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曾峻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920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07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公共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视阈中的公共管理2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公共管理的渊源21
一、对旧秩序的批判和对新秩序的探求21
二、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存在形式25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28
一、理解人和解放人的根本方法28
二、公共管理的“为人”性31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共管理的具体论述33
一、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33
二、无产阶级政府是“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38
三、政府、市场与社会不是相互替代的“对手”40
四、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应保持必要的平衡45
五、公共财政是公共管理的经济基础50
第二章 传统治理模式转型与社会主义取向的确立54
第一节 没有“公共”的治理54
一、皇权吞噬“公共性”54
二、国家主导的外部治理57
三、政府自身管理的随意性60
第二节 向西方寻求“真理”64
一、传统体制内的改良64
二、政治变革中的行政改造66
三、“只问行政,不管主义”6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取向的公共管理72
一、转向社会主义72
二、建设一个全新的政权74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的形成与发展81
第一节 毛泽东的实践及其反思81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治理的概况81
二、反思苏联模式84
三、六十年代初的思考与调整8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下的变革88
一、工作重心转移与公共管理改革的启动88
二、改革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与方式8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影响91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的丰富发展9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公共管理93
二、科学发展观与公共管理95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的总依据与总特征100
第一节 国情分析与历史方位判断100
一、从环境分析到国情分析100
二、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重新界定102
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出发103
第二节 三重超越与整合105
一、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超越105
二、对经典社会主义的发展107
三、对西方文明的借鉴与吸收109
四、塑造“合金型”社会主义112
第三节 中国公共管理的四维特征114
一、“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114
二、“初级阶段”的公共管理117
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119
四、“进行时态”的公共管理122
第五章 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价值体系124
第一节 学理反思与重构124
一、公共管理的价值之维124
二、公共管理价值及其构成128
三、公共管理价值的逻辑建构130
第二节 中国公共管理价值的内容分析133
一、价值提炼与验证方法133
二、多元价值的形成140
三、“服务”外延的扩展143
四、公共管理价值的横向比较145
第三节 价值失范、冲突与价值管理146
一、公共管理的价值失范146
二、公共管理的价值冲突149
三、提高公共价值管理能力151
第六章 政党领导的多元多层公共管理主体154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主体的中国特色154
一、领域“分化”与主体“分形”154
二、政党一国家一社会分析法157
三、独具特色的“社会组织”160
四、公共管理主体的层次性162
第二节 公共管理的领导力量164
一、党内权力关系与正式制度164
二、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166
三、政党转型与领导方式改进168
第三节 公共管理的主导力量171
一、国家机关间关系的宪法基础171
二、不同机关的公共管理职能173
三、“多中心治理”中的“中心”176
第四节 官民互嵌、互惠与互适179
一、从排斥论到合作论179
二、政党、国家之于社会181
三、社会之于政党、国家184
第七章 发展取向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职能187
第一节 公共管理职能研究的议题187
一、职能: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187
二、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职能189
三、尚需深化的三个论题190
第二节 发展导向的政府192
一、发展是硬道理193
二、“发展主义”和“中等收入陷阱”195
三、发展的“3.0版”197
第三节 政府主导的发展199
一、“有形之手”的“五根手指”200
二、利弊之辨204
三、放弃还是完善?206
第四节 公共管理职能的新变化208
一、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208
二、职能“总量”稳中有升210
三、职能“结构”趋于合理212
第五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14
一、“两个转变”的内在联系214
二、把握好三个关系与三个原则216
三、“外压型”职能转变动力机制217
第八章 集分平衡动态调适的纵向公共管理关系220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中的纵向关系220
一、纵向公共管理关系的理论基础220
二、相关概念及界定223
三、关注内容与角度225
第二节 纵向公共管理关系的调整227
一、重要制度变迁与评价227
二、财权与事权变迁的验证232
三、纵向关系调整的特点236
第三节 纵向权力失衡引发的新问题238
一、财权与事权的层级分配现状238
二、政府间权责配置的非对称化242
三、地方行为的扭曲与变异243
第四节 纵向公共管理关系的再平衡246
一、理顺外部关系246
二、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47
三、推进制度规范建设247
四、审慎推进具体改革248
第九章 统一管理规模适度的公共机构设置249
第一节 统一的机构与编制管理249
一、编制与编制管理体制249
二、编制管理的法制基础251
三、编制管理的原则与内容252
第二节 机构改革频率与幅度255
一、机构设置的初始状态255
二、机构改革的频率256
三、机构改革的幅度258
第三节 机构规模及其评价260
一、规模大小之争260
二、比较方法和影响因素262
第四节 公共机构的成本与效益265
一、成本效益的相关性分析265
二、财政供养人口与行政管理费支出266
三、政府规模的正向效益268
四、适度规模的再阐释270
第五节 优化公共机构的新要求271
一、正视机构改革的约束条件271
二、健全机构管理的法律规范275
三、增强外部审查与控制276
四、联动实施党政机构改革277
第十章 民意导向上下互动的公共管理过程279
第一节 中国公共决策的思想基础279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279
二、立足于群众观的公共决策原则281
第二节 党政主导的利益表达283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利益表达283
二、改革开放后的利益表达284
三、无序利益表达的公共风险285
四、利益表达的有序化287
第三节 诉求感知、利益整合与政策议程确立289
一、感知诉求的主要途径289
二、利益整合的原则292
三、政策议程的确立294
第四节 政策制定的主体、合法化与公民参与296
一、公共决策的权限划分296
二、政策论证与合法化298
三、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299
第五节 政策执行与调整301
一、对政策执行的理解301
二、政策执行的地位、特征与程序302
三、执行问题及其解决305
四、政策调整308
第十一章 多样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方法310
第一节 公共管理方法的中国表述310
一、行政方法310
二、经济方法313
三、法律方法314
四、思想教育方法316
第二节 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化方法317
一、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317
二、政府购买服务320
三、市场化手段的局限性及其改进322
第三节 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方法324
一、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324
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325
三、社会参与的约束条件328
第四节 公共管理方法创新的成效与不足328
一、公共管理方法发展的成效329
二、公共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330
第五节 公共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方向与途径332
一、突破方法选择与创新的传统思路333
二、平衡价值、工具和现实合理性334
三、实现公共管理方法的体系化335
四、公共管理方法运用的程序化336
五、公共管理方法运用的科学化337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公共权力防控机制340
第一节 权力防控策略的转换340
一、两个共识与两套机制340
二、从“自律”到“制约”342
三、从“纵向制约”到“横向制衡”343
第二节 权力防控的体系与运行345
一、法律法规345
二、组织体系347
三、对象和行为349
四、主要方式353
第三节 深化权力防控体制与机制改革356
一、提高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质量356
二、推进行政伦理建设的法制化建设357
三、促进公共权力的深度公开358
四、增强权力监督的效力360
五、优化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362
第十三章 以顶层设计助推公共管理改革364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特点与公共管理新使命364
一、经济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364
二、改革开放总体策略的调整366
三、公共管理变革的侧重点不同367
第二节 公共管理呼唤顶层设计370
一、顶层设计的含义370
二、顶层设计的意义371
三、顶层设计的要求373
第三节 公共管理顶层改革的框架与议题374
一、顶层改革的分析框架374
二、需要破解的难题376
三、迈向理想状态378
参考文献380
索引402
后记406
热门推荐
- 3294146.html
- 632752.html
- 2698385.html
- 1894146.html
- 1000090.html
- 2606175.html
- 2250926.html
- 1748216.html
- 1198388.html
- 1643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74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6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61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5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00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90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3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3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3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