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
  • 赵国权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91644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18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古代教育3

第一章 原始时期教育的起步3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4

一、最早出现的人类4

二、教育的起源5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8

一、生产劳动教育8

二、生活习俗教育9

三、原始宗教教育10

四、原始艺术教育12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产生14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14

二、传说中的学校15

第二章 奴隶制时期教育的奠基18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教育19

一、夏代的教育19

二、商代的教育20

三、西周的教育23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9

一、官学衰败与私学兴起30

二、养士之风与百家争鸣33

第三节 奴隶制时期诸学派的教育思想35

一、帝王之师的教育思想35

二、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42

三、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64

四、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68

五、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72

第三章 封建制初期教育的定型78

第一节 秦代的教育79

一、秦代的文教政策79

二、秦代的教育制度82

第二节 汉代的教育84

一、汉代的文教政策84

二、汉代的教育制度88

三、汉代的选士制度96

四、汉代经学家的教育思想9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07

一、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108

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教育111

三、魏晋南北朝的私学与家庭教育114

四、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116

五、魏晋南北朝玄儒派的教育思想117

第四章 封建制中期教育的强盛128

第一节 隋代的教育129

一、隋代官学教育改革129

二、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130

三、隋代儒学家的教育思想131

第二节 唐代的教育134

一、唐代的文教政策134

二、唐代的教育制度137

三、唐代的科举制度143

四、唐代儒学家的教育思想147

第三节 宋代的教育156

一、宋代的文教政策157

二、宋代的教育制度159

三、宋代的科举制度174

四、宋代理学家的教育思想176

第四节 辽金元的教育207

一、辽代的教育208

二、金代的教育209

三、元代的教育211

四、辽金元儒学家的教育思想217

第五章 封建制后期教育的弱化225

第一节 明代的教育226

一、明代的文教政策226

二、明代的教育制度229

三、明代的科举制度236

四、明代哲学家的教育思想237

第二节 清中叶前的教育246

一、清代的文教政策246

二、清代的教育制度250

三、清代的科举制度258

四、清代实学派的教育思想261

中编 近代教育281

第六章 传统教育的转型281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式微282

一、高压与笼络兼施的文教政策282

二、学校教育有名无实283

三、科举制度弊端百出284

第二节 对传统教育的改革286

一、科举的改革与终结287

二、书院的改革与改制291

三、学塾的改革与武训行乞办学294

四、创办新型普通学校298

第三节 确立新的教育制度300

一、制定新学制301

二、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307

三、颁布新的教育宗旨308

第七章 新教育改革运动的嬗变312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改革派的教育主张313

一、龚自珍313

二、林则徐315

三、魏源318

第二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教育改革320

一、制定教育方针与政策320

二、全面实施文教改革322

三、《资政新篇》中的教育主张325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326

一、洋务学堂的创办327

二、公费留学教育331

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335

第四节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340

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潮341

二、维新运动期间的教育改革344

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349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359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359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361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363

第六节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的教育改革371

一、北洋政府初期教育政策的调整372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374

三、民初知名人士的办学活动383

第八章 教会文教的渗透与扩张391

第一节 教会文教渗透的法律约定392

一、南京条约392

二、望厦条约392

三、黄埔条约393

四、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93

五、“弛教”394

第二节 教会文教渗透的基本途径394

一、传教395

二、办学校395

三、办医院397

四、办新闻事业397

五、吸收留学生398

第三节 教会教育的发展与扩张399

一、早期教会教育的发展399

二、后期教会教育的扩张401

三、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404

下编 现代教育411

第九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开端41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实践412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12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实践41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确立及实践416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确立416

二、工农教育运动的开展417

三、革命干部学校的办理420

第三节 新教育改革家的教育思想423

一、陈独秀424

二、胡适428

三、恽代英431

第十章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改革436

第一节 中央苏区的教育437

一、苏区教育的方针、任务与政策437

二、苏区教育制度438

三、苏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439

第二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教育445

一、抗战教育方针和政策445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446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447

四、解放区教育的大发展451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454

一、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454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55

三、积极发动群众,坚持勤俭办学455

四、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456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457

第十一章 国统区的教育变革460

第一节 国统区教育方针和政策461

一、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制定461

二、抗战教育方针与政策462

三、《中华民国宪法》中的教育设想463

第二节 国统区的教育制度464

一、教育行政制度464

二、学校教育制度466

第三节 国民政府强化对教育的调控471

一、整顿学风及训育制度471

二、童子军及军训制度472

三、课程标准及教科书审查制度473

四、毕业会考制度475

五、特种区域实施特种教育476

第四节 国统区的乡村教育运动477

一、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实验477

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改造实验478

三、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试验480

四、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481

五、其他乡村教育实验483

第五节 日伪占领区的教育487

一、教育目的487

二、教育制度488

三、课程与教材489

四、中国人民反日伪奴化教育的斗争490

第六节 民国学人的教育思想492

一、杨贤江492

二、晏阳初497

三、梁漱溟501

四、陶行知503

五、黄炎培510

六、陈鹤琴5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