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安徽繁昌人字洞 早期人类活动遗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安徽繁昌人字洞 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 金昌柱,刘金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3582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文化遗址-研究-繁昌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安徽繁昌人字洞 早期人类活动遗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遗址及周边地区新生代地质概况&袁宝印 郭正堂 金昌柱 吴文祥 郝青振 张仲石1

第一节 区域地质与环境背景2

第二节 遗址周边地区地貌结构框架3

第三节 人字洞的洞穴堆积5

第四节 晚新生代地质发育历史6

第五节 讨论和基本认识7

第二章 人字洞遗址的发掘工作&刘金毅 金昌柱 韩立刚 郑龙亭 徐繁9

第三章 文化遗物研究&张森水 高星 韩立刚 张乐22

第一节 研究史略22

一、中国先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研究简史22

二、人字洞遗址研究历程26

第二节 研究材料及若干说明28

第三节 非灰岩石标本(无人工痕迹或存疑者)29

第四节 石制品36

一、类型划分36

二、石制品的主要特征57

第五节 骨、牙(象牙)制品58

一、骨制品59

二、象牙制品62

第六节 有关文化的几个问题65

一、人字洞遗址文化的一般性质75

二、文化的比对75

三、文化序列88

四、寻找“第一把石刀”91

第四章 哺乳动物化石93

第一节 食虫目&金昌柱 郑龙亭 孙承凯93

第二节 翼手目&金昌柱 汪发志123

第三节 灵长目&邱占祥 郑龙亭156

第四节 兔形目&金昌柱 徐繁162

第五节 啮齿目&金昌柱 张颖奇 魏光飙 崔宁 王元166

第六节 食肉目&刘金毅 邱占祥220

第七节 长鼻目&魏光飙 金昌柱 韩立刚283

第八节 奇蹄目&同号文 邱占祥286

第九节 偶蹄目&董为 邱占祥 汪发志321

第五章 人字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的意义&金昌柱 邱占祥 郑家坚336

第一节 人字洞动物群的特点336

第二节 几个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群对比336

一、与广西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对比337

二、与重庆巫山龙骨坡动物群的对比337

三、与周口店第十八地点动物群的对比338

四、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动物群的对比338

五、与湖北郧县曲远、梅铺“郧县人”动物群的对比339

六、与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动物群的对比340

七、与河北阳原泥河湾动物群(狭义)的对比341

第三节 人字洞哺乳动物群的地质年代342

第四节 早更新世我国南北动物区系过渡区的特点和变迁342

一、我国南北动物区系之间过渡区是否存在343

二、早更新世过渡区东西部的分异344

三、早更新世过渡区(带)的变迁345

第六章 人字洞动物群的环境和它在进化事件中的地位&徐钦琦 郑龙亭 魏光飙 韩立刚347

第一节 引言347

第二节 不同层次的生物进化事件和代纪世期(界系统阶)的划分347

