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
  • 吴利平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7229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公民-参与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公民参与1

一、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是不同视角内的双重转型1

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殊坚固性和高度成熟性,使现代转型异常的艰难3

三、混合型社会特征增加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性4

四、中国社会从二层结构开始分化为三层结构5

五、社会转型为公民社会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与制度条件6

六、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总的特征:多元并存,新旧交替12

七、传统政治生态随社会图景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3

八、当代中国政府转型的路径选择16

第二章 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公民参与19

一、政治文明——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19

二、现代政治文明是相对于传统政治文明而言的20

三、若干条件互为因果,共同决定着政治文明前进的步伐和方向22

五、社会与国家的互动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23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政治文明23

六、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25

七、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25

八、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26

九、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27

(一)公民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智力资源27

(二)从中国政治体制和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尤为迫切27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所不可缺少的28

(四)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具有不可多得的积极作用29

十、从“人民参与”到“公民参与”30

十一、我国公民参与的法律保障31

(一)公民参与的法律依据31

(二)几部堪称里程碑式的法典32

(三)对公民参与逐步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33

(四)行政公开实现了公民的参与权34

(六)我国《环境保护法》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35

(五)八二宪法明确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地位35

(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制保障36

十二、村民自治等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精神的重要体现37

十三、政治文明的“生活化”38

(一)政治文明的“生活化”已在现实生活中显现38

(二)为政治而政治的参与,目前还不是基层生活的主体39

(三)政治文明的“生活化”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39

(四)“生活民主”与有序参与40

(五)从“法律用于民”到“法为民所用”41

十四、“越来越民主、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代表、委员如是说41

十五、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决策过程尚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42

十六、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应多方努力44

第三章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然性和影响46

一、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巨大变革的必然结果46

二、正确认识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48

三、实行民主执政的核心任务是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49

四、执政党亟待增强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51

五、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对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52

六、公民的政治参与要讲究成本和效率53

(一)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有理性的认识53

(二)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主要取决不同的价值导向54

(三)实行民主就必须付出成本54

七、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决定了公民政治参与应该是“依法”、“有序”地进行56

(一)公民的政治参与,其基本特征是党领导下的政治参与56

(二)公民参与政治,有两个关键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56

第四章 人大代表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58

一、代议民主制蕴涵了公民参与的理论依据58

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最有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60

