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文化小知识精粹集成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小知识精粹集成 上
  • 习天俊编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 ISBN:978780739439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94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638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普及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文化小知识精粹集成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历史1

中国和祖国2

华夏2

赤县神州与华夏九州3

人民3

黎民和百姓5

中国建略《三字经》5

中国建略《四字歌》6

三皇五帝(约前30世纪初—约前21世纪)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7

女娲造人7

女娲补天8

太阳9

伏羲女娲兄妹和亲10

母系社会10

三皇11

五帝11

伏羲12

黄帝13

西王母17

神农氏18

蚩尤19

炎、黄、蚩尤之战19

祝融20

刑天20

精卫填海21

夸父追日21

神女庙与神女峰22

羿射九日与嫦娥奔月23

天女24

娥皇女英24

三门峡25

愚公移山26

牛郎织女28

中国最早的议会制度29

大禹29

原始公社制的社会形态30

三皇五帝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金乌玉兔31

一夔一足32

自给自足33

中流砥柱33

麟凤龟龙33

龙生九子34

鹏程万里35

魑魅魍魉36

蓬莱仙境37

鳏寡孤独38

越俎代庖38

封豕长蛇39

过门不入39

己饥己溺41

回禄之灾41

远古时代主要文化遗存简表44

三皇五帝世系简表45

夏(约前2070—前1600

夏的建立47

古代小康社会的社会形态49

夏的灭亡50

夏代的文化艺术51

夏世系简表52

商(前1600—前1046

商先祖的传说53

商的建立53

伊尹佐汤54

盘庚中兴55

武丁盛世56

商的衰亡56

商代的文化科技57

商世系简表64

周(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周先人的传说65

周的兴起66

武王伐纣67

文王访贤69

伯夷叔齐70

周公摄政70

西周的衰亡74

共和行政74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75

西周的文化科技75

西周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同心同德77

下车伊始77

覆水难收77

血流漂杵78

未雨绸缪79

鹊巢鸠占79

屠龙之技80

杞人忧天80

千变万化81

蕉鹿自欺81

与虎谋皮82

爱屋及乌82

何谓八骏83

恶贯满盈83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84

甘棠遗爱84

海不扬波85

归马放牛86

金鼓齐鸣86

褒姒出生的神话传说87

西周世系简表87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时期)(前770—前475

平王东迁后的周王朝88

春秋89

春秋时期的主要国家89

春秋五霸90

管仲相齐91

齐鲁长勺之战92

吴国的兴起92

吴伐越和越灭吴93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94

大国争霸的历史意义95

春秋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鸣鼓而攻之98

亡戟得矛99

螳臂当车99

探骊得珠99

随珠弹雀10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01

斯人斯疾102

守株待兔102

灭此朝食103

三思而行103

三令五申104

如火如荼105

融融泄泄106

临危不惧107

临渴掘井108

厉兵秣马108

利令智昏109

劳思逸淫与劳思善生110

困兽犹斗110

宽猛相济111

克己奉公与奉公守法112

举一反三113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113

尽善尽美114

讳莫如深114

祸起萧墙115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116

价值连城117

及瓜而代117

后生可畏118

朝三暮四118

志在四方119

高山流水120

始作俑者121

什袭而藏121

上下其手12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2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23

一言以蔽之123

文质彬彬123

从容不迫12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24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124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24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24

肆无忌惮125

立于不败之地125

日暮途穷125

作威作福126

嗟来之食126

兵不厌诈126

放之四海而皆准12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27

贤人七十,弟子三千127

半途而废128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128

投畀豺虎128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128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129

灭顶之灾129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129

以逸待劳130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130

传说中的五岭神话故事130

不逞之徒130

艰难险阻131

削足适履131

不辨菽麦132

按图索骥132

不教而诛133

筚路蓝缕133

比肩接踵134

班荆道故135

哀鸿遍野135

得其所哉135

倒持泰阿136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137

发愤图强137

断章取义138

东道主139

人言可畏140

秦晋之好140

切磋琢磨140

齐大非耦(偶)141

牝牡骊黄14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42

优孟衣冠143

郢书燕说144

蝇营狗苟145

殷鉴不远145

以言取人和以貌取人146

朽木难雕146

休戚相关146

信誓旦旦147

心许147

徙宅忘妻148

蹊田夺牛148

问一得三149

闻一知十150

韦编三绝150

危如累卵151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51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152

