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医学心理学
  • 孙学礼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2662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医学心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心理学基础3

第一章 医学心理学概述3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3

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3

二、医学心理学的意义4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5

一、疾病谱的变化5

二、“心身统一”的观点6

三、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6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8

一、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原则8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0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2

一、医学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12

二、医学心理学的发展14

第二章 医学模式16

第一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16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16

二、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和转变16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7

第二节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19

一、生物学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19

二、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20

三、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21

第三节 医学模式在医疗领域的实践与应用25

一、医学模式在医患双方的体现25

二、医学模式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25

第三章 人的心理活动27

第一节 意识27

一、意识的概念27

二、意识的不同层面28

三、意识的特征28

四、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29

第二节 认知过程31

一、感觉和知觉31

二、思维35

三、想象39

四、记忆40

五、遗忘42

六、注意43

第三节 情感过程45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45

二、情绪学说49

三、情绪与健康51

第四节 意志过程53

一、意志概述53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54

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55

一、人格概述57

第五节 人格57

二、需要58

三、动机60

四、挫折62

五、心理防卫机制63

六、人格的个人类型特点65

七、自我意识70

第六节 心理的脑基础70

一、脑的基本结构单位——神经元70

二、脑皮层的功能定位71

一、感觉的神经生理基础78

第七节 认知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78

二、知觉的神经生理基础84

三、学习和记忆神经生物学85

四、语言的神经基础90

五、思维的神经生理基础92

第八节 情感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92

一、情绪的神经基础93

二、情绪活动的生物化学调节95

第二篇 发展心理101

第四章 心理健康概述101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101

一、健康的概念101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101

三、亚健康103

第二节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104

第三节 心理卫生保健105

第四节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疗卫生服务105

第五节 工作、爱与生活108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心理健康109

第一节 概述109

一、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109

二、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10

三、早期的发展重于后期的发展110

四、发展模式中存在个体差异性110

第二节 儿童及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110

一、胎儿期的心理健康110

二、婴儿期的心理健康112

三、幼儿期的心理健康113

四、学龄期的心理健康115

五、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116

第三节 成年期心理健康118

一、青年期118

二、中年期121

三、老年期124

第六章 性心理健康126

第一节 概述126

第二节 婴儿期性心理健康127

一、从出生到1岁期间的性心理发育127

二、1岁至3岁儿童的性心理发育128

一、恋父及恋母情结131

第三节 幼儿期性的心理健康131

二、对性问题的好奇132

三、幼儿的性游戏132

四、性别角色的进一步学习133

第四节 儿童期的性心理健康134

一、儿童性游戏134

二、骂脏话135

三、窥视成人的性世界135

四、性别角色的学习136

第五节 青少年期的性心理健康136

一、第二性征发育所带来的心理变化137

四、性梦138

二、“青春期躁动”138

三、月经初潮及初次射精138

五、白日梦139

六、手淫140

七、同性间的活动141

八、异性间的交往141

九、青少年期的恋爱行为142

十、青少年期性交143

十一、“追星族”现象143

第六节 成年初期的性心理健康144

一、恋爱中的性心理健康145

二、婚姻中的性协调147

第七节 成年中期的性心理健康152

一、让性生活浪漫起来153

二、婚姻危机与婚外恋154

三、更年期的性心理健康156

第八节 成年晚期的性心理健康158

一、老年期的性心理健康158

二、丧偶独身者的性健康161

第九节 性心理教育162

一、儿童期的性心理教育162

二、青少年期的性心理教育162

三、成年期的性心理教育163

第七章 医师、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167

第一节 概述167

第三篇 临床心理167

第二节 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特征和患者角色169

一、患者的需要169

二、患者的其他心理特征171

三、患者角色174

第三节 医师角色及医师的心理特征178

一、医师角色178

二、医师的心理特征180

第四节 在医疗行为中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183

一、医患关系应该建立在现行法律和法规的框架内183

二、处理好医患之间的职业和非职业关系184

三、处理好“移情”和“反移情”的问题185

四、理解和正确应对患者的心理防卫机制185

五、正确应用沟通的技巧186

第一节 求医行为188

一、求医行为的概念188

第八章 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188

二、求医过程与求医决定189

三、特殊的求医行为193

第二节 遵医行为194

一、医师与遵医行为194

二、患者对医嘱的理解与遵医行为194

三、患者及其家属对所患疾病的认识与遵医行为196

四、经济状况与遵医行为196

五、媒体宣传与遵医行为196

六、遵医行为的方式197

一、应激概念的演变198

第九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198

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198

二、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200

三、关于应激研究的问题202

第二节 应激反应203

一、概述203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204

三、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206

第三节 生活事件208

一、概述208

二、几种常见的应激源210

二、认知因素在应激申的作用212

一、概述与研究212

第四节 认知评价212

第五节 人格与应激213

第六节 社会支持214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分类214

二、社会支持研究215

第七节 应对方式216

一、概述216

二、应对方式研究218

第八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220

一、概述220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220

一、概述222

第九节 心身疾病概述222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与分类224

三、心身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26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228

