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6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6
  • 连玉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明代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221970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860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51 中国城市“十二五”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城市运行体系研究报告2333

1.完善应急管理、保障城市正常运行是城市“十二五”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2335

1.1 加强城市管理是城市安全运行的前提和保障2335

1.1.1 有序的城市管理是复杂的城市运行的坚实保障2336

1.1.2 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337

1.2 应急管理是城市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337

1.2.1 应急管理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2338

1.2.2 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2339

1.2.3 应急管理的框架内容2343

2.我国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模式2345

2.1 “整合条块关系强化属地管理”的北京模式2345

2.1.1 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2346

2.1.2 借助奥运契机探索城市运行机制2346

2.2 “多元协调管理机构与应急响应机构相对接”的上海模式2347

2.2.1 三级管理的应急组织架构2347

2.2.2 分级响应的运行机制2347

2.2.3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分级管理体制2347

2.3 “优化配置建立全市应急指挥网络”的深圳模式2347

2.3.1 “非典”应急:优化配置和整合各类资源2348

2.3.2 探索新型应急指挥系统2348

2.4 “依托公安部门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的广州模式2349

2.4.1 把社会服务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结合起来2349

2.4.2 健全城市应急管理法律法规2349

2.5 “建立直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应急处置事业单位”的南宁模式2349

2.5.1 15个子系统组成城市应急联动系统2349

2.5.2 市应急联动中心和联动部门两级组织结构2350

2.5.3 集中接警,一级处警的运转模式2350

3.我国城市应急管理及城市运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2351

3.1 部门分割、管理分散、重复建设2352

3.1.1 缺乏统一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2352

3.1.2 重复建设问题也很普遍2352

3.2 城市运行管理缺乏丰富直观的信息支持2352

3.2.1 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信息展示不形象、不直观2353

3.2.2 缺乏统一标准、信息传递不畅,日常运行管理协调难度大2353

3.3 紧急状态缺少立法,应急处置缺乏协调2354

3.3.1 应急法制的系统性仍不完善2354

3.3.2 应急法制的协调性还有待加强2355

3.3.3 应急法制的实效性需要提升2356

3.4 应急预案操作性差,缺乏实战应急演练2357

3.4.1 认识不足,应付了事2357

3.4.2 职责不清,内容僵化2358

3.4.3 制定得多,开展得少2358

3.4.4 注重防范,缺乏防护2358

3.4.5 参与不够,协作不足2358

3.4.6 演练松散,严谨不足2358

3.5 “属地应急”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2359

3.5.1 基层政府不作为2359

3.5.2 某些大型国企“不能为”2359

3.5.3 民间力量的“不知从何而为”2360

3.6 资源缺乏合理有效配置、保障体制不健全2360

3.6.1 缺乏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2360

3.6.2 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应急装备数量不足,救援手段比较落后2360

3.7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不足2361

3.7.1 社会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环节比较简单,参与规模较小,参与方式比较单一2361

