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皇帝全传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皇帝全传 上
  • 紫都,岳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ISBN:780723036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中国-古代史-宋代-通俗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皇帝全传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1

肃清君障2

翦灭六国3

自称皇帝5

泰山封禅6

设三公九卿7

废分封置郡县8

制订秦律9

统一货币10

统一度量衡10

统一车轨11

统一文字11

焚书坑儒12

修筑长城13

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14

沙丘政变15

刘邦(前256—前195年)17

沛县起义17

约法三章19

鸿门宴20

楚汉战争21

与民休息22

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24

白登之围26

吕后临朝27

刘启(前188—前141年)30

文景之治30

七国之乱32

刘彻(前158—前87年)3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6

推行察举制度37

削弱丞相权力38

设立十三州刺史40

加强中央军权41

颁行“推恩令”42

反击匈奴43

张骞出使西域46

漠南无王庭47

巫蛊之祸50

轮台罪己诏51

刘弗陵(前94—前74年)53

霍光辅政53

盐铁会议54

诏诛上官桀、桑弘羊54

刘询(前91—前49年)56

宣帝亲政56

平理冤狱57

昭宣中兴58

昭君出塞58

刘秀(前6—57年)60

昆阳之战61

建立东汉62

略阳之战63

光武中兴63

崇尚柔道64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64

“退功臣,进文吏”65

解放奴婢66

度田令67

精兵简政68

减省刑法68

减免田赋69

任用循吏70

刘庄(27—75年)72

策储继位73

楚王刘英之狱74

班超通西域74

王景治河75

班固著《汉书》76

曹丕(187—226年)77

“禅让”登基78

广陵之役79

九品中正制79

创作《典论》80

刘备(161—224年)82

结义起兵83

两度为徐州牧84

南依刘表86

定策隆中87

东借荆州88

西取巴蜀89

北定汉中90

白帝托孤91

孙权(182—252)92

亲贤贵士92

镇抚山越94

孙刘结盟95

濡须退曹96

孙曹合肥之战96

夺取荆州97

建立吴国98

晚年昏聩99

登陆夷洲99

司马炎(236—290年)101

攻灭吴国101

太康之治102

重整中央官制103

分封诸王104

推行都督制105

颁布占田令105

司马睿(276—322年)107

永嘉南渡107

王与马,共天下108

北伐中原109

王敦之乱110

杨坚(541—604年)112

受禅建隋113

统一全国114

巩固统一115

三省六部制116

州县二级制118

修定隋礼118

编制《开皇律》120

创立科举制120

推行均田制121

实行租调徭役122

杨广(569—618年)124

杀父夺嫡篡位124

建东都,修宫苑125

辟驰道,筑长城126

开运河,造龙舟127

四出巡幸127

征伐高丽128

长白山起义129

江都兵变130

李渊(566—635年)132

晋阳起兵133

“臣服”突厥133

长安称帝134

统一全国135

建立府兵制136

行均田令、租庸调制137

退居太上皇138

李世民(599—649年)140

玄武门之变141

贞观之治142

厘定官制144

科举取士145

修订新律145

民贵君轻146

天可汗147

统一西域148

文成公主入藏149

进攻高丽151

晚年奢靡151

武则天(624—705年)153

夺取皇后之位154

二圣临朝155

修订姓氏录156

鸩杀亲子李弘157

谋废中宗158

敬业讨武159

知人善任160

委政酷吏161

则天称帝162

五王政变163

李隆基(685—762年)164

诛杀太平公主165

开元盛世166

贤相辈出167

改革兵制168

修订律令格式169

怛罗斯之战170

安史之乱170

马嵬驿兵变172

“天下尽裂于方镇”173

亡命成都174

晚景凄凉175

李忱(810—859年)176

完善选官制度177

“牛李党争”再波折178

重视科举178

经营河西179

开发三州七关180

力谋诛宦181

乞求长生,中毒而亡182

朱温(852—912年)183

上源驿之战183

灭秦宗权184

“挟天子以令诸侯”185

谋杀崔胤186