五、治疗原则230

六、心身疾病的预防231

七、心身疾病防治工作应注意的问题231

第十节 内科心身疾病相关问题232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232

二、内科疾病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235

三、内科疾病的心理干预237

四、几种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238

一、与妇产科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242

第十一节 妇产科常见的心身障碍242

二、妇产科患者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243

第十二节 儿科疾病的心身问题247

一、影响儿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因素247

二、儿科患者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248

三、几种常见的儿科心身障碍249

第十章 与躯体疾病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252

第一节 概述252

一、从整体论认识疾病252

二、简要历史254

第二节 心身关系的重要理论254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254

二、心理生理及应激学说255

三、行为学派256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256

五、人格理论与健康257

六、未来的研究——综合之路257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258

一、原发性高血压258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59

三、心律失常261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262

一、消化性溃疡262

二、功能性肠道疾病263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与心理社会因素263

第六节 重要内脏器官慢性功能衰竭时患者的心理问题264

第七节 糖尿病与心理社会因素265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糖尿病的病因265

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266

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266

第八节 神经系统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267

一、紧张型头痛267

二、脑血管病268

第九节 外科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269

一、外科手术269

二、意外伤害270

三、器官移植270

四、恶性肿瘤271

五、重症监护综合征273

第十节 慢性疼痛的心理问题274

一、疼痛的定义274

二、慢性疼痛的病理机制274

三、慢性疼痛的特点276

四、慢性疼痛的心理行为反应276

五、慢性疼痛的治疗276

第十一节 性传播及相关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277

一、性传播疾病277

二、艾滋病及其心理社会问题278

三、慢性前列腺炎279

第十二节 妇产科疾病及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279

二、痛经280

一、闭经280

三、经前期紧张征281

四、子宫、卵巢切除281

五、不育症281

六、人工流产281

七、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心理问题281

第十三节 儿童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282

一、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儿童疾病的病因282

二、儿童对慢性疾病的心理反应282

三、父母对儿童患病的心理反应283

四、解决之道283

一、基本概念284

第一节 概述284

第十一章 心理治疗284

二、心理治疗的由来与发展285

三、心理治疗的分类及主要流派285

四、心理治疗的效用及其机制287

五、正确掌握和使用心理治疗289

第二节 建立治疗关系的技术290

一、治疗关系的意义290

二、建立治疗关系的原则291

三、关系技术的指征与禁忌证292

四、关系技术的操作方法与程序293

第三节 促进变化的策略和技术299

一、治疗变化的入口及干预方法的选择299

二、主要的干预策略301

第四节 暗示——催眠技术310

一、指征与禁忌证310

二、操作方法与程序311

第五节 解释性心理治疗313

一、指征314

二、禁忌证314

第六节 精神分析治疗及分析性心理治疗314

一、概述314

二、指征与禁忌证316

三、操作方法与程序317

一、指征与禁忌证319

第七节 行为治疗319

二、操作方法与程序320

第八节 认知治疗322

一、指征与禁忌证323

二、操作方法与程序323

第九节 家庭治疗325

一、指征与禁忌证325

二、操作方法与程序325

三、系统家庭治疗328

第十节 危机干预329

一、概述329

二、指征与禁忌证330

三、操作程序及方法331

第十一节 集体心理治疗332

一、指征与禁忌证333

二、操作程序及方法333

第十二节 森田疗法335

一、指征与禁忌证335

二、操作程序与方法336

第十三节 心理治疗与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服务337

一、概述337

二、诊治原则338

三、会诊内容、频度及其影响因素340

四、会诊行为341

五、会诊效果评估341

二、认识世界的两种方法343

一、思考343

第十二章 临床心理评估343

第一节 概述344

一、心理评估概念344

二、临床心理测验分类与应用347

第二节 智力测验356

第三节 人格测验360

一、概述360

二、常用人格测验工具361

第四节 心理评定量表370

一、90项症状自评量表370

二、生活事件量表371

四、抑郁自评量表372

三、焦虑自评量表372

第五节 神经心理测验373

第六节 心理评估在临床中的实践与应用375

一、癌症患者的个性特征研究376

二、生活事件与健康水平377

第七节 心理评估者的职业道德377

第十三章 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384

第一节 异常心理384

一、异常心理概述384

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385

三、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式387

一、成瘾行为的定义389

第二节 成瘾行为389

二、与成瘾行为相关的概念390

三、成瘾行为的分类392

四、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发生机制397

第三节 其他适应不良行为398

一、迷信行为399

二、病理性赌博行为400

三、偷窃癖401

四、购物癖402

五、拔毛癖403

六、搜集癖404

七、进食障碍404

一、人格障碍的定义407

第四节 人格障碍407

三、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408

二、人格障碍的分类408

四、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410

五、人格障碍的治疗412

第四编 康复心理415

第十四章 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415

第一节 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416

一、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417

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康复心理学创造了发展的条件417

三、科学的发展为康复心理学提供了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417

第二节 康复过程概述417

二、康复过程419

第三节 残疾及其心理问题419

一、残疾人的共同特点419

三、残疾人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420

四、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423

第十五章 综合性医院常见的康复心理问题424

第一节 概述424

一、疾病所致的心理反应425

二、对治疗环境的心理反应425

三、治疗所致的心理反应426

第二节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康复问题428

一、慢性病患者共同的心理特点428

二、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心理健康教育429

第十六章 慢性疼痛及其康复431

第一节 慢性疼痛的定义及临床表现432

第二节 慢性疼痛患者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432

一、疼痛生理学432

二、疼痛心理学——学习、应激和抑郁435

第三节 慢性疼痛的生物、心理、行为治疗438

一、慢性疼痛的生物学治疗438

二、慢性疼痛的心理和行为治疗438

第十七章 慢性失眠及其康复441

第一节 慢性失眠的生理、心理、行为方面问题441

一、人类睡眠的多导睡眠图特征441

二、睡眠的其他生理心理特征442

三、失眠分类443

第二节 慢性失眠的药物治疗444

一、苯二氮?类药物444

二、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物445

三、其他具有催眠作用的药物446

四、三环类抗抑郁剂446

五、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447

第三节 慢性失眠的非药物治疗447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447

二、行为治疗447

三、实践与应用448

参考文献450

医学心理学专用名词中英文对照4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