3.7.2 社会参与比较被动,主动性不够,行政命令占据主导地位2361

4.“十二五”时期强化城市运行及应急管理的建议与措施2362

4.1 建立完善的城市运行及应急管理指挥系统2362

4.1.1 建立城市运行及应急管理指挥系统2363

4.1.2 城市运行及应急指挥系统的三级构成2363

4.1.3 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应急指挥建设2364

4.2 加强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2364

4.2.1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要经常修补和完善2364

4.2.2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要强化问责机制2364

4.2.3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要强化公民、非政府组织及媒体的作用2365

4.3 加强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2365

4.3.1 人力保障2366

4.3.2 物力保障2366

4.3.3 财力保障2366

4.4 加强城市安全预警信息化建设2367

4.4.1 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监控系统2367

4.4.2 建立统一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2367

4.4.3 建立规范的信息报道机制2368

4.5 建立城市应急管理法律体系2368

4.5.1 制定统一的国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2369

4.5.2 修改现行法律和法规中不适应灾害应急管理的内容2369

4.5.3 急需加强对城市应急管理的有关立法工作2369

4.6 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2369

4.6.1 加强国内的交流与合作2369

4.6.2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370

5.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其启示2370

5.1 各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综述2370

5.1.1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综述2370

5.1.2 英国应急管理体系综述2373

5.1.3 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综述2375

5.1.4 澳大利亚应急管理体系综述2377

5.1.5 俄罗斯应急管理体系综述2379

5.2 国外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2380

5.2.1 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2380

5.2.2 应急管理委员会或联席会议辅助决策2381

5.2.3 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处理日常事务2381

5.2.4 地方政府为操作主体,强调多方协作2381

5.2.5 强调全过程的应急管理,突出预防的重要性2381

5.2.6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实施标准化的应急管理2382

5.2.7 共担的责任机制2382

52 中国城市“十二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研究报告2385

1.加强社会管理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2387

1.1 社会管理是对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完整体系2387

1.1.1 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系列富有约束力的规则和程序性安排2387

1.1.2 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2387

1.2 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管理的显著特征2388

1.2.1 社会管理的系统性2388

1.2.2 社会管理的人为性2388

1.2.3 社会管理的灵活性2388

1.2.4 社会管理的服务性2389

1.2.5 社会管理的参照性2389

1.2.6 社会管理的对象性2389

1.3 社会管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管理的运用2389

1.3.1 社会管理的基本功能2389

1.3.2 社会管理运用的两种方法2390

2.我国社会管理改革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2392

2.1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392

2.1.1 “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社会管理体制2392

2.1.2 “政府—社区”制与“政府—单位”制并存的社会管理体制2393

2.1.3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394

2.2 我国社会管理改革取得的进展2395

2.2.1 政府对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加2396

2.2.2 社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2396

2.2.3 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机制,社会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397

2.2.4 适应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对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作出调整2397

2.2.5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实现增量改革2397

2.2.6 针对新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上进行了创新2398

2.3 我国社会管理改革中面临的十大突出问题2399

2.3.1 事业单位行政化和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2400

2.3.2 政府的社会管理观念和意识落后2400

2.3.3 社会管理体制呈现分散性、“二元化”特征和“体制分割”2400

2.3.4 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2401

2.3.5 社会管理的投入仍然偏低2402

2.3.6 社会组织基础仍然薄弱2402

2.3.7 社会管理手段比较简单2403

2.3.8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2403

2.3.9 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2404

2.3.10 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还远没有形成2404

2.4 “十二五”时期城市社会管理改革面临巨大挑战2404

2.4.1 工业化带来的挑战2405

2.4.2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2405

2.4.3 利益分化带来的挑战2405

2.4.4 老龄化带来的挑战2406

2.4.5 公民社会出现带来的挑战2406

2.4.6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2406

2.4.7 信息化带来的挑战2407

2.4.8 公共安全威胁带来的挑战2407

3.“十二五”时期城市社会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2407

3.1 “十二五”时期城市社会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2407

3.1.1 公共参与目标:建立开放式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模式2408

3.1.2 政策调节目标:优化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手段2409

3.1.3 社会流动目标:增强我国社会结构的弹性2409

3.1.4 安全保障目标:构建我国社会稳定的“安全阀”2410

3.1.5 危机应急目标:提高我国社会风险的控制能力2410

3.2 “十二五”时期城市社会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2411

3.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411

3.2.2 坚持公民增权的原则2412

3.2.3 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2412

3.2.4 坚持社会代价最小化的原则2413

3.2.5 坚持公平优先、权利优先的原则2413

3.2.6 坚持服务为主、引导为主的原则2413

3.3 “十二五”时期城市社会管理改革的重点任务2414

3.3.1 社团管理体制改革2414

3.3.2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2414

3.3.3 社会服务体制改革2414

3.3.4 社会工作体制改革2415

3.3.5 社会治安体制改革2415

3.3.6 社会应急体制改革2416

3.3.7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2416

3.3.8 社会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2417

4.“十二五”时期城市社会管理改革的战略措施2417

4.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优化配置行政管理资源2418

4.1.1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2418

4.1.2 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2418

4.1.3 坚持权责统一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明确各级、各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事权2419