追弑昭宗187

篡唐称帝188

改革积弊189

柏乡之战190

整顿吏制191

李存勖(885—926年)193

莘县之役193

“儿戏”政治194

郓州之战195

大梁之战196

宠信伶人197

诛郭崇韬198

邙林遇弑199

赵匡胤(927—976年)200

陈桥兵变201

二李之叛202

金匮之盟203

杯酒释兵权204

废宰相设三司204

废罢支郡与“以文臣知州事”205

平定荆南207

改革科举208

征服南唐209

烛影斧声210

赵光义(939—997年)212

涪陵之祸213

完成统一大业213

命编类书214

高梁河之战215

改革刑狱216

陈家谷之战217

礼遇儒臣218

讨伐西夏219

王小波、李顺起义220

赵恒(968—1022年)222

澶渊之盟222

重视文化223

改科举、办学校224

改革弊政224

提倡儒佛道225

赵祯(1010—1063年)227

废皇后227

好水川之战228

再现“澶渊之盟”230

庆历新政230

王则兵变232

赵顼(1048—1085年)233

王安石变法234

改革科举235

宣德门事件236

黄嵬山划界236

元丰改制237

反击交趾238

讨伐西夏239

赵煦(1077—1100年)241

元祐更化242

蜀洛朔党争243

绍述熙丰之政243

赵佶(1082—1135年)245

起用蔡京246

童贯擅权247

海上之盟248

方腊起义249

赵桓(1100—1161年)251

靖康之变251

赵构(1107—1187年)253

应天称帝254

宋金和战254

绍兴和议255

富平之战256

钟相、杨幺起义257

岳飞抗金258

郾城之战259

采石之战260

黄天荡之战261

壬午内禅263

赵眘(1127—1194年)264

宿州大捷264

隆兴和议265

鹅湖之会268

赵扩(1168—1224年)270

庆元党禁270

开禧北伐271

史弥远专政272

赵昀(1205—1264年)274

霅川之变274

嘉定和议275

端平更化276

端平入洛277

立碑三学,戒议国政278

钓鱼城之战280

合州战役281

鄂州和议283

铁木真(1162—1227年)284

统一蒙古284

建立蒙古国286

畏兀儿臣服287

攻灭西辽288

进兵西夏289

自将伐金290

第一次西征290

临终遗策291

窝阔台(1186—1241年)293

蒙古灭金293

第二次西征295

五户丝制296

丙申分封297

尊崇儒学297

奥都剌合蛮擅权298

定都和林300

忽必烈(1215—1294年)302

谋取汗位303

平定李璮之乱304

建立元朝305

灭亡南宋306

定都汉地307

驿站制度308

四等人制309

地方行省制度310

抚治云南311

控制边疆地区312

阿合马、桑哥事件313

平定海都、乃颜之乱314

重修大运河315

铁穆尔(1265—1307年)317

守成之君317

平定西北318

征讨八百媳妇国320

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年)322

延祐经理322

太后预政323

关陕之变324

延祐开科325

朱元璋(1328—1398年)327

置两京一都328

分封诸王329

办官学,设科举,延揽人才330

整顿吏治332

胡惟庸案333

蓝玉党案335

空印案和郭桓案335

文字狱336

修订《大明律》337

设立锦衣卫339

创设卫所制度339

朱棣(1360—1424年)340

靖难夺位341

迁都北京341

诛杀方孝孺342

设立内阁343

东厂酷吏345

削夺藩王345

授命解缙编纂《永乐大典》346

修改《太祖实录》347

郑和下西洋347

巩固边际348

安定贵州349

五征漠北350

朱瞻基(1398—1435年)352

撤兵交阯352

平定高煦之叛353

“蹇、夏”辅政354

“三杨”内阁355

体恤民情356

崇尚节俭357

清明吏治358

确立巡抚359

开仓赈灾360

宦官专权360

朱祁镇(1427—1464年)362

经筵讲学362

王振专权363

土木之变364

北京保卫战365

英宗回京366

夺门之变367

杀害于谦368

曹石之变369

释放“建庶人”370

废除殉葬371

朱见深(1447—1487年)372

设西厂、宠汪直372

迷信僧道373

纸糊三阁老375

荆襄流民起义376

抚定流民379

边患不断380

朱祐樘(1470—1505年)381

斥逐奸邪381

选贤任能382

严格考核官吏384

停开纳粟386

虚心纳谏386

安定民生387

安抚流民388

赈济灾民389

崇尚节俭390

安定边塞391

修订《问刑条例》392

追求享乐393

姑息宦官394

朱厚照(1491—1521年)396

即位大赦396

怠于政事397

袒护“八党”398

刘瑾专权399

豹房政治400

宸濠叛乱402

土地兼并,流民四起403

朱载垕(1537—1572)405

裕邸十三年405

平反冤狱406

内阁风波408