一薰一莸152

一举两得153

一顾之荣154

一箪一瓢154

叶公好龙155

泱泱大风和叹为观止155

亦步亦趋156

意气扬扬157

暗箭伤人157

骄奢淫逸158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158

外强中干158

吾日三省吾身159

欲速则不达159

食言而肥15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60

藏垢纳污160

华而不实161

取长补短161

畏首畏尾161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162

路不拾遗162

怙恶不悛162

竭泽而渔163

甘为孺子牛163

明哲保身164

城下之盟164

尔诈我虞164

退避三舍165

绠短汲深165

刚愎自用166

董狐之笔166

东施效颦167

假道灭虢168

掣肘169

暴虎冯河169

操刀伤锦170

宾至如归170

病入膏肓171

卜昼卜夜171

包藏祸心172

抱瓮灌园173

百发百中173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73

不耻下问174

众叛亲离174

风马牛不相及175

管鲍之交175

功亏一篑176

割鸡焉用牛刀177

花言巧语177

结草衔环177

季孟之间178

鲁鱼亥豕179

金石为开179

相惊伯有180

片言折狱180

是可忍,孰不可忍181

温良恭俭让181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182

紫气东来182

战国时期(前475—前256

战国183

三家分晋183

战国七雄183

齐攻燕和燕攻齐188

田单败燕188

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188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189

杰出的工匠鲁班195

诸子百家195

儒家196

孔子197

孟子201

荀子202

墨家——墨子203

《墨子》要义205

儒墨论战205

名家206

法家207

一、子产铸刑鼎207

二、李悝作《法经》207

三、商鞅变法208

四、吴起变法209

五、申不害治韩210

六、法家集大成者——韩非210

道家211

一、老子与《道德经》211

二、庄子与《庄子》212

阴阳家213

兵家213

孙武与《孙子兵法》214

农家214

杂家214

纵横家215

《四书》《五经》215

《论语》要义215

《大学》要义216

《中庸》要义216

《孟子》要义217

《诗经》要义217

《书经》要义218

《易经》要义219

《春秋》要义220

《礼记》要义222

《乐经》要义222

战国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狐死首丘225

债台高筑225

事齐事楚226

作法自毙226

易如反掌227

尺短寸长227

惩羹吹齑228

瞋目裂眦与图穷匕见228

不远千里而来232

不觉技痒232

兵不血刃233

登徒子好色233

箪食壶浆234

重足侧目235

创业守成235

墦间乞余236

耳视目听237

方枘圆凿238

害群之马238

画蛇添足与弄巧成拙239

目无全牛239

怒发冲冠240

每况愈下240

“借光”一词的来历241

梧鼠技穷242

塞翁失马243

七尺之躯243

春秋无义战244

失斧疑邻24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45

同流合污246

脍炙人口247

买椟还珠247

排难解纷248

呆若木鸡249

墨守成规249

王顾左右而言他250

用人不疑251

田忌赛马251

围魏救赵252

马陵之战252

将相和253

自知之明253

良莠不齐254

挂羊头卖狗肉254

惊弓之鸟254

根深蒂固255

自相矛盾255

道听途说255

管窥锥指256

高枕无忧与狡兔三窟256

斧正257

神医扁鹊258

洞见症结258

出尔反尔259

不翼而飞260

不可同日而语260

杯水车薪260

抱薪救火261

安然无恙261

安步当车262

行施仁政263

四分五裂263

无敌于天下26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64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264

以邻为壑265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265

盛气凌人266

南辕北辙266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266

短兵相接267

范雎论政267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268

刻舟求剑269

似是而非269

水深火热269

明察秋毫270

毛遂自荐271

滥竽充数272

旷日持久272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273

开源节流273

胶柱鼓瑟与纸上谈兵274

鸡鸣狗盗274

鸡口牛后275

狐假虎威275

黑白颠倒276

涸辙之鲋276

专心致志277

舟中敌国277

臧谷亡羊278

臧仓小人278

食牛之气279

余音绕梁279

歧路亡羊280

悬梁刺股280

熊掌与鱼和舍生取义281

胁肩谄笑281

五十步笑百步282

闻过则喜,善与人同和与人为善282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283

望洋兴叹284

完璧归赵285

倚门倚闾286

一傅众咻286

引而不发,跃如也287

心之管则思287

不违农时28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88

不遗余力288

循名责实288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289

附庸289

为富不仁290

安居乐业290

民不聊生290

夜以继日291

燕雀处堂291

揠苗助长292

睚眦必报293

虎狼之国294

东周世系简表296

秦(前221—前206

秦王朝的建立297

秦朝的功绩299

秦朝的速亡302

秦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秦始皇”名字的由来307

秦始皇307

秦朝的礼服和旗帜308

秦朝的度量衡、法冠高度、车轨等为何多用“六”为准308

秦朝统治的残暴308

逐客令308

一字千金309

一诺千金310

秦镜高悬311

奇货可居311

明目张胆312

取而代之313

掩耳盗铃313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314

三户亡秦314

沐猴而冠315

举措失当315

揭竿而起316

五岭317

指鹿为马318

秦世系简表320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

楚汉战争321

西汉的建立323

吕氏篡权325

文景之治327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328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329

