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写作教学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写作教学心理学
  • 朱晓斌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5399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写作-教学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写作教学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写作教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3

第一章 中国写作教学研究概论3

一、中国古代写作研究的演变与特征4

(一)写作研究的创立4

(二)写作教学的完善与研究的兴起6

二、中国近现代写作教学研究的演变9

(一)汉语叙述方式转型对写作教学研究的影响9

(二)现代写作教学研究的开端11

三、新中国成立后写作教学研究的发展13

(一)写作教学程序研究14

(二)写作心理研究15

(三)现状分析与思考19

第二章 写作心理学研究的观念、模型与方法22

一、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模型22

(一)写作规范23

(二)写作模型24

二、写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模型24

(一)Hayes&Flower模型(1980)24

(二)Bereiter&Scardamaliar的发展模型(1987)26

(三)Levelt的说话模型(1989)29

(四)Pool&Wijk的作品模型(1989)30

三、写作心理学模型的改进30

(一)“个体与环境双重”模型(Hayes,1996)31

(二)Kellogg模型(1996)35

四、写作模型之间的差异37

(一)结构差异性38

(二)功能差异性40

五、专家写作者与模型的发展42

(一)专家写作者42

(二)写作模型的发展42

第三章 写作的认知研究概述43

一、写作的认知加工研究:一种隐喻44

(一)写作者隐喻45

(二)写作认知模型的进展47

二、写作教学研究的演变48

(一)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49

(二)写作教学研究的新进展52

第四章 写作过程的认知负荷研究54

一、认知负荷理论57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57

(二)提高认知加工效率的关键58

二、认知负荷的结构和表征59

(一)认知负荷的结构模型59

(二)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61

三、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61

(一)自由目标效应62

(二)样例效应63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64

(一)主要研究方法64

(二)技术应用65

五、写作认知负荷研究的进展66

(一)元认知的框架66

(二)知识分类的框架67

下篇 写作教学心理学的实验与探索71

第五章 写作认知负荷的实验研究71

一、写作认知负荷研究的理论框架72

(一)理论分析框架72

(二)影响写作认知负荷的因素73

二、研究的主要假设73

三、工作记忆中文本产生与书写活动的实验研究74

(一)研究方法75

(二)结果与分析78

(三)讨论80

(四)结论81

四、“自由目标效应”和“样例效应”的实验研究81

(一)写作“自由目标效应”的实验研究84

(二)写作“样例效应”的实验研究86

(三)讨论与结论87

五、不同工作任务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89

(一)写作材料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90

(二)写作体裁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95

(三)写作类型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98

六、知识状态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100

(一)话语知识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101

(二)主题知识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104

七、综合讨论与结论106

(一)工作记忆与文本产生、书写关系的实验研究106

(二)写作任务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107

(三)知识状态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109

(四)“自由目标效应”和“样例效应”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110

八、主要结论与启示110

(一)主要结论110

(二)启示111

九、主要贡献与不足112

(一)本研究的主要贡献112

(二)本研究的不足112

[附录] 实验113

第六章 读写结合研究125

一、阅读过程中的语言理解125

(一)阅读理解的几种主要模式127

(二)阅读理解的研究进展130

二、写作过程中的语言生成133

(一)口语生成过程134

(二)书面语生成过程135

(三)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136

三、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139

(一)阅读与写作的共享知识分类研究140

(二)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性研究142

(三)阅读与写作的差异143

(四)阅读与写作整合发展的阶段论145

四、阅读对写作的迁移作用148

(一)迁移研究的进展149

(二)阅读向写作迁移的研究150

(三)“模仿”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154

第七章 思维培养与有效写作策略159

一、写作思维过程159

(一)写作思维分类160

(二)写作思维过程研究161