严格吏治409

固边三事411

限田、清田,抑制兼并413

朱翊钧(1563—1620年)415

张居正改革415

一条鞭法416

援朝抗倭战争417

平播州之乱418

武昌民变420

争国本421

东林党422

朱由校(1605—1627年)424

白莲教起义424

魏忠贤乱政425

熊廷弼案427

东林诏狱428

宁远之战428

开读之变430

朱由检(1611—1644年)431

冤杀袁崇焕431

李自成起义433

张献忠起义434

荥阳大会435

诛魏忠贤436

号召百官助饷438

朱仙镇之战438

汝州之战440

自缢万寿山441

努尔哈赤(1559—1626)442

统一女真各部443

创立八旗制度444

建立后金445

誓师伐明446

攻占抚顺447

萨尔浒之战447

破沈阳、克辽阳448

计丁授田,按丁编庄450

迁都沈阳451

兵败宁远452

皇太极(1592—1643年)454

英雄少年,沙场骁将455

继承汗位456

缓和民族矛盾,安抚民众457

计除袁崇焕458

横扫朝鲜,统一漠南蒙古459

入口之战460

松锦决战461

溘然长逝 储位虚悬463

顺治帝(1638—1661年)465

幼年登基,叔父摄政465

吴三桂降清467

迁都北京468

消灭各地反清势力469

少年天子 巩固皇权470

顺治废后471

经略西南,巩固周边472

顺治驾崩474

康熙帝(1654—1722年)475

大志早显,八岁登基476

智擒鳌拜477

御门听政479

完善机构,独揽朝纲480

崇儒重道,满汉一视481

平定三藩482

招抚郑氏,统一台湾485

编定群书486

雅克萨之战488

签署《尼布楚条约》489

乌兰布通之战490

平定噶尔丹之乱492

抚定西藏493

六下江南 治理黄淮494

一代英主 黯然长逝495

雍正帝(1678—1735)498

九王夺嫡499

打击政敌,秘密立储500

平定青海500

年、隆之狱501

火耗归公与养廉银502

摊丁入亩503

密折制 军机处504

曾静、张熙案505

改土归流506

和通泊之败507

光显寺大捷508

签订《恰克图条约》508

乾隆帝(1711—1799年)510

雍正暴毙 乾隆登基511

“宽严相济”施新政512

巧用“两党制”513

大兴水利513

两平金川515

西藏平叛与金瓶掣签516

两平准部517

平定大小和卓之乱518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519

六下江南519

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四库全书》的编纂520

大兴文字狱521

反击廓尔喀入侵522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523

林爽文起义524

古稀天子独宠和珅525

三载太上皇526

嘉庆帝(1760—1820)528

立为储君528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529

白莲教大起义530

身体力行,崇尚节俭531

整顿吏治,惩贪树廉532

东巡谒祖思守成534

天理教起义535

闭关锁国536

道光帝(1782—1850年)538

热河登基538

吝啬皇帝539

平定张格尔叛乱541

镇压瑶民起义542

鸦片泛滥,军民俱疲544

林则徐虎门销烟545

第一次鸦片战争547

南京条约551

内忧外耻,含恨东逝552

咸丰帝(1831—1861年)553

兄弟争位 奕詝登基553

励精图治,求贤任能555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557

第二次鸦片战争560

同治帝(1856—1875年)563

辛酉政变563

太平天国运动564

平定捻军567

设立同文馆568

清政府首次向美国选送留学幼童569

光绪帝(1871—1908年)571

慈禧再度垂帘听政571

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573

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573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575

戊戌变法578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580

《辛丑条约》的签定583

黄花岗起义584

“预备立宪”的骗局585

光绪、慈禧相继病死586

清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年)588

溥仪登基,改元宣统588

袁世凯逼帝退位589

张勋复辟590

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591

接受改造,成为公民5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