4.1.4 坚决克服社会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努力构建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2419

4.2 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深度开发自律管理资源2420

4.2.1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2420

4.2.2 有序敞开“大门”,规范准入“门槛”,为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开辟广阔空间2421

4.2.3 制定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为增强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提供良好环境2421

4.2.4 坚持寓管理监督于优良服务之中,把社会组织引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2421

4.3 创新城市社区自治体制,用好基层自治管理资源2422

4.3.1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2422

4.3.2 社区自治空间的确定:从小规模社区到大规模社区2423

4.3.3 社区治理形态的重塑:从政府统治到公民治理2423

4.3.4 社区运行机制的转换:从政治行政合一到政治行政分离2424

4.4 推进乡村关系良性互动,构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2425

4.4.1 依法整合乡村关系,实现“乡政村治”的良性互动2425

4.4.2 有效地协调好“两委”关系,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2425

4.4.3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2426

4.4.4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2426

4.5 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激活公民自我管理资源2427

4.5.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使每一个公民知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2427

4.5.2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2428

53 中国城市“十二五”健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研究报告2431

1.统筹城乡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433

1.1 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433

1.2 统筹城乡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2434

1.3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2435

1.4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2435

2.城乡发展不协调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436

2.1 城乡关系在经济建设方面不协调2437

2.1.1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差异很大2437

2.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2438

2.1.3 农村居民消费低于城镇居民消费2438

2.2 城乡关系在制度保障方面不协调2439

2.2.1 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2439

2.2.2 城乡不平等的就业政策2439

2.2.3 城乡不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2440

2.3 城乡关系在社会发展方面不和谐2440

2.3.1 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均衡2440

2.3.2 农村科技的整体水平较低2441

2.3.3 其他文化建设方面的城乡差距2442

2.3.4 城乡享受医疗卫生资源不平等2442

2.3.5 农村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2443

3.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444

3.1 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2444

3.1.1 农村综合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2444

3.1.2 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2445

3.1.3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445

3.2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把握好五大问题2445

3.2.1 坚持不懈地落实好中央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2446

3.2.2 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446

3.2.3 增加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446

3.2.4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446

3.2.5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2446

3.3 以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447

3.3.1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乡镇机构改革成绩显著2447

3.3.2 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点的乡镇机构改革任重道远2448

3.3.3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开2450

3.4 以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452

3.4.1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2452

3.4.2 影响县乡财政运行的主要因素2453

3.4.3 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2454

3.5 以化解乡村债务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455

3.5.1 乡村债务的成因分析2456

3.5.2 化解乡村债务的对策措施2457

3.6 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支撑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458

3.6.1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2458

3.6.2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2460

3.6.3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着力点2462

4.五大举措开创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2463

4.1 统筹好城乡发展规划2463

4.1.1 城乡规划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发展蓝图2463

4.1.2 全面落实城乡规划的各项法律制度和有关规定2464

4.1.3 加强城乡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实施监督,促进城镇发展方式转变2465

4.2 统筹好城乡劳动力就业2466

4.2.1 建立覆盖城乡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制定有利于城乡劳动者就业的政策体系2466

4.2.2 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2467

4.2.3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服务制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2467

4.2.4 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完善用工管理体系2468

4.3 统筹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2468

4.3.1 建立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468

4.3.2 调整和改革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2469

4.3.3 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2469

4.3.4 加速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体制分割,实现各种体制对接2470

4.4 统筹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471

4.4.1 构建多元投资格局,解决投资需求2471

4.4.2 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政府投资方式,加强农民民主决策2472

4.4.3 加强统筹布局,努力做到规划先行2472

4.5 统筹好区域联合与协作2473

4.5.1 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2473

4.5.2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2474

4.5.3 建立完善的区域政策体系2474

54 中国城市“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2477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2479

