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的人文精神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历史的人文精神 上
  • 陈铁军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3747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人学-研究-中国;人学-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的人文精神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导论1

一、人文精神界说3

二、中西人文精神的历史演变及其异同8

三、近代化进程对人文精神的选择与承袭16

四、现代化进程对人文精神的借重与转换23

上篇 源流与拓展:中国人文精神的历史演变31

第一章 “人文化成”:先秦人文之生成31

一、自然、神灵崇拜:神话与原始宗教中的人文思想信息32

二、“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殷周时期人文思想的萌芽37

三、“重人事,轻鬼神”:春秋时期人文思潮的兴起43

第二章 人文精神之滥觞:先秦诸子人文思想48

一、以“仁”释“礼”:儒家人文思想的确立48

二、以“道”求“真”:道家理想人格的形成55

三、“兼爱”与“贵义”:墨家思想的人文意蕴64

第三章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唐人文思想的拓展与流变71

一、“天人合一,法天顺情”:汉唐儒学之人论71

二、“志在守朴,养素全真”:魏晋玄学的人文关怀78

三、“远鬼神,近俗世”:中国佛教之超人文思想85

四、“订真伪,疾虚妄”:汉唐社会批判思潮93

五、“资治”与“载道”:汉唐通古今之变的历史精神97

第四章 人极之“孤”立:宋明理学中之立人极之精神103

一、“天人交相胜”:宋明理学的宇宙本体观104

二、“即物穷理”与“发明本心”:宋明理学的心性学说112

三、“涵养须用敬”:宋明理学的道德修养论118

中篇 个体的启蒙: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近代转换125

第五章 经世与启蒙: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中的人文精神125

一、“破人之执缚”:独立人格与人的主体性之张扬128

二、“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132

三、“辟诸迷谬,以归一真之路”:中国早期启蒙学术中的科学精神138

第六章 “首在立人”: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深层主题144

一、西潮与回声:对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的引进和反思145

二、个体的启蒙: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和反省152

第七章 “救亡图存”:近代中国“更法一开放”思潮的勃兴157

一、“其亡其亡,系于包桑”:近代的忧患意识与救亡思潮158

二、“自强不息”:从“穷通变久”到“更法自强”思潮165

三、“中体西用”:近代中国的文化模式与近代文化架构170

四、“向西方学习”:从“天朝意识”到近代开放意识178

第八章 “振兴中华”: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大放异彩190

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华夷之辨”到近代民族主义191

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传统民本思想到近代民主主义200

三、爱国主义:近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强音211

下篇 创造性转化: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221

第九章 传统的误读:当代人文精神构建的理论资源清理和构建努力的反思221

一、“启迪智慧,扫荡蒙昧”:中国启蒙思潮的路向、成就及局限222

二、“返本开新”:现当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227

三、因袭与借鉴:西方近现代人文精神的摄取234

四、寻求意义:当代人文精神建构的冷峻反省241

第十章 转型与冲突: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248

一、价值观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冲突249

二、整合与重塑: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核心观念的确立257

第十一章 创造性转化: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路径268

一、弘扬主流文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69

二、助推精英文化,强化知识分子的独特使命273

三、提升大众文化,加强全社会人文精神的培育277

四、重建人文社会科学,加快精神文化体系的转型283

五、变革教育方式,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288

参考文献297

后记3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