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通史 10 民国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文化通史 10 民国卷
  • 郑师渠主编;黄兴涛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1954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14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737页
  • 主题词:文化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通史 10 民国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民国社会与民国文化7

第一节 社会巨变与文化发展的新态势7

一、民国时期社会的特点7

二、社会变化对文化的影响12

第二节 三大政权的主要文化政策17

一、北洋军阀政府的“尊孔复古”17

二、国民政府的“三民主义”独尊20

三、苏区和解放区的文化政策26

第三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变革31

一、现代文化意识的兴起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活跃31

二、民国文化与社会进步34

第二章 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41

第一节 崇尚民主与科学的现代性追求42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主旋律51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61

第三章 文化道路的抉择与论争71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文化论争72

一、尊孔与反孔75

二、《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争80

三、“林蔡之争”84

第二节 五四后中西文化论争的继续87

一、新文化运动队伍的分化88

二、“新旧调和”问题91

三、“东方文化优越论”95

第三节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102

第四节 “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111

一、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争论111

二、围绕“全盘西化”的论辩115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复古与反复古斗争119

一、与蒋介石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119

二、批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121

三、毛泽东、张闻天对文化论争的总结124

第六节 黎明前的文化选择126

一、两种中国命运决战中的文化问题126

二、对传统文化的再批判128

三、“人民本位文化”论的提出131

第四章 国际国内的文化交流133

第一节 外国文化进一步的传播135

一、五四前后外国文化的传播136

二、十年内战时期外国文化的传播144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外国文化的传播151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157

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文化的西播157

二、中国文艺的对外传播162

三、其他方面中国文化的外播171

第三节 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176

一、国内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的历史条件176

二、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179

三、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184

四、民国文化发展中少数民族的贡献189

第五章 迈向现代的哲学193

第一节 民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93

第二节 资产阶级新哲学体系的建构199

一、孙中山的哲学思想199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202

三、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205

四、金岳霖的知识论210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哲学的兴起和发展214

一、梁漱溟的新孔学214

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219

三、冯友兰的“新理学”223

四、贺麟的“新心学”227

第四节 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231

一、唯物辩证法论战231

二、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234

三、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中国化237

四、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39

第六章 走向世俗:民国的宗教世界245

第一节 入世达变的宗教倾向245

第二节 佛教的革新与佛教文化的活跃252

一、“复古革新”与“纳新革新”253

二、活跃的佛教文化260

第三节 致力于“中国化”的基督教271

一、天主教的“中国化”策略272

二、新教及其“本色教会”274

三、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275

四、基督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276

第四节 其他宗教的兴衰278

一、衰落中的道教279

二、各种民间宗教281

第七章 “旧仪已失,新轨未立”:伦理道德的变革288

第一节 “伦理的觉悟”288

一、对“忠”、“孝”伦理的批判与改造289

二、贞操节烈道德权威的失坠292

第二节 从“个人本位主义”到“为人民服务”295

一、资产阶级新道德的内容295

二、独立、平等的道德观与妇女解放297

三、婚姻家庭观念的更新299

四、无产阶级新道德的孕育302

第三节 复兴“固有道德”:国民政府的伦理“建设”305

第八章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311

第一节 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的确立311

一、“壬子癸丑” 学制与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初步形成311

二、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新学制的确立315

第二节 各种新教育思潮的试验317

一、平民教育运动与平民教育思潮317

二、黄炎培倡导的农村教育改进试验区319

三、晏阳初主持的农村平民教育实验321

四、陶行知领导的乡村师范教育和山海工学团323

五、梁漱溟进行的乡农学校实验326

一、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教育327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327

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335

三、国民政府败亡时期的教育342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344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教育344

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349

三、解放区教育的目标与措施355

第五节 教会教育及“奴化教育”359

一、教会学校的发展与收回教育权运动359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362

第九章 别开生面的史学和初生的考古学367

一、《清史稿》的编修368

第一节 传统史学的余绪368

二、传统史学的其他成果369

第二节 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发展372

一、历史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探索372

二、“古史辨”派的疑古考信377

三、新考据派的成就379

四、“史料学派”的崛起383

五、文化史、通史、清史等领域的建树38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与创获387

一、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上的初步运用387

二、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391

三、十年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树393

四、毛泽东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建设397

五、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成就400

第四节 科学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406

第十章 现代新文学及语言文字的变革413

第一节 文学革命与新文学的发生发展414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415

二、风起云涌的新文学社团418

三、现代新文学的初创421

四、各新文学社团成员的创作426

第二节 左翼文学运动与新文学的繁荣432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432

二、左翼作家的文学创作434

三、其他作家的创作439

一、抗战文学的蓬勃发展443

第三节 抗战文学及解放区新文学443

二、解放区文学的兴盛449

第四节 语言文字的变革与研究452

一、从白话文到大众语452

二、“国语”建设的其他方面457

三、汉字的简化463

四、语言学研究的进步467

第十一章 艺术领域里的拓展473

第一节 西洋艺术的渗透与民国艺术的兴盛473

第二节 音乐舞蹈艺术的飞跃482

一、音乐482

二、舞蹈490

一、新崛起的电影业495

第三节 电影业的崛起与戏曲的变革495

二、戏剧的变革504

第四节 生机勃勃的各种美术513

一、空前繁荣的绘画513

二、书法、篆刻、工艺和摄影528

第十二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537

第一节 新型科研组织和机构的建立与影响537

一、中国科学社与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推动537

二、中央研究院与民国科学的发展542

第二节 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率先拓进549

一、地质学和地理学549

二、生物学556

一、数学563

第三节 数学、物理学与化学的进步563

二、物理学568

三、化学572

第四节 医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工程学576

一、医学576

二、天文学与气象学581

三、工程学583

第十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新学科的建设585

第一节 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发育587

一、政治学587

二、经济学591

三、文化学596

一、社会学601

第二节 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演进601

二、民族学609

三、民俗学614

第三节 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开展619

一、教育学619

二、心理学623

三、美学631

第十四章 文化传播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637

第一节 民国新闻业637

第二节 图书出版业的发展646

第三节 图书馆和博物馆事业651

第四节 现代体育事业的兴办657

一、西式服装的流行与传统服饰的改造667

第一节 西式风俗的时髦与民国风俗的演化667

第十五章 社会风俗的变迁667

二、时髦的西式饮食及其影响671

三、都市新居677

四、日益便利的新式交通680

第二节 各风俗领域的其他变革684

一、新式公众娱乐活动的普及685

二、社交方式的变革与西式礼节的流传688

三、新旧并存的婚丧习俗690

第三节 移风易俗693

一、渐进改良式的移风易俗694

二、以革命为宗旨的移风易俗698

第四节 民国风俗变迁的特征702

主要参考书目7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