第三节 每个生物事件都是由一组三部曲所构成348

第四节 最基层的生物事件诞生在“事件年”的冬末春初349

第五节 气候变迁的波动性意味着时间具有波动性350

第六节 五次代年级的生物事件351

第七节 四大代年级的生物事件分别出现在四个“代年”的冬末春初355

第八节 人字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真马大年357

第九节 人字洞动物群的自然环境:真马大年的春季358

参考文献361

英文摘要377

图1.1 繁昌人字洞遗址位置图1

图1.2 繁昌地区地质略图2

图1.3 黄浒公路第四纪沉积剖面图4

图1.4 孙村-繁昌公路一级阶地剖面图4

图1.5 繁昌人字洞遗址洞穴发育示意图6

图1.6 繁昌地区第四纪地质-地貌综合剖面图7

图2.1 繁昌人字洞遗址交通位置图9

图2.2 繁昌人字洞遗址地质剖面10

图2.3 淮南大居山交通位置图12

图2.4 淮南大居山老洞堆积地质剖面12

图2.5 淮南大居山化石点分布图13

图2.6 人字洞遗址遗物分布图15

图2.7 乳齿象较完整的骨架18

图3.1 单面石核37

图3.2 石片45

图3.3 石片46

图3.4 刮削器和石片51

图3.5 石器56

图3.6 骨制品60

图3.7 骨制品61

图3.8 象牙片63

图3.9 象牙制品64

图4.1 邱氏长吻鼩鼹(新种)94

图4.2 甘肃鼹(相似种)97

图4.3 鼩鼹(属、种未定)98

图4.4 江南掘鼹(新种)100

图4.5 麝鼩(未定种)102

图4.6 鼩鼱(未定种)104

图4.7 匈牙利皮氏鼩(相似种)107

图4.8 皖南短尾鼩鼱(新种)110

图4.9 繁昌长尾鼩鼱(新种)111

图4.10 先缺齿鼩鼱(相似种)115

图4.11 上长尾鼩鼱(未定种)116

图4.12 微尾鼩(未定种)119

图4.13 贝列门德鼩鼱(未定种)122

图4.14 杨氏菊头蝠(新种)126

图4.15 杨氏菊头蝠(新种)和北京周口店更新菊头蝠m3和m1长和跟座宽度的比较127

图4.16 繁昌菊头蝠(新种)130

图4.17 小菊头蝠(相似种)132

图4.18 中菊头蝠(相似种)133

图4.19 更新蹄蝠(新种)135

图4.20 前中蹄蝠(新种)137

图4.21 先沼鼠耳蝠(新种)141

图4.22 大鼠耳蝠(相似种)143

图4.23 科氏棕蝠(相似种)145

图4.24 伏翼(未定种)147

图4.25 李氏南蝠(新种)150

图4.26 孙村帕拉长耳蝠(新种)152

图4.27 长翼蝠(相似种)154

图4.28 管鼻蝠(未定种)156

图4.29 安氏猕猴(相似种)和维氏原狒(相似种)161

图4.30 繁昌次兔(新种)164

图4.31 花松鼠(未定种)臼齿形态(嚼面视)167

图4.32 丽松鼠(未定种)颊齿形态(嚼面视)168

图4.33 达维岩松鼠下臼齿形态(嚼面视)170

图4.34 长吻松鼠(未定种)颊齿形态(嚼面视)171

图4.35 飞鼠(未定种)右p4(嚼面视)171

图4.36 偏皮氏毛耳飞鼠颊齿形态(嚼面视)172

图4.37 低冠飞鼠颊齿形态(嚼面视)173

图4.38 鼯鼠(未定种)颊齿形态(嚼面视)175

图4.39 伯氏异仓鼠(亲近种)臼齿形态(嚼面视)176

图4.40 变异仓鼠臼齿形态(嚼面视)178

图4.41 科氏仓鼠(未定种)臼齿形态(嚼面视)179

图4.42 甘肃模鼠(相似种)臼齿形态182

图4.43 繁昌维蓝尼鼠臼齿冠面形态184

图4.44 黑腹绒鼠(相似种)臼齿嚼面形态185

图4.45 硕豪猪(相似种)第二上臼齿186

图4.46 安徽猪尾鼠(新种)下臼齿和下颌骨189

图4.47 繁昌竹鼠头骨和下颌骨191

图4.48 繁昌竹鼠和山西低冠竹鼠m3处于相同磨蚀阶段192

图4.49 繁昌竹鼠与拟低冠竹鼠齿冠高度对比193

