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导论
  • 周立群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53613951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语文课-教学研究-中小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说1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及特点1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目标2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演进5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5

二、孕育与依附教育学时期(1897—1918)5

三、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6

四、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6

五、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6

六、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7

七、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7

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现在)8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9

一、接受学习法9

二、问题探究法9

三、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9

四、观摩—见习法10

五、模拟教学法10

六、实习—行动研究法10

七、文献研究法11

八、教育调查法11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概念、价值及特点12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概念12

一、“语文”是什么12

二、语文课程是什么13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地位15

一、语文课程的价值16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20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特点21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1

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3

三、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25

四、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课程25

五、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27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29

第一节 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29

一、语文教育从混合型教育走向独立学科——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芽诞生阶段29

二、从课程纲要到课程标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阶段32

三、从“国语”、“国文”到“语文学科”——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成熟阶段34

四、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到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语文教育回归本体的前奏阶段38

第二节 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41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41

二、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43

三、语文教育当时存在的问题45

四、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及对现行教学大纲的突破46

第三节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48

一、语文教学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48

二、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48

三、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语文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49

四、教学既应重结论,更应重过程51

五、教学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52

六、要重间接经验,更要重直接经验53

七、教学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4

八、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55

九、语文教学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55

第三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57

第一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7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7

二、提高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59

三、必须面向全体学生60

第二节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60

一、语文课程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1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62

三、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重视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和融化63

四、语文课程在教学原则上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65

五、语文教育在教学评价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观66

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在语文学习中长期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67

第三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68

一、语文自主学习68

二、语文合作学习70

三、语文探究性学习71

第四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73

一、什么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73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74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75

第四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78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概述79

一、语文课程目标79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81

第二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82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83

二、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84

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86

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87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88

第三节 语文教学目标编制的原则及程序90

一、语文教学目标编制的原则90

二、语文教学目标编制的程序91

第四节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95

一、目标设计的四种取向96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97

第五章 语文课程与学生的发展100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学生智力的发展100

一、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100

二、语文教学与学生智力的发展102

三、语文课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15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学生品德的发展120

一、品德的概念及其内涵120

二、语文德育的特点125

三、语文实践是语文德育的基本途径126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127

一、审美情趣的概念及特点128

二、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的内容130

三、语文课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和方法135

第六章 语文课程与教师的发展139

第一节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139

一、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的学习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140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141

三、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142

四、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142

第二节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43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143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143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144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144

第三节 新课程下教师品德素养的重构145

一、道德素质145

二、个性品质146

第四节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知识与能力的重组149

一、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150

二、语文教学能力156

第七章 识字写字教学163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定位和目标163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定位163

二、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165

第二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理念170

一、以人为本,尊重汉字,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70

二、以集中识字为主,兼顾随文识字,多元结合进行识字教学171

三、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利用汉字特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174

四、弘扬书法,一以贯之,传承中华文化传统178

第三节 识字教学策略179

一、把握学生学习汉字的心理特点179

二、把握汉字的特点来识字182

第四节 写字教学策略186

一、写字和育人相结合,激发写字的内驱力186

二、培养写字习惯,打好写字基础187

三、指导写字训练,化抽象为形象189

四、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189

第八章 阅读教学191

第一节 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191

一、现代社会对阅读的认识191

二、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192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196

一、阅读的过程和方法196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197

三、情感态度与习惯199

四、课外背诵与阅读200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策略200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00

二、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201

三、帮助学生清除阅读对话的障碍,给予知识指导204

四、引导学生与文本相关者进行对话205

五、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充满活力的阅读教学208

六、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211

七、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活动213

八、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215

九、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220

第九章 写作教学222

第一节 写作及写作教学的本质222

一、写作的本质222

二、写作教学的本质224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目标和理念226

一、写作教学的目标226

二、写作教学的理念229

第三节 写作教学策略235

一、明确目的,激发动机235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236

三、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和自由表达238

四、加强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加强合作与交流239

五、培养观察和思维的能力240

六、注重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242

七、要采取丰富多样的作文方式243

第四节 写作教学的过程245

一、写作教学计划的制订245

二、指导246

三、批改247

四、评讲251

五、再修改252

六、成果交流253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255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概述255

一、口语交际的内涵255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258

三、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话说话教学的差异261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及内容的构成263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263

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265

第三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策略268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268

二、话题要切合学生交际实际268

三、精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269

四、创设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渠道273

五、教师的适度引导和支持274

六、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275

第十一章 综合性学习277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的定位和目标277

一、综合性学习的定位277

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282

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过程284

一、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284

二、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实施过程291

第三节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294

一、抓住探究性294

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296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96

四、贯彻多维评价的课程原则299

第十二章 语文课程评价301

第一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及方式301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302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305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理念311

一、发展、继承、创新现有课程评价311

二、开展行动研究,推进新课程评价改革312

三、改革考试制度313

第三节 语文课程评价策略319

一、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319

二、加强测试命制和期末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性323

三、坚持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性327

参考文献3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