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宋代卷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宋代卷 下
  • 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编;张希清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4364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13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科举制度-研究-中国-宋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宋代卷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1

一、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1

二、公开、平等、择优:科举考试方法的完备4

三、经世致用:贡举科目与考试内容的演变12

四、取士与育才统一:科举与学校相结合17

五、共治天下:及第授官优待士人19

第二节 宋朝科举制度研究状况23

一、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文献及其整理与研究23

(一)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文献23

(二)关于宋朝科举制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29

二、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研究30

(一)第一阶段(1900—1949年)30

(二)第二阶段(1950—1989年)31

(三)第三阶段(1990—1999年)33

(四)第四阶段(2000—2014年)34

第三节 本卷的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37

一、研究思路37

二、章节安排39

第一章 宋朝贡举科目设置41

第一节 进士科42

第二节 诸科52

一、九经科52

二、五经科54

三、三礼科54

四、三传科55

五、学究科56

六、开元礼与开宝通礼科58

七、三史科60

八、明法科与新科明法科62

九、经律科66

第三节 说书举与明经科的迭兴迭废69

一、说书举69

二、明经科70

第四节 经明行修与八行科昙花一现74

一、经明行修科74

二、八行科78

第五节 宋朝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及其原因81

第二章 宋朝贡举开科制度85

第一节 宋朝贡举周期的演变85

一、太祖建隆元年至仁宗嘉祐二年的贡举周期85

二、仁宗嘉祐二年至南宋末年的贡举周期89

第二节 宋朝贡举颁布科诏的演变94

第三节 宋朝贡举的应举资格99

一、品行端正,未曾犯刑责99

二、身份清白,非曾为僧道胥吏101

三、身无期周尊长丧服104

四、身体健康,未被废疾105

五、本贯取解,非为寄应106

六、在学听读一定日限110

第三章 宋朝贡举解试制度113

第一节 诸路州府军监解试113

一、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请解制度113

(一)家状114

(二)结保与保状117

(三)试纸、公卷与乡饮酒礼119

二、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120

(一)监试官121

(二)考试官124

(三)点检官131

(四)封弥官、誊录官、对读官、巡铺官、监门官133

(五)举送官134

三、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时间与场所135

(一)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时间135

(二)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场所139

四、得解、解额与免解148

(一)得解与解额148

(二)免解165

第二节 转运司解试174

一、转运司解试的创立与废罢174

二、转运司解试的考试对象176

三、转运司解试的解额181

四、转运司解试的利弊得失184

第三节 国子监解试188

一、国子监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188

二、国子监解试的考试对象190

三、国子监解试的解额195

第四节 开封府解试197

一、开封府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197

二、开封府解试的考试对象198

三、开封府解试的解额200

第四章 宋朝贡举省试制度204

第一节 得解免解举人赴省试204

一、到省日期205

二、荐送举人并给往来公券206

三、结保、召保与保状208

四、投状、纳卷与引保212

五、群见与谒先师214

第二节 省试考试机构与考官216

一、省试考试机构216

二、省试官员218

(一)帘内官218

(二)帘外官223

第三节 省试考试时间与场所227

一、省试考试时间227

二、省试考试场所231

第四节 省试省额、奏名与免省试232

一、省试省额与奏名232