1.1 改革开放30年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479

1.1.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479

1.1.2 推进行政机构改革2480

1.1.3 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2481

1.1.4 推进依法行政2483

1.1.5 推进民主科学决策2485

1.1.6 推进行政效率改革2486

1.1.7 政府工作透明化改革2486

1.1.8 推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2487

1.1.9 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2487

1.2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的实践经验2488

1.2.1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靠人民2488

1.2.2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489

1.2.3 坚持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推进2489

1.2.4 坚持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2489

1.2.5 坚持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循序渐进2489

1.3 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2490

1.3.1 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2490

1.3.2 进一步简政放权和规范市场、社会秩序2491

1.3.3 进一步优化行政组织结构2491

1.3.4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2491

1.3.5 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责关系2492

1.3.6 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2492

2.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抓手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494

2.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公共治理和谐的必然要求2494

2.1.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2494

2.1.2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要求的迫切需要2495

2.1.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2495

2.1.4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迫切需要2495

2.2 建设服务型政府面临三大突出问题2496

2.2.1 服务型政府建设缺乏体制创新2496

2.2.2 服务型政府建设缺乏机制和法律制度支持2496

2.2.3 服务型政府建设呈现“两热两冷”2496

2.3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思路2497

2.3.1 确立服务理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前提2497

2.3.2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2497

2.3.3 政府依法行政——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保障2499

2.3.4 政府制度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诉求2499

2.3.5 公民积极参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源泉2500

3.以建设法治政府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501

3.1 从人治走向法治的治理模式转型2502

3.1.1 依法行政的框架体系、奋斗目标和基本要求初定2502

3.1.2 契合发展阶段和实际确定政府职能转变方向2502

3.1.3 行政行为和行政监督救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502

3.1.4 行政系统内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日趋合理2503

3.1.5 现代理念、原则和新型管理手段在依法行政中得到肯定和运用2503

3.1.6 践行依法行政由外在要求转向内在自觉2504

3.1.7 公众的监督、参与和支持构成依法行政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2504

3.2 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践目标与原则2504

3.2.1 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践目标2504

3.2.2 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践原则2505

3.3 “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加强法治建设的重点环节2507

3.3.1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2507

3.3.2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创新2507

3.3.3 加强政府立法工作,不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2508

3.3.4 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2508

3.3.5 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2509

3.3.6 积极探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路子,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2509

4.以建设廉洁政府为关键着力维护社会公正2510

4.1 廉洁政府的主要特征2510

4.1.1 政府官员廉洁奉公2510

4.1.2 法人单位奉公守法2510

4.1.3 公共权力及公共资源获取和运用合法且无私2510

4.1.4 司法、执法公正无私2511

4.1.5 法律、政策本身无私为民2511

4.2 建设廉洁政府的正效益2511

4.2.1 廉能生威2512

4.2.2 廉能生效2512

4.2.3 廉能减危2512

4.2.4 廉能增信2512

4.3 “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建立和保持廉洁政府的主要措施2513

4.3.1 自由而公正的选举2513

4.3.2 权力的监督制约2513

4.3.3 实行宪政法治2514

4.3.4 政府管理的现代化2514

4.3.5 廉洁奉公的政治领导人和正直诚实的公务员队伍2515

4.3.6 完备、周密的反腐败法律和坚强有力的反腐败执法机构2516

4.3.7 自由和独立的媒体2517

4.3.8 强大、活跃的公民社会2517

4.3.9 私人部门的健康发展和正当竞争2518

4.3.10 建立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机制2518

55 中国城市“十二五”以主体功能区效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521

1.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和各级政府实践现状2523

1.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其各类型的界定2523

1.1.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其科学意义2523

1.1.2 我国关于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界定2524

1.2 区域发展规划及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526

1.2.1 区域发展规划的概念2526

1.2.2 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527

1.3 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主要发展现状2528

1.3.1 我国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进展情况2528

1.3.2 我国部分试点省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践探索2529

1.3.3 我国理论界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相关探索2533

2.我国“十二五”时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536

2.1 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对传统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2536