三、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61

四、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的透明度62

五、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人大工作不竭的力量源泉63

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需要在“有序”上下功夫64

七、人民监督人大天经地义64

八、创新制度,人大工作有进步66

(一)“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票决66

(二)官员与人大代表“攀亲”67

(三)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67

(四)个案监督咨询67

(五)直播常委会审议现场67

(六)江苏省苏州市人大代表到社区“摆摊”听意见68

(七)对不认真履职的代表说“不”!69

(八)莲都区10名市人大代表公开征集民意70

(九)网上有个“人大代表竺波征求意见箱”72

(十)搭建政情通报“自助餐”平台72

(十二)评先选优引入竞争机制73

(十一)代表联系选民渠道多73

(十三)人大代表公示制度74

(十四)创新人大工作,发挥代表作用74

九、人大代表在“海淀”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76

十、“两评”让监督有更多人参与78

(一)地方人大监督的一个创造——肇始于基层的“两评”78

(二)小试牛刀的评议获得激励和导向78

(三)规范给“两评”的实体权能和操作程序注入理性79

(四)“高官”让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面对面评头论足80

(五)票决、摘乌纱、直播等演绎着评议的透明与开放81

(六)“两评”尚有绕不开的矛盾82

(七)不将成绩“打包”放入自己名下如何83

(八)人大“两评”往前走83

十一、石海澄:倾心为民不言悔84

(一)为民代言不畏难85

(二)为民谋事不辞累86

(三)为民解难不言苦88

十二、问责“旷会”代表仅仅是开始90

十三、“人大代表在哪里”91

十四、利用合法手段将通道激活94

十五、人大代表:探索与民意沟通的途径95

(一)媒体联合代表征求议案95

(二)“统一代表活动日”95

(三)街头接待选民96

(四)寻找“正规途径”96

(五)黄德明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搞调查研究97

(六)代表公布个人邮箱:打开一扇沟通选民的窗户97

(七)加强沟通不能再拖——代表们心中热切的呼唤98

(八)新方式拓宽沟通渠道——市人大常委会考虑的大趋势100

(九)长效沟通机制——专家眼里的鼓舞性举措100

(十二)人大代表建议二:考察应具延续性101

(十)让沟通更直接更有效——人大代表眼里的未来沟通设计101

(十一)人大代表建议一:集中公开联系方式101

(十三)人大代表建议三:可制订指导性任务102

(十四)网络、电子邮箱将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工具103

十六、生活工作圈子:多数代表收集信息的半径104

十七、“热线”要靠制度来完善106

十八、人代会上评“官员”108

十九、谨防“公民旁听”成“聋子耳朵”109

二十、述职:让“荣誉代表”回归“责任代表”110

(一)述职:蔚然成风110

(二)述职,监督代表的有效形式111

(三)述职,增强了代表履职的活力112

二十一、武汉:以行动转变人们对代表的印象113

(一)面对面交流,代表与选民更贴近113

(三)建言促发展,代表作用更突出114

(二)档案记录言行,代表履职更透明114

二十二、贿选——政治之癌115

(一)请客吃饭、赠送钱物——贿选手法正日益多样化、隐蔽化115

(二)贿选动力——人大代表不再是以前的荣誉符号117

(三)买卖选票——选票开始“管用”118

(四)治本之策——让选举真正走向公平、透明、竞争119

二十三、“阳光竞选”势在必行120

二十四、选民:我们这一头也要热起来123

二十五、信访工作,是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124

二十六、人大监督也应实行“公示制”126

(一)人大监督实行“公示制”,可以提高监督诚信126

(二)人大监督实行“公示制”,是由人大监督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终端监督的性质决定的126

(三)人大监督实行“公示制”,是由权力的民主化和监督的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127

(四)人大监督实行“公示制”,是人大监督实践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27

(五)人大监督实行“公示制”,要用制度来规范128

二十七、人大,请您勇敢地说“不”130

二十八、从嘉禾事件看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131

二十九、官员自己监督自己:难!134

三十、王泽华请辞135

三十一、审议,直面矛盾136

第五章 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形式138

一、选举权是公民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权利138

二、公民参与立法,才能真正地把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依法治国,从而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并规范制约国家权力及其运用139