二、免省试237

第五章 南宋贡举类省试制度239

第一节 南宋类省试的渊源239

第二节 南宋诸路类省试的行废241

第三节 南宋四川类省试244

一、四川类省试的行废议论反复244

二、四川类省试制度247

(一)四川类省试的时间与场所248

(二)四川类省试的考官249

(三)四川类省试的录取名额252

(四)四川类省试的即家赐第与赴殿试252

三、四川类省试施行的原因与意义256

第六章 宋朝贡举殿试制度260

第一节 殿试制度的创建与确立260

第二节 殿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267

一、殿试的考试机构267

二、殿试的考官269

第三节 殿试的考试时间与场所274

一、殿试的考试时间274

二、殿试的考试场所277

第四节 唱名赐第280

一、唱名280

二、赐第287

第五节 殿试不黜落制度300

一、北宋前期的殿试黜落制度301

二、殿试不黜落制度的形成305

三、殿试不黜落制度形成的原因309

第六节 谅阴不殿试及特恩免殿试315

一、谅阴不殿试315

二、特恩免殿试317

第七节 宋朝殿试制度的作用与影响318

第七章 宋朝贡举考场管理制度321

第一节 锁院与别头试制度321

一、锁院制度321

二、别头试制度327

第二节 按榜就座、上请与禁止继烛制度333

一、按榜就座333

二、上请制度335

三、禁止继烛制度339

第三节 挟书、传义、代笔之禁343

一、挟书之禁343

二、传义之禁350

三、代笔之禁353

第八章 宋朝贡举考试内容360

第一节 进士科考试内容360

一、进士科解试、省试考试内容360

(一)北宋前期(建隆元年至熙宁四年)361

(二)北宋后期(熙宁四年至靖康二年)365

(三)南宋时期(建炎元年至咸淳十年)377

二、进士科殿试考试内容380

第二节 明经、诸科考试内容384

一、明经、诸科解试、省试考试内容384

(一)九经科385

(二)五经科387

(三)三礼科388

(四)三传科389

(五)学究科391

(六)开元礼与开宝通礼科393

(七)三史科395

(八)明法科与新科明法科396

(九)经律科399

(十)明经科400

二、明经、诸科殿试考试内容401

第三节 命题与答卷制度402

一、经义的命题与答卷制度402

二、诗赋的命题与答卷制度412

三、论策的命题与答卷制度422

第九章 宋朝贡举试卷考校制度443

第一节 废“公荐”、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443

一、“公荐”与“行卷”的行禁443

(一)太祖、太宗朝“公荐”与“行卷”的行禁444

(二)真宗朝“公荐”与“行卷”的行禁459

二、“公卷”(“省卷”)的行罢468

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评说473

第二节 封弥、誊录制度481

一、封弥、誊录制度的创立和推行481

(一)封弥、誊录制度的渊源481

(二)宋朝封弥、誊录制度的创立和推行482

二、封弥、誊录制度的主要内容487

(一)封弥、誊录的机构与官员487

(二)封弥、誊录的程序488

(三)封弥字号489

三、封弥、誊录制度的论争与废复491

四、封弥、誊录制度下的作弊与防弊496

(一)密约暗号497

(二)预买题目498

(三)拆换试卷499

(四)誊录灭裂501

第三节 分等考第、多级评定制度505

一、分等考第制度505

二、三级评定制度509

第十章 宋朝贡举特奏名制度516

第一节 特奏名制度的创立517

第二节 特奏名制度概况522

一、特奏名的资格522

二、特奏名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526

三、特奏名的赐第与出官529

(一)特奏名赐第530

(二)特奏名出官536

第三节 特奏名制度的作用与意义538

第十一章 宋朝贡举锁厅试制度545

第一节 锁厅试的设立与应举资格545

第二节 锁厅试的考试方法549

第三节 锁厅试的赐第与授官553

一、锁厅试赐第553

二、锁厅试授官555

第四节 锁厅试的特点及意义557

第十二章 宋朝贡举宗室应举制度562

第一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的创立562

第二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概况565

一、袒免亲有官锁应、非袒免亲无官应举566

二、袒免亲无官取应572

三、无官宗子量试补官与得解推恩576

第三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的作用579

一、宗室应举及量试推恩补官之多579

二、宗室应举制度的作用与意义582

第十三章 宋朝贡举的期集与恩荣586

第一节 贡举期集的组织安排586

一、期集的时间与场所586

(一)期集时间586

(二)期集场所589

二、期集的组织机构——状元局590

三、期集的经费592

第二节 贡举期集期间的各种活动594

一、朝谢595

二、拜黄甲、叙同年597

三、谒谢先圣、先师599

四、赐闻喜宴600

(一)闻喜宴的设立600

(二)闻喜宴的时间与场所600

(三)闻喜宴的参加人员603

(四)闻喜宴的仪式605

(五)赐御制诗、御书箴及赐花607

五、编刊同年小录612

六、立题名碑615

第三节 释褐授官616

一、释褐:赐绿袍、靴、笏617

二、进士及第授官的变迁618

三、谅阴罢殿试授官恩典减杀625

四、龙飞榜授官优渥628

五、守选:待授官632

第十四章 宋朝武举制度635

