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信息空间的历史变迁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公共信息空间的历史变迁研究
  • 陆阳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7567133891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信息空间的历史变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政策与法规背景1

1.1.2 理论背景4

1.1.3 实践背景5

1.2 研究意义7

1.2.1 理论意义7

1.2.2 实践意义8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9

1.3.1 公共信息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9

1.3.2 政府信息公开国内外研究综述16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4

1.4.1 研究内容24

1.4.2 研究方法24

2公共信息空间的理论基础26

2.1 理论基础——空间26

2.1.1 空间词源26

2.1.2 空间的后现代地位27

2.1.3 空间与公共信息空间的关系28

2.2 理论渊源——公共领域30

2.2.1 公共领域的内涵30

2.2.2 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的关系33

2.3 理论辨析——流动空间、赛博空间和信息空间38

2.3.1 流动空间39

2.3.2 赛博空间44

2.3.3 信息空间48

2.3.4 公共信息空间与三个空间的关系51

3公共信息空间的基本问题55

3.1 公共信息55

3.1.1 公共信息的定义55

3.1.2 公共信息的类型57

3.2 公共信息空间59

3.2.1 公共信息空间的基本含义59

3.2.2 公共信息空间的核心主体60

3.3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征64

3.3.1 动态性65

3.3.2 开放性65

3.3.3 交融性66

3.3.4 集成性66

3.4 公共信息空间的结构及功能67

3.4.1 公共信息空间的结构67

3.4.2 公共信息空间的功能74

4公共信息空间的萌芽期79

4.1 时代背景79

4.1.1 制度环境80

4.1.2 经济条件84

4.1.3 社会状况86

4.2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分析89

4.2.1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89

4.2.2 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91

4.3 政府信息公开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影响96

4.3.1 孕育公共信息空间雏形96

4.3.2 提供公共信息空间实践载体98

4.3.3 引导公共信息空间意义指向99

4.4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点100

4.4.1 公共信息空间主体扩大化101

4.4.2 公共信息空间客体优化103

4.4.3 公共信息空间开放度较高105

5公共信息空间的蛰伏期108

5.1 时代背景108

5.1.1 制度环境109

5.1.2 经济条件111

5.1.3 社会状况113

5.2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分析115

5.2.1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115

5.2.2 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121

5.3 政府信息公开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影响123

5.3.1 有限的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限制公共信息空间容量123

5.3.2 匮乏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减缓公共信息空间流动124

5.3.3 高度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阻碍公共信息空间开放125

5.4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点126

5.4.1 公共信息空间主体意识薄弱126

5.4.2 公共信息空间信息客体容量狭小127

5.4.3 公共信息空间自我封闭性较强127

6公共信息空间的发展期129

6.1 时代背景129

6.1.1 制度环境129

6.1.2 经济条件132

6.1.3 社会状况134

6.2 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分析136

6.2.1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状况136

6.2.2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状况140

6.2.3 现代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144

6.3 政府信息公开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影响150

6.3.1 丰富公共信息空间的内涵151

6.3.2 扩展公共信息空间的传播途径151

6.3.3 夯实公共信息空间的公共意义152

6.4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点153

6.4.1 公共信息空间公众主体意识提升153

6.4.2 公共信息空间的客体关注公共利益154

6.4.3 公共信息空间平台多样化155

6.4.4 公共信息空间内容立体化156

7公共信息空间的创新期158

7.1 时代背景158

7.1.1 制度环境158

7.1.2 经济条件161

7.1.3 技术条件162

7.2 21世纪政府信息公开状况分析165

7.2.1 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基础166

7.2.2 互联网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表现形式169

7.2.3 互联网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举措177

7.3 21世纪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影响181

7.3.1 政府信息公开强化公共信息空间主体归属意识182

7.3.2 政府信息公开优化公共信息空间构成元素184

7.3.3 政府信息公开激发公共信息空间活性185

7.4 公共信息空间的特点186

7.4.1 公共信息空间公众主体发挥较大能动作用187

7.4.2 公共信息空间信息再生产能力增强188

7.4.3 公共信息空间与社会系统的高融合度189

8公共信息空间的变迁规律191

8.1 政府信息公开提升公共信息空间活力192

8.2 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共信息空间互影响力194

8.3 政府信息公开勃发公共信息空间凝聚力197

8.4 政府信息公开推升公共信息空间交融力199

8.5 政府信息公开培育公共信息空间自我成长力200

9公共信息空间的结构与功能转型203

9.1 公共信息空间结构与功能转型的背景203

9.1.1 制度变迁204

9.1.2 科技创新213

9.1.3 全球化217

9.2 公共信息空间结构转型的表现220

9.2.1 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220

9.2.2 政府主体作用由信息控制走向充分供给222

9.2.3 实体空间走向虚拟空间223

9.2.4 互动模式由单向传播走向多点互动225

9.2.5 分裂的公共信息空间单元走向聚合226

9.3 公共信息空间的功能转型226

9.3.1 塑造型传播向沟通理性的转变226

9.3.2 社会控制工具向社会治理基础的转变228

9.3.3 形式的整合向认同的整合转变229

总结231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35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244

附录3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57

附录4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279

附录5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87

主要参考文献295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