三、公民参与本地区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内容140

四、公民参与的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支柱141

五、行政民主是公民表达利益、行使权力和保护权利的最有效的途径143

第六章 政务公开:倾力打造“阳光政府”145

一、行政民主化正成为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145

二、透明政府的实质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和公民的政治知情权146

三、新闻发布,让百姓在第一时间知晓政府的“行政秘密”148

五、让公民参与,遏制立法中的部门利益149

四、开放决策过程,并最大限度地吸收公众参与149

七、青岛:问政、听政、议政于民150

六、听证:“双赢”之举150

八、财政预算报告:让人大代表听得懂,看得明白,提得出意见152

九、把“为民”的“心声”亮出来154

十、平阳县公车有标志156

十一、问责花了2000亿元的政府网站156

十二、鞍山市花山区登报公选人民陪审员158

十三、公务员加薪不能由政府说了算159

(一)公务员加薪应问问他的“主人”159

(二)立法规范公务员津贴标准160

十四、陈述和听证权被剥夺村民告赢政府161

十五、深圳福田区:百姓点题政府答卷161

(一)实事都是根据“四问”而定162

(二)居民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162

很高170

十六、“办实事”这个词儿在与政府工作有关的“语境”中出现频率170

十七、“实事”该由谁点题172

(一)“办实事”,结果使党和新生的红色政权获得了最广大农民的支持173

(二)代表或反映民意是“实事”的根本特征173

(三)建立与完善“实事”筛选机制,要发挥人大的作用174

(四)要找到办“实事”与政府正常履行自己管理经济、社会的职责的结合点174

(五)仅有承诺是不够的175

第七章 竞选:昭示在中国,人们有着真实的选举权利176

一、杭州:“准竞选”初露端倪176

二、各地:代表联名提出的候选人越来越多177

三、深圳:非正式候选人贴出竞选海报178

(一)自荐参选者首次与正式候选人同台竞逐178

(二)自荐参选为基层人大选举注入新概念180

(四)政府理性、克制、宽容和开放的姿态,至关重要181

(三)竞选风云影响修法181

(五)深圳竞选的特点182

(六)业主在捍卫财产权的过程中产生了寻找政治渠道的诉求183

(七)2003年的深圳竞选与80年代的学生竞选是不同的184

(八)探求深圳市群体性竞选的基本动因184

四、北京:知名公众人士竞选人大代表188

(一)理性参与以理性行动为社会进步提供动能189

(二)“以身试法”189

(三)众说纷纭190

五、北京市高校:学生群体竞选人大代表191

(一)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学生竞选浪潮的延续191

(二)网络助选——新一代大学生自荐选举的新特点191

(三)“微观话语”多、理想主义的色彩淡192

(五)学生群体在现实政治力量的博弈中显得力不从心193

(四)手段产生了效果193

(六)站出来就是一种胜利195

六、中国基层人大选举:自荐形式正在成为新的亮点197

七、警惕“黑金政治”199

八、“竞选者”的困惑和无奈199

第八章 让民声不绝于耳——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和思考201

一、市民旁听:百姓跨进议政殿堂畅所欲言提建议201

(一)尹利年赴会201

(二)12名幸运市民搭上“头班车”202

(三)议政建言坦诚直率202

(四)到了人大有一种家的感觉203

(五)从旁听市民到人大代表204

(六)旁听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5

(一)让创新于法有据206

(二)《决定》一时成了新闻“卖点”206

二、执法检查:请百姓点题,让市民参与206

(三)“点题”筑成一道风景207

(四)让群众的话不白说207

(五)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208

三、地方立法:实行公示,面向市民听证209

(一)立法公示:从城市绿化这一公共话题开启209

(二)首次听证:破解一个不轻松的问题210

(三)关乎百姓利益的法规:自然要体现以民为本的宗旨211

(四)一分特殊的档案:见证公民的热情与能力212

(五)面向市民的立法听证:突破空间限制,构架互动平台212

(六)场外也精彩:“只要到了人大,就有了参与的感觉”213

(七)因实际而定规矩:给立法听证予制度设计214

四、信访联合接待:“构建大信访格局”215

(一)抓住信访的本质功能215

(二)“请慢慢诉说,我会倾听”!216

(三)一封死囚的来信和一部“爱心”法的出台218

(四)信访信息引发代表持证视察,面对面监督个案219

(五)邀请职能部门参与信访接待,消减拆迁之痛220

(六)专家“坐诊”,不仅要找出病因,还要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221

(七)联合接待,为国家机关设置一面查找失误的镜子222

(八)制度的整合,体现的是不懈的探索224

(九)与舆论监督联手,让信访案在阳光中办理225

五、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取得的初步效果226

六、关于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践的几点思227

考227

(一)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审时度势,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作出了值得称道的应对228

(二)贵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不断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使各项工作具有了联动性,形成了创新过程中的规模效应228

(三)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探索,受惠于其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对市民法制意识的培育230

(四)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对立法听证等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预期231

(五)贵阳市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文化是民主制度及其实践的结果233

(六)大众传媒的广泛介入和报道,大大拓展了市民旁听、立法听证等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普法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234