第一节 宋朝武举制度的废置沿革635

一、宋朝武举的初置与废罢635

二、宋朝武举的复置640

第二节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644

一、武举科目:平等与绝伦644

二、武举考试方法647

(一)奏举考试647

(二)分级考试651

三、武举考试内容667

(一)武艺:步射、马射668

(二)程文:策问、兵书大义669

四、武举释褐授官与差遣注授676

(一)武举释褐授官676

(二)武举差遣注授680

第三节 宋朝武举制度的成效与意义686

第十五章 宋朝制举与词科制度693

第一节 宋朝制举制度693

一、宋朝制举考试科目及其沿革693

二、宋朝制举的应举资格702

三、宋朝制举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707

(一)阁试708

(二)御试716

四、宋朝制举的授官与差遣729

五、宋朝制举的衰微732

第二节 宋朝词科制度738

一、宏词科738

二、词学兼茂科742

三、博学宏词科745

四、词学科749

第十六章 宋朝科举的社会作用与影响753

第一节 宋朝的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753

一、北宋学校选士的三个阶段754

(一)州县皆立学,士须在学听读一定时日方许应举阶段754

(二)立太学三舍法,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并行阶段756

(三)以三舍法遍行天下,废州郡解试及省试,取士并由学校升贡阶段758

二、学校选士之法——三舍法759

(一)三舍法的设立759

(二)三舍法的完备761

(三)三舍法的发展与遍行天下764

三、北宋施行学校选士的作用及其屡遭废罢的原因770

(一)北宋施行学校选士的作用771

(二)学校选士屡遭废罢的原因773

第二节 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776

一、宋朝科举取士之多776

二、宋代科举取士之多的原因780

(一)宋代科举取士之多,是与社会阶层的变化相适应的781

(二)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也是赵宋王朝统治者的需要782

(三)宋朝科举取士之多,其基础则是经济、文化的发展786

三、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的关系788

第三节 宋朝科举与边防797

一、特免取解798

二、别场考试799

三、特奏名递减一举803

四、特赐及第805

五、特赐授官806

附录一 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812

一、宋元史籍中有关北宋登科人数的记载813

二、关于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考证817

(一)建隆元年(960)杨砺榜817

(二)建隆二年(961)张去华榜817

(三)建隆三年(962)马適榜826

(四)乾德元年(963)苏德祥榜826

(五)乾德二年(964)李景阳榜826

(六)乾德三年(965)刘察榜826

(七)乾德四年(966)李肃榜826

(八)乾德五年(967)刘蒙叟榜827

(九)开宝元年(968)柴成务榜827

(十)开宝二年(969)安德裕榜827

(十一)开宝三年(970)张拱榜828

(十二)开宝四年(971)刘寅榜828

(十三)开宝五年(972)安守亮榜828

(十四)开宝六年(973)宋准榜829

(十五)开宝八年(975)王嗣宗榜829

(十六)太平兴国二年(977)吕蒙正榜829

(十七)太平兴国三年(978)胡旦榜830

(十八)太平兴国五年(980)苏易简榜830

(十九)太平兴国八年(983)王世则榜831

(二十)雍熙二年(985)梁颢榜831

(二十一)端拱元年(988)程宿榜832

(二十二)端拱二年(989)陈尧叟榜833

(二十三)淳化三年(992)孙何榜833

(二十四)咸平元年(998)孙仅榜834

(二十五)咸平二年(999)孙暨榜834

(二十六)咸平三年(1000)陈尧咨榜835

(二十七)咸平五年(1002)王曾榜836

(二十八)景德二年(1005)李迪榜836

(二十九)大中祥符元年(1008)姚晔榜838

(三十)大中祥符二年(1009)梁固榜838

(三十一)大中祥符四年(1011)张师德榜838

(三十二)大中祥符五年(1012)徐奭榜839

(三十三)大中祥符七年(1014)张观榜839

(三十四)大中祥符八年(1015)蔡齐榜840

(三十五)天禧三年(1019)王整榜840

(三十六)天圣二年(1024)宋郊(庠)榜842

(三十七)天圣五年(1027)王尧臣榜842

(三十八)天圣八年(1030)王拱辰榜843

(三十九)景祐元年(1034)张唐卿榜844

(四十)宝元元年(1038)吕溱榜844

(四十一)庆历二年(1042)杨寘榜845

(四十二)庆历六年(1046)贾黯榜846

(四十三)皇祐元年(1049)冯京榜847

(四十四)皇祐五年(1053)郑獬榜847

(四十五)嘉祐二年(1057)章衡榜848

(四十六)嘉祐四年(1059)刘煇榜848

(四十七)嘉祐六年(1061)王俊民榜849

(四十八)嘉祐八年(1063)许将榜850

(四十九)治平二年(1065)彭汝砺榜850

(五十)治平四年(1067)许安世榜851

(五十一)熙宁三年(1070)叶祖洽榜852

(五十二)熙宁六年(1073)余中榜852