王莽篡汉331

新朝的速亡332

西汉时期的文化科技334

一、西汉的文学334

二、西汉的天文学336

三、西汉的历法337

四、西汉的数学337

五、西汉的造纸术338

西汉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黄老学说338

汉赋340

乐府诗340

刘邦叫沛公的来由341

约法三章341

运筹帷幄与“汉兴三杰”342

破釜沉舟343

秋毫无犯344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344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345

拔山扛鼎346

独当一面347

群策群力347

三寸之舌348

以一当十349

捷足先得349

解衣推食350

金城汤池351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352

鸿沟为界与养虎遗患353

无颜见江东父老354

舐糠及米355

一败涂地355

千虑一得356

四面楚歌357

匹夫之勇357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58

萧规曹随359

羞与哙伍360

左右手360

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361

左右袒362

喋喋不休363

不足回旋364

桀犬吠尧364

门可罗雀365

草菅人命366

九牛一毛367

向壁虚构与《书经》的渊源368

终童弃繻369

子虚乌有369

枯木朽株370

返老还童371

一钱不值372

赴汤蹈火372

后来居上373

飞将数奇374

泰山鸿毛375

灌夫骂座与首鼠两端375

尹邢避面377

强弩之末378

死灰复燃378

桃李不言379

无可奈何380

前车之鉴380

家徒四壁380

李代桃僵381

大谬不然382

鸡犬升天382

实事求是382

不寒而栗383

街谈巷议383

沾沾自喜383

改弦更张384

苏武牧羊384

鸿雁传书385

张骞通西域386

一丘之貉388

弄兵潢池389

五日京兆389

百闻不如一见390

昭君出塞391

白龙鱼服391

不屈不挠392

犬牙交错392

夜郎自大393

曲突徙薪393

非驴非马394

狐疑不决394

含沙射影395

差强人意395

西汉世系简表412

东汉(25—220

东汉王朝的建立与全国的统一413

中央集权制的强化与光武中兴414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与衰亡417

东汉时期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427

汉代的砖画艺术431

东汉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谶纬哲学436

道教的兴起436

班超出使西域437

佛教的传入和白马寺的渊源438

建安文学439

兴盛的建安文学440

“强项令”董宣441

亲痛仇快441

家喻户晓442

举案齐眉442

蔡伦与造纸术443

纲举目张444

合浦珠还444

画虎类狗444

怀刺不适445

去住两难445

一夜十起446

少见多怪446

水火不相容447

梁上君子与难兄难弟447

马革裹尸448

门墙桃李与桃李满门449

暮夜无知451

破甑不顾451

前度刘郎452

投笔从戎452

妄自尊大453

羊质虎皮454

仰人鼻息454

有志竟成455

黄绢幼妇45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56

置之度外457

百折不挠457

对牛弹琴458

车水马龙458

倒履相迎459

大腹便便459

登龙门460

得陇望蜀461

髀肉复生46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462

吠形吠声463

东汉世系简表464

三国(220—280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465

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原因471

曹魏471

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和“士家制”471

大族势力的重起和司马氏代魏473

蜀汉475

采取措施调整地主阶级集团的内部矛盾475

平定南中,统一巴蜀实现民族融合475

注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477

蜀魏战争和蜀的灭亡477

东吴480

吴魏的军事斗争和晋灭吴480

三国时期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481

三国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三顾茅庐与《隆中对》482

刘备的韬晦之计482

“关竹诗谜”的奥妙483

想当然485

望梅止渴486

初出茅庐487

集思广益487

狼狈为奸487

割席分坐488

钟繇书法488

顾曲周郎489

虎踞龙盘490

画饼充饥491

方寸之地491

一身是胆492

如嚼鸡肋与老牛舐犊492

如鱼得水493

手不释卷494

七步之才494

所向无敌495

期期艾艾495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496

吴下阿蒙497

言出为论,下笔成文498

巢毁卵破498

扬汤止沸499

捉刀500

断头将军500

才高八斗501

车载斗量502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502

空城计503

临表涕零,不知所云50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04

阿斗与“乐不思蜀”504

三国世系简表506

晋(265—420

西晋(265—317

西晋的建立507

西晋的灭亡510

西晋时期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512

西晋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未能免俗513

吴牛喘月513

洛阳纸贵514

泰山压卵515

势如破竹与迎刃而解515

日薄西山516

如椽之笔517

鹤立鸡群517

狗尾续貂518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518

口若悬河519