第九章 法规怎么定,敞门听民意238

一、政府主导立法下的公民参与238

(一)地方立法活动的增加有利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238

(二)地方立法在体制内相对封闭地进行239

(三)公众参与受到过程性因素的制约240

(四)参与的双重缺失241

(五)参与的缺失影响着地方的法治建设241

二、“入世”呼唤透明度原则242

(一)推进地方立法公开化要首先转变立法观念242

(二)推进地方立法公开化要完善立法运行机制242

(三)推进地方立法公开化要及时公开有关情况243

(四)推进地方立法公开化要加强立法宣传活动243

(五)推进地方立法公开化要切实保证公众参与243

三、人文视角下的中国立法243

四、立法听证:中国民主立法进程中的破冰之旅247

五、立法听证:一种开放的公共空间下的参与248

(一)随着立法的专门化,立法机构更需要拓展参与的渠道248

(二)立法听证的功能是多样的249

(三)这是一个更强的正式性和法律神圣性的参与空间250

(四)作证人是某种利益的代表251

(五)立法听证会的特点:公开、客观、程序性强、重实证252

六、一人报名的尴尬253

七、“阳光法案”维护市民知情权256

(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精彩的演示256

(二)首部地方规章:采用了“合同立法”形式257

(三)新概念:信息不公开,市民可告“官”258

(四)各方说法:信息对称最重要259

(五)参与立法者:信息公开内涵丰富259

(六)广州:打造“阳光政府”259

八、8个市民推翻一项立法动议260

九、恶法被终结262

十、中国最高立法机关举行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264

(一)一审分歧催生听证264

(二)个税具有广泛关注性265

(三)税收立法采用听证制度既是法律规定也是一种必然265

(四)2005年9月27日,或许将会写进中国民主法制进程史266

(五)个税减除额听证会:公开与透明的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267

(六)要制定“我们自己的法律”,就必须贯彻开门立法的宗旨268

(七)个税听证不能只具“象征意义”269

(八)个税起征点:公意与民意不谋而合270

十一、梅海星“亲历”上海地方立法走近市民的进程272

十二、新“养犬法”改变了思路273

十三、人大立法中的专家身影274

(二)公正配置各种利益275

(一)“职业立法”走俏各级人大275

(三)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276

(四)、专家说:切忌形式主义277

十四、人大制度创新是立法公正之本278

第十章 村民自治风雨兼程草根民主渐成大势280

一、村民自治与新中国民主相伴而行280

二、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和民主政治模式的萌生282

三、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已初步建立283

四、程序民主的一个突破284

五、高层和地方政府的导向、激励,推动村民自治茁壮成长286

六、十年“炼”一法289

七、不断刷新的民主模式291

八、走出“丫环当家”的困惑293

九、“基层民主年”——又一次“大考”294

十、“草根民主”的细节变化296

十一、“组阁式竞选”悄然上演297

十二、送一包香烟就是贿选300

(一)为当支部委员拿钱贿选受党纪处罚300

(二)600元想贿一票,选上村主任也无效301

(三)贿选界定细,执行还是有难度301

(四)贿选不能一刀切301

(五)要用法律严惩贿选302

十三“公开拉票”机制在东阳显现302

十四、流动票箱遭冷遇,委托投票受质疑305

十五、村民与选民的距离不是5元人民币!307

十六、5名村官被罢309

十七、没有村民参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11

十八、海选中王国忠的废票有180多张312

(一)“海选”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314

十九、地处西部的贵州省余庆县全面推行了“海选”314

(二)“海选”实现了村民最基本、最普遍的参与活动315

(三)“海选”适应了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形势的变革和变化316

(四)“海选”促进了农村政治稳定316

(五)“海选”让农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经受民主的锻炼和洗礼317

二十、菊城公证处受理全国首宗委托选举“村官”公证案320

(一)他们选择了委托投票方式320

(二)委托选举公证320

(三)被逼出来的创新321

(四)约束候选人,也约束选举人323

(五)公证,只是指导意见324

二十一、国内第一次用电视直播的形式转播村委会选举实况325

二十二、唐家埭村举行“自荐海选”327

二十三、“湘粤村模式”的制度评价328

二十四、民主恳谈挖掘热情和创造力330

(二)家庭妇女也能决策镇里大事331

(一)随机抽选村民代表331

(三)为最低工资签协议332

(四)书记报销还得经村民同意333

(五)老上访户成了信访协理员334

(六)从松门镇的一次民主恳谈会看程序335

(七)民主恳谈会让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和行使监督336

(八)扩大基层民主的精神和温岭的市情共同催生民主恳谈会338

(九)民主恳谈会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市委的领导和指导339

(十)民主恳谈会真是帮助群众学习民主的“学校”340

(十一)民主恳谈会需要不断完善342

第十一章 让民主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344

一、社区344

二、治理泛指各种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345

三、治理从头起便须区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概念345

四、社区组织运作体现善治原则347

五、社区治理强调主体由单一化(政府)转变为多元化348

六、单纯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350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街道”具有行政区和社区的双重属性350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基层组织缺少自主性,社会成员缺少发言权351

(三)单纯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352

七、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现代化变迁的影响352

八、改革开放催生社区公共治理353

九、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355

十、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的新特点359

(一)80年代的社区参与和2000年以来社区参与的比较359

(二)公民社区公共参与开始成为流行话语360

(三)社区参与的空间还很大361

十一、北京市正在推行的社区建设可谓“善治”的良好开端361

(一)下沉城市管理重心362

(二)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362

(二)民意表达机制366

(一)“四民”平台366

十二、社情民意的“直通车”366

(三)民情回应机制367

(四)民情快递监督机制368

十三、社区参与需要关注368

十四、利益与权利的冲突演进在业主维权之路369

(一)业主维权五大聚焦370

(二)最深层的活力所在370

(三)理想结局是多方共赢372

十五、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制度背景与基本思路373

十六、市民的参与是公共环境治理的基本条件376

(一)要充分保证公众参与公共环境治理的权利376

(二)形成合力,遏制“公地悲剧”376

(三)提升政府监管能力376

(五)培育社会公共精神377

(四)政府要建立与群众良好的沟通机制377

第十二章 点滴故事因公民的参与而精彩378

一、盯住政府怎样花钱378

二、开拓妇代会直接选举,实现农村妇女参政的制度创新388

三、市民走进议事厅397

四、任职承诺:兑现与否代表有发言权399

五、“两票制”——政治信任的重建400

(一)“信任票”为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的产生设了一道“门槛”400

(二)“信任票”源于农民对基层干部的严重不信任402

(三)“信任票”以参与促进政治信任和管理转型403

六、北京人参与政治的多样性和程度远比想象中要高405

七、“有事找商会”已成为温州企业界最为流行的选择407

(一)“温州模式”——民办、民营、民有、民享407

(二)温州的民间商会在短短10多年间迅速发展壮大408

(三)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温州民间商会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409

