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刘林元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3714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32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75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胡福明]1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1

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

二、毛泽东思想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7

三、深刻的历史教训10

四、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15

五、关键的问题: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19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7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27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8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9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1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3

(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33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34

(三)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37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38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9

(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41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针45

第二章 崭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48

一、国情认识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科学定位48

(一)国情认识48

(二)两步走:中国革命发展阶段论52

二、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双重突破55

(一)第一重突破:从议会式合法民主运动到武装革命56

(二)第二重突破: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中心论的转变5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主要内容59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60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64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67

四、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69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69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70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73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论77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77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工作的早期认识77

(二)城市中心论的理论失误与实践挫折80

二、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转变84

(一) 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86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88

(三)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成熟90

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论的实践和理论意义93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高峰97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战争观与人民战争理论97

(一)战争是解决不同利益集团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98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待战争的态度101

(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战争是新型的人民战争104

二、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07

(一)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108

(二)按照无产阶级性质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确保人民军队永不变质109

(三)立足国情军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15

(四)落实 五句话 要求,实现 两个根本性转变119

三、战争指导规律与战争指导艺术121

(一)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121

(二)战争指导艺术126

四、全民国防的性质和发展模式136

(一)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强大的全民国防136

(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138

(三)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发展模式140

(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协调发展143

第五章 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148

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理论基础14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148

(二)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149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152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实践152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中的理论创新160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创造与发展167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关于统一战线性质、地位和范围的科学界定168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170

(三)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173

第六章 有中国特色的和平改造资本主义论175

一、马、恩、列关于对资本主义进行赎买的设想175

二、中国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78

(一)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科学根据179

(二)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182

三、国家资本主义--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道路184

(一)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185

(二)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86

(三)和平赎买的基本方法191

四、巨大的理论创造193

(一)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矛盾学说194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195

(三)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198

(四)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思想200

(五)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202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206

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历史考察207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依据207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初步探索208

(三)斯大林的 社会主义无矛盾论209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提出211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212

(一)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213

(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213

(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214

(四)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215

(五)提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218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218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219

(一)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基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19

(三)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221

(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 改革动力论223

(五)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具体制度224

(六)建设两个文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226

第八章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228

一、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的提出和形成228

(一)马、恩、列和斯大林的先期理论探索228

(二)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230

(一)提出了 人民内部矛盾 和 敌我矛盾 两个科学范畴231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231

(二)提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232

(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矛盾的性质和特点233

(四)阐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针234

(五)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思想244

(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246

三、改革开放条件下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新发展247

(一)邓小平对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新突破248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新发展256

第九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论260

一、实事求是哲学论260

(一)实事求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261

(二)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265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69

(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概括269

(二)系统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270

(三)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飞跃272

(四)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于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274

三、矛盾辩证法论276

(一)马列辩证法是毛泽东辩证法的出发点和前提276

(二)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辩证法扎根的土壤278

(三)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重大发展288

第十章 邓小平理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96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96

(一)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297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条件298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背景299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300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阶段302

三、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309

(一)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309

(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312

(三)辩证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工作方法315

(四)发展了的唯物史观319

四、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2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26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先导326

(一)马列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326

(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探索的得失330

二、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科学定位332

(一)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中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333

(二)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再认识中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33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33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34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3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根据34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344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完善348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355

一、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55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356

(二)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必然要求358

(三)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362

(一) 革命 的含义364

二、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364

(二)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366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70

(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理论的深刻把握370

(二)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基本总结374

(三)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377

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380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386

一、先驱者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探索386

(一)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387

(二)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389

(三)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391

(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认识393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及其贡献397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产生背景397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402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传统社会主义思维模式的突破411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416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417

(一)毛泽东的积极探索417

(二)邓小平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422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逻辑思考425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425

(二)发展生产力:选择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429

三、计划与市场:一种辩证的思考432

(一)计划与市场的互补:辩证法的全面性432

(二)市场经济的两面效应:一分为二地看问题437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3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439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部署442

(一)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446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知识分子论446

一、马、恩、列宁的知识分子思想446

(二)知识分子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448

(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对知识分子要利用、依靠449

二、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451

(一)大量吸收知识分子451

(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452

(三)知识分子应该与工农群众相结合454

(四)团结、争取、改造知识分子455

(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56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56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461

