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通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比较文学通论
  • 孟昭毅编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1961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比较文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跨越世纪之门异质文化对话1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6

第一节 比较文学ABC6

第二节 定义的多重建构9

一、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9

二、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14

第三节 学科的一般性质18

一、可比性20

二、开放生21

三、宏观性22

第四节 发展中的特性23

四、理论性23

一、边缘性24

二、跨界性25

三、包容性26

第五节 文学研究中的意义27

一、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28

二、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29

三、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30

第二章 比较文学与可比性32

第一节 比较方法的思维特点33

一、比较法的客观性34

二、文学现象的可比性35

第二节 文化异质心理同构37

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38

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41

三、自我求证的文学昭然可比42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44

一、“徒劳”的主题44

二、“变形”作品的反思46

三、“睿智”与二妇争子50

第四节 世界文学与可比性53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57

一、法国学派的形成58

第一节 法国学派58

二、法国学派的成熟60

三、法国学派的新发展62

四、法国学者最新研究动态63

第二节 美国学派67

一、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68

二、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69

三、美国比较文学的振兴71

四、美国学派的崛起75

第三节 俄苏学派79

一、俄苏比较文学的初萌79

二、俄苏比较文学的低谷期81

三、俄苏学派的定型82

第四节 中国学派86

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出现87

二、中国学派主要研究方法的提出89

三、中国学派的昂然生机90

第四章 影响研究94

第一节 影响的类型95

一、正影响95

二、反影响96

三、负影响97

四、回返影响97

五、超越影响98

六、虚假影响99

七、单向影响101

八、双向影响101

九、直接影响102

十、间接影响102

第二节 流传学104

一、总体影响104

二、个别影响105

三、技巧影响105

四、内容影响107

五、形象影响107

一、个人媒介者109

第三节 媒介学109

二、环境媒介者112

三、文字材料媒介者113

第四节 渊源学119

一、笔述渊源120

二、口传渊源122

三、印象渊源123

四、直线式渊源123

五、集体渊源124

第五节 影响研究举隅126

一、俳谐、俳句、汉俳126

二、越南神话传说寻根141

三、中伊文学交流史断想152

第五章 平行研究163

第一节 平行的模式164

一、类比比较165

二、对比比较166

第二节 主题学167

一、主题和主题学168

二、主题学研究的主题170

三、主题学研究的分类173

第三节 题材学175

一、神话传说题材176

二、民间文学题材177

三、其他类似题材178

第四节 文类学181

一、不同文体比较181

二、缺类研究183

三、文学风格研究185

第五节 比较诗学186

一、中西文论比较187

二、中东文论比较189

三、中日文论比较190

四、中印文论比较193

一、《罗摩衍那》与荷马史诗中的美学197

第六节 平行研究实例197

二、《列王纪》父子相残主题207

三、《暴风雨》与《沙恭达罗》的美学品格216

第六章 跨学科研究225

第一节 文学与自然科学227

一、文学与计算机228

二、文学与系统论229

三、文学与信息论230

四、文学与控制论231

五、文学与数学232

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234

一、文学与存在主义236

二、文学与结构主义239

第三节 文学与心理学242

一、文学与精神分析243

二、文学与“意识流”248

第四节 文学与宗教249

一、西方文学与基督教250

二、中国文学与宗教252

第五节 文学与艺术254

一、文学与绘画254

二、文学与音乐256

第六节 跨学科研究探得258

一、面具艺术与戏剧美学258

二、泰戈尔政治抒情诗创作心理274

三、禅与朝鲜、日本、越南汉诗280

第七章 阐发研究289

第一节 阐释学的启迪289

一、传统阐释学及其理论意义289

二、现代阐释学与比较文学292

第二节 阐发法的出现294

一、阐发法的含义294

二、阐发法与中国学派296

第三节 阐发研究的勃兴297

一、阐发研究的实践297

二、阐发法与比较文学299

一、东方戏剧叙述学研究301

第四节 阐发研究示范301

二、《诗镜》和仓央嘉措情歌306

三、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315

第八章 接受研究323

第一节 接受研究与比较文学323

一、视接受者为主体的契合点323

二、接受理论产生的基础324

第二节 接受理论的新建树326

一、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326

二、接受理论的合理性与偏颇330

一、接受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渗透331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331

二、接受研究与接受理论的区别336

第四节 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338

一、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338

二、接受研究的现实意义342

第五节 接受研究技巧345

一、《中国孤儿》的美学抉择345

二、歌德文学与东方文化355

三、东方比较文学接受研究365

第九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373

第一节 比较文学在欧洲的形成373

一、文学比较意识的初萌374

二、文学比较思想的弘扬375

三、文学比较研究的成熟378

第二节 比较文学研究在西方380

一、比较文学在德国381

二、比较文学在英国385

三、比较文学在意大利387

第三节 比较文学研究在东方390

一、比较文学在韩国390

二、比较文学在日本393

三、比较文学在印度396

四、比较文学在埃及399

一、文学比较溯源403

第一节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403

第十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403

二、比较文学发端404

三、比较文学蓬勃发展406

第二节 比较文学勃兴十年潮(1982~1991)408

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408

二、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兴起412

三、东方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家园”416

第三节 比较文学跨世纪随想419

一、对传统的反思420

二、对现状与特点的再认识422

三、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424

后记4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