(五十三)熙宁九年(1076)徐铎榜853

(五十四)元丰二年(1079)时彦榜853

(五十五)元丰五年(1082)黄裳榜854

(五十六)元丰八年(1085)焦蹈榜855

(五十七)元祐三年(1088)李常宁榜855

(五十八)元祐六年(1091)马涓榜856

(五十九)绍圣元年(1094)毕渐榜856

(六十)绍圣四年(1097)何昌言榜857

(六十一)元符三年(1100)李釜榜858

(六十二)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859

(六十三)崇宁五年(1106)蔡薿榜859

(六十四)大观三年(1109)贾安宅榜859

(六十五)政和二年(1112)莫俦榜860

(六十六)政和五年(1115)何?榜860

(六十七)重和元年(1118)王昂榜861

(六十八)宣和三年(1121)何涣榜861

(六十九)宣和六年(1124)沈晦榜862

三、有关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问题868

(一)史籍记载北宋贡举登科人数歧异的原因868

(二)北宋一代贡举取士究竟几何870

(三)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特点871

附录二 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873

一、宋朝史籍中有关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记载873

二、关于南宋贡举历榜登科人数的考证877

(一)建炎二年(1128)李易榜877

(二)绍兴二年(1132)张九成榜877

(三)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榜878

(四)绍兴八年(1138)黄公度榜879

(五)绍兴十二年(1142)陈诚之榜879

(六)绍兴十五年(1145)刘章榜880

(七)绍兴十八年(1148)王佐榜880

(八)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榜881

(九)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881

(十)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榜881

(十一)绍兴三十年(1160)梁克家榜882

(十二)隆兴元年(1163)木待问榜882

(十三)乾道二年(1166)萧国梁榜883

(十四)乾道五年(1169)郑侨榜884

(十五)乾道八年(1172)黄定榜884

(十六)淳熙二年(1175)詹骙榜884

(十七)淳熙五年(1178)姚颖榜885

(十八)淳熙八年(1181)黄由榜885

(十九)淳熙十一年(1184)卫泾榜886

(二十)淳熙十四年(1187)王容榜886

(二十一)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886

(二十二)绍熙四年(1193)陈亮榜887

(二十三)庆元二年(1196)邹应龙榜887

(二十四)庆元五年(1199)曾从龙榜888

(二十五)嘉泰二年(1202)傅行简榜888

(二十六)开禧元年(1205)毛自知榜888

(二十七)嘉定元年(1208)郑自诚榜889

(二十八)嘉定四年(1211)赵建大榜889

(二十九)嘉定七年(1214)袁甫榜890

(三十)嘉定十年(1217)吴潜榜890

(三十一)嘉定十三年(1220)刘渭榜890

(三十二)嘉定十六年(1223)蒋重珍榜891

(三十三)宝庆二年(1226)王会龙榜891

(三十四)绍定二年(1229)黄朴榜891

(三十五)绍定五年(1232)徐元杰榜892

(三十六)端平二年(1235)吴叔告榜892

(三十七)嘉熙二年(1238)周坦榜892

(三十八)淳祐元年(1241)徐俨夫榜893

(三十九)淳祐四年(1244)留梦炎榜893

(四十)淳祐七年(1247)张渊微榜893

(四十一)淳祐十年(1250)方逢辰榜894

(四十二)宝祐元年(1253)姚勉榜894

(四十三)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894

(四十四)开庆元年(1259)周震炎榜895

(四十五)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895

(四十六)咸淳元年(1265)阮登炳榜895

(四十七)咸淳四年(1268)陈文龙榜896

(四十八)咸淳七年(1271)张镇孙榜896

(四十九)咸淳十年(1274)王龙泽榜896

三、有关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问题899

(一)史籍记载南宋贡举登科人数歧异及残缺的原因899

(二)南宋一代贡举登科者究竟几何900

(三)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特点901

参考文献903

一、古代典籍903

(一)纪传类903

(二)编年类903

(三)纪事本末类904

(四)诏令奏议类904

(五)传记类904

(六)地理类904

(七)政书类905

(八)笔记类905

(九)类书类906

(十)文集类907

二、今人论著909

(一)学术著作(以姓氏笔画为序)909

(二)博士、硕士论文(以姓氏笔画为序)910

(三)学术论文(以姓氏笔画为序)9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