2.1.1 完善了区域规划理论体系2536

2.1.2 创新了区域规划理念2537

2.1.3 丰富了区域规划内容2538

2.1.4 重构了区域规划的空间体系2539

2.1.5 推动了区域规划与其他空间规划的融合2540

2.1.6 区域化的政策为区域规划实施提供了保障2541

2.2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2542

2.2.1 有利于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2542

2.2.2 有利于推动各地区共容式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区际关系2543

2.2.3 有利于对资源、环境和生态进行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势2543

2.2.4 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发展成果共享的局面2543

2.3 主体功能区建设对我国“十二五”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544

2.3.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与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2544

2.3.2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与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2546

2.3.3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与建设体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2546

3.当前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诸多问题2547

3.1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约束条件的基本判断2547

3.1.1 现有的人口分布是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民族习俗、传统文化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547

3.1.2 人口转移涉及多个方面,除了要尊重本人意愿外,政府还面临迁移中的补偿与安置问题2547

3.2 主体功能区建设自身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2548

3.2.1 城市化的盲目性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自相矛盾2549

3.2.2 区域开发的无序性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背道而驰2549

3.2.3 主体功能区作为新事物其本身仍存在制度缺陷2550

3.3 主体功能区建设受各行政区利益冲突影响2550

3.3.1 区域划分依据的冲突2550

3.3.2 区域发展理念的冲突2551

3.3.3 同质化政府与异质化区域的冲突2551

3.3.4 主体功能区操作与行政主体的冲突2551

3.3.5 主体功能区划分标准和区域发展的冲突2551

3.4 主体功能区建设还需要规划与政策保障2552

3.4.1 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进一步做好规划衔接2552

3.4.2 主体功能区的进一步细分和差别化区域政策的制定2553

3.4.3 实施的主体需要明确2553

3.4.4 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完善2553

4.“十二五”时期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2553

4.1 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注重内涵标准2554

4.2 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突出空间功能2554

4.3 主体功能区建设逐步推进规划编制2556

4.4 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2557

4.5 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多方面政策支持2558

4.6 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2559

4.6.1 主体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关系2559

4.6.2 动态性与长效性的关系2559

4.6.3 单纯性与层次性的关系2560

4.6.4 限制与发展的关系2560

4.6.5 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的关系2560

56 中国城市“十二五”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城市群发展机制与政策研究报告2569

1.推进城市群发展是“十二五”实现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前提2571

1.1 城市群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内在规定性2571

1.1.1 城市群概念的由来2571

1.1.2 城市群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在规定性2572

1.1.3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2574

1.2 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2576

1.2.1 形态一体化2576

1.2.2 市场一体化2576

1.2.3 产业一体化2577

1.2.4 交通一体化2577

1.2.5 信息一体化2577

1.2.6 制度一体化2577

1.2.7 生态环境一体化2577

1.3 实施城市群战略对实现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2578

1.3.1 城市群是极其重要的现代经济区域类型2578

1.3.2 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衡量当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578

