专业银行、金融组织的恢复与建立682
二、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684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改革686
第二节 金融体制改革的多方面试验689
一、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改革689
二、用经济办法扩大存款贷款范围695
三、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697
四、建立多种信用形式及融资方式700
五、恢复和发展保险业务702
六、发展对外金融关系703
第三节 货币流通状况的新变化和存在问题704
一、货币流通状况的新变化704
二、货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706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跨入新时期710
第一节 放宽经济政策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财政支援710
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方针任务710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财政支援与特殊政策712
三、制订因地制宜的生产方针715
四、放宽经济政策718
第二节 西藏地区的特殊经济政策722
一、中共中央对西藏工作的多次指示722
二、西藏放宽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725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前进733
一、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733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737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739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节制和安置就业的措施742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人口增长状况742
第十六章 人口增长的节制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742
二、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安置待业青年就业748
三、国营企业招工制度的初步改革751
第二节 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753
一、居民收入显著增加753
三、前进中的问题756
二、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758
第三节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767
一、重视教育,发展教育767
四、卫生事业的新发展771
二、科研机构增加,科技队伍壮大771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774
第十七章 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历史性转折780
第一节 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780
第二节 改革过度集中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783
一、两省、三市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的试点784
二、改革试点范围的扩大与试点经验的推广785
三、改革对外经济贸易的组织管理体制786
四、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788
第三节 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789
一、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789
三、利用外资的方式多样化,规模迅速扩大790
二、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792
一、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对外贸易关系有新发展793
第四节 对外经济贸易的新发展793
二、出口商品品种大量增加,出口贸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795
四、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797
五、国际经济合作规模扩大,对外援助方式发生重大变化798
第十八章 历史性转折初期的反思802
第一节 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反思802
一、必须不断地排除“左”的干扰803
二、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804
三、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805
四、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807
第二节 对改革、开放的反思809
一、改革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810
二、新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使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得到发挥811
三、加强宏观管理和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对矛盾812
四、通过试验,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814
五、全方位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条件815
第三节 改革与发展不断胜利的保证816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方法中的几个问题819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题组的成立与工作844
附录三 中南财经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题组成员名单859
说明863
后记865
热门推荐
- 1353758.html
- 2672683.html
- 1608823.html
- 3747583.html
- 767240.html
- 1650723.html
- 2985492.html
- 236528.html
- 1179576.html
- 22162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8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07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74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8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1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5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60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4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7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