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革通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改革通鉴
  • 卞孝萱,胡阿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2734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301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13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改革通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2

第一编 先秦改革11

第一章 悠远绵长的夏商西周改革流11

一、自然而渐进地推进原始社会改革11

1.经济的不断改进11

2.社会的不断进步15

二、用国家制度取代氏族制度16

1.国家管理机构的产生16

2.国家管理职能的出现20

三、用革命手段除旧布新20

1.商汤革命促进商代大发展21

2.武王伐纣赢得西周强盛23

3.国人暴动动摇奴隶制度28

第二章 澎湃不已的春秋改革潮32

一、时代呼唤改革33

1.旧制度走到了历史尽头33

2.改革推动历史飞速发展36

二、齐管仲改革首开春秋霸业39

1.受命于危难之时39

2.管仲的改革措施42

3.管仲的改革思想49

4.“九合诸侯,一匡天下”51

5.管仲之死与田氏代齐54

三、晋文公改革终成中原霸主57

1.走出困境的选择57

2.“作爰田”与“作州兵”59

3.晋文公改革创霸业60

4.赵鞅改制63

四、秦穆公改革“遂霸西戎”66

1.秦东进受阻66

2.秦穆公发愤改革68

1.“三年不鸣,鸣将惊人”70

五、楚庄王改革雄霸南方70

2.楚庄王的改革措施71

3.问鼎中原73

4.“量入修赋”75

5.白公胜改革的失败75

六、郑子产改革深得民心76

1.“国小而偪,族大宠多”76

2.子产的改革措施78

3.子产的改革思想79

4.子产改革中的尖锐斗争82

5.“我有田畴,子产殖之”84

1.“民不知君”86

七、鲁赋税制改革颇富意义86

2.赋税制度的改革88

八、吴越改革相互争雄90

1.吴国改革与争霸90

2.越国改革与称雄92

第三章 风雷激荡的战国大变革95

一、历史选择改革96

1.变革是历史的必然96

2.吹响改革的思想号角99

3.奠定新社会的根基106

1.魏文侯拜李悝为相115

二、魏李悝变法一马当先115

2.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18

3.战国前期最强的国家122

4.变法在反复中延续125

三、楚吴起变法功败垂成127

1.楚悼王重用吴起127

2.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130

3.“南收扬越,北并陈蔡”134

4.吴起被乱箭射死135

5.屈原改革的流产139

1.赵烈侯任用公仲连改革内政142

四、赵公仲连改革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42

2.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145

五、韩申不害改革国治兵强153

1.韩昭侯任用申不害153

2.申不害的改革措施155

3.“修术行道,国内以治”160

六、齐邹忌改革由弱变强160

1.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161

2.邹忌的改革措施163

3.“齐最强于诸侯”166

1.秦国社会大变革的前奏170

七、秦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70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173