1.3.3 实施城市群战略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选择2579

2.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现状与发展前景2579

2.1 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开发模式2580

2.1.1 雏形发育阶段城市群发展模式2580

2.1.2 快速发育阶段的城市群发展模式2580

2.1.3 趋于成熟阶段的城市群发展模式2580

2.1.4 成熟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发展模式2581

2.2 我国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及其成熟2581

2.2.1 我国城市群处于孕育萌芽阶段(1949—1978年)2581

2.2.2 我国城市群的形成及发展阶段(1978—1998年)2581

2.2.3 我国城市群处于完善和成熟阶段(1998年至今)2582

2.3 我国11大城市群的现状、战略布局及发展前景2582

2.3.1 长三角城市群——完善的城市群体系构成中国最大经济区2583

2.3.2 珠三角城市群——打造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走廊2584

2.3.3 京津冀城市群——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2586

2.3.4 武汉城市圈——领跑中部崛起2587

2.3.5 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2588

2.3.6 成渝城市群——从“新增长极”到“国家经济区”2590

2.3.7 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2591

2.3.8 辽宁中部城市群——“振兴东北”的新增长极2593

2.3.9 中原城市群——构筑中部枢纽核心区域2594

2.3.10 关中城市群——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2595

2.3.11 海峡西岸城市群——两岸交流的枢纽中心2597

2.4 我国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一体化战略面临的普遍问题2598

2.4.1 区域经济缺乏核心辐射源2598

2.4.2 未形成完善的城市群网络体系2598

2.4.3 产业链条薄弱,区域内部联系不强2598

2.4.4 区域协作机制不完善2599

2.4.5 区域交通体系尚不健全2599

2.4.6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减弱2599

3.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城市群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2599

3.1 强化区域城市规划与定位2600

3.1.1 城市发展需要更加合理的规划2600

3.1.2 区域一体化的规划理念要求规划要跨越城市2601

3.2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性协调机制2602

3.2.1 创立制度化的区域性协调机构2603

3.2.2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推动作用2603

3.3 促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2604

3.3.1 我国城市在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中存在的误区2604

3.3.2 产业集群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动力2606

3.4 推进“交通、流通、融通”三位一体2608

3.4.1 重组城市空间事先要素低成本流通2608

3.4.2 打造城市数字通信网络,实现城市互融互通2609

3.5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2610

3.5.1 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学理念,健全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2610

3.5.2 建立人口预测评估机制,保持合理的人口结构2611

3.5.3 合理利用资源,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2611

3.5.4 发挥政府作用,对城市群生态进行规划2611

3.6 培育一体化市场推进要素整合2612

3.6.1 以市场为基础推进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2612

3.6.2 打破多层级的体制性行政壁垒2613

3.6.3 开放六大市场推进市场一体化2614

3.7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2614

3.7.1 建立一体化的共同市场,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关键所在2614

3.7.2 阻碍区域城市融为一体的因素很多,而行政区划分割只是表象,其根本在于利益机制的不协调2615

3.7.3 加强体制创新加快职能转变,推动区域一体化的主体力量是市场、是企业2615

57 “十二五”时期综改实验区实践探索与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报告2617

1.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对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意义2619

1.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改革迈进“深水区”的必然选择2619

1.1.1 我国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背景2619

1.1.2 我国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义2620

1.2 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2621

1.2.1 改革的驱动力从国家政策支持转向地方制度自主创新2621

1.2.2 改革的深度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复杂的综合改革2622

1.2.3 改革的广度从单一的城市发展转向整体的区域进步2623

2.“十二五”时期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发展机遇期2623

2.1 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标准及过程回顾2623

2.1.1 我国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2623

2.1.2 我国选择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标准2624

2.1.3 我国设立国家级综改试验区的过程2625

2.2 我国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现状与态势2628

2.2.1 上海浦东新区2628

2.2.2 天津滨海新区2630

2.2.3 深圳综改区2635

2.2.4 重庆市、成都市2637

2.2.5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2645

2.3 “十二五”时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654

2.3.1 集聚辐射2654

2.3.2 产业升级2654

2.3.3 体制示范2654

3.“十二五”期间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与发展重点2655

3.1 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领域优先进行改革2655

3.2 加强经济理论对试验区改革实践的指导2655

3.3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2655

3.4 提高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惠民性2656

3.5 采取综改试验区政府多层次治理手段2656

4.“十二五”时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要处理好五大关系2657

4.1 处理好中央“集权”和试验区“分权”的关系2657

4.2 处理好依靠市场力量与争取中央政府支持的关系2657

4.3 处理好中央与地方资源配置权限的关系2658

4.4 处理好试验区改革举措的配套和协调的关系2658

4.5 处理好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关系2658

58 “十二五”时期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研究报告2661

1.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形成2663

1.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2663

1.1.1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概念2663

1.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原则2663

1.1.3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标准2664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发展现状2664

