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诗学心理透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童庆炳等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ISBN:7530610562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诗学心理透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7
出版说明7
总序9
总论13
第一章 “中和”、“混沌”和“清空” ——古典诗学的民族特色13
一、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14
二、“和”:“气”、“神”、“韵”、“境”、“味”的共同民族文化之根19
三、整体流动性:气、神、韵、境、味统摄诗的独特形式26
四、空灵感: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29
五、形成中国诗学民族特色的社会经济原因34
一、物感成言:诗生成模式的建构轨迹40
第二章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诗的本源及生成(一)40
第一编 本体心理论40
二、心物感应:物感生诗的创造机制47
三、同构:诗生成的直接土壤52
第三章 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诗的本源及生成(二)59
一、感:心物交融的枢纽59
二、层进:诗核生成的心理长征66
三、中间变量:心物交融的酵母71
第四章 诗言志、歌缘情——诗的本体83
一、漫长的历程:由对峙走向融合83
二、审美感兴定格: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91
三、全息性:诗本体的特质100
一、从形式技巧到思维方式:“兴”发展的历史脉络108
第五章 兴于诗——诗的美学特征108
二、以物写心:心物关系的审美联结113
三、起情与悟通:兴的审美特征118
四、触发信息的直接转移:兴的心物联结方式125
第二编 创作心理论131
第六章 “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诗人的心理结构131
一、诗的诞生地:千百年来人们探索的神秘地方131
二、诗的母体:先天与后天、智能与非智能高层次上合成136
三、冥冥诗心:诸因素交相为济,生发奇妙功能142
第七章 “诗穷而后工”——诗歌创作的心理动力148
一、穷而后工:源远而流长149
二、穷悴:文学的生命之泉、创作内在深层动因155
三、穷到深处:乖戾蛮横的冲动,无法遏止的内驱力162
四、穷极:巨大陨石坠落心灵湖面,沉睡的原始意象涌动167
五、穷:诗人独有的特殊才质172
第八章 “诗道亦在妙悟”——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直觉176
一、妙悟:探索不尽的神秘潜流176
二、妙悟与直觉:叶不相似,其实味同180
三、奥秘:在意识水面之下186
第九章 “情景交融而莫分”——诗歌创作审美情感生成195
一、悠悠源流:情景交融审美运思的探讨196
二、意:过滤则美,附形则显199
三、情往似赠:“自我”冲出躯壳与“非自我”结合203
四、情景相生: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界限的消失206
——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想象212
一、神思:富有魅力的领域,许多探索者留下足迹212
第十章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212
二、假志气与辞令:感物而造端,凭心而构象218
三、神妙之思: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协同225
第三编 作品心理论232
第十一章 “诗以一字论工拙”——诗歌的言语特征232
一、炼金术:诗美的秘诀232
二、妥帖与暗示:“更无真相有真魂”238
三、建构:“荡元气于笔端”245
第十二章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诗歌结构的基本单位250
一、意象:在“历程”的坐标上250
二、属性与功能:从不同的方位厘定254
三、形态:丰赡的和弦261
第十三章 “反常合道为趣”——诗歌意象的辩证构成267
一、觅踪:纵向的扫描267
二、透视:貌离神合歪打正着271
三、追问:在心理失衡时的“表达”279
第十四章 “词以境界为最上”——诗美的存在方式285
一、回眸:意境源流的考察285
二、剥离:从“典型”与“意象”的包围中289
三、意义:整合·指向·超越297
第十五章 “不即不离”——诗歌作品的心理时空301
一、衍化:由禅学到诗学301
二、适中:“近而不浮远而不尽”305
三、印证:两种“距离”说的相契310
一、探源:不完全的疏浚315
第十六章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诗歌风格的两种基本形态315
二、特质:不规范的揭橥321
三、观照:在性格和气质之镜下327
第四编 鉴赏心理论332
第十七章 “诗无达诂”——鉴赏作为再创造332
一、“诗无达诂”:宽泛的创作空间333
二、“群体共识”:欣赏时空的流变337
三、“当其必发”:读者的重构再造343
第十八章 “得意忘言”——鉴赏对象的辨析350
一、象比言丰富意比象真实351
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354
三、越象方识味得意须忘言359
——鉴赏的途径364
第十九章 “以意逆志”364
一、“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365
二、“知人论世”说:理性的补充370
三、重要的条件:想象与体验373
第二十章 “深识鉴奥”——鉴赏主体的心理定势381
一、“深识”:审美复合能力的凝聚体382
二、“鉴奥”“见异”:能力的实现和极致387
三、“出入法”:深识鉴奥的具体运用392
第二十一章 “味外味”——鉴赏作品的极致397
一、味外之味诗魂所在398
二、辞断意属味在言外402
三、诗味极致形态纷呈406
后记412
热门推荐
- 872357.html
- 3266050.html
- 2081782.html
- 2544635.html
- 1393968.html
- 709334.html
- 758791.html
- 3445979.html
- 672346.html
- 37674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6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25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59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02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08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5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18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74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42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