3.关于变法的一场争论175

4.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176

5.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182

6.“秦无敌于天下”188

7.商鞅遭车裂惨祸196

八、燕子之、乐毅改革发人深省200

1.燕王哙、子之改革的夭折200

2.燕昭王、乐毅改革的成功204

九、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209

1.大变革时代的产物211

2.私人办学的兴起213

3.“士”阶层的空前活跃217

4.时代的新思潮220

5.“一致而百虑”226

6.无与伦比的辉煌233

本编结语238

第二编 秦汉改革253

第一章 秦始皇改革为大一统封建王朝奠基253

一、秦王政政治上的“导师”:吕不韦253

二、至尊至贵的“皇帝”与相应的名物礼仪制度259

三、中央政府官僚组织系统:三公九卿272

四、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废分封,设郡县277

五、统一法律279

六、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282

七、“为驰道于天下”286

八、关于“焚书坑儒”288

第二章 汉武帝改革强化中央集权293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93

二、温情脉脉地削夺藩国302

三、划州设部,监察地方308

四、中央官制改革312

五、改革军制,集中军权320

六、盐铁专营和平准均输324

第三章 王养托古改制的慈剧330

一、改制的背景330

二、托古改制思想338

三、“王田”、“私属”制344

四、五均、六筦法349

五、币制改革350

六、政治方面的一系列改革353

七、民族歧视政策356

八、改制的失败与新莽的覆灭358

第四章 光武帝改革走向再治368

一、东汉初年政治368

二、加强皇权的改革及其意想不到的后果375

三、“度田令”的失败382

本编结语386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改革393

第一章 三国时期的社会改革393

一、曹操主持的改革393

1.汉魏之际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393

2.曹操改革的主要内容399

1.孙权的改革举措417

二、孙权、诸葛亮的改革举措417

2.诸葛亮的改革举措428

三、一次被历史尘埃掩盖的革新活动——曹爽、何晏、夏侯玄的改制438

1.曹爽改制的背景:世家大族势力的上升439

2.曹爽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其改制主张441

第二章 晋武帝司马炎的改制活动449

一、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452

1.屯田制的破坏和土地兼并的发展452

2.西晋的“户调之式”和占田制的内容456

3.占田制实施的历史作用和缺陷460

二、“六等之封”与“九品官人”——西晋政治制度的变革462

1.分封制度463

2.“九品官人之法”的全面推行467

3.《晋律》的儒家化469

第三章 十六国时期北方主要的汉化改革475

一、后赵石勒的改革477

1.从奴隶到皇帝:石勒的经历及后赵的建立478

2.石勒的汉化举措478

二、前秦苻坚、王猛君臣的改革488

1.前秦立国与苻坚改革的背景488

2.苻坚、王猛君臣改革的主要内容489

3.苻坚的失败与教训503

一、刘裕、刘义隆父子的改革506

1.改革的背景:寒门的兴起与刘宋的建立506

第四章 南朝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506

2.刘裕改革的主要内容509

3.刘义隆改革的主要措施517

二、梁武帝萧衍的改革举措524

1.改革的背景:宋、齐时期的社会变化524

2.梁武帝的变革举措528

第五章 北朝时期的汉化改革运动539

一、北魏中期的统治危机540

1.崔浩其人及其人生悲剧545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奏:崔浩汉化改革的悲剧545