(三)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463

(四)按照 四化 的要求选拔和培养接班人466

四、江泽民论知识分子467

(一)更系统、更全面、更具体地贯彻邓小平的知识分子思想468

(二)不失时机地提出科教兴国与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470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472

(四)依靠科学技术推进 两个文明 建设474

一、 一国两制 论的思想先导477

第十六章 独创的 一国两制 论477

二、 一国两制 论的形成及其依据480

(一) 一国两制 构想的形成480

(二) 一国两制 构想的依据484

三、 一国两制 构想的基本内容493

(一)一个中国493

(二)两制并存495

(三)高度自治497

(四)和平谈判498

(五)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499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502

四、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理论贡献502

(二)发展了毛泽东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505

(三)发展了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506

(四)发展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策略507

(五)发展了和平共处的思想原则509

第十七章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论512

一、马、恩、列、斯关于时代的论述512

(一)马、恩的时代概念512

(二)列宁的时代理论513

(三)斯大林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516

(一) 战争与革命 认识的定位517

二、毛泽东的时代观:战争与革命主题论517

(二) 三个世界 理论的提出520

三、邓小平的时代观:和平与发展主题论521

(一) 和平与发展 主题论的形成522

(二) 和平与发展 主题论的科学内涵523

(三) 和平与发展 主题论的理论贡献526

四、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跨世纪时代观:把一个和平、发展和繁荣的世界带入新世纪529

(一)多极化的国际态势与中国的外交决策529

(二) 把一个和平、平等、合作、稳定、共同繁荣的世界带入21世纪532

一、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537

第十八章 坚持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537

(一)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539

(二)市场繁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540

(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541

(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542

二、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544

(一)坚持和发展:历史的必然性544

(二)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548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560

(一)马、列、毛泽东的思想和论述560

第十九章 公有制主体论560

(二)邓小平、江泽民: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为主体564

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6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和市场的有效结合569

(二)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兼容的问题575

(三)适应公有制经济的基本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579

三、积极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582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积极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582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87

第二十章 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到 科教兴国 论590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理论的形成591

一、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新贡献591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理论内涵594

(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要求600

二、科教兴国战略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理论的直接推广和应用603

(一)提出 科教兴国 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603

(二)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605

(三)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612

(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617

一、两个文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互动整合的有机系统619

(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619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619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政治指南621

(三)两个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62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62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624

(二)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目标626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629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62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育 四有 新人631

(三)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635

(一)提出 以德治国 的时代背景641

四、江泽民 以德治国 思想641

(二)共产党 以德治国 的本质643

(三)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644

(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645

第二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647

一、列宁:苏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647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坚持和发展648

(二)列宁领导苏维埃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648

(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崭新理论649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651

二、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创及其曲折651

(二)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653

三、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的创立659

(一)社会主义法制与党的领导659

(二)社会主义法制与民主政治661

(三)社会主义法制与依法行政662

(四)社会主义法制与经济建设664

(五)社会主义法制与精神文明666

四、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668

(一)依法治国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668

(二)依法治国是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要求672

(三)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675

第二十三章 三个代表 理论: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建设的战略性课题678

一、 三个代表 理论的思想和历史渊源678

(一) 三个代表 理论的思想渊源678

(二) 三个代表 理论:对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新总结685

二、 三个代表 理论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688

三、 三个代表 理论的基本精神和深刻内涵690

四、 三个代表 理论的重大贡献695

(一)指导21世纪的新的党建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695

(二)站在时代高度,对党的先进性作了新的概括,提出了党建的新要求700

(三)体现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气魄和奋进精神704

第二十四章 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思路707

一、反对本本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707

二、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713

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生长点718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721

五、从 三个有利于 标准到 三个代表 理论:面向新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纲领725

(一) 三个代表 理论与 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在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关键时刻及时为我们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新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726

(二) 三个代表 理论与 三个有利于 标准,深刻地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对在新世纪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对21世纪中国的复兴大业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有着深远的意义728

(三) 三个代表 理论与 三个有利于 标准,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宏伟气魄,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729

后记7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