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贿赂犯罪的学说与案解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贿赂犯罪的学说与案解
  • 孙国祥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657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79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799页
  • 主题词:贿赂罪-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贿赂犯罪的学说与案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贿赂犯罪的立法比较1

第一节 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溯源1

一、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的基本脉络1

二、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的特点4

三、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实际运行的简要分析7

第二节 新中国贿赂犯罪立法沿革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贿赂犯罪的立法历程9

二、关于贿赂犯罪的立法、司法解释和政策性文件19

三、现行《刑法》贿赂犯罪的罪名体系21

四、新中国贿赂犯罪立法的特点22

第三节 域外及《反腐败公约》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和特点23

一、域外立法规制贿赂犯罪的特点23

二、《反腐败公约》关于贿赂犯罪规定和特点30

第四节 贿赂犯罪立法的比较38

第二章 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4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贿赂犯罪刑事政策回溯和特点41

一、以严刑峻法为导向的重典反腐策略42

二、采取反腐运动、专项治理的方式44

三、强调以“大要案”为惩治的重点45

四、法律适用与具体化政策指导的互动47

五、受贿行贿实行不对称的惩治48

第二节 我国贿赂犯罪刑事政策的实践检视49

一、重典反腐的合理性和局限性49

二、专项性、战役式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不确定性52

三、“抓大放小”的震慑作用和负面效应54

四、具体政策的灵活性与刑法刚性间的矛盾56

五、重受贿轻行贿导致对行贿罪惩治不力57

第三节 现阶段中国惩治贿赂犯罪刑事政策的应然选择57

一、贿赂犯罪“厉而不严”、“严而不厉”规制模式的否定58

二、应对贿赂犯罪“严而又厉”刑事政策的必然性62

三、“严而又厉”刑事政策的实现途径67

四、“严而又厉”构架下的以宽济严78

第三章 贿赂犯罪的本质89

第一节 关于贿赂犯罪本质的域外理论90

一、贿赂犯罪是腐败的主要形式90

二、域外关于贿赂犯罪法益的概览92

第二节 我国刑法学界关于贿赂犯罪本质的争议94

一、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受贿罪客体的观点聚讼94

二、关于贿赂犯罪本质诸观点的比较与分析96

第三节 贿赂犯罪本质的界定99

一、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本质100

二、贿赂犯罪本质的新界定101

第四章 贿赂范围的厘定104

第一节 域外立法及《反腐败公约》关于贿赂范围的界定105

一、域外刑法贿赂范围规定类型和特点105

二、相关国际规约关于贿赂范围的界定108

第二节 新中国刑事立法贿赂范围的立法源流及理论争议109

一、新中国刑事立法关于贿赂范围的立法源流109

二、刑法理论界关于贿赂内容与范围的争议及评析112

第三节 贿赂的法律特征及形式117

一、贿赂的法律特征117

二、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120

三、若干特殊利益的贿赂性争议与分析128

第四节 扩大贿赂范围的必要性与刑事立法完善136

一、扩大贿赂范围的必要性136

二、扩大贿赂范围的立法思路139

第五章 单位贿赂犯罪144

第一节 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背景和沿革144

一、法人犯罪的理论源流144

二、《反腐败公约》中的法人贿赂犯罪146

三、我国刑法对单位贿赂犯罪的规定153

第二节 对单位贿赂犯罪的司法认定160

一、“公司设立瑕疵”的主体性质160

二、单位与自然人人格的区分162

三、非法人型企业的主体性质165

四、境外公司、企业的主体性质167

五、单位内设机构的主体性质168

六、个人承包、租赁企业的主体性质170

七、单位犯罪后公司、企业资产重组(分立、合并)或者破产的主体认定171

八、“一人公司”的犯罪主体性质173

第三节 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175

一、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模式选择175

二、适当扩大单位贿赂的罪名范围176

三、单位贿赂犯罪主体范围的调整177

四、修订单位贿赂犯罪的定罪标准180

五、增配单位贿赂犯罪的刑种180

六、加重单位贿赂犯罪中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181

第六章 贿赂犯罪的数额182

第一节 贿赂犯罪的数额规定及其性质182

一、贿赂犯罪数额的立法182

二、贿赂犯罪数额的性质186

三、作为构成要素的数额属性188

第二节 《反腐败公约》和域外立法关于贿赂犯罪数额的规定188

一、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域外立法考察189

二、《反腐败公约》对腐败犯罪定罪数额的相关规定192

第三节 对贿赂犯罪数额的司法认定192

一、贿赂数额计算的一般问题193

二、贿赂数额的累计计算198

第四节 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完善202

一、关于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合理性争议及分析202

二、理论界对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修正思路207

三、贿赂犯罪数额规定的完善209

第七章 贿赂犯罪的形态211

第一节 贿赂犯罪的未完成形态211

一、贿赂犯罪有无未完成形态211

二、贿赂犯罪既遂、未遂的区分标准214

第二节 贿赂犯罪的共同犯罪230

一、贿赂犯罪的共同犯罪与身份231

二、共同受贿司法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240

三、共同贿赂犯罪中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245

四、共同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254

第三节 贿赂犯罪的罪数256

一、受贿罪的罪数认定257

二、行贿罪的罪数问题265

第八章 受贿罪主体268

第一节 受贿罪主体的立法沿革268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立法和1979年《刑法》关于受贿罪主体的规定268

二、改革开放以来受贿罪犯罪主体范围调整概览269

第二节 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司法认定275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75

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82

三、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84

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299

第三节 受贿罪主体司法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302

一、非法取得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302

二、受委托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人员303

三、体育比赛裁判305

四、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307

第四节 受贿罪主体的立法完善308

一、《刑法》关于受贿罪主体司法认定困厄的缘由308

二、关于完善受贿罪主体范围的诸观点及评析316

三、域外以及《反腐败公约》关于受贿罪主体立法的参鉴318

四、“公务性”的广义解释是受贿罪主体范围科学厘定之关键320

五、重新厘定后受贿罪主体的应然范围325

第九章 受贿罪主要争议问题辨析329

第一节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解读与研究329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沿革329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理论解读331

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职前受贿348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素的存废与完善351

