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
  • 袁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 ISBN:754291905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资信评估-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选题的意义1

本书的框架3

本书的主要特点和创新4

第一章 背景分析与文献综述6

第一节 资信评级的概念和分类6

一、资信评级概念6

二、资信评级的业务品种14

第二节 资信评级的制度背景分析19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促进了评级机构市场声誉的建立19

二、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强化了资信评级的现实需求24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资信评级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6

第三节 资信评级的经济学解释32

一、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资信评级产生的前提条件32

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监控失灵,是资信评级产生的必要条件33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为资信评级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解释34

四、资信评级带来的信息规模经济,推动了评级服务的现实需求36

五、现代契约理论的发展,为资信评级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新的佐证36

第四节 资信评级的文献综述37

一、资信评级的功能——通过有效揭示风险来优化投资者决策37

二、资信评级的信息价值——为市场参与各方提供决策依据39

三、关于决定信用级别的因素研究42

四、信用级别的一致性、可比性研究45

五、我国理论界对资信评级的研究49

六、对我国未来研究的启示51

第二章 我国对资信评级的现实需求分析52

第一节 我国资信评级的产生与发展52

一、我国资信评级的产生52

二、我国资信评级的发展52

第二节 我国资信评级的现实需求56

一、传统信贷市场日益扩张56

二、债券发行规模逐年上升59

三、金融创新速度加快60

四、监管部门大力推动66

五、其他现实需求68

第三节 我国资信评级的特点71

一、业务范围相对狭窄71

二、评级声誉难以建立73

三、评级特色难以彰显74

四、行业发展地域特色显著79

第四节 影响资信评级质量的因素分析79

一、评级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是保证评级质量的前提条件80

二、评级技术方法的科学合理是保证评级质量的客观条件81

三、评级人员的执业水平和道德素质是保证评级质量的主观条件81

四、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是保证评级质量的外部压力条件82

五、市场对评级服务的真实需求,是影响评级质量的本质因素83

第五节 我国资信评级功能检验和质量控制84

一、我国资信评级功能检验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84

二、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应体现我国特色86

三、评级质量控制应循序渐进87

第三章 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89

第一节 进行功能检验的理论分析89

一、进行资信评级功能检验的原因89

二、现有文献中对评级质量的检验91

三、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要求93

第二节 国外评级机构对评级结果检验的实践94

一、违约率检验94

二、迁移矩阵统计97

三、基尼法99

四、级别活动率、大级别变动率和级别逆转率101

五、其他检验方法101

第三节 我国资信评级功能的初步检验101

一、评级结果分布的合理性检验102

二、Z计分模型与资信评级结果的对应关系检验105

三、违约率统计检验117

四、迁移矩阵的稳定性检验122

五、短期融资券市场检验125

第四节 其他检验方法——以违约损失率为例133

一、违约损失率的概念133

二、国外理论界和著名评级机构对LGD或RR的研究发展135

三、我国开展违约损失率研究的必要性152

四、我国违约损失率研究的路径选择154

第五节 建立我国的评级功能检验框架155

一、建立新的评级功能检验框架的必要性155

二、建立我国的评级功能检验框架的原则157

三、我国评级功能检验框架的初步设想158

第四章 资信评级的质量控制161

第一节 评级质量的衡量标准和控制框架161

一、评级质量的衡量标准161

二、评级质量控制框架165

第二节 国外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监管166

一、美国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之路166

二、欧洲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活动174

三、亚洲评级机构执业规范的协调之路176

四、其他一些监管建议180

第三节 评级机构的实践经验186

一、惠誉公司的职业规范体系186

二、穆迪公司的职业守则190

三、简要述评193

第四节 建立我国的评级质量控制框架194

一、我国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监管现状195

二、我国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控制框架200

第五节 评级质量控制的其他问题210

一、评级技术的开发和改进问题210

二、利益冲突问题225

三、财务会计问题230

四、其他应关注的问题238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及未来展望244

一、研究结论244

二、研究局限246

三、未来发展248

附录1 信用服务行业示意图249

附录2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评级业务一览250

参考文献2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