2.崔浩的政治思想549

三、北魏孝文帝时期汉化运动的高潮557

1.冯太后改制558

2.孝文帝汉化569

四、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的改革运动591

1.改革的背景:北朝鲜卑化逆流的回溯592

2.宇文泰、宇文邕父子改革的主要内容596

本编结语610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背景617

第一章 科举制度617

第四编 隋唐五代改革617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622

三、科举制度的进步性625

四、隋唐科举制度的弊端629

第二章 两税法——中唐的经济改革633

一、两税法产生的社会背景634

1.均田制的破坏634

2.租庸调制的破坏与赋役制度的紊乱637

1.两税法前的地税与户税改革642

二、两税法的改革642

2.两税法的实施646

三、对两税法的评价648

1.两税法的负面效应648

2.两税法的正面影响655

四、刘晏、杨炎等人的其他改革活动659

1.第五琦与刘晏659

2.刘晏与杨炎669

第三章 永贞革新——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675

一、永贞革新的背景675

1.藩镇割据676

2.宦官专权681

二、永贞革新的过程690

三、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704

四、对永贞革新的评价713

五、永贞革新的历史意义723

第四章 古文运动——唐代的文化革新726

一、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727

1.骈文的八代之衰727

2.时势的衰亡732

二、古文运动产生的条件736

1.政治革新与古文运动736

2.诗歌创新与古文运动738

3.传奇、骈文与古文运动739

三、古文运动的高潮741

1.文风的变革741

2.文体革新750

3.语言革新762

四、古文运动成功的原因764

1.思想实质765

2.注重队伍的培养767

3.注意运动策略771

五、古文运动的意义及影响773

第五章 五代时期后周二主的改革778

一、改革发生的背景779

1.军阀混战,政权频更779

2.百姓困苦,经济残破781

二、后周的各项改革措施785

1.恢复生产,发展经济785

2.振饬朝纲,依法办事790

3.整编禁军,严肃军纪797

三、对后周二主改革的评价798

本编结语801

一、一个难解的死结809

第一章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与宋朝的积弱不振809

第五编 宋辽金元改革809

二、“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813

三、一个积弱不振的朝代822

第二章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830

一、范仲淹其人及庆历新政830

二、旨在“富国强兵”的王安石变法840

1.“财以多而至于乏”840

2.“民不加赋而国用饶”847

3.“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如初意”854

4.传统社会结构的困境860

第三章 辽:契丹族的“封建化”864

一、以农为本的北方民族王朝878

第四章 金:从熙宗改制到章宗盛世878

二、两位性格迥异的“汉族”皇帝882

三、进退两难的两位女真皇帝887

第五章 成吉思汗千户百户分封与忽必烈行汉法894

一、成吉思汗千户百户分封894

二、忽必烈行汉法901

1.潜藩新政902

2.“治中国者,当行中国事”907

3.两种制度尴尬并存的政治格局914

1.草原皇帝的遗产921

第六章 崇文右儒与至正新政921

一、仁英两朝的崇文右儒921

2.仁宗朝虎头蛇尾的儒治924

3.英宗朝回光返照的儒术再行931

二、脱脱与顺帝的至正新政936

1.铁腕的丞相不敢去碰痛处936

2.半世明君半世昏的皇帝回天乏术944

本编结语950

第六编 明代改革957

第一章 明代政治期度的改革957

1.废除宰相,权分六部958

一、明代中央官制的改革958

2.设立内阁,“票拟答批”962

3.设置“七卿”,纠察百官968

二、明代地方官制的改革970

1.三司分治,权归中央970

2.创建里甲,稳定社会974

3.屏藩王室,设立厂卫977

4.裁汰土官,“改土归流”987

三、明孝宗的“中兴”改革990

1.整肃吏治,除弊兴利991

2.广开言路,改良政治994

第二章 明代军事制度与选官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999

一、明代军事制度的改革999

1.改革统御机构1000

2.创立卫所制度1004

3.设立军户制度1010

二、明代选官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1013

1.明初的荐举制度1013

2.明代的学校制度1015

3.明代科举制度的改革1020

第三章 明初社会经济改革1023

一、减免赋税,移民屯田1024

二、改良“匠籍”,奖劝工商1031

三、编制黄册,改革赋役1036

四、调剂变通,以强益弱1043

第四章 张居正改革1048

一、强化考成,整顿吏治1052

二、整饬国防,安定边陲1059

三、整顿学校,培养人才1064

四、整顿财政,治河理驿1068

五、清丈土地,平均赋税1074

六、一条鞭法1076

本编结语1089

第七编 清朝改革1097

第一章 强化封建制度的清朝前期改革1097

一、调整封建生产关系1098

1.调整土地占有关系1098

2.调整分配关系1106

3.调整人身依附关系1118

4.调整推动农业生产力继续发展1122

二、调整商品经济政策1124

1.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1124

2.国家在商品经济政策上的放宽1127

3.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1139

三、加强中央集权1141

1.加强专制皇权1142

2.加强思想控制1146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1148

四、整顿腐败吏治1151

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1152

2.反腐败的远见卓识1156

3.严密的治吏体制1163

4.苦涩的回味1172

第二章 晚清改革:历史背景与思想主张1177

一、“千百年来所未有之大变局”1177

1.重要的历史转折1178

2.内忧外患相煎逼1181

3.改革在流血中深化1189

二、晚清志士仁人的变革要求1193

1.鸦片战争时期有识之士的变革思潮1194

2.太平天国的革命主张1200

3.早期的维新思想1202

4.维新志士的变法主张1206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变革思想1209

第三章 晚清改革:改革实践与近代化1212

趋势1212

1.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激烈论战1213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启1213

2.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1217

3.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民用工业1220

4.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1226

二、生机勃勃的戊戌变法运动1229

1.变法运动的兴起1229

2.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冲突1235

3.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1243

4.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1246

三、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1251

1.“风雨如磐闇故园”1251

2.革命大潮汹涌而起1256

3.革命派痛斥保皇派1261

4.辛亥怒涛倾覆封建帝制1265

四、晚清行政制度的近代化趋势1276

1.买办性行政机构的设立1276

2.维新派改革行政制度的蓝图1282

3.“新政”中的机构调整1283

4.“预备立宪”与机构变动1286

5.新行政制度的诞生1290

本编结语1293

后记1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