第二节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性质与认定356

一、“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立法沿革356

二、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要素性质的理论争议357

三、索贿是否需要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361

四、“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司法认定361

五、“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存废之争376

第三节 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认定384

一、“索取他人财物”的特征与形式384

二、“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特征387

第四节 受贿罪的主观故意391

一、受贿罪主观方面的罪过形式391

二、受贿罪故意的认识因素393

三、受贿罪故意的意志因素398

四、受贿的故意是否包括对贿赂物的使用故意399

五、事后受财的受贿故意400

第五节 斡旋受贿的构成和完善406

一、斡旋受贿的性质407

二、斡旋受贿的构成408

三、斡旋受贿犯罪的立法完善421

第十章 受贿罪司法认定的若干界限424

第一节 收受礼金、红包等获得“灰色收入”的性质424

一、国家工作人员“灰色收入”的界定和特点424

二、对国家工作人员获取“灰色收入”的法律性质辨析426

三、比较视野中的“灰色收入”刑法规制430

四、“灰色收入”刑法规制路径及其完善432

第二节 国家工作人员职后受财行为的性质443

一、“事先约定”的司法认定443

二、“职后酬谢型受财”行为的受贿性质证成447

第三节 受贿与获取劳动报酬的界限458

一、行为人专业服务的能力以及服务的事实459

二、提供的服务与职务的关联性460

三、提供服务与获取报酬的相当性464

第四节 受贿款的去向与受贿罪的认定465

一、受贿款去向能否影响定性的理论分歧465

二、受贿财物“为公而用”的性质辨析468

第五节 受贿与借款的界限471

一、区分受贿与借款的理论观点及分析471

二、受贿与借款区分的综合判断要素473

第六节 受贿与相关犯罪的关系479

一、索取型受贿与敲诈勒索的关系479

二、受贿罪与诈骗罪的界限482

三、贪污与受贿之界限485

第七节 行为人退还或者上交贿赂款的罪与非罪489

一、收受财物后退回或者上交的形式与处理489

二、退还或者上交贿赂款案件中若干疑难问题501

三、共同受贿案件中的退还问题507

第十一章 新类型受贿犯罪研析(一)508

第一节 交易型受贿508

一、以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性质界定509

二、以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主要形式511

三、以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数额计算516

四、交易型受贿案件认定中罪与非罪的界限520

第二节 干股型受贿525

一、“干股”的概念和收受“干股”性质的辨析525

二、收受干股型受贿的类型528

三、干股型受贿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530

第三节 合作投资型受贿542

一、以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投资为名义收受财物形式542

二、合作投资型受贿案件罪与非罪的界限547

第四节 委托理财型受贿551

一、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财物形式551

二、以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财物在司法认定中的界限555

第十二章 新类型受贿犯罪研析(二)559

第一节 以赌博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559

一、以赌博形式收受财物的形式及认定560

二、赌博型受贿与一般赌博、赌博娱乐活动的界限562

第二节 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收受请托人财物564

一、关于“特定关系人”的范围问题564

二、对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收受请托人财物的司法认定568

第三节 由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的性质572

一、授意请托人将相关财物给予特定关系人的性质572

二、对国家工作人员与近亲属共同受贿的认定578

三、对国家工作人员与情妇(夫)共同受贿的认定586

四、对国家工作人员与非特定关系人共同受贿的认定592

第四节 权属未变更型受贿594

一、对收受贿赂未办理权属变更的定性595

二、对收受请托人房屋、汽车等物品的司法认定601

第十三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607

第一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608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608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613

