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分析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天津大学分析化学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808003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分析化学的性质和任务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1
1-3 分析化学提供的信息3
第二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5
2-1 分析测试的误差和偏差5
一、误差5
二、偏关6
2-2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6
一、系统误差6
二、随机误差7
一、数据集中趋势的表示方法8
2-3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8
二、数据分散程序的表示方法9
三、置信度10
四、离群值的检验12
2-4 显著性检验15
一、F检验法15
二、t检验法16
2-5 分析测试中的标准曲线18
一、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18
二、相关系数和相关关系19
三、标准曲线法求得的分析结果的精度20
四、标准曲线的应用21
一、系统误差的传递规律22
2-6 误差的传递22
二、随机误差的传递规律23
三、常用分析方法中的误差传递计算23
2-7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25
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位数25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26
2-8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及其准确度的评价27
一、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27
二、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评价28
2-9 分析结果的质量保证和评价29
一、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29
二、质量控制统计技术30
2-10 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32
习题34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36
3-1 概述36
3-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36
一、根据化学反应类型分类36
二、根据滴定方式分类37
三、根据测定物的质量分类38
3-3 标准溶液38
一、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38
二、标定用的基准物质38
3-4 滴定曲线39
一、酸碱指示剂43
3-5 指示剂43
二、金属指示剂46
三、氧化还原指示剂50
3-6 滴定分析计算51
一、溶液的浓度51
二、计算方法52
3-7 酸碱滴定法55
一、一元酸碱的滴定55
二、多元酸碱的滴定57
三、混合酸碱的滴定60
3-8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61
一、溶剂的分类61
二、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63
三、非水溶液的pH值64
四、酸碱的滴定65
3-9 络合滴定法67
一、EDTA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67
二、EDTA的酸效应系数67
三、EDTA络合物的稳定性69
四、金属离子的滴定73
3-10 氧化还原滴定法77
一、条件电位77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序81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82
四、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剂84
一、莫尔法89
3-11 沉淀滴定法89
二、佛尔哈德法90
三、法扬司法90
习题91
第四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95
4-1 沉淀分离95
一、沉淀的形成95
二、无机沉淀剂96
三、有机沉淀剂97
四、共沉淀分离98
五、重量分析99
4-2 溶剂萃取分离100
一、基本原理100
二、金属有机络合物萃取102
三、离子缔合物萃取104
四、协同溶剂萃取105
五、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有105
4-3 离子交换分离106
一、离子交换树脂及其特性106
二、离子交换平衡107
三、离子交换技术109
四、离子交换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10
4-4 薄层层析分离111
一、基本原理111
二、薄层的制备111
四、薄层的展开112
三、薄层的展开剂112
五、定量测定113
习题113
第五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115
5-1 概述115
5-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15
5-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17
5-4 分光光度计简介120
一、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120
二、分光光度计类型简介122
5-5 光度分析法的建立123
一、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123
三、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124
二、干扰的消除124
四、小结126
5-6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126
一、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光度法126
二、多组分的同时测定127
三、络合物组成的确定128
习题129
第六章 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法131
6-1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131
一、有机化合物电子跃迁的类型131
二、吸收带及常见术语132
三、溶剂效应134
一、非共轭体系的简单分子135
6-2 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135
二、共轭分子136
三、苯及其衍生物139
四、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139
6-3 紫外光谱的应用139
6-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141
一、分子振动模型、形式及红外活性141
二、红外光谱生产的条件和振动形式143
三、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145
6-5 典型红外谱带吸收范围147
一、X-H伸缩振动区(4000~2500cm-1)147
四、X-Y伸缩振动和X-H弯曲振动区(〈1650cm-1)148
三、双键伸缩振动区(1900~1200cm-1)148
二、叁键和累积双键区(2500~1900cm-1)148
6-6 红外光谱解析实例149
习题150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152
7-1 概述152
7-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154
一、共振线与吸收线154
二、吸收线轮廓与吸收线变宽154
三、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156
四、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158
7-3 仪器装置159
一、光源159
五、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式159
二、原子化系统160
三、分光系统163
四、检测系统164
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65
7-4 定量分析方法166
一、标准曲线法166
二、标准加入法166
7-5 干扰及其抑制方法168
一、光谱干扰168
二、化学干扰168
一、灵敏度169
7-6 灵敏度与检出限169
三、物理干扰169
二、检出限170
习题171
第八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173
8-1 概述173
一、发射光谱分析的过程173
二、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173
8-2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174
一、发射光谱的产生174
二、谱线的强度175
8-3 发射光谱分析的主要仪器176
一、激发光源176
二、光谱仪179
三、观测设备及感光板180
8-4 发射光谱定性分析183
一、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183
二、元素光谱图比较法183
8-5 发射光谱半定量分析184
一、谱线黑度比较法184
二、谱线呈现法184
8-6 发射光谱定量分析185
一、谱线强度与试样中元素浓度的关系185
二、内标法光谱定量分析基本原理185
三、分析线对相对强度的测量186
四、光谱定量分析方法186
习题187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188
9-1 电化学分析法概要188
9-2 电位分析法概述188
9-3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89
9-4 离子选择性电极191
一、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和分类191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机理194
三、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196