坚壁清野519

得意忘形519

西晋世系简表520

东晋(317—420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基本状况521

东晋后期的社会矛盾和东晋的灭亡529

东晋时期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532

东晋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阮囊羞涩534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534

豁然开朗534

衰梨蒸食535

中流击楫535

闻鸡起舞与枕戈待旦536

掷地有声537

杯弓蛇影538

渐入佳境539

多难兴邦540

阿堵物540

咄咄怪事541

风烛残年542

不求甚解542

耕前锄后542

孤注一掷543

管中窥豹543

入木三分544

奇文共赏544

拾人牙慧545

始终不渝545

束之高阁545

世外桃源546

鹿死谁手546

盲人瞎马547

投鞭断流547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548

误付洪乔548

信口雌黄549

竹头木屑550

东山再起551

不越雷池一步551

城狐社鼠552

点石成金553

伯仁由我553

东晋世系简表554

十六国简表554

南北朝(420—589

南朝557

宋557

齐560

梁561

陈564

北朝566

北魏的兴起566

魏孝文帝的改革566

北魏的经济发展569

北魏末年的农民大起义570

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571

周武帝灭齐重新统一北方572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574

一、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574

二、祖冲之的圆周率与大明历576

三、陶弘景对医学的突出贡献577

四、郦道元的《水经注》577

五、贾思勰的《齐民要求》578

六、雕塑和绘画艺术578

南北朝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身无长物581

叠床架屋582

乘风破浪583

一箭双雕583

兴高采烈584

望尘莫及585

青出于蓝胜于蓝585

面壁功深586

迷途知返586

量体裁衣587

三十六计,走为上588

画龙点睛589

户限为穿590

后顾之忧590

凤毛麟角591

快刀斩乱麻591

江郎才尽592

分道扬镳592

北朝世系简表593

下册618

隋(581—618

隋的建立和统一595

各项制度的整顿和改革596

社会经济的繁荣597

南北运河的沟通598

残暴的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600

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的灭亡601

隋朝时代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606

隋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连篇累牍608

骇人听闻608

罄竹难书609

三纸无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609

扑朔迷离610

天堑611

破镜重圆611

骑虎难下612

隋世系简表614

唐(618—907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7

唐朝的统一617

玄武门事变618

贞观之治618

武则天称帝620

开元盛世622

安史之乱634

牛李朋党之争636

唐末农民大起义637

农民起义的失败和历史意义642

唐王朝的灭亡643

唐代的文化艺术科技及其代表人物645

一、宗教与哲学645

二、史学与文学648

三、书法与绘画653

四、医学与科技656

唐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668

唐代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669

唐僧取经的真实情况67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672

见不逮闻672

房谋杜断673

唾手可得674

模棱两可674

剖腹藏珠675

挺身而出676

高朋满座与萍水相逢677

腹稿678

笑里藏刀678

暗中摸索679

痴人说梦679

春树暮云680

口蜜腹剑681

卷土重来682

请君入瓮682

文恬武嬉683

白云亲舍684

锦囊佳句和呕心沥血685

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685

白居易诗,老妪能解686

稿砧687

飞黄腾达688

古井无波,秋竹有节688

白云苍狗689

古调不弹689

瓜田李下690

汗牛充栋690

沆瀣一气691

侯门如海692

飞鸟惊蛇692

目不识丁693

呶呶不休693

双管齐下694

司空见惯695

天衣无缝695

罗雀掘鼠696

异曲同工696

名缰利锁697

不识之无698

牛鬼蛇神698

南山可移699

抛砖引玉699

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700

别开生面与惨淡经营701

蚍蜉撼树702

语言无味,面目可憎702

黔驴技穷703

推敲704

剜肉补疮704

为人说项705

打草惊蛇705

寸草春晖706

受宠若惊706

生吞活剥707

喙长三尺707

为人作嫁衣708

杀风景709

垂头丧气709

鱼目混珠710

唐世系简表716

五代十国(907—960

后梁717

后唐717

后晋718

后汉718

后周718

吴和南唐719

前蜀后蜀719

吴越719

楚719

闽720

南汉720

南平720

北汉720

五代十国时期小知识与小典故解铃还须系铃人721

干卿何事721

河鱼腹疾722

五代世系简表725

十国简表726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陈桥兵变,北宋政权建立727

抓住有利时机,实现统一728

“杯酒释兵权”改革军制728

分割宰相权力,改革政治730

发展科举制度,改革吏制730

改变佃农、工匠封建隶属关系,促进经济发展731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中的利与弊733

