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小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093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科学哲学-研究生-教材;技术哲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科学技术哲学的对象和性质1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1
(一)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1
(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2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3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6
(一)广义的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体系6
(二)狭义的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体系6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科学内容7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9
(一)哲学学科性质9
(二)交叉学科性质9
(三)前沿或边缘学科性质9
四、科学技术哲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0
(一)科学技术哲学与旧自然哲学的关系10
(二)科学技术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10
(三)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学科的关系11
第二节 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11
(一)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目的12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意义12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出版过程13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15
(四)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17
二、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18
(一)自然辩证法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18
(二)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2
一、学习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25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25
第三节 学习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和方法25
(二)实现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27
(三)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27
二、学习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方法29
(一)学习研究科学技术哲学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29
(二)学习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具体方法30
第一章 现代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33
第一节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变33
一、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33
二、古希腊的自然观34
三、中世纪的自然观38
(一)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哥白尼革命39
四、近代机械论自然观39
(二)机械论自然观的方法论基础41
(三)机械论自然观的本体论基础42
(四)机械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及其基本观念42
五、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44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45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47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51
(一)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51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51
(二)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52
(三)克服人的需要和认识能力的片面性,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53
(四)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54
(五)人本主义是建设生态环境的最高价值取向55
二、生态自然观建立的背景与基础55
(一)有机整体论56
(二)自然价值论58
三、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59
(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59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2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65
(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71
第二章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72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72
一、科学的本质72
(一)什么是科学72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74
(三)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75
二、科学知识的形成80
(一)科学事实80
(二)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82
(三)科学理论83
第二节 科学方法论90
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科学方法的形成90
二、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92
(一)科学问题93
(二)科研选题96
三、科学研究中的经验认识方法98
(一)科学观察方法98
(二)科学实验方法100
四、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方法103
(一)科学抽象103
(二)逻辑思维方法104
(三)形象与直觉思维方法108
(四)数学方法109
五、科学假说与理论形成111
(一)科学假说111
(二)假说的检验与理论的形成113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115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115
一、关于技术本质的相关探讨115
(一)关于技术的定义115
(二)对技术本质的讨论116
(三)对技术的反思122
二、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分类126
(一)技术体系及其特征126
(二)技术的结构127
(三)技术的构成和分类128
第二节 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132
一、技术认识132
(一)技术认识132
(二)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133
(三)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134
二、技术方法135
(一)技术方法的特点136
(二)技术方法的一般程序137
三、技术规划138
(一)技术规划的步骤139
(二)技术预测方法140
(三)技术评估方法143
四、技术原理构思方法146
(一)构成及其关系形式147
(二)技术原理的构思模式148
(一)工程技术设计作用151
五、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151
(二)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步骤152
(三)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153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15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54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化154
(一)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历史演变155
(二)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分类160
(三)科学体制化和科学认识体制化161
(一)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162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162
(四)中国的科学技术体制化162
(二)近代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历史沿革163
(三)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分类164
三、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168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69
(二)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170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171
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173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7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173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175
(三)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化176
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非均衡性177
(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177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179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学科发展的非均衡性180
(四)科学家分布的非均衡性181
三、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系统182
(一)建立保障科学技术有效运行的社会环境系统182
(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国家战略决策系统184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86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89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190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191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91
(二)政治和军事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92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93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94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95
(一)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195
(二)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197
(三)科学技术的军事功能199
(四)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及影响201
四、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203
(一)科学技术与人类安全203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204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209
(一)科学技术的两面性209
(二)科学技术的内部控制211
(三)科学技术的外部控制212
参考文献215
热门推荐
- 1826924.html
- 2240628.html
- 2702693.html
- 3655827.html
- 773813.html
- 273709.html
- 2120571.html
- 1714043.html
- 2611006.html
- 3280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69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2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0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9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3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14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82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1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95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