(四)民间商会组织的兴起是温州民营企业家阶层的一个理性的制度选择410

八、点击2004年浙江政治文明建设创举414

九、草根志愿组织418

(一)上海闸北区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419

(二)广州绿色希望义工网络424

十、在高起点上后来者居上428

(一)九项新举措见深度428

(二)“广东模式”打造力度429

(三)新问题历练民主新进度431

十一、绿色之友——一个民间环保公益组织431

十二、诚实论政的大勇之气433

第十三章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意表达渠道畅通的社会435

一、只有让各个群体的利益得到表达,才能实现和谐435

二、民意就是每个小人物对自我命运的感受和评价437

三、网络正在成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达相互沟通的一个直接平台438

(一)网络——最具交互性的沟通渠道、最具广泛性的大众媒介439

(二)互联网传播与政治、民主440

(三)于幼军开创高官与网上批评者当面交流的先河441

(四)总理感动网民442

(五)西安“十大教训”评选——一次网络民意的最直接表达443

(六)官员应正确对待网络民意444

四、让行政决策回归民意445

五、善于听取民意是执政大智慧446

六、春运折射社会生态变迁448

七、普通百姓的声音成为人大、政协会议的“议题”449

八、民意表达尚有障碍450

九、吴仪说,她现在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到基层的声音452

十、14个政府网站究竟为什么“久唤不醒”454

十一、政府了解民意需借助更多渠道456

十二、要从制度上建构民意顺畅的表达渠道458

(一)“公民社会”、“市民社会”、“民间社会”与NGO组织461

第十四章 初具形态的中国公民社会461

一、最近几年在汉语学术界里频繁出现几个词汇461

(二)“公民”、“私民”与“人民”462

(三)“人是政治的动物”——公民社会在思想上的最好表达463

(四)市民社会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464

(五)民间社会是现代社会中间阶层整合的地带464

二、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单质构造的国家465

三、从“二层结构”到“三层结构”466

四、中国现代化与公民社会的历史耦合467

五、公民社会的兴起,为实现民主政治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469

(一)公民社会可以有效地保障公民权利469

(二)公民社会是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重要力量470

(三)公民社会在公民与公共权力之间建立了信息表达和沟通的渠道470

(四)公民社会凸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471

(五)公民社会倡导公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472

(六)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473

六、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474

七、中国公民社会的意义475

八、改革开放催生了社会团体480

九、政治体制的变革,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民间组织的发展482

十、8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团体出现了增长高峰483

十一、公民社会的管理从堵到疏485

十二、社会团体力图影响党和国家的政策486

十三、社会团体本身的治理特点和优点487

十四、社会团体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490

十五、社会团体的兴起奠定了基层民主特别是社会自治的组织基础492

十六、社会团体也是提高政治透明度的重要媒介493

十七、中国公民社会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495

十八、在建构公民社会中媒体更应负起介绍和引导的光荣使命498

十九、社会团体勃兴折射社会生态变迁501

(一)农民工在需求的满足上存在着大量的空间,这为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提供了契机503

二十、政府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农民工这一社会问题吗503

(二)农民工问题成为公共话题504

(三)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505

(四)6个个案:507

(五)农民工非政府组织为中国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创造了积极的经验512

(六)农民工非政府组织还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513

二十一、中国公民社会的前景514

(一)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展514

(二)社会自身领域逐步扩大516

(三)社会自组织程度逐渐增强516

(四)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将得到确立517

(五)多一些叫真儿的公民好519

二十二、最大的差距是公民意识方面的差距520

二十三、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应该进行公民教育521

二十四、呵护青少年渴望参政的公民意识524

第十五章 发挥制度绩效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526

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意义重大526

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528

三、公民政治参与是国家机关一种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和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529

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531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533

(一)信息公开,满足公民的知情权533

(二)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533

(三)健全机制,保证公民的监督权534

六、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535

(一)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535

(二)健全和完善听证制度535

(三)健全和完善公民对立法的参与制度536

(四)健全和完善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出版自由权、集会自由权、结社自由权、游行自由权、示威自由权等公民自由政治权利等法律制度5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