(三)中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165

二、有效的写作教学166

(一)什么是有效的写作教学167

(二)针对有效写作教学的设计168

三、有效写作的思维培养169

(一)写作思维培养的原则170

(二)写作思维培养的方法171

四、写作策略173

(一)教学策略174

(二)写作策略175

五、写作策略知识与写作心理结构176

(一)写作策略知识176

(二)写作策略知识对写作心理结构的影响177

六、写作策略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177

(一)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概念和规则177

(二)精心选择和运用例文178

(三)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178

七、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178

(一)影响写作过程的因素179

(二)影响写作教学策略的因素181

(三)有效写作教学策略181

八、有效的写作教学范例184

(一)“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模式186

(二)分步训练模式188

(三)素描训练模式189

(四)分格训练模式191

(五)“先放后收”训练模式192

(六)读写结合训练模式193

(七)情境写作教学模式194

(八)“非指导性”写作教学模式197

第八章 写作心理能力201

一、语文能力的获得与发展201

(一)能力与知识的关系201

(二)语文能力202

二、写作心理能力的结构要素203

(一)写作心理能力的结构要素204

(二)写作心理能力的分类205

三、写作心理能力发展的阶段性207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207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210

四、写作心理能力的个体差异213

(一)写作知识结构的差异214

(二)性格差异对写作的影响218

(三)中小学生写作发展的年龄阶段差异220

(四)性别差异对写作的影响221

五、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223

(一)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知识225

(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技能训练226

(三)适时地进行写作策略训练226

第九章 情绪—情感与写作教学228

一、情绪—情感的心理学基础228

(一)情绪与情感关系229

(二)情感目标分类230

二、情绪—情感对写作的意义和影响231

(一)情绪—情感对写作的意义231

(二)情绪—情感对写作的影响233

三、写作教学中情绪—情感的诱发234

(一)诱发因素234

(二)写作教学中的情绪调节234

四、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235

(一)创造最佳的写作情境236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238

(三)案例:杨一青的写作心境创设239

五、真情实感与写作240

(一)写作中的真情实感240

(二)教学中如何进行真情实感写作241

第十章 写作测评243

一、写作测评的历史243

(一)20世纪前的写作测评244

(二)20世纪后的写作测评245

二、写作测评的基本要求246

(一)写作测评的效度247

(二)写作测评的信度247

(三)写作测评的区分度248

(四)写作测评的实用性248

三、写作测评的基本方法249

(一)黄元龄的写作测评法分类249

(二)尼特柯写作测评分类249

(三)单题长文测评251

(四)多题分项测评252

(五)综合测评253

四、写作测评误差的控制254

(一)偏好效应254

(二)动机效应254

(三)晕轮效应255

(四)位置效应255

(五)趋中效应255

(六)情绪效应255

五、写作量表的编制程序256

(一)写作参照量表的编制256

(二)七级写作参照量表的编制257

(三)分项测评量表的编制258

(四)写作评定标准体系的编制260

六、写作测评量表的使用261

(一)测验的目的与功用262

(二)测验的实施方法262

(三)测验评分标准和方法263

(四)常模资料265

(五)测验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267

第十一章 写作障碍与矫正270

一、学习障碍的概念270

(一)学习障碍的概念形成270

(二)学习障碍的分类271

(三)学习障碍学生的心理特征272

二、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研究273

(一)写作心理障碍的特征274

(二)写作心理障碍的研究275

三、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特征和原因275

(一)对写作的畏惧心理276

(二)对写作的厌倦心理276

(三)对写作的依赖心理276

(四)对写作的趋同心理277

四、教学中写作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克服278

(一)提早起步,培养写作兴趣278

(二)适应社会,注重实用280

(三)寻求契机,融洽情感281

(四)贴近生活,触发写作灵性282

(五)完善体系,科学训练282

第十二章 网络写作教学284

一、网络写作对传统写作的挑战285

(一)网络写作对传统稿纸的颠覆285

(二)网络对写作主体的解构287

二、网络写作的特征和样式288

(一)在线性与互动性289

(二)网状叙述289

(三)自由表达290

(四)语言多样化290

(五)非功利性291

(六)匿名性与真实性共存291

三、网络写作的思维特征292

(一)思维的发散性更强292

(二)思维的分割组合性减弱293

(三)思维展示方式的超文本化294

四、网络写作的教学模式294

(一)Web同步写作教学模式295

(二)Email异步写作教学模式296

(三)WebQuest探索模式297

五、网络写作的指导策略298

(一)引导学习形成良好的网络写作习惯298

(二)以大语文观指导网络写作299

(三)引导学生面对网友299

主要参考文献301

后记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