1.2.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2664

1.2.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2666

2.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2672

2.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2672

2.1.1 经济布局分散2673

2.1.2 产业结构单一2673

2.1.3 经济结构的稳态性2673

2.1.4 产业关联度低2673

2.1.5 企业规模结构单一2674

2.1.6 资源耗竭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674

2.1.7 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非均衡性2674

2.2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七大主要问题2674

2.2.1 资源总量有限,资源型城市长期发展前景堪忧2675

2.2.2 缺乏科学规划,经济增长方式粗放2675

2.2.3 比较利益偏低,竞争能力相对低下2675

2.2.4 产业过于集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2676

2.2.5 产业布局分散,规模经济性难以有效发挥2676

2.2.6 资源耗竭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676

2.2.7 产业链条短,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2676

3.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十二五”期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677

3.1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2677

3.1.1 可持续发展是适应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观2677

3.1.2 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性循环2678

3.1.3 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两者间的辩证关系2678

3.2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678

3.2.1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2679

3.2.2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加快城市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2679

3.2.3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应对城市竞争挑战的战略选择2679

3.2.4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680

3.3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社会优化的过程2680

3.3.1 我国资源型城市社会问题突出2681

3.3.2 我国资源型城市社会问题更加复杂2681

4.“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发展之路2689

4.1 实现“四个转变”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指导思想2689

4.1.1 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689

4.1.2 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2689

4.1.3 由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2689

4.1.4 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2690

4.2 做到“九项坚持”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原则2690

4.2.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2690

4.2.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691

4.2.3 坚持长远发展的原则2691

4.2.4 坚持苦练内功的原则2691

4.2.5 坚持不断改革创新的原则2691

4.2.6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2691

4.2.7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的原则2691

4.2.8 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2692

4.2.9 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的原则2692

4.3 建立长效机制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保障2692

4.3.1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2692

4.3.2 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2693

4.3.3 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2693

4.3.4 加强资源勘察和矿业权管理2693

4.4 实现科学转型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思路2705

4.4.1 转型战略要以产业转型为动力2706

4.4.2 转型战略要以体制改革为保障2706

4.4.3 转型战略要以项目建设为内容2706

4.4.4 转型战略要以环境建设为抓手2706

4.4.5 转型战略要以社会稳定为目标2707

4.5 明确转型措施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2709

4.5.1 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709

4.5.2 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709

4.5.3 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2710

4.5.4 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2711

4.5.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城市经济转型2711

4.5.6 推动科技进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2711

59 “十二五”时期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区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715

1.灾后重建与科学发展2717

1.1 灾后重建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2717

1.1.1 灾后重建是灾区发展振兴的历史机遇2718

1.1.2 灾后重建是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机遇2718

1.1.3 灾后重建是当前扩大内需的市场机遇2718

1.1.4 灾后重建时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契机2719

1.2 科学规划是开展灾后重建的重要保障2719

1.2.1 科学规划是推动科学重建的重要前提2719

1.2.2 科学规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2720

1.3 实现科学发展是灾后重建的最高目标2720

1.3.1 发展重建是灾后重建的最终目标2720

1.3.2 发展重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场实践检验2721

2.“十二五”是汶川地震灾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2723

2.1 “十二五”期间重建工作任重道远2723

2.1.1 基础设施重建任务繁重2723

2.1.2 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责任重大2723

2.1.3 受灾群众安置还需长远考虑2724

2.1.4 治理地质灾害是一个长期过程2724

2.1.5 心理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2724

2.2 实现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灾后重建的重要战略目标2725

2.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十二五”灾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保障2725