图4.50 张洼沟姬鼠下颌骨和牙齿196

图4.51 祖姬鼠(相似种)上、下臼齿198

图4.52 戴氏巢鼠(亲近种)上、下臼齿200

图4.53 狨鼠(未定种)下颌骨带完整齿列201

图4.54 先社鼠(相似种)下颌骨及上、下齿列203

图4.55 白腹鼠(未定种)的M1冠面206

图4.56 始家鼠(新种)下颌骨及上、下齿列208

图4.57 家鼠(未定种)上、下牙齿210

图4.58 赛多鼠(未定种)下颌骨及上、下齿列211

图4.59 安徽长尾巨鼠(新种)头骨、下颌骨及牙齿列214

图4.60 芜湖硕鼠上、下齿列217

图4.61 长毛鼠属(未定种)上、下齿列及下颌骨219

图4.62 中华貉的下颌骨221

图4.63 中华貉和丁氏貉内翼肌下支附着肌痕形态比较221

图4.64 貉下第二臼齿长宽对比散点图224

图4.65 变异貂鼬(新种)的上颌与下颌骨227

图4.66 安氏貂的下颌骨230

图4.67 粗壮貂(相似种)的残破下颌234

图4.68 阿尔泰鼬的残破下颌236

图4.69 贾氏獾上颊齿形态示意图239

图4.70 贾氏獾的下颌和牙齿240

图4.71 原始西藏黑熊(新亚种)的上颌骨243

图4.72 原始西藏黑熊(新亚种)的下颌骨244

图4.73 西藏黑熊牙齿长宽对比散点图248

图4.74 大熊猫小种的牙齿251

图4.75 裴氏大灵猫(相似种)的下颌骨253

图4.76 食蟹獴(相似种)的残破上颌骨255

图4.77 桑氏短吻硕鬣狗的上、下颌骨258

图4.78 繁昌人字洞桑氏短吻硕鬣狗与相关种类牙齿长宽对比图261

图4.79 人字洞锯齿虎头骨侧面视265

图4.80 锯齿虎和狮的颅底结构比较268

图4.81 人字洞锯齿虎的牙齿270

图4.82 人字洞巨颏虎的牙齿276

图4.83 人字洞巨颏虎的上裂齿277

图4.84 小野猫的下牙280

图4.85 猞猁的残破上颌骨282

图4.86 上乳裂齿的形态283

图4.87 扬子中华乳齿象的右M3和m3冠面视284

图4.88 马(未定种)颊齿287

图4.89 马(未定种)肢骨288

图4.90 淮河黄昏爪兽(新种)颊齿290

图4.91 淮河黄昏爪兽(新种)下颌前部残段带p3~m1291

图4.92 淮河黄昏爪兽(新种)指骨293

图4.93 西瓦奈王爪兽的上颌及下颌294

图4.94 中国爪兽右M3,附原作者建新种时的描述用语及相应的现代术语295

图4.95 山原貘鼻骨及上枕骨300

图4.96 山原貘乳齿系301

图4.97 山原貘的门齿307

图4.98 山原貘前肢骨310

图4.99 山原貘后肢骨311

图4.100 山原貘脚骨312

图4.101 山原貘与现生貘类及欧洲晚新生代貘类化石吻部的比较313

图4.102 中国犀的颊齿318

图4.103 中国犀的左下颌骨319

图4.104 中国犀的肢骨320

图4.105 裴氏猪的右上第二臼齿321

图4.106 猪(未定种)的右下第三臼齿嚼面视322

图4.107 矮麂带完整角柄的角基322

图4.108 娇后麂(相似种)与娇后麂、狍后麂的颊齿度量比较324

图4.109 娇后麂(相似种)的颊齿325

图4.110 凤岐祖鹿的角标本325

图4.111 凤岐祖鹿的颊齿326

图4.112 繁昌凤岐祖鹿与其他祖鹿颊齿度量比较327

图4.113 凤岐祖鹿的左下颌骨颊面视328

图4.114 布氏真枝角鹿(相似种)的右上第二臼齿嚼面视329

图4.115 繁昌人字洞粗壮丽牛头骨右面视330

图4.116 繁昌人字洞粗壮丽牛右上臼齿列嚼面视331

图4.117 粗壮丽牛的左下颌骨332

图6.1 显生宙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和五次绝灭事件、四次辐射事件以及将来一定会发生的新的辐射事件的位置3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