9-5 直接电位法197
一、直接电位法的特点197
二、电位测量及重要实验条件198
三、定量方法200
四、直接电位法的误差203
9-6 电位滴定法204
习题205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206
10-1 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06
10-2 扩散电流方程式--极谱定量分析基础211
10-3 定量分析方法215
10-4 极谱波方程式及半波电位216
一、极谱波的分类216
二、极谱波方程式217
三、半波电位及其影响因素219
一、残余电流220
10-5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220
二、迁移电流221
三、极谱极大221
四、氧波222
五、氢波223
六、叠波223
10-6 极谱分析中底液的选择223
一、极谱底液的组成224
二、极谱底液的选择原则224
10-7 极谱分析法的应用224
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225
三、在理论研究中的应用225
一、无机化合物的测定225
10-8 改进极谱分析法的途径和方法228
一、溶出伏安法229
二、极谱催化波230
三、交流极谱法、方波极谱法和脉冲极谱法231
四、单扫描示波极谱法233
习题234
第十一章 库仑和电导分析法235
11-1 库仑分析法概述235
11-2 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237
一、原理237
二、装置238
一、原理239
三、应用239
11-3 控制电流库仑分析法(库仑滴定法)239
二、装置241
三、应用241
11-4 电导分析法概述242
11-5 电导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42
11-6 电导的测量方法243
11-7 电导分析的定量方法245
一、直接电导法245
二、电导滴定法246
习题247
一、色谱法249
二、色谱法的分类249
12-1 概述249
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249
三、色谱法的特点250
12-2 色谱分离原理251
一、分离原理251
二、分配系数和分配比251
三、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252
12-3 色谱法基本理论254
一、塔板理论255
二、速率理论256
三、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258
12-5 色谱定性分析260
二、分离度与柱效能和选择性的关系260
一、分离度的定义260
12-4 分离度260
一、利用纯物质对照定性261
二、利用加入纯物质增加峰高定性261
三、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262
四、利用保留指数定性262
五、其他方法262
12-6 色谱定量分析262
一、峰面积的测量263
二、定量较正因子263
三、定量计算方法264
习题266
二、气路系统269
一、气相色谱分析流程269
13-1 气相色谱仪269
第十三章 气相色谱法269
三、进样系统270
四、分离系统271
五、温控系统271
六、检测和记录系统271
13-2 气相色谱固定相272
一、固体固定相272
二、液体固定相272
13-3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276
一、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276
二、柱温的选择277
三、固定液配比的选择277
13-4 气相色谱检测器278
一、检测器的分析278
四、担体粒度的选择278
六、进样条件的选择278
五、柱长和柱内径的选择278
二、检测器的性能指标279
三、热导池检测器(TCD)279
四、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281
五、电子捕获检测器(ECD)282
六、火焰光度检测器(FPD)282
13-5 气相色谱分析应用实例283
一、在石油及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283
二、在有机合成工业、高分子工业方面的应用284
三、大气及环境污染物的分析285
习题286
第十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288
14-1 概述288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288
二、高效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比较288
三、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289
14-2 高效液相色谱仪289
一、高压输液系统289
二、进样系统290
三、分离系统290
14-3 液-固色谱法291
一、分离原理291
五、附属装置291
四、检测系统291
二、液-固色谱固定相292
三、液-固色谱流动相293
四、应用实例293
14-4 液-液色谱法293
一、分离原理293
二、液-液色谱固定相294
三、液-液色谱流动相295
四、应用实例295
14-5 离子交换色谱法295
一、分离原理295
二、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296
四、应用实例297
14-6 空间排阻色谱法297
一、分离原理297
三、离子交换色谱流动相297
二、空间排阻色谱固定相298
三、空间排阻色谱流动相298
四、应用实例299
14-7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299
一、相对分子质量299
二、溶解度299
三、化学结构299
习题300
一、原子核的自旋301
二、核磁共振现象301
第十五章 有机结构分析初步301
15-1 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301
三、核磁共振谱仪简介303
四、样品的处理和实验技术304
五、驰豫304
15-2 化学位移305
一、化学位移的产生305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305
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306
15-3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308
一、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现象308
二、裂分规律和偶合常数309
三、核的化学等价和磁等价310
15-4 简化核磁共振谱图的方法311
一、加大磁场强度311
二、去偶法311
三、位移试剂311
15-5 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举例312
15-6 质谱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简介315
一、概述315
二、基本原理316
三、单聚焦质谱仪317
四、双聚焦质谱仪318
一、质谱裂解表示法319
15-7 各种类型的质谱峰319
五、质谱仪性能指标319
二、主要离子峰的类型321
15-8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质谱324
15-9 四谱联用解析有机物结构示例330
习题336
第十六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340
16-1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340
一、试样的采取340
二、试样的制备346
16-2 试样的分解348
一、溶解分解法348
二、熔融分解法349
16-3 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试验设计方法351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解351
16-4 复杂物质分析示例--水泥熟料的分析354
一、水泥熟料的性质和组成354
二、试样的分解354
三、SiO2的测定354
四、Fe2O3和Al2O3的测定355
五、CaO和MgO的测定355
六、MnO的测定355
七、K2O和Na2O的测定356
习题357
参考文献357
附录一、弱酸、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I=0)359
附录359
附录二、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361
附录三、金属离子-氨羧络合剂络合物的稳定常数(IgKмγ)363
附录四、一些金属离子的lgaм(он)值364
附录五、EDTA的lgaγ(н)值365
附录六、标准电极电位(18~25℃)366
附录七、条件电极电位368
附录八、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370
附录九、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372
附录十、原子量表374
附录十一、格鲁布斯法检验可疑值程序375
附录十二、电位滴定法测定弱酸的离解常数程序377
附录十三、线性回归计算程序378
热门推荐
- 1369701.html
- 2017753.html
- 3691419.html
- 2446881.html
- 3029090.html
- 3564584.html
- 3346701.html
- 3622718.html
- 115494.html
- 34779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28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2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82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3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38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07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09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2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8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