2.2.2 以法制为先锋是“十二五”灾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2726

2.2.3 “十二五”期间灾后重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727

2.3 实现灾后科学重建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2729

2.3.1 重建速度:欲速则不达2729

2.3.2 受损房屋利用:应避免大拆大建2730

2.3.3 重建方针:须讲勤俭办事2732

2.3.4 重建力量:民间大有可为2732

3.“十二五”期间灾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2737

3.1 以重建推进灾区生态文明建设2737

3.1.1 “十二五”是灾后生态文明重建的关键环节2738

3.1.2 以“两级创建”生态目标确保生态建设扎实推进2739

3.1.3 以人居环境优化为重点推进灾后生态文明恢复与建设2740

3.1.4 以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推进灾后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2740

3.1.5 以“生态细胞工程”为基础推进灾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2741

3.2 以重建加强灾区民族文化保护2741

3.2.1 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保护体系2742

3.2.2 树立推动少数民族文事业发展的目标2742

3.2.3 通过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构建民族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2743

3.3 以重建提升灾区产业结构升级2744

3.3.1 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2745

3.3.2 从质和量两个层面推动工业健康发展2745

3.3.3 优先发展旅游业,注重第三产业服务功能的提升2746

3.4 以重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746

3.4.1 以农村产权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新农村建设2747

3.4.2 以城镇重建提升为重点,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2747

3.4.3 以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为抓手,推动社会建设事业全面发展2748

3.4.4 以基层治理机制创新为契机,加快基层民主建设2748

3.5 以重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2748

3.5.1 灾后重建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要求2749

3.5.2 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社会管理机制2749

3.5.3 灾后重建为社会工作发展创建新的机遇2749

60 “十二五”规划课题公开招标情况分析报告2763

1.国家及各部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拟订及招标情况2765

1.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60个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2765

1.1.1 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2765

1.1.2 《公告》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申请单位提出要求2766

1.1.3 制定“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聘研究单位的评审制度2767

1.2 国家各部委重点规划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2770

1.2.1 工业和信息化部30个课题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70

1.2.2 环境保护部25个课题向全社会智库公开招标2771

1.2.3 交通部23个重大课题向社会公开选聘研究单位2775

1.2.4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招标情况2776

1.2.5 科技部重大课题研究突出强调了6个重点方向2778

2.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拟订及招标情况2780

2.1 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十二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工作情况2780

2.1.1 北京市公布60个课题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80

2.1.2 上海市21个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84

2.1.3 天津市16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86

2.1.4 浙江省20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88

2.1.5 福建省33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90

2.1.6 河北省38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92

2.1.7 湖南省34项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94

2.1.8 安徽省共提出54项研究课题,采取委托研究或工作研究等方式进行2797

2.1.9 河南省30个课题中的10个研究课题计划采用公开招标或委托的方式进行研究2797

2.1.10 重庆市32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799

2.1.11 贵州省13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802

2.1.12 宁夏回族自治区22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803

2.1.13 青海省12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805

2.1.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806

2.1.15 云南省10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807

2.1.16 黑龙江省8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智库2810

2.1.17 辽宁省选定20个研究课题,采取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智库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2812

2.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二五”规划前期公开招标课题分类情况分析2816

2.2.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七大类课题分布比例分析2816

2.2.2 涉及社会发展类课题所占比例最高2816

3.部分城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拟订及招标情况2818

3.1 全国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十二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公开招标情况2818

3.1.1 成都市提出“十二五”规划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2820

3.1.2 拉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2821

3.1.3 哈尔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仍处于前期调研阶段2822

3.1.4 济南市课题建议公开征集工作已圆满完成2822

3.1.5 大连市启动征集本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选题工作2823

3.1.6 石家庄市30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23

3.1.7 杭州市22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25

3.1.8 武汉市12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28

3.1.9 贵阳市12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30

3.1.10 海口市20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33

3.1.11 南宁市12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36

3.1.12 昆明市10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39

3.1.13 宁波市50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40

3.1.14 西安市24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47

3.1.15 青岛市41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50

3.1.16 西宁市多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52

3.1.17 厦门市8项课题公开向社会选聘智库2853

3.2 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分类情况分析2855

3.2.1 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七大类课题分布比例分析2855

3.2.2 产业发展、综合研究、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四大类课题比例名列前茅2855

后记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