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734

富国从改革财政经济方面入手735

强兵从改革军政方面做起736

育才从抓教育方面改革736

北宋与辽的战与和737

北宋与西夏的战与和743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747

北宋的灭亡751

北宋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巧取豪夺757

脱胎换骨757

谬种流传758

绵里藏针758

庐山真面758

铜琶铁板759

十八般武艺760

杀人不眨眼761

猢狲入布袋762

河东狮吼762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763

海市蜃楼763

姑妄言之764

觥筹交错765

扣盘扪烛765

近水楼台766

节外生枝766

见猎心喜767

阴谋诡计767

矮子看戏768

沧海一粟768

脚踏实地768

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769

开卷有益770

满城风雨770

依样画葫芦770

应声虫771

醉翁之意不在酒772

不学无术772

等身773

程门立雪774

胸有成竹774

雪泥鸿爪775

破天荒776

北宋世系简表780

辽世系简表780

西辽世系简表780

南宋(1127—1279

南宋的建立781

南宋与金的和与战782

阶级矛盾激化,促使农民起义788

南宋的灭亡789

宋代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790

一、宋代理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790

二、宋代史学的显著成就792

三、宋代文学的繁荣793

四、宋词的渊源与发展797

五、宋代的绘画艺术797

六、宋代的科学技术799

七、宋代的营造技术801

八、宋代医学的发展802

九、宋代数学的突出成就803

十、宋代天文学的巨大进步804

南宋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宋代的两位忠臣良相808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809

闭门造车809

奴颜婢膝810

南柯一梦811

名落孙山812

落花流水812

痛饮黄龙813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814

花朝月夕814

虎口余生815

诟如不闻815

开门七件事816

岳家军大战黄山猴816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817

南宋世系简表818

西夏世系简表818

金世系简表818

元(1206—1368

蒙古族的兴起819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820

元朝的建立及统一821

元末红巾军大起义824

朱元璋的起义和元朝的灭亡827

元代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830

一、元朝的理学830

二、元朝异端思想家邓牧830

三、基督教的传入831

四、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回族的诞生831

五、元代的文学精华——元曲832

六、元代书画艺术的创新833

七、走在世界前列的元代数学834

八、空前的天文学成就834

九、纺织机械的发明创造836

十、元代农业技术的新发展837

元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信口开河842

囫囵吞枣843

青黄不接843

元世系简表844

明(1368—1644

明朝的建立和统一845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846

明朝与西藏密切的统属关系850

张居正改革851

郑和七次下西洋853

抗倭名将戚继光856

明朝后期的衰败和社会矛盾的激化858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的灭亡862

明代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868

一、哲学理论868

二、文学艺术871

三、明代的绘画艺术874

四、科学技术884

明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得过且过的“寒号鸟”893

班门弄斧893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894

寞天寂地与五大天地894

双鲤与尺素895

树倒猢狲散896

两袖清风896

明世系简表900

清(1616—1911

清朝的建立和统一901

皇太极统一东北902

清入关初期的政策和策略903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904

清朝专制统治的加强907

康熙平叛三蕃910

康熙统一台湾913

康熙亲征噶尔丹913

清朝对西藏管理的加强915

清政府的腐败使矛盾不断激化917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919

太平天国运动922

清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及其恶果929

义和团运动933

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937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942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945

清代的文化科技及其代表人物948

一、清代的哲学发展948

二、清代的考据学954

三、清代的史学955

四、图书的编纂与整理956

五、清朝的文学艺术957

六、清代的绘画成就961

七、清代的医学962

八、清代的历法和数学963

九、清朝的建筑艺术964

清时期的小知识与小典故一鳞一爪965

盲人摸象966

君叫臣死臣不死967

狼狈为奸967

招兵买马967

犹豫不定与狐疑不决968

一厢情愿969

声东击西969

为虎作伥969

一团和气969

清世系简表9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