第二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比较研究617

一、关于入罪范围的比较617

二、关于主体范围的比较618

三、关于客观方面的比较619

四、简单的结论621

第三节 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622

一、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622

二、对“关系密切”的判断623

三、行为人对不正当利益性质的认识625

四、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共同犯罪的认定625

第十四章 行贿罪主要争议问题629

第一节 行贿罪的立法概述629

一、我国古代行贿罪立法述要629

二、域外行贿罪的立法概览630

三、新中国行贿罪的立法沿革632

第二节 行贿行为的认定634

一、行贿行为的单、复数634

二、“给予”的刑法意义635

三、行贿行为方式的立法完善638

第三节 行贿犯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639

一、关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立法沿革639

二、对“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司法认定640

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目的存废争议及分析642

第四节 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认定648

一、“被追诉前”的时间界定问题648

二、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是否属于自首648

三、主动交代行贿的同时揭露受贿人的受贿犯罪是否属于立功649

第十五章 介绍贿赂罪争议问题651

第一节 介绍贿赂罪的立法沿革651

第二节 介绍贿赂罪的构成要素辨析652

一、介绍贿赂罪的客观方面653

二、介绍贿赂罪的主观方面655

三、介绍贿赂罪的主体657

第三节 介绍贿赂罪司法认定的界限658

一、介绍贿赂案件罪与非罪的界限658

二、介绍贿赂罪与行贿、受贿罪的共犯659

三、对虚假介绍贿赂行为的处理664

四、对“截贿”行为的处理665

第四节 介绍贿赂罪的立法完善667

一、介绍贿赂罪存废的理论争议与评析667

二、介绍贿赂罪的立法完善670

第十六章 商业贿赂犯罪概览672

第一节 商业贿赂的概念和本质672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672

二、商业贿赂的本质674

三、商业贿赂犯罪与相关范畴675

第二节 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比较678

一、国际社会和域外有关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678

二、我国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684

第三节 商业贿赂犯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争议问题686

一、商业受贿犯罪的主体686

二、对回扣、手续费的界定691

三、商业行贿犯罪中的不正当利益699

第四节 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702

一、刑法是否需要增设专门的商业贿赂犯罪702

二、商业贿赂犯罪立法的补充与完善703

三、行政、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对商业贿赂规制的协调704

第十七章 贿赂犯罪的刑事责任和量刑情节707

第一节 中国惩治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概况707

一、中国刑法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沿革707

二、现行刑法关于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基本规定709

第二节 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评析与司法适用现状711

一、贿赂犯罪刑罚体系的评价712

二、贿赂犯罪刑事责任追究的司法现状714

第三节 受贿罪死刑配置的存废争议719

一、受贿罪死刑存废的主要争议观点720

二、现阶段对受贿罪死刑政策的应然立场722

第四节 行贿是否与受贿同罪同罚724

一、对行贿罪惩治不力的现状和原因724

二、完善行贿罪刑事责任的不同思路727

三、行贿罪刑事责任的完善729

第五节 贿赂犯罪的量刑情节731

一、贿赂犯罪的法定量刑情节732

二、贿赂犯罪的酌定情节749

三、贿赂犯罪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763

第六节 贿赂犯罪的缓刑适用765

一、贿赂犯罪滥用缓刑的原因766

二、贿赂犯罪缓刑的规范适用767

第七节 完善贿赂犯罪刑事责任的设想768

一、贿赂犯罪刑事责任立法修正的要旨769

二、贿赂犯罪刑罚裁量的规范化改革772

三、规范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773

主要参考书目775

热门推荐